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延安的“货币统一令”-《沪上银窟龙虎斗》

  林婉清的风尘仆仆里带着股子陕北的黄土味。

  她刚跨进卫国钱庄后门,就把一封盖着“中央经济部”红章的信拍在沈逸风桌上:“总部指示——将卫国庄票与边区流通券整合,建立‘全国抗日货币体系’。

  沈先生,这是要把咱们的‘小票子’,变成串联各根据地的‘经济血脉’!”

  沈逸风捏着信纸,指节微微发紧。

  他望着窗外黄浦江的浪,忽然笑了:“该去的。”

  次日清晨,他带着小豆子和阿福,登上了南下的火车。

  车窗外的风景从江南水乡渐次变成黄土高原,沈逸风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怀里的庄票样本——

  这张小小的纸,即将承载起更宏大的使命。

  延安的边区银行,设在山脚下一排青砖窑洞里。

  沈逸风推开门时,迎面就是一阵暖烘烘的麦香。

  老农们攥着庄票,排着队往柜台挤,布满皱纹的手指捏着票子,声音里带着笑:“同志,我用这张‘卫国’,换三斗小米行不?”

  “行!您这票子,比金元宝还实在!”柜台后的姑娘笑着接过,转身从粮囤里舀出小米,“上个月您儿子在抗大读书,用这票子换的笔墨纸砚,可好用咧!”

  沈逸风挤到跟前,接过姑娘递来的粮袋。

  小米的温度透过粗布渗进掌心,他忽然想起上海码头那些攥着庄票买米的百姓——

  原来这张纸,早就在不知不觉间,成了连接前后方的纽带。

  “沈先生!”一个穿着灰布工装的年轻人挤过来,“我是兵工厂的,上个月发工资用的就是这票子!

  拿着它,能去合作社换肥皂、换盐巴,比带银元方便多了!”

  他的眼睛亮得像星星,沈逸风忽然懂了——

  庄票从来不是冰冷的货币,它是老农手里的希望,是工人手里的温度,是整个根据地血脉里的活力。

  当晚,窑洞会议在油灯下召开。

  边区党委书记老周拍着地图,声音洪亮:“现在各根据地有自己的流通券,可互相不认。

  咱们的战士从晋西北调去冀中,兜里的票子就成废纸;老百姓运粮去延安,也得换成不同的票子。

  这要打大仗,怎么行?”

  “所以要统一!”沈逸风接过话头,“用卫国庄票做基底,吸收各根据地流通券的优点。

  比如晋西北的‘农工券’能换牲口,冀中的‘渔盐券’能换海鲜,把这些功能融进庄票,再统一防伪、统一兑换体系——”

  “说白了,”老周盯着他,“就是让全国的老百姓,不管在哪个根据地,攥着同一张票子,都能买到粮、换到物、用到钱!”

  窑洞里响起一片点头声。

  林婉清翻开笔记本,笔尖沙沙作响:“我补充——庄票背面可以加印各根据地的特色图案,晋西北的窑洞、冀中的麦浪、陕北的信天游,让老百姓一看就亲切。”

  散会时,月光漫过山梁。

  沈逸风站在窑洞外的石墩上,望着远处星星点点的灯火。

  他想起上海设计室里的熬夜,想起小豆子送样本时的热血,想起华北农民撕毁伪票的痛快——

  原来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让这张“小票子”,变成撑起整个抗战的“大脊梁”。

  “逸风,”林婉清走过来,递给他一件厚实的羊皮袄,“老周说,明天带你去看兵工厂。

  他们用庄票换的钢材,要造新式步枪呢。”

  沈逸风接过袄子,指尖触到布料上的温度。

  他知道,这不是结束。

  庄票的使命,

  从守护一座城的粮仓,

  变成了串联全国的脉络;

  从一张支付凭证,

  变成了一把,

  能打开胜利之门的,

  钥匙。

  远处传来军号声,混着黄土高原的风,吹得人心头滚烫。

  沈逸风望着漫天星斗,轻声说:“该让这张票子,去见见更广阔的天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