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渠成通水!乌孙百姓感恩-《汉武基建:墨家系统带我定乾坤》

  灌溉渠主体工程完工后的第七日,恰逢乌孙传统的“祈水节”。这一天,乌孙东部牧场的二十个村落热闹非凡,宛如节日庆典。牧民们身着盛装,牵着牛羊、捧着瓜果,从四面八方汇聚至灌溉渠的源头——乌孙输水干渠与新渠衔接的枢纽闸口。

  岑陬特地从都城赶来,与陈砚、张骞、墨丁一同主持通水仪式。连大宛国王也携百名工匠代表,专程前来见证这一历史性时刻。

  闸口周边已被精心装点:枢纽闸的青石壁上悬挂着五彩经幡,地面铺设着乌孙特产的羊毛地毯。几名白发苍苍的乌孙长老手持权杖,立于闸口左侧,低声吟唱着古老的祈水歌谣。闸口前的空地上,牧民们自发搭建了高台,台上摆放着祭祀用的牛羊肉与马奶酒,这是乌孙人最为隆重的献礼仪式。

  “陈大人,依照乌孙的习俗,通水之前须由‘引泉人’斩断拦水的杩槎绳索。” 岑陬走到陈砚身旁,递上一把镶嵌着宝石的弯刀,“您主持修建灌溉渠,挽救了牧场的庄稼和百姓,这‘引泉人’的殊荣,非您莫属。”

  陈砚接过弯刀,刀身映照出周围百姓满怀期盼的脸庞。他望向不远处的盐碱地——如今已被平整的渠岸覆盖,地龙机挖掘的暗渠在地表留下整齐的竖井,宛如镶嵌在戈壁上的蓝宝石;更远处的蓄水池旁,孩子们正围着自动清淤闸门好奇地张望,眼中闪烁着憧憬的光芒。

  “这荣誉不属于我一人。” 陈砚举起弯刀,声音透过扩音机关传遍全场,“它属于每一位参与挖渠的牧民、每一位锻造器械的工匠、每一位支持工程的百姓!正是我们同心协力,才让戈壁涌出清泉!”

  话音刚落,人群中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长老们停止吟唱,向陈砚躬身行礼。陈砚握着弯刀,走到拦水的杩槎前——这是由三根松木扎成的三角架,填满干草与泥土,暂时阻断了输水干渠的水流。他深吸一口气,挥刀斩断绳索,几名壮汉立刻上前拉动绳索,杩槎轰然倒下。

  刹那间,输水干渠的水流如潮水般奔涌而出,顺着新修的灌溉渠呼啸而去。水头犹如一条白色的巨龙,卷起细碎的浪花,掠过暗渠入口,穿越盐碱地段,朝着远方的村落奔腾而去。牧民们紧随水头奔跑,不断用手中的石块轻轻击打水流前端,这是乌孙传统的“打水头”习俗,寓意着迎福纳祥。

  “水来了!水来了!”第一个蓄水池旁的村民们欢呼雀跃,转动自动清淤闸门的控制杆。闸门缓缓升起,清澈的渠水顺着支渠流入千亩农田,原本枯黄的庄稼叶片在水中轻轻舒展,仿佛瞬间焕发了勃勃生机。一名老牧民跪在田埂上,双手捧起渠水,泪水顺着布满皱纹的脸颊滑落:“我活了六十年,从未见过戈壁滩能有如此清澈的水!陈大人是我们的再生父母啊!”

  通水仪式结束后,牧民们簇拥着陈砚等人前往附近的村落。沿途的房屋上都挂着五彩经幡,门前摆放着盛满马奶酒的铜壶。一名牧民牵着一匹健壮的枣红马走上前,缰绳上系着五彩绸带:“陈大人,这是我们牧场最好的马,能日行千里,请您收下吧!”

  陈砚笑着婉拒道:“你的心意我领了,但这匹马应留在牧场,助你耕地拉货。我们修建灌溉渠,正是为了让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绝非为了索取任何回报。”

  走进村落,一场盛大的庆功宴已准备就绪。遵循汉代分餐制的礼仪,村民们在地毯上铺设了数十张矮案,每张案上都摆放着漆盘与漆耳杯,盘中盛满了烤鹿肉、串烤鲫鱼、枣米糕等美食,耳杯中则斟满了醇香的米酒。这些食材大多是灌溉渠通水后,村民们用仅存的种子补种收获的,尽管数量有限,却饱含着深深的心意。

  “陈大人,尝尝这烤鹿肉,是今早刚猎到的。”老牧民亲手将一块烤得焦黄的鹿肉递到陈砚案上,“以前牧场缺水,鹿群都跑到深山里去了,现在渠水来了,鹿群又回来了,我们的生活也有了盼头!”

  陈砚接过鹿肉,口感鲜嫩,带着淡淡的香料香气。他看向墨丁,发现工匠们正围着自动清淤闸门的图纸热烈讨论,大宛国王也在一旁专注倾听,不时提出问题。墨丁拿起一支画笔,在图纸上标注道:“这闸门的清淤装置还能进一步改进,若加装地脉感应模块,便能自动检测泥沙厚度。”

  席间,几名牧民抬着一块青石板缓步上前,石板上镌刻着“生命之泉”四个遒劲大字,旁边还附有一行乌孙文。牧民代表满怀激动地说:“陈大人,这是我们全村人连夜雕刻的碑文,预备立在渠边,以便让子孙后代铭记是您为我们引来了这股活水。”他语气坚定,“正如蜀地百姓缅怀李冰父子一般,我们也愿世世代代感念您的恩德!”

  陈砚凝视着石碑上苍劲有力的字迹,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回想起都江堰的清明放水节,忆起那些毕生奉献于水利事业的先贤,如今自己也能为西域百姓做些实事,这份成就感远胜于任何形式的嘉奖。

  此时,一名曾因误信谣言而焚烧汉货的大宛商人走上前,手中捧着一匹质地精良的丝绸,诚恳地说:“陈大人,先前我轻信中行氏的谗言,做出了糊涂之举,这匹丝绸是我倾尽所有积蓄购得的,恳请您收下,以表我的歉意。”陈砚接过丝绸,随即转手递给身旁的疏勒工匠,说道:“这丝绸就赠予你们,用以制作工装,以便更好地修建后续的支渠。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今后我们便是同舟共济的一家人。”

  商人感动得连连鞠躬,在场的百姓们也纷纷鼓掌。张骞端起米酒,站起身说道:“这条灌溉渠不仅是一条水渠,更是一条连接汉与西域的民心之渠!有了百姓的支持,我们围剿匈奴残部、建设西域的底气就更足了!”

  岑陬也随之起身附和:“我已下令,在灌溉渠沿途设立十个驿站,派士兵守护,并传授百姓农耕技术。待盐泽关围剿行动成功后,我们将推广陈大人的农田肥力优化配方,让整个乌孙都变成肥沃的良田!”

  晚宴过半,陈砚的脑海中突然响起系统提示音:

  【叮!检测到灌溉渠通水仪式圆满完成,获得乌孙百姓的高度认可,同盟民生支持率提升至100%,成功完成支线任务:民心凝聚】

  【任务奖励:系统积分140,000点、墨家机关“智能灌溉系统”图纸、乌孙牧民忠诚度mAx(永久)】

  【主线任务更新:前往大宛火焰山获取火玉信物,召开西域同盟会议部署围剿行动,启动灌溉渠支渠建设工程】

  晚宴结束时,已是深夜。陈砚站在渠边,望着月光下静静流淌的渠水,宛如一条银色的纽带,将乌孙与大宛紧密相连。远处的农田里,渠水正悄然滋润着土壤,孕育着新的希望。

  墨丁走到陈砚身旁,递上一张图纸:“大人,这是智能灌溉系统的设计图,能够根据土壤湿度自动调节水量。有了它,百姓们便无需每日守候在渠边了。”陈砚接过图纸,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他深知,灌溉渠的通水仅是起点,接下来还需探寻火玉信物、围剿匈奴残部、巩固西域同盟。然而,只要坚守这份民心,借助墨家机关术的智慧,必能实现墨渊巨子的遗愿,让西域永享和平与繁荣的阳光。

  次日清晨,陈砚告别了依依不舍的牧民,带领墨丁及工匠团队再次踏上前往大宛火焰山的征途。身后,灌溉渠的水流依旧奔腾不息,滋养着戈壁滩上的每一寸土地,亦滋养着汉与西域各族人民心中的友谊之花。那块“生命之泉”的石碑,静静地矗立在渠边,见证着这段跨越千年的基建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