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明争暗斗-《斗战万界》

  “浩然正气,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张德才回答的没有一丝犹豫。

  当然,这么简单的问题。只要是上过私塾的学子,不知道才奇怪。

  “和解?”

  “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张德才侃侃而谈。

  “所谓浩然之气,充塞天地之间,是为天地正气。人之行事,符合天道、人道,问心无愧,浩然之气自生。行事违背心中的道义,浩然气衰减。”

  “何谓修身,何谓大道?”

  “修身者,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后者,齐家、治国、平天下。”

  “吾道一以贯之?”

  “忠恕而已。”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

  见张德才对答如流,陈雪梅眉头一皱。先向哈吉总管行了一礼,而后向着张德才发问。

  “张德才,你是否认为,君子素其位而行,就是要人安分守己,不可逾越。”

  “没错。你家世代务农,就应当永远务农而生。这才是圣人之言。”

  见此,陈雪梅乘胜追击,“也就是说,你骗家父签下卖地和卖身契约,不是蒙骗。而是在你的思想中,家父生来就该是你们家的奴仆,你如此行动,是拨乱反正,顺应天道。是么?”

  “没错。陈雪梅,看来你很也很明白。本来,你嫁入孔家,我们就是一家人。结果,你不知死活,居然敢公然质疑科举舞弊。今日,各位大人在此,你还有什么好说。”

  陈雪梅有些愣神,不明白为什么张德才如此有恃无恐。

  也难怪,她虽然有才,毕竟年轻,对于世间的规则,还是并未研究透彻。

  旁边的县令,反而看的明白。

  在这济宁路,圣人后裔孔府才是无冕之王。哈吉总管,直属中书省,且身为蒙古王室后裔,绝对忠心朝廷,有权调动军队,方能勉强压制孔府,即使如此,在很多事情上,也要和孔府保持一致。

  而这济南府,一直都是孔家的核心要地。历任济南知府,不是本就姓孔,或是孔氏姻亲,再就是孔氏门生。即便是本和孔氏毫无关系的官员到任,也会在短时间内,投入孔氏的怀抱。

  至于桃李书院,向来由孔氏势力把持,为其培养人才,作为向天下发声的喉舌之一。

  张德才一定以为,自己背靠孔家,济南知府和书院颜院长在此,济宁路总管哈吉,历来站在孔氏一边。没人能动得了他。这才将心中所想,和盘托出。

  只不过,有的时候,意外,就是来的这么猝不及防。

  陈雪梅也似乎明白了什么,缓缓闭上眼睛。在张德才看来,就是放弃了挣扎。

  只是,谁也没有捕捉到,哈吉眼底,一闪而逝的精光。

  “也就是说,你承认功名是顶替别人的了?”

  “当然。”

  话音刚落,张德才瞬间反应过来。循声望去,差点吓个半死。

  原来,突然出声询问的,不是别人,正是济宁路总管大人。

  啪啪甩了自己两个耳光,张德才慌里慌张的解释道:“大人,不是这样的,小人一时口误,一时口误。都怪这个陈雪梅,是她故意引导小人,这才口不择言。大人明鉴啊。”

  见哈吉总管不开口,孔知府似是漫不经心,又似是随口解释道。

  “年轻人嘛,嘴上没个把门的。还请总管大人勿怪。”

  就连颜院长也顺势帮腔,解释道:“大人,依鄙人考核,张德才的才学,足以考取秀才功名。冒名之说,应当有假。”

  “是吗?”

  哈吉也不回应二人,只是平淡的扫了张德才一眼。

  “本官问你一个问题,答对了,就不计较你失言之罪。答错了,不管你有没有科举冒名顶替,你的功名,就需要重考了。”

  张德才愣在原地,欲言又止。

  最终,还是只能接受。毕竟,他没有反抗的资本。

  “请大人出题。”

  孔知府冷不丁插了一句,“这小子看着年轻,也就是苦读经典的水平,大人要是考他策论,他必然答不上来。”

  王县令冷汗狂冒。他不知道,自己今日听了上头的争端,还有没有活命的机会。先不说自己有没有站队的资格,即使有,又该站哪边呢。

  明面上,孔知府这话,是点出张德才的死穴。实际上,是在警告哈吉总管,要在合适的范围出题,这是游戏规则。

  “君子远庖厨,何解?”

  一个简单而又不简单的问题。

  张德才虽然感觉到一丝不对,细细思考一番,回答道:“庖丁之技艺,乃微末小道尔。我辈君子,苦读圣贤书,志在定国安邦,太平天下。要将有限的时间,用在最重要的事情。庖丁之事,自有仆役负责。君子志在大道,岂能耽于微末技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哈吉想要发怒,却不知从何开始。

  君子远庖厨,本义是君子常怀仁义之心,因此对于厨房中待宰杀的动物,要避开其死前的悲鸣。故而远庖厨。不是说君子不需要参与、学习庖厨之技艺。

  张德才的解释虽然不符合仁义之心,却偏偏符合现在的社会现状。尤其是孔府的现状。圣人后裔专心苦读,名下土地无数,自有家丁、下人、奴仆、佃户为其贡献钱物,安排生活起居。顶着圣人名头,只要愿意配合朝廷的事务,自然无往不利。

  而且,这种解答,恰恰符合天下读书人的心声。能为读书人不参与庖厨之事,提供合理的理论支持。如果孔家乃至桃李书院,公开宣扬这种思潮,必将得到广泛的认同。

  陈雪梅已经冷静下来。出声问道:“荒谬。如你所言,君子远庖厨,那是不是,还要远耕种,远秋收,远庶民,远人间。端坐云间,执棋天下。如此,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谈何修身,谈何治天下?”

  哈吉暗暗点头。他虽然儒学造诣不深。但多年从政,还是明白,治理一地,可以不懂,但不能没有见识。可以不精通,但必须要见闻,运用。治天下,想来也是同样的道理。岂是简单的读几本书,写几首诗词,作几篇文章,就能齐家平天下。

  “说得好。”

  不待孔知府和颜院长反应,哈吉决定,先声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