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的金辉漫过练功场的蒲团,朱厌看着众人脸上平和的神色,朗声道:“看你们这般投入,想必是喜欢上了这样的节奏。”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个人,继续道:“那从今日起,便定下规矩:七日为一周,两日专念经打坐,三日半练拳练功,最后一日半休息。如此循环,张弛有度,方能长久。”
孩子们闻言,眼睛都亮了起来。魏无羡拍手道:“这样真好!既有念经的静,也有练功的动!”
朱厌却话锋一转,看向六个孩子:“你们也别觉得轻松。等哪日经书念得通透了,能随口拈来,便自己下山化缘去——不是求米求粮,是教山下的百姓念经,让他们也能静下心神。”
他解释道:“你们也知道,心静则气顺,气顺则身安,许多病痛皆是因心神不宁而起。教他们静心,也是积德行善。况且……”他看向忘忧大师,笑道,“咱们这寒水寺偏僻,向来少有人来上香,与其守着空庙,不如让经书的声音走出去,护佑一方安宁。”
忘忧大师抚着胡须,颔首赞同:“朱厌说得是。佛法不在庙堂,而在人心。能让百姓得一份安宁,便是这经书最大的用处。”
温宁小声道:“教百姓念经……我们能行吗?”
“怎么不行?”温若曦鼓励道,“你们现在念得就很好,往后日日练习,总能说透其中的道理。”
孟瑶若有所思:“是不是像讲故事一样,把经书上的道理讲给他们听?”
“正是。”朱厌赞许地看了他一眼,“不用照搬字句,能让他们听懂‘静心’二字的好处就行。比如告诉他们,遇事别急,先深吸一口气;比如睡前念念简单的句子,能睡得安稳。”
薛洋挑眉:“那要是有人不听呢?”
“那就耐心些。”无禅接口道,“修行本就是慢慢影响的事,急不来。当年我随师父下山,也是说了十句,才有一人肯听。”
叶安世默默点头,紫渊剑灵在他耳边嘀咕:“听起来比练剑还难。”叶安世却觉得,能让那些如镇上乞丐般愁苦的人少些烦忧,或许是件有意义的事。
接下来的日子,寒水寺便按这七日之规运转起来。
念经打坐的日子,演武场铺满蒲团,经文声从清晨一直持续到日暮。孩子们从磕磕绊绊到流畅诵读,再到能听忘忧大师讲解含义,眼神越来越清亮。温宁会把经文里的道理和草药的习性联系起来,说“就像薄荷能清心,经文也能清神”;孟瑶则会记下百姓可能关心的句子,想着日后如何解释。
练拳练功的日子,拳风与经声的余韵交织。孩子们将打坐时的沉稳融入拳招,马步更稳,出拳更准。魏无羡的步法少了浮躁,多了灵动;薛洋的狠劲里添了几分收放自如;叶安世的剑招愈发凌厉,却也多了份举重若轻的从容。
休息的日子,众人或去后山挖笋,或在厨房做点心,或听柳月等人讲江湖故事。孩子们会缠着问下山化缘的细节,想象着自己站在镇上,教百姓念“心无挂碍”的模样。
英磊按朱厌的吩咐,做了些便于携带的干粮,笑着说:“等你们下山,就带着这个,饿了能垫垫肚子。”
苏慕遮则准备了些安神的草药包:“若遇着失眠的百姓,送他们一包,配上几句经文,效果更好。”
忘忧大师偶尔会抽查孩子们的功课,让他们讲解某句经文的意思。当魏无羡奶声奶气地说“就像练功时不能三心二意,吃饭时也不能想着玩”时,引得众人哈哈大笑,却也暗自点头——这道理虽简单,却正是静心的真谛。
寒水寺的钟声依旧在山间回荡,只是如今,除了练功的呼喝,更多了经文的平和。那些曾经只在庙堂间流转的字句,正随着孩子们的诵读与领悟,慢慢积蓄着力量,等待着有朝一日,走出山门,落在寻常百姓的心间,开出安宁的花。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个人,继续道:“那从今日起,便定下规矩:七日为一周,两日专念经打坐,三日半练拳练功,最后一日半休息。如此循环,张弛有度,方能长久。”
孩子们闻言,眼睛都亮了起来。魏无羡拍手道:“这样真好!既有念经的静,也有练功的动!”
朱厌却话锋一转,看向六个孩子:“你们也别觉得轻松。等哪日经书念得通透了,能随口拈来,便自己下山化缘去——不是求米求粮,是教山下的百姓念经,让他们也能静下心神。”
他解释道:“你们也知道,心静则气顺,气顺则身安,许多病痛皆是因心神不宁而起。教他们静心,也是积德行善。况且……”他看向忘忧大师,笑道,“咱们这寒水寺偏僻,向来少有人来上香,与其守着空庙,不如让经书的声音走出去,护佑一方安宁。”
忘忧大师抚着胡须,颔首赞同:“朱厌说得是。佛法不在庙堂,而在人心。能让百姓得一份安宁,便是这经书最大的用处。”
温宁小声道:“教百姓念经……我们能行吗?”
“怎么不行?”温若曦鼓励道,“你们现在念得就很好,往后日日练习,总能说透其中的道理。”
孟瑶若有所思:“是不是像讲故事一样,把经书上的道理讲给他们听?”
“正是。”朱厌赞许地看了他一眼,“不用照搬字句,能让他们听懂‘静心’二字的好处就行。比如告诉他们,遇事别急,先深吸一口气;比如睡前念念简单的句子,能睡得安稳。”
薛洋挑眉:“那要是有人不听呢?”
“那就耐心些。”无禅接口道,“修行本就是慢慢影响的事,急不来。当年我随师父下山,也是说了十句,才有一人肯听。”
叶安世默默点头,紫渊剑灵在他耳边嘀咕:“听起来比练剑还难。”叶安世却觉得,能让那些如镇上乞丐般愁苦的人少些烦忧,或许是件有意义的事。
接下来的日子,寒水寺便按这七日之规运转起来。
念经打坐的日子,演武场铺满蒲团,经文声从清晨一直持续到日暮。孩子们从磕磕绊绊到流畅诵读,再到能听忘忧大师讲解含义,眼神越来越清亮。温宁会把经文里的道理和草药的习性联系起来,说“就像薄荷能清心,经文也能清神”;孟瑶则会记下百姓可能关心的句子,想着日后如何解释。
练拳练功的日子,拳风与经声的余韵交织。孩子们将打坐时的沉稳融入拳招,马步更稳,出拳更准。魏无羡的步法少了浮躁,多了灵动;薛洋的狠劲里添了几分收放自如;叶安世的剑招愈发凌厉,却也多了份举重若轻的从容。
休息的日子,众人或去后山挖笋,或在厨房做点心,或听柳月等人讲江湖故事。孩子们会缠着问下山化缘的细节,想象着自己站在镇上,教百姓念“心无挂碍”的模样。
英磊按朱厌的吩咐,做了些便于携带的干粮,笑着说:“等你们下山,就带着这个,饿了能垫垫肚子。”
苏慕遮则准备了些安神的草药包:“若遇着失眠的百姓,送他们一包,配上几句经文,效果更好。”
忘忧大师偶尔会抽查孩子们的功课,让他们讲解某句经文的意思。当魏无羡奶声奶气地说“就像练功时不能三心二意,吃饭时也不能想着玩”时,引得众人哈哈大笑,却也暗自点头——这道理虽简单,却正是静心的真谛。
寒水寺的钟声依旧在山间回荡,只是如今,除了练功的呼喝,更多了经文的平和。那些曾经只在庙堂间流转的字句,正随着孩子们的诵读与领悟,慢慢积蓄着力量,等待着有朝一日,走出山门,落在寻常百姓的心间,开出安宁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