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形势一变再变-《吴越霸业之这个钱镠不一般》

  拿下虎牢关的张存敬,还未来得及品味胜利的滋味,便发现自己陷入了与之前秦裴类似的尴尬境地——他虽占据了关城,但面对的是一片利于敌军展开的平野,而他的背后,是必须确保万无一失的洛阳。所幸,他的西面是自家大后方,补给线尚算安全,无需像秦裴那样担忧腹背受敌。

  就在张存敬于虎牢关整顿兵马,筹划下一步行动之际,在长安磨磨蹭蹭、一路“游山玩水”的朱温,终于抵达了洛阳。这位大梁皇帝踏入洛阳城后,便再也不愿前行了。他果断下令,命麾下另一员大将,素有“一步百计”之称的葛从周,率领八万生力军东出洛阳,增援张存敬。

  朱温此举,实乃他自滑州决堤之后数年惯用的“聪明”做法——坐镇远离前线的安全后方,静待大将们决出胜负。若战事顺利,他便率御驾亲征,收取最后胜果;若战事不利,他也有充足的时间反应,或增兵,或遁走。他将赌注押在了葛从周和张存敬身上,自己则在洛阳皇宫里,继续他那荒淫无度的“享受”,美其名曰“稳定人心”。

  葛从周不愧名将之称,率领八万大军,旌旗招展,队伍绵延十余里,浩浩荡荡开赴前线,与张存敬部在泗水一带顺利会师。两军合兵一处,兵力瞬间膨胀至十万之众!葛从周被朱温任命为主帅,张存敬为副,统一指挥这支庞大的梁军主力。

  然而,葛从周审视泗水、虎牢一带地形后,立刻否定了在此与吴军决战的设想。这里地势相对狭窄,不利于十万大军的全面展开,容易打成消耗战。他果断下令,全军前出至广武山一带扎营。这里地处郑州与荥泽之间,是视野开阔的中原原野,极适合大规模骑兵冲击和兵团会战。梁军黑色的旗帜如同乌云般覆盖了广武山下的原野,战鼓声震天动地,兵锋直指东南方向的郑州。

  与此同时,郑州城内的李神福,在成功接应了突围归来的秦裴所部后,并未因小胜而冒进。他深知梁军援兵已至,敌势复振,便果断收缩了前沿兵力,将散布在河阴等地的部队全部收回,集中力量于郑州至荥泽一线,深沟高垒,严阵以待。不久,东路的刘鄩也率领平卢军主力抵达郑州,与李神福胜利会师。

  至此,吴军西路军主力尽集于此,总兵力达到十一万!李神福与刘鄩联军,背靠郑州坚城,在荥泽一带扎下连营,与广武山的葛从周十万梁军,形成了紧张的对峙之势。两军大营相隔数十里,斥候游骑日夜交锋,大战一触即发。

  就在这中原战局紧绷如弦的时刻,河北的罗弘信终于按捺不住,率领着他倾尽魏博六州之力凑集的八万大军,南下进入了战场边缘的卫州。

  罗弘信环顾四周,盘算着利害得失。朱温的梁国与他毕竟有过盟约,算得上是“天然盟友”。如今梁、吴两军在郑州对峙,兵力相当,若他这八万生力军加入梁军一方,总兵力将接近二十万,瞬间便能对李神福的十一万吴军形成压倒性优势!

  “攻守易型矣!”罗弘信自觉胜券在握,仿佛看到了自己作为关键砝码,一举奠定胜局,继而与朱温瓜分利益的美妙前景。梁军主帅葛从周也看到了这一点,他立刻派出使者,飞马前往卫州,催促罗弘信尽快率军南下,渡过黄河故道,从原武一带西进,与广武山的梁军主力形成东西夹击之势,一举围歼李神福于郑州城下。

  罗弘信认为此计甚妙,当即挥师南下。他的大军顺利越过了平静的旧黄河,一路推进至酸枣地界。然而,到了酸枣,罗弘信却突然下令全军停止前进,就地扎营,不再往前走了!

  酸枣此地,正是数年前朱温决堤时,黄河洪水肆虐的重灾区之一!昔日县城早已被冲毁,如今只剩断壁残垣,荒野之中仿佛还能听到当年溺毙者的哀嚎。站在这片被洪水彻底改变了地貌、满目疮痍的土地上,罗弘信心中莫名升起一股寒意。

  而更直接的原因是,他接到了紧急军报——吴王钱镠亲率的中军主力,包括威远军、定难军、止戎军以及最为精锐的一万铁林军,合计八万大军,已经浩浩荡荡开进汴州,其前锋游骑甚至已经出现在酸枣以东不远的地方!

  钱镠的亲自到来,如同在即将倾斜的天平上,猛地加下了一枚沉重的砝码。罗弘信瞬间意识到,战场形势再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不再是那个可以左右战局的“关键先生”,反而有可能成为被吴军主力与李神福部夹在中间的“饺子馅”!

  “停止前进!全军戒备!”罗弘信勒住战马,望着东方那隐约扬起的尘土,脸色阴晴不定。他原本打算火中取栗的投机之心,被钱镠亲征的雷霆之势彻底震慑,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巨大犹豫之中。

  中原大地的战局,因钱镠的及时抵达和罗弘信的临阵怯步,再次变得扑朔迷离,充满了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