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AI风控的"鹰眼"-《沪上银窟龙虎斗》

  2022年秋末的雨夹着桂香,往常该是银行最清闲的时节,宏远城商行的风控部却像炸了锅。

  下午三点,警报声刺穿办公区的安静——10亿小微企业贷款集中亮起黄灯,其中3亿已逼近逾期红线。风控总监陈默攥着报表冲进沈逸风办公室,额角挂着汗:“沈老,这波要是踩雷,今年利润得砍半!”

  沈逸风没接报表,径直走到落地窗前的智能屏前。指尖轻触,全行风险地图瞬间展开,红色预警点像散落的火星,在长三角制造业带聚成一片。

  “别急。”他调出AI风控系统的“鹰眼”模块,“模型三个月前就标了这些企业现金流异常。”

  屏幕上,某纺织厂的税务申报曲线从6月起持续下滑,水电用量折线7月骤降20%,物流数据更直白——8月发往电商平台的包裹量少了三分之二。

  “人工排查要逐笔核财报,等发现异常早凉了。”沈逸风划动屏幕,“但这套系统把税务、水电、物流、电商平台数据拧成了线,企业打个喷嚏,模型先咳嗽。”

  当晚,沈逸风带着陈默扎进银行数据中心。

  玻璃幕墙后,数百台服务器嗡鸣如蜂群。年轻工程师小周指着大屏上的动态模型:“我们喂了它全省800万小微企业的‘数字画像’,从电表度数到老板手机话费套餐都在里面。您看这家家具厂,最近三个月增值税发票额度降了40%,但老板刚换了辆50万的车——系统就标了‘资金挪用风险’。”

  陈默凑近细看,倒吸一口凉气:“以前靠人工抽查,十个里能漏九个。这系统……误判率高吗?”

  “小于0.5%。”小周敲了敲键盘,弹出历史数据,“试运行半年,预警的200家企业里,真正出险的192家,剩下8家是因为突发疫情这种不可抗力。比我们老风控的眼睛还尖。”

  沈逸风笑了:“不是比人尖,是帮人把眼睛擦得更亮。金融不是冷冰冰的数字游戏,是要让该救的企业不被误伤,该挡的风险不漏进来。”

  三天后,沈逸风跟着客户经理去了趟松江的服装厂。

  车间里,机器轰鸣声比他想象中热闹。老板娘王姐擦着汗迎出来,塞给他一盒刚烤好的蝴蝶酥:“沈行长,要不是你们系统提前提醒,我现在该去劳动仲裁排队了!”

  原来半年前,系统监测到这家专做外贸订单的服装厂,海外回款周期从45天拉长到90天,国内电商渠道的退货率却涨了15%。客户经理上门时,王姐还觉得是“暂时困难”,直到沈逸风带着普惠金融团队来,摊开数据:“您看,东南亚订单转移了,但国内防护用品需求正旺。转产口罩,银行给展期,再配笔低息过桥贷。”

  “我们就赌了一把!”王姐指着流水线,“现在日产50万只医用口罩,给社区医院供着货,上个月还接了德国的医疗物资订单。要没那声‘预警’,我这厂子早凉透了。”

  回程车上,陈默翻着最新的风险报告,不良率较上月降了1.2个百分点。

  “以前总怕AI抢了风控的饭碗。”他感叹,“现在才明白,这哪是抢饭碗?是给我们配了副更亮的‘鹰眼’——该跑的企业跑不了,该救的企业救得准。”

  沈逸风望着车窗外掠过的稻田,金浪翻涌。“技术是死的,人是活的。”他说,“系统能算出现金流缺口,算不出老板娘急得掉头发;能预警设备折旧,算不出工人怕失业的眼神。我们得永远记得,风控的终极目标不是防风险,是让好企业活下来,让更多人在好企业里挣到钱。”

  傍晚的银行大厅,智能屏循环播放着“金融大脑”的宣传片。

  穿蓝布衫的老伯攥着存折凑过来:“丫头,这机器说的‘风险预警’,能帮我看看开鱼塘的贷款能批不?”

  客户经理笑着引导:“大爷,您坐这儿,我们用系统给您测测——您鱼塘的水质监测数据、周边餐饮需求、政府惠农补贴,都能算进去。”

  沈逸风站在二楼栏杆边,看阳光穿过玻璃洒在人群上。

  他想起二十年前在信用社,用算盘核对农户账本;十年前在总行,推电子信贷系统;如今,AI“鹰眼”正替他看得更远、更细。金融的温度,从来不在代码里,在每个被精准守护的小微企业里,在每双因及时雨而重新发亮的眼睛里。

  晚饭后,沈逸风翻到一份调研报告——某县种粮大户反映,农忙季急需短期贷款,但跑银行要半天,资料填到手软。

  他在空白处批注:“金融的‘鹰眼’,也该看看田埂上的需求。下章,去乡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