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宁宫内,香雾缭绕,寂静无声。沈清弦跪在冰凉的金砖地上,能清晰地听到自己心脏沉稳的搏动。太后的问话,看似平淡,却重若千钧。
她并未立刻抬头,而是先深深叩首,额头触及微凉的地面,声音带着恰到好处的哽咽与竭力维持的镇定:“民女沈清弦,叩见太后娘娘。娘娘万福金安。” 礼毕,她才微微直起身,依旧垂着眼眸,不敢直视凤颜,声音清晰而恳切:
“回娘娘话,玉如意之事,民女……民女唯有‘冤屈’与‘后怕’四字可言。”
她顿了顿,仿佛在整理因恐惧而纷乱的思绪,继续道:“太后娘娘恩赏,于民女而言,如同再生之恩,荣耀之极。民女虽出身商贾,亦知‘君恩深重,粉身难报’之理。自请回玉如意,便供奉于静室最高处,日日焚‘九畹芳菲’净香,晨昏叩首,唯恐有一丝怠慢,玷污天恩。此次恳请大觉寺开光,亦是心存惶恐,欲借佛法无边之力,为娘娘祈福,亦求心安。”
她的语速不急不缓,将一个得蒙圣恩、诚惶诚恐、一心只想报答的形象勾勒出来。
“民女便是愚钝至极,也深知御赐之物何等紧要,关乎身家性命,岂敢、岂能、又岂会行那等自掘坟墓、株连九族之大逆不道之事?!”她的话语中带上了难以抑制的激动与委屈,“那玉如意自内务府送出,至民女手中,一直供奉于静室,除民女与两名绝对可靠的贴身仆役外,无人能近身。民女若有异心,何须等到大庭广众、佛门圣地之下,让此物当众碎裂,自曝其短?这……这分明是有人知晓民女欲行开光法事,算准时机,欲借娘娘天威与佛祖法眼,置民女于死地啊!太后娘娘!”
说到最后,她再次伏地,肩头微微颤动,却并非全然作伪。回想那日法坛前的惊魂一刻,若非她早有防备,此刻早已是阶下囚,甚至身首异处。这份后怕,是真的。
太后静静地看着她,目光深邃,并未因她的激动而有所动容,也没有出言打断。直到沈清弦说完,殿内重新陷入一片沉寂,只有沉香燃烧的细微噼啪声。
良久,太后才缓缓开口,语气听不出喜怒:“照你这么说,是有人在内务府,或者是在玉如意送到你手中之后,但在你严加看管之前,动了手脚?”
“民女不敢妄加揣测宫中之事。”沈清弦抬起头,眼中泪光未退,眼神却一片清冽坦诚,“民女只知道,自玉如意入玲珑阁静室之日起,民女敢以性命担保,绝无任何人能做手脚。至于之前……民女人微言轻,不敢置喙,唯有相信太后娘娘圣心独运,明察秋毫,必能还民女一个清白,亦能揪出那亵渎天恩、祸乱宫闱的奸佞之徒!”
她巧妙地将皮球踢了回去,既撇清了自己的嫌疑,又将问题的焦点引向了内务府和可能的幕后黑手,同时再次表明了自己对太后绝对的信任与依赖。
太后闻言,嘴角几不可察地动了一下,似是掠过一丝极淡的冷笑。她并未继续追问沈清弦,而是转向一旁的邱嬷嬷:“邱嬷嬷,你怎么看?”
邱嬷嬷上前一步,躬身回道:“回娘娘,老奴以为,沈氏之言,不无道理。她一个商贾之女,能有今日,全仗娘娘恩典。行此大逆之事,于她百害而无一利,确不符常理。且其筹备法事之心,此前亦有风声露出,若有人欲行构陷,此法……时机拿捏得未免太过‘精准’。”
邱嬷嬷的话说得含蓄,但意思却很明显——沈清弦没有动机,而且时机太巧,更像是被人算计了。
太后微微颔首,目光再次落到沈清弦身上,这次,少了几分审视,多了几分难以言喻的深沉:“你倒是沉得住气。寻常女子经历此事,怕是早已吓破了胆,六神无主了。”
沈清弦心中一凛,知道这是太后在试探她的心性,忙垂首道:“民女不敢当娘娘夸赞。民女只是深知,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太后娘娘乃天下母仪,明见万里,绝不会冤枉一个忠心之人,也绝不会放过一个包藏祸心之徒。民女心中坦荡,故而虽惧,却不乱。”
“好一个‘虽惧却不乱’。”太后轻轻捻动着佛珠,语气莫测,“你且起来吧。此事,哀家自有主张。”
“谢太后娘娘!”沈清弦再次叩首,这才依言起身,垂手恭立在一旁。她知道,第一关,她算是过了。太后至少相信了她并非主谋。
就在这时,殿外有内侍低声禀报,宗人府宗令求见。
“宣。”太后淡淡道。
宗令快步进殿,脸色比之前更加凝重,他跪地禀奏:“启禀太后,经连夜审讯内务府一干人等,发现当初负责最后核查、封装玉如意的太监副总管刘安,于三日前告假离京,说是老家有急事。臣等觉其形迹可疑,已派人前往其籍贯之地追查。另外,造办处一名小学徒在严讯之下招认,曾见刘安在玉如意送出前一日,独自在库房内逗留许久,行迹……似有鬼祟。”
刘安!这个名字如同闪电般划过沈清弦的脑海。她虽不知此人具体是谁,但“太监副总管”、“最后经手人”、“提前离京”,这些线索几乎已经指向了答案——此人即便不是直接执行者,也必然是关键环节!而能驱使内务府副总管行事的人,其身份地位,不言而喻!
太后的脸色瞬间沉了下去,凤眸之中寒光乍现:“好,很好。一个副总管,说走就走,倒是利索。给哀家追!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务必给哀家查清楚,他背后,是谁在兴风作浪!”
“臣遵旨!”宗令领命,匆匆退下。
殿内气氛更加凝滞。太后靠在凤榻引枕上,闭目不语,手中佛珠捻动得快了几分。显然,刘安的失踪,让她更加确信此事背后另有主谋,而且能量不小。
沈清弦屏息静气,心中却是波涛翻涌。王允之……果然是他!只是没想到,他竟能把手伸进内务府如此之深!此次若非她铤而走险,提前引爆了这个陷阱,后果不堪设想。
良久,太后睁开眼,目光落在沈清弦身上,带着一丝疲惫,更有一丝决断:“沈清弦。”
“民女在。”
“此事,你受委屈了。”太后的声音缓和了些许,“哀家赏罚分明。你进献‘九畹芳菲’有功,此次又无端受此构陷,哀家便再赏你一个恩典——擢升尔父沈茂才为皇商,准其承办部分宫内寻常香药、绸缎采买事宜。你,可继续执掌玲珑阁。”
沈清弦心中一震!擢升父亲为皇商!这不仅是莫大的荣耀,更是实实在在的护身符!从此,沈家与玲珑阁,便算是半个“皇差”了!王允之再想动她,就得掂量掂量是否直接打皇家的脸面!
她立刻跪倒在地,声音带着真正的激动与感恩:“民女叩谢太后娘娘天恩!沈家与玲珑阁,必当竭诚效力,以报娘娘隆恩于万一!”
“嗯,起来吧。”太后摆了摆手,“经此一事,你也当知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往后,更需谨言慎行,莫要辜负了哀家的期望。”
“民女谨记娘娘教诲!”沈清弦郑重应下。
“好了,你退下吧。近日京城是非多,便在阁中好生静养些时日。”太后下了逐客令。
“是,民女告退。”沈清弦再次行礼,在邱嬷嬷的示意下,缓缓退出了慈宁宫。
走出宫门,重新呼吸到宫外清冷的空气,沈清弦才恍觉后背已被冷汗浸湿。这一场金殿独对,看似她赢得了太后的信任和更大的恩赏,但她知道,自己也因此被更深地卷入了权力的漩涡中心。
太后最后的提醒言犹在耳。擢升皇商是护身符,也是催命符。她将面对更多明枪暗箭,更复杂的局面。
她抬头望向承恩公府的方向,目光沉静而冰冷。
风波暂息,但真正的较量,或许,才刚刚开始。
她并未立刻抬头,而是先深深叩首,额头触及微凉的地面,声音带着恰到好处的哽咽与竭力维持的镇定:“民女沈清弦,叩见太后娘娘。娘娘万福金安。” 礼毕,她才微微直起身,依旧垂着眼眸,不敢直视凤颜,声音清晰而恳切:
“回娘娘话,玉如意之事,民女……民女唯有‘冤屈’与‘后怕’四字可言。”
她顿了顿,仿佛在整理因恐惧而纷乱的思绪,继续道:“太后娘娘恩赏,于民女而言,如同再生之恩,荣耀之极。民女虽出身商贾,亦知‘君恩深重,粉身难报’之理。自请回玉如意,便供奉于静室最高处,日日焚‘九畹芳菲’净香,晨昏叩首,唯恐有一丝怠慢,玷污天恩。此次恳请大觉寺开光,亦是心存惶恐,欲借佛法无边之力,为娘娘祈福,亦求心安。”
她的语速不急不缓,将一个得蒙圣恩、诚惶诚恐、一心只想报答的形象勾勒出来。
“民女便是愚钝至极,也深知御赐之物何等紧要,关乎身家性命,岂敢、岂能、又岂会行那等自掘坟墓、株连九族之大逆不道之事?!”她的话语中带上了难以抑制的激动与委屈,“那玉如意自内务府送出,至民女手中,一直供奉于静室,除民女与两名绝对可靠的贴身仆役外,无人能近身。民女若有异心,何须等到大庭广众、佛门圣地之下,让此物当众碎裂,自曝其短?这……这分明是有人知晓民女欲行开光法事,算准时机,欲借娘娘天威与佛祖法眼,置民女于死地啊!太后娘娘!”
说到最后,她再次伏地,肩头微微颤动,却并非全然作伪。回想那日法坛前的惊魂一刻,若非她早有防备,此刻早已是阶下囚,甚至身首异处。这份后怕,是真的。
太后静静地看着她,目光深邃,并未因她的激动而有所动容,也没有出言打断。直到沈清弦说完,殿内重新陷入一片沉寂,只有沉香燃烧的细微噼啪声。
良久,太后才缓缓开口,语气听不出喜怒:“照你这么说,是有人在内务府,或者是在玉如意送到你手中之后,但在你严加看管之前,动了手脚?”
“民女不敢妄加揣测宫中之事。”沈清弦抬起头,眼中泪光未退,眼神却一片清冽坦诚,“民女只知道,自玉如意入玲珑阁静室之日起,民女敢以性命担保,绝无任何人能做手脚。至于之前……民女人微言轻,不敢置喙,唯有相信太后娘娘圣心独运,明察秋毫,必能还民女一个清白,亦能揪出那亵渎天恩、祸乱宫闱的奸佞之徒!”
她巧妙地将皮球踢了回去,既撇清了自己的嫌疑,又将问题的焦点引向了内务府和可能的幕后黑手,同时再次表明了自己对太后绝对的信任与依赖。
太后闻言,嘴角几不可察地动了一下,似是掠过一丝极淡的冷笑。她并未继续追问沈清弦,而是转向一旁的邱嬷嬷:“邱嬷嬷,你怎么看?”
邱嬷嬷上前一步,躬身回道:“回娘娘,老奴以为,沈氏之言,不无道理。她一个商贾之女,能有今日,全仗娘娘恩典。行此大逆之事,于她百害而无一利,确不符常理。且其筹备法事之心,此前亦有风声露出,若有人欲行构陷,此法……时机拿捏得未免太过‘精准’。”
邱嬷嬷的话说得含蓄,但意思却很明显——沈清弦没有动机,而且时机太巧,更像是被人算计了。
太后微微颔首,目光再次落到沈清弦身上,这次,少了几分审视,多了几分难以言喻的深沉:“你倒是沉得住气。寻常女子经历此事,怕是早已吓破了胆,六神无主了。”
沈清弦心中一凛,知道这是太后在试探她的心性,忙垂首道:“民女不敢当娘娘夸赞。民女只是深知,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太后娘娘乃天下母仪,明见万里,绝不会冤枉一个忠心之人,也绝不会放过一个包藏祸心之徒。民女心中坦荡,故而虽惧,却不乱。”
“好一个‘虽惧却不乱’。”太后轻轻捻动着佛珠,语气莫测,“你且起来吧。此事,哀家自有主张。”
“谢太后娘娘!”沈清弦再次叩首,这才依言起身,垂手恭立在一旁。她知道,第一关,她算是过了。太后至少相信了她并非主谋。
就在这时,殿外有内侍低声禀报,宗人府宗令求见。
“宣。”太后淡淡道。
宗令快步进殿,脸色比之前更加凝重,他跪地禀奏:“启禀太后,经连夜审讯内务府一干人等,发现当初负责最后核查、封装玉如意的太监副总管刘安,于三日前告假离京,说是老家有急事。臣等觉其形迹可疑,已派人前往其籍贯之地追查。另外,造办处一名小学徒在严讯之下招认,曾见刘安在玉如意送出前一日,独自在库房内逗留许久,行迹……似有鬼祟。”
刘安!这个名字如同闪电般划过沈清弦的脑海。她虽不知此人具体是谁,但“太监副总管”、“最后经手人”、“提前离京”,这些线索几乎已经指向了答案——此人即便不是直接执行者,也必然是关键环节!而能驱使内务府副总管行事的人,其身份地位,不言而喻!
太后的脸色瞬间沉了下去,凤眸之中寒光乍现:“好,很好。一个副总管,说走就走,倒是利索。给哀家追!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务必给哀家查清楚,他背后,是谁在兴风作浪!”
“臣遵旨!”宗令领命,匆匆退下。
殿内气氛更加凝滞。太后靠在凤榻引枕上,闭目不语,手中佛珠捻动得快了几分。显然,刘安的失踪,让她更加确信此事背后另有主谋,而且能量不小。
沈清弦屏息静气,心中却是波涛翻涌。王允之……果然是他!只是没想到,他竟能把手伸进内务府如此之深!此次若非她铤而走险,提前引爆了这个陷阱,后果不堪设想。
良久,太后睁开眼,目光落在沈清弦身上,带着一丝疲惫,更有一丝决断:“沈清弦。”
“民女在。”
“此事,你受委屈了。”太后的声音缓和了些许,“哀家赏罚分明。你进献‘九畹芳菲’有功,此次又无端受此构陷,哀家便再赏你一个恩典——擢升尔父沈茂才为皇商,准其承办部分宫内寻常香药、绸缎采买事宜。你,可继续执掌玲珑阁。”
沈清弦心中一震!擢升父亲为皇商!这不仅是莫大的荣耀,更是实实在在的护身符!从此,沈家与玲珑阁,便算是半个“皇差”了!王允之再想动她,就得掂量掂量是否直接打皇家的脸面!
她立刻跪倒在地,声音带着真正的激动与感恩:“民女叩谢太后娘娘天恩!沈家与玲珑阁,必当竭诚效力,以报娘娘隆恩于万一!”
“嗯,起来吧。”太后摆了摆手,“经此一事,你也当知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往后,更需谨言慎行,莫要辜负了哀家的期望。”
“民女谨记娘娘教诲!”沈清弦郑重应下。
“好了,你退下吧。近日京城是非多,便在阁中好生静养些时日。”太后下了逐客令。
“是,民女告退。”沈清弦再次行礼,在邱嬷嬷的示意下,缓缓退出了慈宁宫。
走出宫门,重新呼吸到宫外清冷的空气,沈清弦才恍觉后背已被冷汗浸湿。这一场金殿独对,看似她赢得了太后的信任和更大的恩赏,但她知道,自己也因此被更深地卷入了权力的漩涡中心。
太后最后的提醒言犹在耳。擢升皇商是护身符,也是催命符。她将面对更多明枪暗箭,更复杂的局面。
她抬头望向承恩公府的方向,目光沉静而冰冷。
风波暂息,但真正的较量,或许,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