孙晓刚走到家门口,就听见院里传来熟悉的竹篾碰撞声。推开门一看,妈妈正坐在小板凳上,手里拿着几根细竹篾,笨拙地模仿着编竹篮的样子,竹篾在她手里不听话地打滑,桌面散落着好几根断了的竹条。
“妈,您怎么也学起编竹编了?”孙晓走过去,捡起地上的竹篾,“这活儿得有耐心,您要是想学,明天我教您,咱们慢慢来。”
妈妈放下竹篾,擦了擦额角的汗,笑着说:“看你这几天天天忙着编竹编,还总说多有意思,我也想试试。昨天看你编的那个小竹篮,挂在厨房里装蒜挺方便,想着自己编一个,省得总麻烦你。”她拿起一根编得歪歪扭扭的竹片,“你看我编的,连个形状都没有,还是你们年轻人手巧。”
孙晓坐在妈妈身边,把竹篾重新理好,手把手教她:“您先把经篾摆整齐,间距别太宽,再拿纬篾一根压一根地编,就像编辫子似的。您试试,慢慢来,别着急。”
妈妈跟着孙晓的动作,慢慢编了起来,虽然还是有些生疏,但比刚才好多了。“原来这么讲究啊,”妈妈感叹道,“以前总觉得竹编就是随便编编,没想到还有这么多门道。你王爷爷教你肯定费了不少心吧?”
“王爷爷可耐心了,”孙晓想起王爷爷教她削篾的样子,忍不住笑了,“刚开始我总把篾条削得厚薄不一,他也不着急,拿着我的手一点点教,还说‘手艺是磨出来的,多练练就好’。现在刘叔叔也来帮忙,他会编竹家具,还教我们编竹筐呢。”
妈妈点点头,眼里满是欣慰:“你们这群孩子能凑在一起做喜欢的事,还互相帮忙,真好。明天集市我也去看看,给你们搭把手,顺便学学编竹哨,以后给你爸编个挂在钥匙上。”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孙晓就醒了。窗外传来巷口梧桐树叶的沙沙声,夹杂着远处早点摊的叫卖声。她麻利地穿上衣服,洗漱完就往巷口跑,远远就看见王爷爷和刘建军已经在布置摊位了——王爷爷正把编好的竹篮一个个摆在长桌上,刘建军则在旁边搭架子,准备挂竹哨和竹蜻蜓。
“王爷爷,刘叔叔,我来啦!”孙晓跑过去,拿起抹布擦桌子,“今天天气真好,肯定能来不少人。”
王爷爷直起腰,捶了捶后背:“可不是嘛!早上我去巷口看了,张阿姨都把早点摊挪到咱们旁边了,说要给来的人多提供点方便。你周婶估计也快到了,她昨天说要带刚熬好的绿豆汤,天热了给大家解暑。”
话音刚落,就看见周婶推着小推车过来,车上放着烤箱和保温桶,乐乐和轩轩跟在旁边,手里拿着昨天画的小竹片。“我来啦!”周婶笑着把烤箱摆好,“今天烤了蔓越莓饼干和巧克力曲奇,还熬了绿豆汤,都放在保温桶里,等会儿大家饿了就能吃。”
乐乐跑到摊位前,指着桌上的竹哨:“孙晓姐姐,我能帮你挂竹哨吗?我昨天跟轩轩练了好久,肯定能挂得整整齐齐的。”
“当然可以!”孙晓拿出一筐竹哨,分给乐乐和轩轩,“你们把竹哨挂在那个架子上,颜色错开挂,这样更好看。”
两个孩子拿着竹哨,踮着脚往架子上挂,时不时还会因为挂太高够不着而互相帮忙。轩轩踮着脚挂最上面的竹哨时,不小心差点摔倒,乐乐赶紧扶住他:“轩轩,你小心点,我帮你拿凳子!”
陈婷和苏青也很快赶到了。陈婷手里拿着一大卷彩绳和几个新做的挂牌,苏青则背着相机,还多带了个三脚架。“我昨天连夜做了几个新挂牌,”陈婷把挂牌递给孙晓,“上面写了‘老巷竹编,手工制作’,还画了小竹子图案,挂在竹篮上更显眼。”
苏青把三脚架架好,调试着相机:“我准备从现在开始拍,把大家布置摊位的过程都记录下来,等会儿人多了,还能拍点大家学编竹编的场景,这样视频更完整。”
刚布置好摊位,巷口就传来了脚步声。第一个来的是昨天预订竹簸箕的张阿姨,她手里拿着两个热乎乎的肉包子,递给王爷爷:“王师傅,我来拿簸箕,顺便给你们带了刚蒸好的肉包子,早上干活饿,先垫垫肚子。”
王爷爷接过包子,笑着说:“您太客气了!簸箕我昨天编好了,您看看合不合心意,要是哪里不合适,我再改。”他从旁边的竹筐里拿出簸箕,竹簸箕编得细密又结实,边缘还磨得光滑。
张阿姨接过簸箕,翻来覆去地看:“太好啦!比我以前那个结实多了,您这手艺真是没话说。”她掏出钱递给王爷爷,“多少钱?您说个数。”
王爷爷摆摆手:“不用不用,就是顺手编的,您拿着用就行。以后要是坏了,再找我编。”
“那可不行,”张阿姨把钱塞到王爷爷手里,“您编这个也费时间费力气,怎么能让您白干?您要是不收,我下次可不敢麻烦您了。”
两人推让了半天,最后王爷爷只好收下钱,又从桌上拿起一个小竹哨:“那我再送您个竹哨,给您孙子玩,他上次不是说想学编竹哨吗?下次让他来,我教他。”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张阿姨高兴地接过竹哨:“那太谢谢王师傅了!我孙子要是知道了,肯定特别开心。我先回去了,等会儿再过来帮你们招呼客人。”
随着太阳慢慢升高,巷子里的人越来越多。有的是看到苏青视频来的,有的是街坊邻居带着朋友来的,还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围在摊位前好奇地看着桌上的竹编。
“这个竹篮多少钱啊?”一个穿着碎花裙的阿姨拿起桌上的小竹篮,“编得真精致,放在家里装水果正好。”
孙晓赶紧走过去,笑着说:“阿姨,这个竹篮是手工编的,三十五块钱。您要是喜欢,还可以给您送个小挂牌,上面能写您喜欢的字。”
“三十五块钱真不贵,”阿姨点点头,“现在很少能买到这么好的手工竹编了,我买两个,一个装水果,一个给我女儿装文具。”
陈婷拿出彩色卡纸,递给阿姨:“阿姨,您想在挂牌上写什么字?我现在给您做,很快就能好。”
阿姨想了想:“一个写‘平安’,一个写‘喜乐’,希望家里平平安安的,孩子开开心心的。”
陈婷拿起笔,很快就做好了两个挂牌,系在竹篮上。阿姨接过竹篮,满意地说:“太好看了!下次你们再办集市,我还来买。”
不一会儿,摊位前就排起了小长队。王爷爷和刘建军忙着给大家介绍竹编的用法,孙晓和陈婷负责收钱、做挂牌,苏青则拿着相机在旁边拍摄,时不时还会帮着递工具。周婶的烤箱前也围了不少人,大家买完竹编,都会顺便买几块饼干,有的还会问周婶能不能教他们烤饼干。
“周婶,您这饼干太好吃了,”一个年轻妈妈拿起一块蔓越莓饼干,“我家孩子平时不爱吃零食,刚才吃了两块还想要,您能不能教教我怎么做啊?”
周婶笑着说:“当然可以!其实不难,就是黄油要提前软化,蔓越莓要泡软,烤的时候温度别太高,不然容易烤糊。下次我把配方写下来,你拿着照着做就行。”她从兜里掏出一张纸,上面写着详细的配方,递给年轻妈妈,“你看,我都写好了,步骤也写得很清楚,你回去试试。”
年轻妈妈接过配方,连声道谢:“太谢谢您了周婶!您真是太热心了,下次我做好了,给您送点过来尝尝。”
乐乐和轩轩也没闲着,他们拿着小竹哨,给来的小朋友表演吹竹哨,还教他们怎么编简单的竹片。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看着乐乐手里的竹哨,小声说:“我也想要一个,可是我妈妈说我不能随便要别人的东西。”
乐乐赶紧从架子上拿起一个粉色的竹哨,递给小女孩:“这个送给你!我孙晓姐姐说,好东西要跟大家分享。你要是喜欢,下次我教你编竹哨。”
小女孩接过竹哨,高兴地说:“谢谢你!我叫萌萌,下次我还来跟你学编竹哨。”
轩轩也拿出自己画的竹片,递给萌萌:“这个也送给你,上面画的是小蝴蝶,我画了好久呢。”
萌萌的妈妈看着孩子们友好的样子,笑着对孙晓说:“你们真是太有爱心了,我家萌萌平时不爱跟陌生人说话,今天跟你们玩得这么开心,下次我们肯定还来。”
正忙着,苏青突然跑过来,对大家说:“刚才有个记者联系我,说看到我的视频,想来采访咱们,现在已经到巷口了,咱们要不要接受采访啊?”
王爷爷想了想,点点头:“当然要!正好让更多人知道咱们老巷的竹编手艺,说不定还能吸引更多人来学呢。”
很快,苏青就带着一个拿着话筒、背着摄像机的记者走了过来。记者先跟大家打了招呼,然后开始采访王爷爷:“王师傅,请问您编竹编多少年了?为什么一直坚持做这个老手艺呢?”
王爷爷放下手里的竹篾,笑着说:“我编竹编快四十年了,小时候跟着我父亲学的。那时候家家户户都用竹编,竹篮、竹筐、竹簸箕,都是生活离不开的东西。后来慢慢有了塑料的、金属的,用竹编的人就少了,但我总觉得竹编是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不能丢。现在这些年轻人愿意学,还帮着我把竹编推广出去,我特别开心,觉得这手艺有希望了。”
记者又采访了刘建军:“刘师傅,您是做竹家具的,为什么会来帮大家编竹编呢?”
刘建军挠了挠头,笑着说:“我本来就是做竹活的,看到王师傅他们这么用心推广竹编,觉得特别有意义。现在做竹家具的人也少了,我想着跟大家一起,把竹编和竹家具结合起来,让更多人喜欢上竹制品。而且跟大家一起干活特别开心,比我一个人在店里冷清好多。”
采访完,记者还拍了大家编竹编的过程,以及桌上各种各样的竹编作品。“真是太感动了,”记者对苏青说,“没想到老巷里还有这么温暖的故事,这么好的老手艺。我们肯定会好好报道,让更多人知道这里。”
送走记者,已经到了中午。大家忙得连饭都没顾上吃,周婶赶紧把保温桶里的绿豆汤倒出来,给大家盛了一碗:“快喝点绿豆汤歇歇,都忙了一上午了,别累坏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孙晓接过绿豆汤,喝了一口,清凉的感觉瞬间驱散了疲惫:“还是周婶的绿豆汤好喝,比外面买的还解暑。刚才我看了一眼,咱们今天卖了不少竹编,竹篮差不多卖完了,竹哨也剩得不多了。”
陈婷拿出手机,算了算账:“咱们今天卖了差不多三百块钱呢!比我想象中还多。下次咱们多编点竹编,再准备点小礼物,肯定能卖得更好。”
刘建军擦了擦汗,笑着说:“下次我带点竹家具的小样来,比如小竹凳、小竹桌,说不定也有人喜欢。我还想编几个竹制的收纳盒,现在年轻人都喜欢收纳,肯定受欢迎。”
正说着,巷口传来一阵熟悉的笑声。大家抬头一看,是之前来订竹摇篮的老奶奶,她推着婴儿车,车里躺着个裹着粉色襁褓的小宝宝,旁边还跟着一个中年男人。
“王师傅,孙晓,我来啦!”老奶奶走到摊位前,小心翼翼地把宝宝抱起来,“这是我小外孙,刚满月,今天特意带他来看看你们,也让他看看这个漂亮的竹摇篮。”
宝宝睡得正香,小脸红扑扑的,嘴角还带着笑意。孙晓凑过去,轻轻碰了碰宝宝的小手,软乎乎的:“太可爱了!这摇篮您用着还舒服吗?宝宝喜欢吗?”
“喜欢喜欢!”老奶奶笑得合不拢嘴,“这摇篮编得特别好,宝宝躺在里面不哭不闹,睡得可香了。我儿子今天特意跟我来,说要谢谢你们,还想再买几个竹篮,家里用。”
旁边的中年男人接过话:“真是太谢谢你们了,我妈找了好久都没找到会编竹摇篮的人,没想到你们编得这么好。我刚才看了,你们的竹编都特别精致,我买三个竹篮,两个装菜,一个装水果。”
王爷爷赶紧拿出三个竹篮,递给男人:“这三个竹篮是刚编好的,您看看合不合心意。您要是喜欢,下次还来,我们给您留着。”
男人接过竹篮,满意地说:“太好了!比超市买的塑料篮结实多了,还环保。我以后肯定常来,也会介绍朋友来买。”他掏出钱递给王爷爷,还多给了五十块钱,“这五十块钱是一点心意,谢谢你们帮我妈了却了心愿。”
王爷爷赶紧把多的钱退回去:“您太客气了!我们编竹编就是为了帮大家,钱咱们该多少是多少,多的我们不能收。您要是真想谢谢我们,下次带宝宝来玩就行。”
男人拗不过王爷爷,只好把钱收起来,又从包里拿出一袋红鸡蛋:“这是宝宝的满月蛋,大家一定要收下,沾沾宝宝的喜气。祝你们的竹编集市越办越好,竹编手艺越来越火。”
大家接过红鸡蛋,心里暖暖的。孙晓拿出一个小竹哨,递给男人:“这是我们编的竹哨,送给宝宝,等他长大了就能吹了。”
老奶奶抱着宝宝,轻轻碰了碰竹哨:“谢谢你们,宝宝肯定会喜欢的。我们先不打扰你们了,下次再来看你们。”
送走老奶奶,大家拿着红鸡蛋,心里都特别感动。周婶笑着说:“这老奶奶真是太贴心了,还特意带宝宝来,还给我们送红鸡蛋。咱们这集市办得值,不仅推广了竹编,还认识了这么多好心人。”
下午,来的人比上午还多。有几个年轻人看到大家编竹编,也想试试,王爷爷和刘建军耐心地教他们编简单的竹片。一个戴眼镜的男生学了半天,终于编好了一个小竹片,高兴地说:“原来编竹编这么有意思!我以前总觉得老手艺很枯燥,今天一试才知道,不仅能动手,还能静下心来,下次我肯定还来学。”
孙晓看着大家认真学编竹编的样子,心里充满了成就感。她想起刚开始学编竹编的时候,总是编不好,王爷爷耐心教她的样子;想起刘建军来帮忙,带来楠竹和竹编模具的样子;想起陈婷做挂牌、苏青拍视频、周婶烤饼干的样子……正是因为大家一起努力,老巷的竹编才能被这么多人喜欢。
不知不觉就到了下午五点,集市快结束了。大家开始收拾摊位,把剩下的竹编和工具整理好。张阿姨也过来帮忙,还带来了刚煮好的玉米:“大家快尝尝,刚煮好的玉米,甜得很。今天你们辛苦了,集市办得这么成功,咱们老巷都热闹起来了。”
大家接过玉米,一边吃一边聊。苏青打开相机,给大家看今天拍的照片和视频:“你们看这张,王爷爷教那个男生编竹片的时候,特别认真;还有这张,乐乐和萌萌一起吹竹哨,笑得真开心。今天的视频剪好后,肯定能火。”
陈婷掏出手机,看了看微信群:“刚才有个朋友在群里说,想跟咱们合作,把竹编放在她的店里卖,咱们不用出摊位费,卖出去的钱平分。你们觉得怎么样?”
王爷爷点点头:“这是好事啊!能让更多人看到咱们的竹编,还能省不少事。不过咱们得跟她说好,竹编的质量得保证,不能随便降价,咱们的手工竹编,值这个价。”
刘建军也说:“我觉得可以!下次咱们多编点不一样的竹编,比如竹制的花瓶、笔筒,放在店里肯定受欢迎。我还可以编点竹制的小摆件,比如小竹子、小动物,吸引更多年轻人。”
孙晓高兴地说:“太好了!这样咱们的竹编就能走出老巷,让更多人知道了。下次集市咱们还可以搞个‘竹编体验日’,让来的人都能编个小作品带回家,这样大家更有成就感,也会更喜欢咱们的竹编。”
“妈,您怎么也学起编竹编了?”孙晓走过去,捡起地上的竹篾,“这活儿得有耐心,您要是想学,明天我教您,咱们慢慢来。”
妈妈放下竹篾,擦了擦额角的汗,笑着说:“看你这几天天天忙着编竹编,还总说多有意思,我也想试试。昨天看你编的那个小竹篮,挂在厨房里装蒜挺方便,想着自己编一个,省得总麻烦你。”她拿起一根编得歪歪扭扭的竹片,“你看我编的,连个形状都没有,还是你们年轻人手巧。”
孙晓坐在妈妈身边,把竹篾重新理好,手把手教她:“您先把经篾摆整齐,间距别太宽,再拿纬篾一根压一根地编,就像编辫子似的。您试试,慢慢来,别着急。”
妈妈跟着孙晓的动作,慢慢编了起来,虽然还是有些生疏,但比刚才好多了。“原来这么讲究啊,”妈妈感叹道,“以前总觉得竹编就是随便编编,没想到还有这么多门道。你王爷爷教你肯定费了不少心吧?”
“王爷爷可耐心了,”孙晓想起王爷爷教她削篾的样子,忍不住笑了,“刚开始我总把篾条削得厚薄不一,他也不着急,拿着我的手一点点教,还说‘手艺是磨出来的,多练练就好’。现在刘叔叔也来帮忙,他会编竹家具,还教我们编竹筐呢。”
妈妈点点头,眼里满是欣慰:“你们这群孩子能凑在一起做喜欢的事,还互相帮忙,真好。明天集市我也去看看,给你们搭把手,顺便学学编竹哨,以后给你爸编个挂在钥匙上。”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孙晓就醒了。窗外传来巷口梧桐树叶的沙沙声,夹杂着远处早点摊的叫卖声。她麻利地穿上衣服,洗漱完就往巷口跑,远远就看见王爷爷和刘建军已经在布置摊位了——王爷爷正把编好的竹篮一个个摆在长桌上,刘建军则在旁边搭架子,准备挂竹哨和竹蜻蜓。
“王爷爷,刘叔叔,我来啦!”孙晓跑过去,拿起抹布擦桌子,“今天天气真好,肯定能来不少人。”
王爷爷直起腰,捶了捶后背:“可不是嘛!早上我去巷口看了,张阿姨都把早点摊挪到咱们旁边了,说要给来的人多提供点方便。你周婶估计也快到了,她昨天说要带刚熬好的绿豆汤,天热了给大家解暑。”
话音刚落,就看见周婶推着小推车过来,车上放着烤箱和保温桶,乐乐和轩轩跟在旁边,手里拿着昨天画的小竹片。“我来啦!”周婶笑着把烤箱摆好,“今天烤了蔓越莓饼干和巧克力曲奇,还熬了绿豆汤,都放在保温桶里,等会儿大家饿了就能吃。”
乐乐跑到摊位前,指着桌上的竹哨:“孙晓姐姐,我能帮你挂竹哨吗?我昨天跟轩轩练了好久,肯定能挂得整整齐齐的。”
“当然可以!”孙晓拿出一筐竹哨,分给乐乐和轩轩,“你们把竹哨挂在那个架子上,颜色错开挂,这样更好看。”
两个孩子拿着竹哨,踮着脚往架子上挂,时不时还会因为挂太高够不着而互相帮忙。轩轩踮着脚挂最上面的竹哨时,不小心差点摔倒,乐乐赶紧扶住他:“轩轩,你小心点,我帮你拿凳子!”
陈婷和苏青也很快赶到了。陈婷手里拿着一大卷彩绳和几个新做的挂牌,苏青则背着相机,还多带了个三脚架。“我昨天连夜做了几个新挂牌,”陈婷把挂牌递给孙晓,“上面写了‘老巷竹编,手工制作’,还画了小竹子图案,挂在竹篮上更显眼。”
苏青把三脚架架好,调试着相机:“我准备从现在开始拍,把大家布置摊位的过程都记录下来,等会儿人多了,还能拍点大家学编竹编的场景,这样视频更完整。”
刚布置好摊位,巷口就传来了脚步声。第一个来的是昨天预订竹簸箕的张阿姨,她手里拿着两个热乎乎的肉包子,递给王爷爷:“王师傅,我来拿簸箕,顺便给你们带了刚蒸好的肉包子,早上干活饿,先垫垫肚子。”
王爷爷接过包子,笑着说:“您太客气了!簸箕我昨天编好了,您看看合不合心意,要是哪里不合适,我再改。”他从旁边的竹筐里拿出簸箕,竹簸箕编得细密又结实,边缘还磨得光滑。
张阿姨接过簸箕,翻来覆去地看:“太好啦!比我以前那个结实多了,您这手艺真是没话说。”她掏出钱递给王爷爷,“多少钱?您说个数。”
王爷爷摆摆手:“不用不用,就是顺手编的,您拿着用就行。以后要是坏了,再找我编。”
“那可不行,”张阿姨把钱塞到王爷爷手里,“您编这个也费时间费力气,怎么能让您白干?您要是不收,我下次可不敢麻烦您了。”
两人推让了半天,最后王爷爷只好收下钱,又从桌上拿起一个小竹哨:“那我再送您个竹哨,给您孙子玩,他上次不是说想学编竹哨吗?下次让他来,我教他。”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张阿姨高兴地接过竹哨:“那太谢谢王师傅了!我孙子要是知道了,肯定特别开心。我先回去了,等会儿再过来帮你们招呼客人。”
随着太阳慢慢升高,巷子里的人越来越多。有的是看到苏青视频来的,有的是街坊邻居带着朋友来的,还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围在摊位前好奇地看着桌上的竹编。
“这个竹篮多少钱啊?”一个穿着碎花裙的阿姨拿起桌上的小竹篮,“编得真精致,放在家里装水果正好。”
孙晓赶紧走过去,笑着说:“阿姨,这个竹篮是手工编的,三十五块钱。您要是喜欢,还可以给您送个小挂牌,上面能写您喜欢的字。”
“三十五块钱真不贵,”阿姨点点头,“现在很少能买到这么好的手工竹编了,我买两个,一个装水果,一个给我女儿装文具。”
陈婷拿出彩色卡纸,递给阿姨:“阿姨,您想在挂牌上写什么字?我现在给您做,很快就能好。”
阿姨想了想:“一个写‘平安’,一个写‘喜乐’,希望家里平平安安的,孩子开开心心的。”
陈婷拿起笔,很快就做好了两个挂牌,系在竹篮上。阿姨接过竹篮,满意地说:“太好看了!下次你们再办集市,我还来买。”
不一会儿,摊位前就排起了小长队。王爷爷和刘建军忙着给大家介绍竹编的用法,孙晓和陈婷负责收钱、做挂牌,苏青则拿着相机在旁边拍摄,时不时还会帮着递工具。周婶的烤箱前也围了不少人,大家买完竹编,都会顺便买几块饼干,有的还会问周婶能不能教他们烤饼干。
“周婶,您这饼干太好吃了,”一个年轻妈妈拿起一块蔓越莓饼干,“我家孩子平时不爱吃零食,刚才吃了两块还想要,您能不能教教我怎么做啊?”
周婶笑着说:“当然可以!其实不难,就是黄油要提前软化,蔓越莓要泡软,烤的时候温度别太高,不然容易烤糊。下次我把配方写下来,你拿着照着做就行。”她从兜里掏出一张纸,上面写着详细的配方,递给年轻妈妈,“你看,我都写好了,步骤也写得很清楚,你回去试试。”
年轻妈妈接过配方,连声道谢:“太谢谢您了周婶!您真是太热心了,下次我做好了,给您送点过来尝尝。”
乐乐和轩轩也没闲着,他们拿着小竹哨,给来的小朋友表演吹竹哨,还教他们怎么编简单的竹片。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看着乐乐手里的竹哨,小声说:“我也想要一个,可是我妈妈说我不能随便要别人的东西。”
乐乐赶紧从架子上拿起一个粉色的竹哨,递给小女孩:“这个送给你!我孙晓姐姐说,好东西要跟大家分享。你要是喜欢,下次我教你编竹哨。”
小女孩接过竹哨,高兴地说:“谢谢你!我叫萌萌,下次我还来跟你学编竹哨。”
轩轩也拿出自己画的竹片,递给萌萌:“这个也送给你,上面画的是小蝴蝶,我画了好久呢。”
萌萌的妈妈看着孩子们友好的样子,笑着对孙晓说:“你们真是太有爱心了,我家萌萌平时不爱跟陌生人说话,今天跟你们玩得这么开心,下次我们肯定还来。”
正忙着,苏青突然跑过来,对大家说:“刚才有个记者联系我,说看到我的视频,想来采访咱们,现在已经到巷口了,咱们要不要接受采访啊?”
王爷爷想了想,点点头:“当然要!正好让更多人知道咱们老巷的竹编手艺,说不定还能吸引更多人来学呢。”
很快,苏青就带着一个拿着话筒、背着摄像机的记者走了过来。记者先跟大家打了招呼,然后开始采访王爷爷:“王师傅,请问您编竹编多少年了?为什么一直坚持做这个老手艺呢?”
王爷爷放下手里的竹篾,笑着说:“我编竹编快四十年了,小时候跟着我父亲学的。那时候家家户户都用竹编,竹篮、竹筐、竹簸箕,都是生活离不开的东西。后来慢慢有了塑料的、金属的,用竹编的人就少了,但我总觉得竹编是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不能丢。现在这些年轻人愿意学,还帮着我把竹编推广出去,我特别开心,觉得这手艺有希望了。”
记者又采访了刘建军:“刘师傅,您是做竹家具的,为什么会来帮大家编竹编呢?”
刘建军挠了挠头,笑着说:“我本来就是做竹活的,看到王师傅他们这么用心推广竹编,觉得特别有意义。现在做竹家具的人也少了,我想着跟大家一起,把竹编和竹家具结合起来,让更多人喜欢上竹制品。而且跟大家一起干活特别开心,比我一个人在店里冷清好多。”
采访完,记者还拍了大家编竹编的过程,以及桌上各种各样的竹编作品。“真是太感动了,”记者对苏青说,“没想到老巷里还有这么温暖的故事,这么好的老手艺。我们肯定会好好报道,让更多人知道这里。”
送走记者,已经到了中午。大家忙得连饭都没顾上吃,周婶赶紧把保温桶里的绿豆汤倒出来,给大家盛了一碗:“快喝点绿豆汤歇歇,都忙了一上午了,别累坏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孙晓接过绿豆汤,喝了一口,清凉的感觉瞬间驱散了疲惫:“还是周婶的绿豆汤好喝,比外面买的还解暑。刚才我看了一眼,咱们今天卖了不少竹编,竹篮差不多卖完了,竹哨也剩得不多了。”
陈婷拿出手机,算了算账:“咱们今天卖了差不多三百块钱呢!比我想象中还多。下次咱们多编点竹编,再准备点小礼物,肯定能卖得更好。”
刘建军擦了擦汗,笑着说:“下次我带点竹家具的小样来,比如小竹凳、小竹桌,说不定也有人喜欢。我还想编几个竹制的收纳盒,现在年轻人都喜欢收纳,肯定受欢迎。”
正说着,巷口传来一阵熟悉的笑声。大家抬头一看,是之前来订竹摇篮的老奶奶,她推着婴儿车,车里躺着个裹着粉色襁褓的小宝宝,旁边还跟着一个中年男人。
“王师傅,孙晓,我来啦!”老奶奶走到摊位前,小心翼翼地把宝宝抱起来,“这是我小外孙,刚满月,今天特意带他来看看你们,也让他看看这个漂亮的竹摇篮。”
宝宝睡得正香,小脸红扑扑的,嘴角还带着笑意。孙晓凑过去,轻轻碰了碰宝宝的小手,软乎乎的:“太可爱了!这摇篮您用着还舒服吗?宝宝喜欢吗?”
“喜欢喜欢!”老奶奶笑得合不拢嘴,“这摇篮编得特别好,宝宝躺在里面不哭不闹,睡得可香了。我儿子今天特意跟我来,说要谢谢你们,还想再买几个竹篮,家里用。”
旁边的中年男人接过话:“真是太谢谢你们了,我妈找了好久都没找到会编竹摇篮的人,没想到你们编得这么好。我刚才看了,你们的竹编都特别精致,我买三个竹篮,两个装菜,一个装水果。”
王爷爷赶紧拿出三个竹篮,递给男人:“这三个竹篮是刚编好的,您看看合不合心意。您要是喜欢,下次还来,我们给您留着。”
男人接过竹篮,满意地说:“太好了!比超市买的塑料篮结实多了,还环保。我以后肯定常来,也会介绍朋友来买。”他掏出钱递给王爷爷,还多给了五十块钱,“这五十块钱是一点心意,谢谢你们帮我妈了却了心愿。”
王爷爷赶紧把多的钱退回去:“您太客气了!我们编竹编就是为了帮大家,钱咱们该多少是多少,多的我们不能收。您要是真想谢谢我们,下次带宝宝来玩就行。”
男人拗不过王爷爷,只好把钱收起来,又从包里拿出一袋红鸡蛋:“这是宝宝的满月蛋,大家一定要收下,沾沾宝宝的喜气。祝你们的竹编集市越办越好,竹编手艺越来越火。”
大家接过红鸡蛋,心里暖暖的。孙晓拿出一个小竹哨,递给男人:“这是我们编的竹哨,送给宝宝,等他长大了就能吹了。”
老奶奶抱着宝宝,轻轻碰了碰竹哨:“谢谢你们,宝宝肯定会喜欢的。我们先不打扰你们了,下次再来看你们。”
送走老奶奶,大家拿着红鸡蛋,心里都特别感动。周婶笑着说:“这老奶奶真是太贴心了,还特意带宝宝来,还给我们送红鸡蛋。咱们这集市办得值,不仅推广了竹编,还认识了这么多好心人。”
下午,来的人比上午还多。有几个年轻人看到大家编竹编,也想试试,王爷爷和刘建军耐心地教他们编简单的竹片。一个戴眼镜的男生学了半天,终于编好了一个小竹片,高兴地说:“原来编竹编这么有意思!我以前总觉得老手艺很枯燥,今天一试才知道,不仅能动手,还能静下心来,下次我肯定还来学。”
孙晓看着大家认真学编竹编的样子,心里充满了成就感。她想起刚开始学编竹编的时候,总是编不好,王爷爷耐心教她的样子;想起刘建军来帮忙,带来楠竹和竹编模具的样子;想起陈婷做挂牌、苏青拍视频、周婶烤饼干的样子……正是因为大家一起努力,老巷的竹编才能被这么多人喜欢。
不知不觉就到了下午五点,集市快结束了。大家开始收拾摊位,把剩下的竹编和工具整理好。张阿姨也过来帮忙,还带来了刚煮好的玉米:“大家快尝尝,刚煮好的玉米,甜得很。今天你们辛苦了,集市办得这么成功,咱们老巷都热闹起来了。”
大家接过玉米,一边吃一边聊。苏青打开相机,给大家看今天拍的照片和视频:“你们看这张,王爷爷教那个男生编竹片的时候,特别认真;还有这张,乐乐和萌萌一起吹竹哨,笑得真开心。今天的视频剪好后,肯定能火。”
陈婷掏出手机,看了看微信群:“刚才有个朋友在群里说,想跟咱们合作,把竹编放在她的店里卖,咱们不用出摊位费,卖出去的钱平分。你们觉得怎么样?”
王爷爷点点头:“这是好事啊!能让更多人看到咱们的竹编,还能省不少事。不过咱们得跟她说好,竹编的质量得保证,不能随便降价,咱们的手工竹编,值这个价。”
刘建军也说:“我觉得可以!下次咱们多编点不一样的竹编,比如竹制的花瓶、笔筒,放在店里肯定受欢迎。我还可以编点竹制的小摆件,比如小竹子、小动物,吸引更多年轻人。”
孙晓高兴地说:“太好了!这样咱们的竹编就能走出老巷,让更多人知道了。下次集市咱们还可以搞个‘竹编体验日’,让来的人都能编个小作品带回家,这样大家更有成就感,也会更喜欢咱们的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