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章 小丫“学”记账,柳娘子传授持家道-《糊涂县令贾清廉》

  杜明远大兴农耕的政令,如同春风拂过平安县,唤醒了土地,也忙碌了人家。豆腐坊里,柳娘子磨豆、点卤、压板的活儿更忙了,因为修渠垦荒的乡勇们伙食需求大增,豆制品成了实惠又营养的佳品。而在这忙碌与变化中,小丫,这个日渐长成的少女,也悄然经历着属于自己的蜕变。

  自那次因小石头“拒婚”而伤心痛哭后,小丫在柳娘子的开导下,沉默了好些日子。她不再像以前那样,有事没事就往学堂方向张望,也不再刻意寻找机会接近小石头。她似乎一下子沉静了许多,常常一个人坐在豆腐坊的后院,看着母亲忙碌而井井有条的身影,或是望着钱多多趴在柜台上,对着账本拨拉算盘时那专注(又抠门)的侧脸,眼神里多了些以前没有的思索。

  她看到,母亲柳娘子不仅豆腐做得好,更能将豆腐坊的进项、支出打理得清清楚楚,何时该买豆,何时该出新,人情往来,开销用度,一切都安排得妥妥帖帖,让这个家即使在父亲钱多多那般“精打细算”下,依旧过得温暖而踏实。她也看到,杜伯伯(杜明远)治理一县,兴修水利、劝课农桑,靠的不仅是仁心,更有对钱粮收支的精准把握和运筹。

  她忽然明白,喜欢一个人,或许不仅仅是远远看着、默默想着,更应该是让自己变得更好,更有能力。如果自己什么都不会,只知道哭鼻子,那又凭什么去期待将来呢?即使……即使那份期待最终落空,自己能好好过日子,能把一个家撑起来,不也是顶重要的事吗?

  这天晚上,豆腐坊打烊后,柳娘子正在油灯下核对一天的账目,小丫默默走到母亲身边,声音不大,却异常清晰地说:“娘,您……您教俺记账吧。”

  柳娘子闻言,惊讶地抬起头,看着女儿。灯光下,小丫的脸庞褪去了几分稚气,眼神里带着一种认真的恳切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倔强。柳娘子瞬间明白了女儿的心思,心中又酸又暖。她放下笔,拉过女儿的手,柔声道:“丫啊,咋突然想学这个了?记账枯燥得很哩。”

  小丫低下头,摆弄着衣角,轻声道:“俺……俺看您和爹整天忙里忙外,俺也想……帮上点忙。再说……多学点本事,总没坏处。” 她没有提小石头,但柳娘子懂得,女儿这是把那份懵懂的情愫,化作了向上的动力。

  柳娘子眼中泛起欣慰的泪光,她用力点点头:“好!娘教你!” 她从最简单的收支流水教起,如何记清每一笔豆子进货的斤两和钱数,如何核算每日卖出豆腐、豆皮的收入,如何区分日常家用和坊里开销……她教得耐心,小丫学得专注。起初,小丫记得歪歪扭扭,时常算错,急得满头汗。柳娘子从不责备,总是手把手地纠正,告诉她:“账目如镜,心要静,眼要亮,笔要准。”

  钱多多起初见女儿学记账,还嘀咕着“丫头家学这个有啥用”,但有一次,他忙乱中算错了一笔账,差点亏了钱,还是小丫仔细核对了流水,指出了错处,这才避免损失。钱多多愣了半天,第一次正眼看了看这个不知不觉中已长大的闺女,嘴里虽还是嘟囔,但眼神里却多了些不一样的东西,甚至破天荒地夸了一句:“……嗯……脑子还算灵光。”

  渐渐地,小丫打算盘的手法越来越熟练,记的账目也日渐清晰工整。她不仅帮母亲打理豆腐坊的账,有时还会主动帮着料理家务,将屋里屋外收拾得井井有条。她依旧关心小石头,但不再是那种忐忑的、依附式的关注,而是会默默地将自家新做的、软和可口的豆渣饼,托陈先生转交给“病中”的他,附上一句“好好吃饭,早日康复”的寻常问候,不逾矩,不给人压力。

  少女的心事,如同春蚕吐丝,悄然织就着坚韧的内心。

  她从泪水中学到的,是独立与担当。

  这份沉淀下来的情感,将走向何方?

  而平安县日渐稳固的根基,又能滋养出怎样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