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烛影摇红父子心-《重生刘据之逆天改命》

  靖难六年的元日喧嚣渐歇,长安城沉浸在雪后初晴的静谧中。夜幕低垂,长乐宫内却暖意融融。

  不同于未央宫的庄严肃穆,这里的气氛更显温馨。卫太后特意安排了一场家宴,靖难帝刘据、太子刘进及皇长孙刘病已。

  宴罢,卫太后带着玩耍困倦的刘病已去安歇,将偏殿暖阁留给了刘据与刘进父子二人。

  暖阁内,炭火盆烧得正旺,驱散了冬夜的寒意。烛台上,几支粗大的红烛静静燃烧,烛影在绘着祥云瑞兽的屏风上轻轻摇曳。

  案几上,温着两盏清茶,茶香袅袅。父子二人相对而坐,褪去了白日朝堂上的冕旒衮服,只着常服。

  刘据一身深青色细麻宽袍,刘进则是一身月白色锦袍,少了几分储君的威仪,多了几分寻常人家的亲近。

  刘据端起茶盏,轻轻吹了吹浮沫,目光温和地落在儿子身上。白日朝堂上宣布“限位禅位”祖制的雷霆之威已消散,此刻的他,更像一位寻常的父亲。

  “进儿,”刘据的声音低沉而温和,“今日元日朝会,朕所言所立,你心中可有疑虑?或是不安?”

  刘进闻言,放下茶盏,正襟危坐,神情恭敬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父皇深谋远虑!所立祖制,乃安邦定国之良策!儿臣唯有敬佩!绝无疑虑!只是……”他略一迟疑,“只是深感责任如山!恐有负父皇厚望与天下重托……”

  刘据看着儿子年轻而坚毅的脸庞,眼中闪过一丝欣慰。他放下茶盏,身体微微前倾,语气更加恳切:

  “进儿不必过谦,亦不必惶恐。”

  “朕今日与你所言,非君臣之论,乃父子交心!”

  “这江山社稷,终将交于你手!”

  “朕望你明白三事!”

  刘据的目光变得深邃,烛火在他眼中跳跃。

  “其一!为君者!首重仁心!”

  “仁!非妇人之仁!非优柔寡断!”

  “乃心怀苍生!视万民如赤子!”

  “轻徭薄赋!使民以时!”

  “兴修水利!劝课农桑!”

  “广开言路!纳谏如流!”

  “使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老者有所养!幼者有所教!”

  “此乃仁政之根基!”

  刘据的声音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力量:

  “然!仁心之外!更需铁腕!”

  “治国如驭马!恩威并施!”

  “对贪官污吏!当严刑峻法!绝不姑息!”

  “对豪强兼并!当强力抑制!维护小民!”

  “对外敌侵扰!当雷霆反击!卫我疆土!”

  “对内乱叛逆!当果断平叛!绝不手软!”

  “仁!是对良善之民!”

  “威!是对奸佞之徒!”

  “二者缺一不可!失之偏颇!则国危矣!”

  刘进凝神倾听,重重点头:“儿臣谨记!仁心为本!铁腕为用!恩威并施!方为治国之道!”

  话题自然转向了即将到来的东征。

  “辽东战事!赵充国老成持重!稳扎稳打!朕甚慰!” 刘据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然!卫氏余孽!与三韩诸部!勾结甚深!负隅顽抗!非雷霆手段难竟全功!”

  “开春之后!朕欲增兵辽东!”

  “你……” 刘据的目光直视刘进,“为监国太子!本可坐镇长安!”

  “然!朕意!命你重返辽东!”

  刘进眼中瞬间爆发出炽热的光芒!那是属于武将的热血与渴望!

  “父皇!儿臣愿往!”

  刘据微微颔首,语气凝重:

  “此去非为监军!乃为统军!”

  “赵充国为帅!你为副帅!然军中大事!你可参决!”

  “朕要你亲临战阵!感受烽烟!”

  “要你运筹帷幄!体会决胜千里!”

  “更要你在血火之中!淬炼意志!凝聚军心!”

  “辽东之役!不仅是开疆拓土!更是为你将来御极天下!打下坚实根基!”

  “记住!为帅者!当爱兵如子!与士卒同甘苦!”

  “当赏罚分明!令行禁止!”

  “当审时度势!不可贪功冒进!亦不可畏缩不前!”

  “此战!朕要你打出我大汉储君之威名!”

  刘进心潮澎湃,霍然起身,单膝跪地:“儿臣领命!定当不负父皇重托!誓死扫平三韩!”

  刘据扶起儿子,示意他坐下。话题从金戈铁马转向了翰墨书香。

  “战场之功!乃一时之雄!” 刘据的语气缓和下来,“治国平天下!更需文教昌明!”

  “纸坊所成!活字所印!乃朕为你留下的最重礼物!” 刘据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此二物!可化万千典籍!入寻常百姓家!”

  “朕已命少府!全力刊印《论语》!《孝经》!《九章》!《泛胜》!乃至《汉律》!”

  “待你凯旋!朕要你亲自主持两件大事!”

  “其一!于长安!洛阳!邯郸!成都!等大邑!设立‘官学’!广收寒门子弟!授以经义!算术!农工!”

  “其二!选派博学鸿儒!携典籍!印版!分赴各郡!督导郡学!县学!乃至乡间蒙馆!”

  “朕要让我大汉!无目不识丁之民!”

  “要让圣贤之道!农工之技!律法之明!深入乡野!”

  “如此!则民智开!国本固!奸邪无所遁形!”

  “此乃真正的万世基业!”

  刘进听得心驰神往:“父皇深谋远虑!儿臣定当竭尽全力!推行文教!开启民智!”

  最后,话题回到了那震动天下的“限位禅位”祖制。烛火噼啪,映照着父子二人沉静的面容。

  “进儿……” 刘据的声音带着前所未有的深沉与真诚,“你可知朕为何执意立此祖制?甚至不惜自限皇权?”

  刘进思索片刻,谨慎回答:“父皇是为避免主少国疑!权臣擅政!晚年倦怠!骨肉相残之祸!”

  “不错!” 刘据点头,“然更深一层!朕是为了这江山社稷!”

  “江山非一人之江山!乃天下人之江山!”

  “社稷非一世之社稷!乃万世之社稷!”

  “朕再雄才大略!终有老去之日!智虑昏聩之时!”

  “若恋栈权位!便是将个人之欲!凌驾于江山社稷之上!”

  “便是阻碍了更新更强的力量!”

  “便是对列祖列宗!对天下苍生的辜负!”

  刘据的目光灼灼,仿佛穿透了时空:

  “朕立此制!便是要告诉后世之君!也告诉你!”

  “皇帝之位!非享乐之具!乃负重前行之责任!”

  “在位一日!便当殚精竭虑!为天下谋!”

  “待精力尚可!威望犹存!便当主动让贤!扶上马!送一程!”

  “让更年轻!更锐意!更朝气蓬勃的后继者!带领帝国走向新的高峰!”

  “如此!则我大汉江山!方能如江河奔流!生生不息!”

  “而非如一潭死水!最终腐朽发臭!”

  刘进听着父亲这番肺腑之言,心中掀起惊涛骇浪!他第一次如此深刻地理解了父亲那看似“自缚手脚”的举动背后,是何等深远的格局与无私的胸怀!这已超越了寻常的帝王心术,上升到了对文明传承、对历史规律的敬畏!

  “父皇……” 刘进的声音带着哽咽与无比的崇敬,“儿臣明白了!儿臣定当以此为训!待他日儿臣为君!亦必遵此祖制!在盛年之时!择贤明储君!行禅让之礼!”

  “好!好!好!” 刘据连说三个好字,眼中满是欣慰与释然。他伸出手,用力拍了拍儿子的肩膀。

  “记住!为君者!心中装的不应只是那把龙椅!”

  “应是这万里河山!应是这亿兆黎民!”

  “应是如何让这江山更美!让这黎民更安!”

  “如此!方不负这帝王之位!”

  夜已深沉。长乐宫的暖阁内,烛火依旧明亮。父子二人的身影,被拉长在屏风之上,仿佛融为了一体。

  刘据端起早已凉透的茶盏,轻轻抿了一口。他看着眼前英姿勃发、眼神坚定的儿子,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平静与希望。帝国的未来,已在这烛影摇红的夜晚,悄然托付。

  “去吧,进儿,” 刘据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却无比温和,“辽东的风雪在等你,我大汉的未来也在等你。”

  “儿臣告退!” 刘进起身,深深一揖,眼中闪烁着坚毅的光芒。他转身,大步走出暖阁,身影融入殿外的夜色之中。

  刘据独自坐在案前,看着那跳跃的烛火,仿佛看到了辽东的烽火,看到了活字印刷的墨香,看到了学堂里琅琅的读书声,更看到了一个在崭新制度下,充满活力、生生不息的大汉帝国。

  长乐宫的夜,静悄悄。而帝国的未来,正如那烛火,在靖难帝刘据深邃的目光中,熊熊燃烧,照亮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