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皓凝眼波微动,心知正题已至,面上却浮起讶然:“哦?许夫人此言似有深意?”
“王妃娘娘有所不知。”许夫人嗓音压得更低,“往年水患虽频,却从未像今年这般严重。”
“堤坝修缮款项去向不明暂且不论,单说这赈灾粮米,自上而下层层盘剥,真正落到灾民碗中的,怕是三成都不足。”
陆皓凝蹙眉,显出忧色:“竟有此事?朝廷拨下的粮草,按制该是足额发放才是。”
“朝廷拨下的粮草,数目自是分毫不差。”
许夫人眼中掠过一丝难以抑制的愤懑,旋即又归于沉静,唯余眼底深处一点寒芒。
“奈何有人只手遮天,其爪牙更是肆无忌惮。”
“便如那贺知府,上月方在城郊大兴土木,置下新宅,其豪奢排场,竟将总督大人的府邸都比了下去。”
这番话与王氏先前所供的信息不谋而合。
陆皓凝心中了然,面上却依旧带着几分不解,疑惑问道:“乌总督位高权重,难道就无人敢揭发?”
“谁敢?”许夫人苦笑一声,满颊苍凉。
“前两年,倒有一位京中来的御史,初生牛犊不畏虎,意欲彻查此事,谁知人刚踏上广陵地界,便意外失足落水,尸骨无存。”
“自此,谁还敢再触这霉头?”
她抬眼,目光带着一丝探询,投向陆皓凝,似是想从这位年轻王妃沉静的眉眼中,瞧出几分端倪。
“王妃娘娘此番随王爷驾临广陵,想来不止于赈灾济民吧?”
陆皓凝并未直接作答,反而捕捉到她话语间深藏的暗流。
“许夫人对乌总督…似有旧怨?”
许夫人默然片刻,室内只闻窗外风过竹梢的簌簌轻响。
良久,她才缓缓开口,神色间颇有郁结之色。
“不敢欺瞒王妃,许家当年由盛转衰,家翁被夺爵抄家,根源便在开罪了靖国公。”
“而那乌远山乌总督,正是靖国公一手提携起来的心腹臂膀,当年构陷家翁的诸多‘罪证’,此人便是急先锋。”
原来如此。
陆皓凝心中豁然,许家与乌远山之间,还有这样一层渊源。
她语气诚恳道:“许夫人的意思,我懂了。只是此事牵连甚广,还需从长计议。”
许夫人见陆皓凝如此说,知她已明其意,眼中闪过一丝希冀的光,郑重颔首。
“王妃谨慎是对的。若王妃有需要,许家愿尽绵薄之力。”
言罢,她自袖中取出一枚温润的玉佩,轻轻置于案上。
那玉佩莹白如脂,上刻一个古朴遒劲的“许”字,雕工精绝,显非凡品。
“此乃许家信物,持此玉佩,在广陵城大小商号钱庄,皆可便宜行事。”
陆皓凝神色一肃,伸出双手郑重接过。
那玉佩入手生温,仿佛承载着许家沉甸甸的信任。
她将其小心收好:“夫人信任,我铭记于心,定不负所托。”
送走许夫人,陆皓凝立时唤来青竹,眸色清亮。
“速去查实许家底细,尤其是当年与靖国公结怨始末,事无巨细,皆要探明。”
“是。”青竹领命,身影悄无声息地退下。
陆皓凝移步窗前,驿馆外市井喧嚣,人声鼎沸。
她凭栏远眺,心中已有了清晰的脉络。
许家含冤莫白,与靖国公一系结下死仇,正是可引为强援的助力。
得此地方望族倾力襄助,她们在广陵这盘棋局上,落子当能从容许多。
.
暮色四合时分,沈灼欢带着一身仆仆风尘归来。
她甫一进门,便扬声嚷道:“凝儿!你是没亲见城西那片光景,真真是…惨不忍睹!”
陆皓凝忙拉着她坐下,递过一盏早已晾得温凉的清茶,又拧了块湿帕子给她。
“五嫂别急,先擦把脸,喝口茶润润喉,且慢慢说,究竟如何?”
沈灼欢接过帕子胡乱擦了擦,又将茶盏一饮而尽,胸中郁气却难平,重重将茶盏顿在桌上
“那些灾民的住所,哪里算得上窝棚?不过是几根朽木支着破席烂毡,四处漏风,遇雨便成水泽!”
“我问他们领到多少赈灾粮,你猜如何?只前几日发过一次,每人只得一小把糙米,里头还掺着砂石,硌牙!”
“还有呢?”陆皓凝追问,眉心微蹙。
“我听一位老婆婆哭诉,前几日有几个年轻人,实在忍无可忍,想结伴去府衙讨个公道,结果…”
沈灼欢双拳紧握,眼中愤懑难抑。
“人刚聚到衙门口,就被差役锁了去,至今音讯全无!”
“更蹊跷的是,乌远山的人马,竟在灾民聚集处来回巡逻,不知道防着什么!”
陆皓凝若有所思:“越是严防死守,越显其心虚有鬼。”
她看向沈灼欢,计上心头:“五嫂,明日恐怕还需你再辛苦去一趟城西,多带些洁净衣物与应急药材,借机多与灾民攀谈,务必探听出那几个年轻人的下落。”
“好!包在我身上!”沈灼欢一口应承,又想起一事,面露鄙意。
“对了,今日在城西,我还撞见了贺静斋那夫人,一身绫罗绸缎,光鲜亮丽,在贫民窟入口处,指挥着仆役分发些快馊了的糕点,那做派,端得是活菩萨下凡似的,看得人膈应!”
陆皓凝冷笑:“虚情假意,不过是做给旁人看的门面功夫,想搏个伪善名声罢了。”
正言语间,青竹悄然返回,手中奉上一叠写满蝇头小楷的纸笺,低声道:
“王妃,许家过往,能查到的都在此处了。”
陆皓凝接过,就着明亮的烛光,凝神细阅。
纸页翻动间,许家昔日荣光与骤然倾颓的轨迹清晰浮现。
许家祖上确曾煊赫一时,奈何十年前,许家老太爷刚正不阿,上疏弹劾靖国公贪墨军饷,反被其构陷“通敌”重罪,最终落得夺爵抄家,门庭凋敝。
如今支撑门户的,是老太爷之子许文彦,虽无爵位加身,却凭着诗书传家与乐善好施,在广陵民间仍享有极高声望。
“看来许家确实值得信任,亦是乌远山的死对头。”
陆皓凝放下纸笺,心中笃定,眼中闪过一丝筹谋之色。
“青竹,你明日亲自去一趟许府,避开耳目,就说我多谢许夫人今日的坦诚与慷慨,想请许公子过两日得暇时,来驿馆一叙。”
“是。”
.
翌日,沈灼欢依计再赴城西灾民聚集之处。
此番她特意换了一身半旧的布裙,发髻也只用木簪松松挽起,混迹于灾民之中,毫无突兀。
她一面分发物资,一面温言细语,不着痕迹地探问。
忙碌至午后,一个怀抱枯瘦婴孩的妇人,趁人不备,悄悄挨近沈灼欢,声音细若蚊蚋。
“姑娘问的那几个年轻人胆大包天,想去寻乌总督讨说法,要告他贪赃枉法哩!”
“哪知人刚挨近总督府的石狮子,就被官兵摁住锁走了!”
“那大嫂可知他们现被关在何处?是生是死?”沈灼欢心头一紧,连忙压低声音追问,顺手将一小包糖塞进妇人怀中婴孩的襁褓。
妇人叹息着摇头,眼中满是惊惧。
“都说是关在府衙大牢最深处…具体情形,哪个敢打听?”
“乌总督…那可是咱们广陵的天,姑娘,听俺一句劝,这事…沾不得,谁敢捅这天啊?”
沈灼欢将此节牢牢记住,又温言安抚妇人几句,赠了些散碎银钱,便匆匆收拾东西,折返驿馆。
“凝儿!问到了!那几个年轻人果然被贺静斋关在府衙大牢!”沈灼欢进门便急道,“我们得设法救人!他们定知晓许多内情!”
陆皓凝沉吟片刻:“直接要人,贺静斋必不肯,他是乌远山的爪牙,岂会轻易松口?”
她眼中掠过一丝狡黠灵光:“得想个办法,让贺静斋心甘情愿,主动放人。”
“哦?有何妙计?”沈灼欢凑近,眼中燃起好奇。
“五嫂,你附耳过来。”陆皓凝压低嗓音,在沈灼欢耳边如此这般低语数句。
沈灼欢听罢,眼睛一亮,抚掌笑道:“妙啊!这主意好!就这么办!”
.
次日,广陵城的大街小巷,茶肆酒楼,忽如春潮般涌起流言。
皆传贺知府贺静斋为讨好乌总督,不仅丧尽天良克扣灾民救命粮,更将敢于鸣冤告状的良善百姓抓捕入狱,施以酷刑。
流言如野火燎原,顷刻间点燃了民愤,街头巷尾议论纷纷,怨怼之声直指贺静斋与乌远山。
贺静斋闻讯,如坐针毡,冷汗涔涔而下。
他深知此事一旦闹大,后果不堪设想,慌忙求见乌远山。
乌远山亦被这突如其来的风浪搅得心神不宁,唯恐事态失控引火烧身,急令贺静斋速速放人,以平息汹汹物议。
贺静斋不敢违逆,只得捏着鼻子,当夜便将那几个后生从阴暗牢狱中放出。
那几个年轻人重见天日,稍事安顿,便辗转寻到沈灼欢处,叩谢救命之恩。
沈灼欢顺势探问乌远山罪证,几人果然知晓诸多秘辛,愤然揭露乌远山不仅贪墨赈灾粮款,更暗中勾结季家,将朝廷拨付修筑堤坝的优质建材偷梁换柱,以劣充好,倒卖牟取暴利。
沈灼欢一字不漏,将桩桩件件隐秘记在心上,回驿馆后悉数禀告陆皓凝。
陆皓凝听罢,眼底掠过如释重负的欣然笑意。
“好!有此铁证在手,我们与那乌远山周旋的胜算,又添数分!”
她望向沈灼欢,见她虽面带倦色,却目光炯炯,不由由衷赞道:
“五嫂,此番劳苦功高,辛苦了。”
沈灼欢粲然一笑,英气勃发,朗声道:
“凝儿说的哪里话!能与你并肩而行,为这受灾的百姓做些实在事,挖出这些蛀虫,五嫂心里,唯有畅快二字!”
“王妃娘娘有所不知。”许夫人嗓音压得更低,“往年水患虽频,却从未像今年这般严重。”
“堤坝修缮款项去向不明暂且不论,单说这赈灾粮米,自上而下层层盘剥,真正落到灾民碗中的,怕是三成都不足。”
陆皓凝蹙眉,显出忧色:“竟有此事?朝廷拨下的粮草,按制该是足额发放才是。”
“朝廷拨下的粮草,数目自是分毫不差。”
许夫人眼中掠过一丝难以抑制的愤懑,旋即又归于沉静,唯余眼底深处一点寒芒。
“奈何有人只手遮天,其爪牙更是肆无忌惮。”
“便如那贺知府,上月方在城郊大兴土木,置下新宅,其豪奢排场,竟将总督大人的府邸都比了下去。”
这番话与王氏先前所供的信息不谋而合。
陆皓凝心中了然,面上却依旧带着几分不解,疑惑问道:“乌总督位高权重,难道就无人敢揭发?”
“谁敢?”许夫人苦笑一声,满颊苍凉。
“前两年,倒有一位京中来的御史,初生牛犊不畏虎,意欲彻查此事,谁知人刚踏上广陵地界,便意外失足落水,尸骨无存。”
“自此,谁还敢再触这霉头?”
她抬眼,目光带着一丝探询,投向陆皓凝,似是想从这位年轻王妃沉静的眉眼中,瞧出几分端倪。
“王妃娘娘此番随王爷驾临广陵,想来不止于赈灾济民吧?”
陆皓凝并未直接作答,反而捕捉到她话语间深藏的暗流。
“许夫人对乌总督…似有旧怨?”
许夫人默然片刻,室内只闻窗外风过竹梢的簌簌轻响。
良久,她才缓缓开口,神色间颇有郁结之色。
“不敢欺瞒王妃,许家当年由盛转衰,家翁被夺爵抄家,根源便在开罪了靖国公。”
“而那乌远山乌总督,正是靖国公一手提携起来的心腹臂膀,当年构陷家翁的诸多‘罪证’,此人便是急先锋。”
原来如此。
陆皓凝心中豁然,许家与乌远山之间,还有这样一层渊源。
她语气诚恳道:“许夫人的意思,我懂了。只是此事牵连甚广,还需从长计议。”
许夫人见陆皓凝如此说,知她已明其意,眼中闪过一丝希冀的光,郑重颔首。
“王妃谨慎是对的。若王妃有需要,许家愿尽绵薄之力。”
言罢,她自袖中取出一枚温润的玉佩,轻轻置于案上。
那玉佩莹白如脂,上刻一个古朴遒劲的“许”字,雕工精绝,显非凡品。
“此乃许家信物,持此玉佩,在广陵城大小商号钱庄,皆可便宜行事。”
陆皓凝神色一肃,伸出双手郑重接过。
那玉佩入手生温,仿佛承载着许家沉甸甸的信任。
她将其小心收好:“夫人信任,我铭记于心,定不负所托。”
送走许夫人,陆皓凝立时唤来青竹,眸色清亮。
“速去查实许家底细,尤其是当年与靖国公结怨始末,事无巨细,皆要探明。”
“是。”青竹领命,身影悄无声息地退下。
陆皓凝移步窗前,驿馆外市井喧嚣,人声鼎沸。
她凭栏远眺,心中已有了清晰的脉络。
许家含冤莫白,与靖国公一系结下死仇,正是可引为强援的助力。
得此地方望族倾力襄助,她们在广陵这盘棋局上,落子当能从容许多。
.
暮色四合时分,沈灼欢带着一身仆仆风尘归来。
她甫一进门,便扬声嚷道:“凝儿!你是没亲见城西那片光景,真真是…惨不忍睹!”
陆皓凝忙拉着她坐下,递过一盏早已晾得温凉的清茶,又拧了块湿帕子给她。
“五嫂别急,先擦把脸,喝口茶润润喉,且慢慢说,究竟如何?”
沈灼欢接过帕子胡乱擦了擦,又将茶盏一饮而尽,胸中郁气却难平,重重将茶盏顿在桌上
“那些灾民的住所,哪里算得上窝棚?不过是几根朽木支着破席烂毡,四处漏风,遇雨便成水泽!”
“我问他们领到多少赈灾粮,你猜如何?只前几日发过一次,每人只得一小把糙米,里头还掺着砂石,硌牙!”
“还有呢?”陆皓凝追问,眉心微蹙。
“我听一位老婆婆哭诉,前几日有几个年轻人,实在忍无可忍,想结伴去府衙讨个公道,结果…”
沈灼欢双拳紧握,眼中愤懑难抑。
“人刚聚到衙门口,就被差役锁了去,至今音讯全无!”
“更蹊跷的是,乌远山的人马,竟在灾民聚集处来回巡逻,不知道防着什么!”
陆皓凝若有所思:“越是严防死守,越显其心虚有鬼。”
她看向沈灼欢,计上心头:“五嫂,明日恐怕还需你再辛苦去一趟城西,多带些洁净衣物与应急药材,借机多与灾民攀谈,务必探听出那几个年轻人的下落。”
“好!包在我身上!”沈灼欢一口应承,又想起一事,面露鄙意。
“对了,今日在城西,我还撞见了贺静斋那夫人,一身绫罗绸缎,光鲜亮丽,在贫民窟入口处,指挥着仆役分发些快馊了的糕点,那做派,端得是活菩萨下凡似的,看得人膈应!”
陆皓凝冷笑:“虚情假意,不过是做给旁人看的门面功夫,想搏个伪善名声罢了。”
正言语间,青竹悄然返回,手中奉上一叠写满蝇头小楷的纸笺,低声道:
“王妃,许家过往,能查到的都在此处了。”
陆皓凝接过,就着明亮的烛光,凝神细阅。
纸页翻动间,许家昔日荣光与骤然倾颓的轨迹清晰浮现。
许家祖上确曾煊赫一时,奈何十年前,许家老太爷刚正不阿,上疏弹劾靖国公贪墨军饷,反被其构陷“通敌”重罪,最终落得夺爵抄家,门庭凋敝。
如今支撑门户的,是老太爷之子许文彦,虽无爵位加身,却凭着诗书传家与乐善好施,在广陵民间仍享有极高声望。
“看来许家确实值得信任,亦是乌远山的死对头。”
陆皓凝放下纸笺,心中笃定,眼中闪过一丝筹谋之色。
“青竹,你明日亲自去一趟许府,避开耳目,就说我多谢许夫人今日的坦诚与慷慨,想请许公子过两日得暇时,来驿馆一叙。”
“是。”
.
翌日,沈灼欢依计再赴城西灾民聚集之处。
此番她特意换了一身半旧的布裙,发髻也只用木簪松松挽起,混迹于灾民之中,毫无突兀。
她一面分发物资,一面温言细语,不着痕迹地探问。
忙碌至午后,一个怀抱枯瘦婴孩的妇人,趁人不备,悄悄挨近沈灼欢,声音细若蚊蚋。
“姑娘问的那几个年轻人胆大包天,想去寻乌总督讨说法,要告他贪赃枉法哩!”
“哪知人刚挨近总督府的石狮子,就被官兵摁住锁走了!”
“那大嫂可知他们现被关在何处?是生是死?”沈灼欢心头一紧,连忙压低声音追问,顺手将一小包糖塞进妇人怀中婴孩的襁褓。
妇人叹息着摇头,眼中满是惊惧。
“都说是关在府衙大牢最深处…具体情形,哪个敢打听?”
“乌总督…那可是咱们广陵的天,姑娘,听俺一句劝,这事…沾不得,谁敢捅这天啊?”
沈灼欢将此节牢牢记住,又温言安抚妇人几句,赠了些散碎银钱,便匆匆收拾东西,折返驿馆。
“凝儿!问到了!那几个年轻人果然被贺静斋关在府衙大牢!”沈灼欢进门便急道,“我们得设法救人!他们定知晓许多内情!”
陆皓凝沉吟片刻:“直接要人,贺静斋必不肯,他是乌远山的爪牙,岂会轻易松口?”
她眼中掠过一丝狡黠灵光:“得想个办法,让贺静斋心甘情愿,主动放人。”
“哦?有何妙计?”沈灼欢凑近,眼中燃起好奇。
“五嫂,你附耳过来。”陆皓凝压低嗓音,在沈灼欢耳边如此这般低语数句。
沈灼欢听罢,眼睛一亮,抚掌笑道:“妙啊!这主意好!就这么办!”
.
次日,广陵城的大街小巷,茶肆酒楼,忽如春潮般涌起流言。
皆传贺知府贺静斋为讨好乌总督,不仅丧尽天良克扣灾民救命粮,更将敢于鸣冤告状的良善百姓抓捕入狱,施以酷刑。
流言如野火燎原,顷刻间点燃了民愤,街头巷尾议论纷纷,怨怼之声直指贺静斋与乌远山。
贺静斋闻讯,如坐针毡,冷汗涔涔而下。
他深知此事一旦闹大,后果不堪设想,慌忙求见乌远山。
乌远山亦被这突如其来的风浪搅得心神不宁,唯恐事态失控引火烧身,急令贺静斋速速放人,以平息汹汹物议。
贺静斋不敢违逆,只得捏着鼻子,当夜便将那几个后生从阴暗牢狱中放出。
那几个年轻人重见天日,稍事安顿,便辗转寻到沈灼欢处,叩谢救命之恩。
沈灼欢顺势探问乌远山罪证,几人果然知晓诸多秘辛,愤然揭露乌远山不仅贪墨赈灾粮款,更暗中勾结季家,将朝廷拨付修筑堤坝的优质建材偷梁换柱,以劣充好,倒卖牟取暴利。
沈灼欢一字不漏,将桩桩件件隐秘记在心上,回驿馆后悉数禀告陆皓凝。
陆皓凝听罢,眼底掠过如释重负的欣然笑意。
“好!有此铁证在手,我们与那乌远山周旋的胜算,又添数分!”
她望向沈灼欢,见她虽面带倦色,却目光炯炯,不由由衷赞道:
“五嫂,此番劳苦功高,辛苦了。”
沈灼欢粲然一笑,英气勃发,朗声道:
“凝儿说的哪里话!能与你并肩而行,为这受灾的百姓做些实在事,挖出这些蛀虫,五嫂心里,唯有畅快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