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消化战俘-《吴越霸业之这个钱镠不一般》

  泗州、八公山两场决定江淮命运的大战硝烟散尽,留给胜利者钱镠的,除了空前高涨的声望和稳固的疆域,还有一项庞大而棘手的“战利品”——多达七万人的汴军俘虏。如何消化吸收这股巨大的、蕴含着力量却也潜藏着风险的人力资源,成为了摆在钱镠的首要课题。

  对于如何处理降卒,乱世中常见的手段无非几种:坑杀以绝后患,驱为奴役消耗至死,或强行补入军中充当炮灰。然而,钱镠自杭州崛起以来,能如滚雪球般壮大,靠的绝不仅仅是军事征服,更深谙“得人心者得天下”以及“化敌为己”的精髓。他有一整套成熟且行之有效的消化流程。

  首先,是 “地理隔离,分而治之” 。钱镠绝不会将这些来自中原、对朱温尚存一丝念想(或恐惧)的降卒留在敏感的淮南前线。命令下达:由徐绾、凌文举所部三万营田军,以及许再思、王成的两万飞挽军(辎重军)协同,将这六万俘虏浩浩荡荡地南撤,跨越长江,最终安置在钱镠统治的核心腹地——浙东的越州、明州、台州。

  这里远离淮河战场,山川阻隔,语言风俗迥异。这些俘虏人生地不熟,想要逃跑、串联或作乱,难度极大,如同蛟龙离水,猛虎失山。

  接下来,便是 “组织瓦解,劳动改造” 。庞大的俘虏队伍被迅速打散,按照营田军的编制,拆分成二十个大队,每队约三千人,再进一步细分为更小的屯田单位。这些队伍被有意地安置在彼此相隔一定距离的不同区域,有的在镜湖周边新垦区,有的在曹娥江下游滩涂,有的在台州沿海的盐碱地。他们被剥夺了原有的军队建制和人际关系网,混编在一起,在营田军士兵的看守下,开始了大规模的屯垦劳作。

  这项工作极其艰苦。砍伐林木,清理荒地,开挖沟渠,修筑田埂……日复一日的沉重体力劳动,目的不仅是生产粮食,更是为了 “消磨其锐气,摧折其桀骜” 。在疲惫和汗水中,昔日沙场搏杀的悍勇逐渐被生存的本能和对安稳的渴望所替代。

  与此同时,一套 “怀柔攻心,政策引导” 的组合拳同步展开。钱镠深知,单纯的压迫只会滋生仇恨,必须给予希望和出路。

  一方面进行现身说法:一批较早归附、且已在钱镠军中或安置地稳定下来的原淮南降卒(来自之前孙儒、杨行密部),被有组织地派往各个俘虏屯垦点。他们用乡音俚语,讲述自己如何在钱公治下获得田宅、家人团聚、生活安定的经历。“瞧瞧咱,以前跟着杨行密(或孙儒)也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现在呢?有田种,有屋住,娃能上学,当兵吃粮也不克扣,比在淮南强多了!”这些活生生的例子,比任何空洞的宣传都更具说服力。

  口说无凭,还得有物资方面的明确承诺:营田军的官吏和负责宣教的文员,反复向俘虏们宣告钱镠的政策:

  一是承诺只要安心屯田满一定年限(通常一至两年),表现良好者,即可按丁口分得自己开垦出来的部分田地,并获得修建屋舍的资助,真正成为两浙的编户齐民。

  二是对于愿意且适合从军者,经过考察和训练,可吸收进入各军(镇兵优先,表现优异者可入牙兵),待遇与两浙本土士兵完全相同,“一视同仁,有功必赏”。

  三是对于其中有家眷在中原的,钱镠承诺,会设法通过商贸、秘密渠道乃至未来的军事行动,尽力将其家眷接来江南团聚。这一条直击了许多俘虏内心最柔软处,动摇了他们对朱温的最后一丝羁绊。

  最后是对于那些在中原就是光棍或无望接回家眷的单身汉,则由地方官府出面,与本地媒婆合作,牵线搭桥,鼓励他们与本地寡妇或贫苦人家女子婚配,“于此成家立业,延续香火”。

  这套“大棒(劳动改造)加胡萝卜(政策许诺)”的组合拳,在钱镠政权高效的执行力下,持续运转。

  营田军都督徐绾、凌文举等人,虽然性情桀骜,但在此事上却严格执行钱镠的命令。他们管理严格,确保俘虏无法作乱,但也基本能做到不刻意虐待,保障基本食物供给,使其能维持劳动。飞挽军则负责物资调运,确保屯垦点所需农具、种子的供应。

  度支使王洪统筹钱粮,为这项庞大的安置计划提供了坚实的后勤支持。而李振、周繇等人则关注着整体进程,及时调整策略。

  时间是最好的熔炉。景福元年(891年,又改年号了)、二年,近两年的时间里,这六万俘虏在浙东的土地上,洒下了无数的汗水,也看着一片片荒地变成良田。他们听着“前辈”们的成功案例,看着钱镠政权承诺的政策一点点兑现(确实有人分到了田,有人接到了家眷,有人娶了媳妇),内心的抵抗情绪如同被春雨浸润的坚冰,逐渐消融。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能被感化。其中约莫几千人,或是对朱温死心塌地,或是性格暴戾难以管束,或是怀念中原故土无法融入,成为了“死硬分子”。对于这些人,杀了太可惜,留着么营田军也毫不手软,会严加看管,将其分散到最边远、最艰苦的屯垦点,若有不轨举动,立即严厉镇压,以儆效尤。

  最终,当两年期限差不多到来时,这七万俘虏中的绝大多数——超过六万三千人,已经成功地被“消化吸收”。他们中的最精壮之士,约有近四万人,经过筛选和基础训练后,被补充进了钱镠的镇兵系统,少数极其优秀者甚至进入了牙兵。他们的战斗经验,尤其是北方士兵的悍勇之气,极大地增强了钱镠军队的战斗力。

  剩余的三万余人,则安心留在了他们亲手开垦的土地上,成为了两浙的正式居民,纳粮缴税,娶妻生子,真正融入了当地社会。他们从朱温南征的武器,变成了钱镠治下发展生产、稳固统治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