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人民币的“首发式”-《沪上银窟龙虎斗》

  1948年12月1日的石家庄,寒风裹着煤烟味钻进衣领,可人民银行总行的门前却像堆着团火——红绸子扯了半条街,“中国人民银行成立暨人民币首发”的标语被风吹得猎猎响。

  广场上挤满了人:穿粗布衫的农民揣着粮票张望,戴工帽的工人攥着工具包往前挤,攥着旧币的市民踮脚数着兑换窗口,连七八岁的小娃娃都骑在父亲脖子上,举着糖葫芦蹦跳着喊:“新钱!新钱!”

  沈逸风站在主席台上,西装外套的领口沾着清晨的霜,却掩不住眼底的灼热。

  他望着台下攒动的人头,声音像撞在钟楼上的铜钟:“今天,我们发行第一套人民币!这不是简单的纸币替换,是把分散的钱袋子拧成一股绳,是把‘人民’两个字,刻进新中国的经济命脉里!”

  台下的欢呼像炸开的爆米花,震得台边的红绸子都在抖。

  穿灰布衫的老周挤到台前——他是之前华北区的粮食局长,手里攥着叠得方方正正的北海币、边币,边角都磨得起了毛:“沈行长,我第一个换!这些旧钱跟了我三年,今天要换成咱自己的新钱!”

  沈逸风笑着接过旧币,转身在兑换窗口递出两张崭新的人民币。

  老周捏着票子,指尖抖得像秋风里的叶子:“你看这图案——天安门!拖拉机!这不是钱,是咱过好日子的指望啊!”

  同一时刻,北京西交民巷的联合银行网点前。

  穿蓝布衫的张婶攥着刚领的工资袋,踮着脚往柜台里看:“同志,我要换十块人民币!给我家娃买双新鞋!”

  柜员小吴举着新钞,油墨香飘出窗口:“大娘,这钱全国通用,您去天津买布料也花得!”

  张婶眯着眼睛摸新钞,指腹划过粗糙的纹路,皱纹里都浸着笑:“比旧币结实,还印着咱中国的样子!”

  上海外滩的中央银行大楼前。

  穿西装的商人捧着银元兑换券排队,礼帽被风吹得歪在一边:“我要换五十块人民币——以后跟北方做生意,不用再算汇率了!”

  旁边的洋行职员摇着礼帽,用生硬的中文说:“早就等着这一天了,新货币稳,咱的生意才稳!”

  午后,沈逸风回到石家庄的办公室,桌上摊着来自全国的捷报,墨迹还带着温度:

  - 石家庄首日兑换人民币1200万元,旧币回收率92%;

  - 北京、天津、郑州的银行网点排队长达半里地,民众自发举着“拥护人民币”的标语;

  - 连陕甘宁边区的老乡都托人捎信:“啥时候能换上?俺们攒了半年的鸡蛋,要存新银行的钱!”

  秘书小郑捧着刚印好的《人民日报》进来,头版标题用朱砂红写着:“人民币诞生!新中国经济统一迈出关键一步!”

  下面配着沈逸风在首发式上的讲话照片——他手里举着一张人民币,身后的群众举着“人民币万岁”的牌子,笑容比冬日的阳光还亮。

  沈逸风翻着报纸,指尖划过“经济主权”“人民货币”的字样。

  窗外的阳光穿过梧桐叶,洒在他脸上,像层温暖的镀金。

  他想起半年前治理通胀的熬夜,想起货币统一的争论,想起印钞厂工人摸新钞的眼泪——

  这一刻,所有的不易都变成了值得。

  人民币不是纸,是老百姓的信任,是新中国的底气,是把“人民”刻进经济里的初心。

  傍晚,沈逸风站在人民银行门口的台阶上,望着广场上的人群。

  老周举着新钞跟熟人打招呼,张婶抱着刚买的布跟邻居炫耀,商人在跟洋行职员谈生意——他们的笑容里,藏着对新生活的盼头。

  “先生,”小郑走过来,“人民银行行长说,明天要去北京参加中央会议,汇报人民币发行情况。”

  沈逸风点头,转身时,口袋里的人民币硌了一下手心。

  他摸出那张票子,天安门的图案在夕阳下闪着光,拖拉机的轮廓清晰有力。

  他知道,这不是终点。

  统一后的金融体系还要整合,旧币的残余还要清理,国际上的干扰还要应对。

  但至少今天,这张带着人民温度的纸币,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了新中国最坚实的经济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