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聚义厅分职定策 梁山众将各赴其任-《李世民重生水浒》

  聚义厅内,晨光透过窗棂洒在案上,一份写满人名与官职的名册静静铺开。柴承乾端坐主位,卢俊义、林冲分坐两侧,其余梁山头领按派系依次站立,目光皆聚焦在名册上——今日,便是确定梁山众人归属的日子。

  “诸位弟兄,”柴承乾拿起名册,声音沉稳有力,“朝廷的招安旨意已下,今日唤大家来,是为了安排兵马调度与官职任免。希望大家归顺朝廷,依然能守住‘替天行道’的初心,将来无论是抵御辽金,还是保境安民,都要齐心协力。”

  他首先看向卢俊义,朗声道:“卢员外,你智勇双全,熟悉兵法,朝廷任命你为沧州兵马都监,带领五千精锐前往沧州边境布防。”

  此言一出,众人略感意外——沧州是柴家根基之地,让卢俊义去沧州,显然是柴承乾的信任。柴承乾随即解释:“沧州毗邻辽国,边境时有异动,卢员外去了,既能加固边防,也能与柴家相互呼应。”

  他又看向燕青、刘唐、秦明,“燕青兄弟心思缜密,可任都监判官,负责情报;刘唐兄弟勇猛过人,任兵马都头,统领步军;秦明将军经验丰富,任副都监,协助卢员外操练兵马。”

  卢俊义起身拱手:“末将遵命!定不负公子所托,守住沧州边境!”燕青、刘唐、秦明也齐声应和,眼中满是感激——柴承乾不仅给了他们官职,更让他们执掌实权,而非闲置。

  接着,柴承乾看向呼延灼:“呼延将军,你久在军中,熟悉骑兵战术,任命你为青州兵马副都监,带领三千人马前往青州,协助青州知府防御辽人。”

  青州是山东门户,与辽国接壤,防御任务艰巨。呼延灼心中一暖——他原是朝廷将领,归顺梁山后总怕被猜忌,如今柴承乾委以边防重任,显然是认可他的能力。他躬身领命:“末将定守住青州,不让辽人越雷池一步!”

  “花荣、徐宁二位将军,”柴承乾转向二人,“博州是山东腹地,掌控山东和河北咽喉,需得力之人镇守。任命你们为博州兵马副都监,各领一千人马,协助我操练兵马,镇守博州。”

  花荣擅长弓箭,徐宁精通钩镰枪,皆是难得的将才。二人对视一眼,齐声应道:“末将遵命!”——他们知道,博州是柴承乾的核心之地,能留在博州,意味着成为柴承乾的嫡系,将来前途无量。

  随后,柴承乾看向张顺、张横兄弟:“二位兄弟水性过人,熟悉水路。任命你们为冀州漕运司统领,带领一千水军,负责山东境内的漕运,确保粮草、军械运输顺畅。”

  漕运是山东的命脉,关乎各州府的补给。张顺、张横大喜,躬身道:“多谢公子信任,我兄弟二人定保漕运无忧!”

  “林教头,”柴承乾最后看向林冲,“梁山土地广阔,需你留下镇守。任命你为济州兵马都监,统领五千人马驻守梁山,阮氏三雄协助你训练水军,守住水泊,确保梁山与济州的联络。”

  林冲起身领命:“末将遵命!定守住梁山,不让任何人在此生事!”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也齐声应和——他们本就是晁盖旧部,守着梁山,也算是守住了晁天王的遗志。

  安排完主要将领,柴承乾又看向萧让、金大坚、安道全、凌振等人:“萧让兄弟精通文书,调往博州府衙任主簿,负责文案;金大坚兄弟擅长铸造,调往博州军械局任提辖,监造兵器;安道全兄弟医术高超,任博州医官,负责军民医疗;凌振兄弟善于火炮,调往博州火器营任统领,改良火炮。”

  这些技术型头领本就担心招安后无用武之地,如今皆被安排到博州的关键部门,既能发挥所长,又能得到重用,纷纷躬身谢恩。

  最后,柴承乾看向公孙胜:“公孙先生智谋过人,精通阴阳五行,我想请你担任我的师爷,随我左右,为我出谋划策,不知先生意下如何?”

  公孙胜一直沉默寡言,此刻闻言,眼中闪过一丝精光——他早已看出柴承乾非池中之物,能随其左右,既能施展抱负,也能为天下百姓做些实事。他起身拱手:“贫道遵命,定尽力辅佐公子。”

  众将的官职与去处皆已安排妥当,聚义厅内一片欢腾。官军投降派的秦明、徐宁、呼延灼,终于能以朝廷将领的身份堂堂正正行事;晁盖旧部的阮氏三雄、刘唐,守住了梁山与沧州的根基;江湖派的武松、鲁智深虽未被委以重任,却也得到了“守境安民”的差事,心中的抵触渐渐消散。

  这场看似公平的任命,实则是柴承乾精心布下的棋局。梁山两万多兵马被分散调往沧州、青州、博州、冀州、济州等地,看似融入朝廷厢军,实则皆由柴承乾的心腹或信任之人掌控。

  卢俊义守沧州(柴家根基),花荣、徐宁留博州(柴承乾核心),呼延灼助关胜守青州(柴家已渗透),张顺、张横掌漕运(经济命脉在手),林冲守梁山(根基之地),每一步都确保山东的军政大权牢牢握在手中。

  更关键的是,在众将分散赴任的同时,李助已悄悄将梁山最精锐、最忠诚的三千人马调往后山,以屯田为名,秘密收服成柴家私兵。

  这些人马不编入朝廷厢军,不接受官府节制,只听从柴家号令,成为他潜伏在暗处的核心力量。

  聚义厅的议事渐渐落幕,众将领了兵符,陆续离开梁山,奔赴各自的任地。林冲站在聚义厅前,望着弟兄们远去的背影,又看了看远处水泊上的战船,心中感慨万千。梁山虽换了模样,却终于走上了“守境安民”的正道。

  柴承乾与赵鼎并肩站在聚义厅的高台上,望着山东的版图。赵鼎轻声道:“公子将梁山兵马分散调度,又暗藏精锐,此举可谓深谋远虑。”

  柴承乾点头,目光望向西北的方向——那里有折家的兵马,有等待他的折可卿,也有即将到来的乱世。他轻声道:“山东是咱们的根基,只有根基稳固,将来才能挡住风雨。下一步,该是交出兵权,与折家订亲,为将来的乱世,做好准备了。”

  夕阳西下,聚义厅的“替天行道”大旗在风中猎猎作响。梁山的故事,从“落草为寇”走向“守境安民”;而柴承乾的棋局,也在这场看似平静的任命里,落下了关键的一子——山东已定,接下来,便是与朝廷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