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州牧府“鸿门宴”,杯盏之间藏杀机-《糊涂县令贾清廉》

  州牧衙门大堂,深邃肃穆,檀香袅袅,却透着一股无形的威压。杜明远昂首踏入,目光如炬,直视端坐于正堂主位之上的那位封疆大吏——青州牧,周文渊。

  周文渊年约五旬,面容清癯,三缕长髯,身着绯色孔雀补子官袍,眼神深邃难测,不怒自威。他并未如杜明远预想的那般厉声呵斥,反而面色平静,甚至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抬手虚扶:“杜县令?不必多礼。远道而来,辛苦了。看座。”

  一旁侍立的钦差,脸上挂着阴冷的假笑,细声细气地帮腔:“是啊,杜县令,何必如此大火气?有事慢慢说嘛,惊动了州牧大人,多不好。”

  很快,仆役竟真的搬来一张绣墩,甚至奉上了一盏清茶。这反常的礼遇,让杜明远心中警铃大作。他依礼谢坐,脊梁却挺得笔直,并未去碰那盏茶。

  “杜县令方才在堂外所言,本官已听闻。”周文渊缓缓开口,声音平和,却自带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平安县之事,本官亦有耳闻。户房行文,核验账目,乃是例行公事,旨在澄清吏治,杜绝贪弊,并非有意为难。至于下属鲁莽,拦截官粮,此乃大罪,然……事出有因,或可体谅。”

  他轻描淡写,将“卡粮逼反”说成“例行公事”,将“劫粮”重罪轻轻放下,姿态高得令人窒息。

  杜明远心中冷笑,面上却恭敬道:“州牧大人明鉴。下官并非质疑上宪核查之权,然平安县库空如洗,上下断炊,已至饿殍盈衙、濒临哗变之绝境!例行公事,亦需存亡之道。下官恳请大人,念在数十口性命及一方安定,暂解钱粮之困,容后细查。若账目真有疏漏,下官愿领一切罪责!”

  周文渊端起茶盏,轻轻拨弄着浮叶,似在沉吟。那钦差却尖声道:“杜县令,你这话说的,倒像是州府逼反了你似的?账目不清,自然要停拨核查,这是朝廷法度!你驭下不严,致使下属胆大妄为,劫掠官粮,此乃滔天大罪!州牧大人宽宏,不予即刻锁拿问罪,已是天大的恩典!你怎还不知进退,反来质问?”

  这话绵里藏针,既撇清州府责任,又将“劫粮”罪名死死扣在杜明远头上。

  杜明远毫不退缩,目光转向钦差:“天使此言差矣!法度为人而设,非为逼死人命!平安县账目,自下官到任,已全力整饬,推行‘阳光账本’,每日公示,何来‘不清’?户房行文,语焉不详,直断粮饷,不合程序!下官屡次行文申辩,皆石沉大海!此非逼反,何为逼反?至于劫粮一事,下官自会约束下属,但根由,却在州府断粮!”

  他语气铿锵,直指核心,毫不避讳。

  周文渊放下茶盏,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厉色,随即又被淡然掩盖:“杜县令,年轻气盛,可以理解。然为官之道,贵在圆融通达,识时务,知进退。”他话锋一转,忽然变得推心置腹般,“贾清廉、吴仁义之案,牵连甚广,盘根错节,水太深矣。你年轻有为,何必执着于陈年旧案,深陷其中,自毁前程?有些事,过去了,便让它过去。平安县之事,本官可做主,劫粮之罪,不予追究。账目之事,亦可稍缓核查,拨付部分钱粮,以解你燃眉之急。如何?”

  他终于图穷匕见!以“不予追究”、“拨付钱粮”为诱饵,要求杜明远停止深挖旧案!

  那钦差也阴笑道:“杜县令,州牧大人这是爱惜你的才华,给你台阶下呢。只要你点头,一切好说。若不然……呵呵,劫官粮,这一条,就够你和你那帮手下,死上几个来回了!”

  威逼利诱,软硬兼施!

  杜明远感到一股寒意从心底升起。对方越是如此,越证明旧案背后藏着惊天秘密,足以让这位封疆大吏放下身段来“劝说”一个七品县令!

  他深吸一口气,缓缓站起身,对着周文渊深深一揖:“州牧大人厚爱,下官感激不尽。然,贾、吴二案,关乎多条人命,关乎朝廷法度,关乎百姓对官府之信义!下官既食朝廷俸禄,牧守一方,便需对得起头顶乌纱,对得起黎民百姓!旧案不查清,冤屈不昭雪,下官……恕难从命!”

  他声音不大,却字字千钧,掷地有声!竟当面拒绝了州牧的“好意”!

  周文渊脸上的淡然终于彻底消失,面色沉了下来,目光冰冷如刀:“杜明远,你可想清楚了?本官能给你的,也能收回。你所谓的‘信义’、‘法度’,有时……抵不过现实二字。”

  “下官想清楚了。”杜明远昂首相对,“现实便是,朗朗乾坤,自有王法公理!下官相信朝廷,相信圣上,绝不会纵容蠹虫,冤枉忠良!”

  “好!好!好!”周文渊连说三个好字,语气却冷得能冻死人,“既然杜县令如此忠贞不二,本官便拭目以待!望你好自为之!送客!”

  他猛地一挥袖,转过身去,不再看杜明远一眼。

  那钦差阴恻恻地笑道:“杜县令,请吧?回去……好好等着朝廷的王法公理!嘿嘿。”

  杜明远知道,谈判彻底破裂。他再次拱手,毅然转身,大步走出这压抑的大堂。

  身后,传来周文渊冰冷的声音:“传令下去,平安县令杜明远,驭下无方,劫扰官粮,着即停职反省,听候参劾!其县一应事务,暂由州府派人署理!”

  停职!夺权!

  最后的通牒,终于落下!

  杜明远脚步一顿,却没有回头,继续向外走去。阳光照在他身上,拉出一道孤独却笔直的影子。

  鸿门宴罢,刀兵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