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阳洒落在雁门的万亩麦田之上,金黄的麦浪随风翻滚,沉甸甸的麦穗压弯了麦秆,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丰收气息。陈砚立于田埂之上,目视百姓们操控着改良后的曲辕犁收割小麦,田边的水力打谷机嗡嗡作响,迅速将麦粒与麦秆分离——这正是墨家技术推广后,雁门屯垦区迎来的首个丰收季节,亦是汉武帝今日巡视的重中之重。
“陈大人,陛下的銮驾已越过黑松堡,半个时辰后即将抵达!”卫青的亲兵策马疾驰而来,高声禀报。陈砚微微颔首,整了整官服,与早已等候在旁的雁门太守、墨尘一同前往路口迎接。
不久,远处传来整齐划一的马蹄声与銮驾车轮的辚辚之声。汉武帝的銮驾在百余名禁军护卫下缓缓驶近,明黄色的车帘轻轻掀开,汉武帝身着常服,面带微笑地步下车来:“陈砚,朕闻你推广的墨家技术令雁门喜获丰收,今日特来一观,不知是否果真如传闻般神奇。”
“陛下亲临,实乃雁门百姓之福祉。”陈砚恭身行礼道,“恳请陛下随臣前往田间,臣将为您一一展示屯垦之成果。”
汉武帝随陈砚步至麦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数十架改良后的曲辕犁。相较传统曲辕犁,改良版犁铧采用了墨家的“三角受力”设计,使得犁身更为轻便,仅需一头牛即可牵引,耕作效率因此提升了一倍。一位老农正在操纵曲辕犁,见汉武帝莅临,急忙停下手头农活,躬身行礼:“陛下,此改良犁确为神器!往年我家五亩地需耗时三日耕作,如今一日便可完工,且省力不少。”
汉武帝含笑点头,随即走向水力打谷机。该打谷机借助水力驱动,水流带动齿轮旋转,将麦穗送入机内,麦粒自下方出口流出,而麦秆则由传送带运送至一旁堆放。负责操作的工匠介绍道:“陛下,此台打谷机一日可处理五十石小麦,其效能相当于十名壮劳力,且能有效减少麦粒损耗。”
“好!好!” 汉武帝伸出手,接过一把刚分离出的麦粒,颗粒饱满,色泽金黄,“有了这些精良的农具,百姓们便能增产粮食,前线将士的军粮供应也有了保障。”
随后,陈砚引领汉武帝来到屯垦区的防御墙前。高三丈的夯土墙上,五架水力投石机整齐排列,投石机旁的“地听装置”深入地下,士兵们正通过铁管监听远处的动静。卫青上前禀报:“陛下,自从安装了地听装置,我们能够提前半个时辰察觉匈奴骑兵的动向;水力投石机可投掷五十斤重的火药弹丸,百步内足以击穿匈奴的皮甲营帐,如今雁门的防御坚如磐石。”
汉武帝登上防御墙,眺望远方辽阔的草原,眼中流露出欣慰之情:“有陈砚的墨家技术支持,有卫青的精兵良将,朕再也不用担忧匈奴南侵了。对了,陈砚,你之前提到的‘墨家飞鸢’研发进展如何?”
“回禀陛下,飞鸢的零部件已在墨家工坊悉数打造完毕,现正筹备组装,预计下月即可进行试飞。” 陈砚恭谨答道,“飞鸢具备载人升空之能,可侦察百里范围内的敌情,若将其应用于战场,必能为我军提供精准的情报支援。”
汉武帝闻听此言,龙颜大悦:“朕甚是期待飞鸢试飞之佳音。今日目睹雁门的屯垦与防御成就,朕心深感欣慰。传朕旨意,赏赐司技监工匠黄金百两,雁门百姓每户赐粮一石;陈砚推广墨家技术劳苦功高,擢升为九卿之一的‘将作大匠’,掌管全国工程建设与技术研发事宜!”
“臣叩谢陛下隆恩!” 陈砚跪地叩首,内心激动万分——将作大匠之职,意味着他将拥有更广阔的权力推广墨家技术,以实现“利泽天下百姓”的宏图大志。
巡视完防御墙后,汉武帝莅临屯垦区的粮仓。粮仓内,新收割的小麦堆积如山,官吏正指挥百姓将小麦有序装入粮仓,并进行登记入库。雁门太守呈上粮册,禀报道:“陛下,今年雁门屯垦区的小麦产量高达五万石,较去年翻了一番。除了供应前线军粮外,还能储备两万石以应对灾年。”
汉武帝仔细翻阅粮册,满意地点头称赞:“粮食乃国之根本,雁门的成绩为天下屯垦区树立了典范。陈砚,你需将改良农具与技术推广至全国,使更多百姓受益,让大汉的粮仓更加充盈。”
“臣遵旨!”陈砚恭敬地应答。此时,他腰间的青铜残片微微发热,脑海中响起系统提示音:“检测到宿主推动墨家技术惠及民生,获得汉武帝重赏与认可,触发成就奖励——解锁‘全国基建地图’(可实时查看各地技术推广进度),功绩值 600,青铜残片‘技术共鸣’功能(可远程指导工匠解决技术难题)。”
系统的奖励使陈砚心中更加坚定。他明白,晋升为将作大匠后,推广墨家技术的道路将更为顺畅,但同时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如何让偏远地区的工匠掌握这些技术,如何解决大规模生产中的材料短缺问题,以及如何应对潜在的技术模仿与滥用。
夕阳西下之际,汉武帝的銮驾即将返回长安。临行前,他紧握陈砚的手,语重心长地说:“陈砚,墨家技术乃大汉之瑰宝,你务必好好传承与发展,切莫辜负朕的期望,亦莫辜负天下百姓的期盼。”
“臣定不辱使命!”陈砚坚定地回应道。
望着銮驾缓缓远去,陈砚与卫青、墨尘相视而笑。卫青轻轻拍了拍陈砚的肩膀,道:“恭喜你晋升为将作大匠,今后我们并肩作战,定能使大汉更加昌盛。”
墨尘也接口道:“有了将作大匠的鼎力支持,墨家工坊的研发必将更为顺畅。我们尽快完成飞鸢的组装,切莫辜负了陛下的厚望。”
陈砚点头应允,目光投向远方的麦田与坚固的防御墙。夕阳余晖洒落大地,勾勒出一幅国泰民安的和谐画卷。他深知,担任将作大匠仅是崭新起点,未来他将引领司技监与墨家工坊,研发更多造福国家的技术,修复更多墨家遗迹,传承墨家“兼爱非攻”的崇高精神,让大汉的文明与繁荣在墨家技术的助推下,绽放出更为璀璨的光辉。
“陈大人,陛下的銮驾已越过黑松堡,半个时辰后即将抵达!”卫青的亲兵策马疾驰而来,高声禀报。陈砚微微颔首,整了整官服,与早已等候在旁的雁门太守、墨尘一同前往路口迎接。
不久,远处传来整齐划一的马蹄声与銮驾车轮的辚辚之声。汉武帝的銮驾在百余名禁军护卫下缓缓驶近,明黄色的车帘轻轻掀开,汉武帝身着常服,面带微笑地步下车来:“陈砚,朕闻你推广的墨家技术令雁门喜获丰收,今日特来一观,不知是否果真如传闻般神奇。”
“陛下亲临,实乃雁门百姓之福祉。”陈砚恭身行礼道,“恳请陛下随臣前往田间,臣将为您一一展示屯垦之成果。”
汉武帝随陈砚步至麦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数十架改良后的曲辕犁。相较传统曲辕犁,改良版犁铧采用了墨家的“三角受力”设计,使得犁身更为轻便,仅需一头牛即可牵引,耕作效率因此提升了一倍。一位老农正在操纵曲辕犁,见汉武帝莅临,急忙停下手头农活,躬身行礼:“陛下,此改良犁确为神器!往年我家五亩地需耗时三日耕作,如今一日便可完工,且省力不少。”
汉武帝含笑点头,随即走向水力打谷机。该打谷机借助水力驱动,水流带动齿轮旋转,将麦穗送入机内,麦粒自下方出口流出,而麦秆则由传送带运送至一旁堆放。负责操作的工匠介绍道:“陛下,此台打谷机一日可处理五十石小麦,其效能相当于十名壮劳力,且能有效减少麦粒损耗。”
“好!好!” 汉武帝伸出手,接过一把刚分离出的麦粒,颗粒饱满,色泽金黄,“有了这些精良的农具,百姓们便能增产粮食,前线将士的军粮供应也有了保障。”
随后,陈砚引领汉武帝来到屯垦区的防御墙前。高三丈的夯土墙上,五架水力投石机整齐排列,投石机旁的“地听装置”深入地下,士兵们正通过铁管监听远处的动静。卫青上前禀报:“陛下,自从安装了地听装置,我们能够提前半个时辰察觉匈奴骑兵的动向;水力投石机可投掷五十斤重的火药弹丸,百步内足以击穿匈奴的皮甲营帐,如今雁门的防御坚如磐石。”
汉武帝登上防御墙,眺望远方辽阔的草原,眼中流露出欣慰之情:“有陈砚的墨家技术支持,有卫青的精兵良将,朕再也不用担忧匈奴南侵了。对了,陈砚,你之前提到的‘墨家飞鸢’研发进展如何?”
“回禀陛下,飞鸢的零部件已在墨家工坊悉数打造完毕,现正筹备组装,预计下月即可进行试飞。” 陈砚恭谨答道,“飞鸢具备载人升空之能,可侦察百里范围内的敌情,若将其应用于战场,必能为我军提供精准的情报支援。”
汉武帝闻听此言,龙颜大悦:“朕甚是期待飞鸢试飞之佳音。今日目睹雁门的屯垦与防御成就,朕心深感欣慰。传朕旨意,赏赐司技监工匠黄金百两,雁门百姓每户赐粮一石;陈砚推广墨家技术劳苦功高,擢升为九卿之一的‘将作大匠’,掌管全国工程建设与技术研发事宜!”
“臣叩谢陛下隆恩!” 陈砚跪地叩首,内心激动万分——将作大匠之职,意味着他将拥有更广阔的权力推广墨家技术,以实现“利泽天下百姓”的宏图大志。
巡视完防御墙后,汉武帝莅临屯垦区的粮仓。粮仓内,新收割的小麦堆积如山,官吏正指挥百姓将小麦有序装入粮仓,并进行登记入库。雁门太守呈上粮册,禀报道:“陛下,今年雁门屯垦区的小麦产量高达五万石,较去年翻了一番。除了供应前线军粮外,还能储备两万石以应对灾年。”
汉武帝仔细翻阅粮册,满意地点头称赞:“粮食乃国之根本,雁门的成绩为天下屯垦区树立了典范。陈砚,你需将改良农具与技术推广至全国,使更多百姓受益,让大汉的粮仓更加充盈。”
“臣遵旨!”陈砚恭敬地应答。此时,他腰间的青铜残片微微发热,脑海中响起系统提示音:“检测到宿主推动墨家技术惠及民生,获得汉武帝重赏与认可,触发成就奖励——解锁‘全国基建地图’(可实时查看各地技术推广进度),功绩值 600,青铜残片‘技术共鸣’功能(可远程指导工匠解决技术难题)。”
系统的奖励使陈砚心中更加坚定。他明白,晋升为将作大匠后,推广墨家技术的道路将更为顺畅,但同时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如何让偏远地区的工匠掌握这些技术,如何解决大规模生产中的材料短缺问题,以及如何应对潜在的技术模仿与滥用。
夕阳西下之际,汉武帝的銮驾即将返回长安。临行前,他紧握陈砚的手,语重心长地说:“陈砚,墨家技术乃大汉之瑰宝,你务必好好传承与发展,切莫辜负朕的期望,亦莫辜负天下百姓的期盼。”
“臣定不辱使命!”陈砚坚定地回应道。
望着銮驾缓缓远去,陈砚与卫青、墨尘相视而笑。卫青轻轻拍了拍陈砚的肩膀,道:“恭喜你晋升为将作大匠,今后我们并肩作战,定能使大汉更加昌盛。”
墨尘也接口道:“有了将作大匠的鼎力支持,墨家工坊的研发必将更为顺畅。我们尽快完成飞鸢的组装,切莫辜负了陛下的厚望。”
陈砚点头应允,目光投向远方的麦田与坚固的防御墙。夕阳余晖洒落大地,勾勒出一幅国泰民安的和谐画卷。他深知,担任将作大匠仅是崭新起点,未来他将引领司技监与墨家工坊,研发更多造福国家的技术,修复更多墨家遗迹,传承墨家“兼爱非攻”的崇高精神,让大汉的文明与繁荣在墨家技术的助推下,绽放出更为璀璨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