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蛛丝马迹3-《锦堂春深锦绣山河》

  雪后初晴,冬阳的光线带着一种清透的冷意,穿过支摘窗,在水榭内投下斑驳的光影。沈清弦将那份关于库房管理细则的章程仔细誊写工整,墨迹干透后,便让周妈妈送至松鹤堂。她并未期待老夫人立刻采纳,这只是她布下的一步闲棋,意在表明态度,也为未来可能的追查铺路。

  送走章程,她便如常前往库房。指尖残留着昨夜书写时的微凉,心中却比往日更多了几分审慎的警惕。张嬷嬷的惊慌,小鸠的异动,都如同投入心湖的石子,涟漪虽已平复,那石子的重量却沉甸甸地压在心底。

  库房内依旧阴冷,空气里弥漫着陈年纸张与木料混合的沉闷气味。沈清弦今日的目标,是近几个月的药材入库与领用明细,尤其是那批朱砂,以及任何可能与济世堂孙望有关的记录。

  她先核对了朱砂的后续。账目显示,那批朱砂入库后,确实有零散支取记录,用途多为各院书写用印泥,数量微小,看似合理。然而,当她翻看到一本记录杂项物品损耗的副册时,目光骤然一凝。

  副册的角落里,有一行不起眼的记录,时间就在朱砂入库后数日。内容为:“清理库房西角废料,处理受潮霉变杂物一批,含废弃颜料若干。”经办人签字,赫然又是张嬷嬷!

  废弃颜料?库房西角存放的多是些陈年旧物、淘汰的器皿,何时存放过颜料?而且,时间点与朱砂入库如此接近!

  沈清弦的心跳漏了一拍。她不动声色地记下这一条,继续翻阅。在核对其他药材时,她又发现,就在王夫人“吐血”、孙望过府诊脉前后,库房从济世堂支取了一批生半夏,记录用途为“府中日常药用储备”,但领取数量远超寻常用量。

  生半夏,有毒,需炮制后方可入药。如此大量的生药入库,却未见相应的炮制记录或领取使用明细。

  朱砂、生半夏……这些带有毒性的药材,以看似合理的名目进入陆府,却又在账目上留下了模糊不清、甚至可能被刻意掩盖的流向。它们究竟被用在了何处?

  沈清弦感到一股寒意顺着脊椎爬升。她仿佛看到一张无形的网,正在利用陆府库房这个看似规矩森严的地方,进行着某种隐秘而危险的勾当。

  一个时辰将尽,沈清弦整理好今日查阅的账册,准备离开。张嬷嬷照例进来,脸上堆着比昨日更甚的谄媚笑容:“姨娘今日可还顺利?这库房阴寒,姨娘千万保重身子。”

  沈清弦目光平静地扫过她,忽然开口,语气随意得像是在闲聊:“张嬷嬷,我昨日翻看旧账,见两年前陆安领走的那批古籍旧画,出库记录上还备注了一句‘内有前朝孤本,需妥善保管’,不知嬷嬷可知,这批东西,后来是存放在府中书房,还是……另作了处置?”

  她刻意加重了“前朝孤本”四个字,目光紧紧锁住张嬷嬷。

  张嬷嬷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像是被冻住了一般,眼神里闪过一丝难以掩饰的慌乱,嘴唇嗫嚅了几下,才勉强道:“这……这老奴实在记不清了……许是……许是放在书房了吧?大少爷的东西,老奴一个下人,哪里敢多问……”

  她的反应,比昨日更加不堪!沈清弦几乎可以肯定,那批所谓的“古籍旧画”绝对有问题!张嬷嬷不仅知情,而且很可能深度参与!

  “哦,无妨,我也只是好奇问问。”沈清弦见好就收,不再逼迫,起身淡淡道,“时辰到了,我先回去了。”

  她走出库房,能清晰地感觉到身后那道目光,充满了惊惧与不安,如芒在背。

  回到水榭,沈清弦立刻将今日的发现——朱砂与“废弃颜料”记录的关联、大量生半夏的异常入库、以及张嬷嬷对“前朝孤本”的剧烈反应,迅速而简要地记录在一张小纸条上。她需要将这些零碎的线索拼凑起来。

  然而,如何传递出去?凝香馆的线已被警告暂停使用。

  就在她凝眉思索之际,周妈妈从外面回来,脸上带着一丝喜色,低声道:“姑娘,安国公府派人送来帖子,秦二小姐邀您三日后过府一叙,说是得了些新的药材,想与您一同品鉴。”

  秦二小姐的邀请!

  沈清弦心中一动,这简直是雪中送炭!安国公府,无疑是一个比凝香馆更安全、也更有效的传递信息渠道!而且,是秦姝主动相邀,合情合理,不会引起过多怀疑。

  她压下心中的激动,对周妈妈道:“妈妈,替我回话,就说蒙秦二小姐不弃,奴婢三日后定当准时赴约。”

  周妈妈应下,又道:“送帖子的嬷嬷还说,秦二小姐听闻姑娘近日忙于庶务,特意嘱咐,让姑娘那日轻车简从即可,莫要拘束。”

  “轻车简从”……沈清弦品味着这四个字,秦姝似乎是在暗示她,这次会面可以更私密,更方便交谈。

  她走到窗边,冬日短暂的阳光已经开始西斜,在天际涂抹着凄艳的晚霞。手中那张记录着线索的纸条,仿佛变得滚烫。

  三日后,安国公府。那将是她打破目前信息困局的绝佳机会。她需要好好准备,既要将已掌握的线索清晰地传递给秦姝(或通过她传递给萧执),又不能显得过于急切,暴露太多。

  蛛丝马迹,已隐约勾勒出阴谋的轮廓。而三日后之行,或许就是将这轮廓变为清晰图景的关键一步。

  她轻轻握紧了拳头,眼神坚定而明亮。鱼汛已动,网已张开,而她,即将踏出这华丽牢笼,去往一个可能获得更强援手的地方。

  前路依旧未卜,但希望之光,已在不远处闪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