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谢珩得了牛头阴帅传讯,不敢怠慢,身化一道清冽仙光,须臾间便穿越幽冥界限,再定睛时,已立于那威严肃穆的酆都大殿之外。他稍整因疾行而微有波动的紫色官袍,敛息凝神,迈步踏入殿中。
大殿之内,景象非凡。酆都帝君高踞墨玉宝座,十二旒冕低垂,玄奥符文在袍服上若隐若现,气息渊深似海。其左下首,太上老君安然跌坐于一团氤氲清气之上,不见蒲团,却仿佛自然契合大道,面容古拙,眼神温润,周身不见丝毫烟火气,唯有道法自然之意流转。右下首,观音菩萨白衣胜雪,宝相慈悲,手持净瓶杨柳,周身散发着清净柔和的智慧光晕,与殿中冥气非但不冲,反而奇异地交融,化去几分森严,添了几分祥和。三位大能并未言语,仅静坐于此,便已让这裁决阴阳之地,平添了几分玄妙道韵与无边威德。
谢珩行至殿中,对着上首三位躬身一礼,声音清越沉稳:“臣谢珩,参见帝君、老君、菩萨。”
酆都帝君微微颔首,旒冕轻动,恢弘之音回荡:“平身。老君与菩萨此番前来,皆言欲往汝之忘川一观。”
谢珩心下明了,必是庄周之事。他面色不变,恭敬应道:“忘川能得老君、菩萨垂青,实乃幸事。只是忘川乃清寂之地,汇聚皆是千古魂灵,恐有招待不周之处。”
太上老君此时缓缓开口,声音平和,却仿佛带着天地初开的道韵,直接响在神魂深处:“谢小友不必过谦。贫道此来,非为观景,乃是感应故人气机流转,特来一见。烦请小友引路,往那新至之‘梦蝶人’居处一行。”他言语淡然,却点明了目标正是庄周,且用的是“故人”之称,分量极重。
观音菩萨亦含笑接口,声音清越祥和:“贫僧前番于五庄观便言,欲往忘川领略千古星辉汇聚之奇。今日恰逢其会,正好随老君与使君同往,望能使君允准。”她语带笑意,既全了礼数,也表明了并非临时起意。
帝君闻言,朗声道:“既然如此,谢珩,你便引老君、菩萨前往。忘川事务,暂且交由麾下仙吏打理便是。”
“臣,遵旨。”谢珩躬身领命。他知道,这不仅是引路,更意味着他需在场,确保这场跨越时空的会面平稳进行。
不再多言,谢珩施礼告退,于前引路。太上老君与观音菩萨亦向帝君微一颔首,随即起身。老君一步踏出,脚下自然生云,清气环绕;菩萨则足下浮现莲台虚影,祥光隐隐。三位仙神并未施展惊天动地的神通,只是随着谢珩,如同融入虚空般,悄无声息地离开了酆都大殿,直往那忘川之境而去。
……
忘川河畔,那处翠竹掩映、流水潺潺的僻静河湾。
年轻的庄周并未入住那间为他准备的茅屋。他依旧随意地坐在那块光滑的青石上,双目轻阖,呼吸绵长,仿佛与周遭的流水声、竹叶沙沙声融为了一体。与之前不同的是,他周身萦绕的淡彩灵蝶虚影愈发凝实、活跃,数量也似乎多了些。这些灵蝶并非杂乱飞舞,而是循着某种奇妙的轨迹,在他周身丈许之内翩跹流转,时而聚拢,时而散开,仿佛在演绎着某种难以言喻的至理。河湾处的灵机,也因此变得格外活泼而充满生机,几株岸边的彼岸花,竟无风自动,摇曳生姿,花瓣上的色泽似乎也鲜亮了几分。
幽砚早已回到桃源居,心中虽惦记着那位行为奇特的庄周先生,却也不敢贸然再去打扰,只按谢珩吩咐,处理着日常文书。
而此刻,在奈何桥头,负责接引普通亡魂、递予汤水的孟婆,依旧如亘古以来那般,沉默地履行着她的职责。她身形佝偻,面容笼罩在朦胧的雾气中,看不真切,只专注于眼前川流不息的寻常魂灵,递上一碗碗能忘却前尘的汤水。对于远处河湾那异乎寻常的道韵波动,以及即将降临的几位大能,她恍若未觉,亦不会主动去探究或接触。忘川名士与寻常魂灵,在她的职责中,本就是两条互不干涉的河流。
谢珩引着太上老君与观音菩萨,直接出现在了这片河湾之外,并未惊动远处奈何桥的秩序。他停下脚步,低声道:“老君,菩萨,前方那青石之上的,便是新降临的庄周先生。”
太上老君目光越过竹林,落在那闭目坐忘的年轻身影以及他周身流转的灵蝶之上,古井无波的脸上,竟浮现出一丝极淡极淡的,仿佛忆起遥远过往的慨然。他并未立刻上前,只是静静看着。
观音菩萨亦凝目望去,慧眼之中流转着慈悲与洞察的光芒,轻声道:“好纯粹的‘逍遥’意,浑然天成,不染尘埃。此子灵性,竟能与这忘川本源隐隐相合,生出这般异象,善哉。”
就在这时,那青石上的庄周,仿佛感应到了什么,长长的睫毛微颤,缓缓睁开了双眼。他的眼眸依旧清澈如孩童,却比之前更添了几分深邃,仿佛映入了星河流转。他并未看向谢珩,也未首先注意到菩萨,目光直接越过了空间,落在了那位清气环绕的老者身上。
没有惶恐,没有惊讶,庄周的脸上反而露出了一种奇异的、仿佛见到阔别已久亦师亦友之人的欣喜与了然。他并未起身行礼,只是就那样坐着,对着太上老君的方向,唇角弯起一个纯净的弧度,开口吟道: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他吟诵的,正是那篇传世的《逍遥游》开篇,声音空灵,带着梦呓般的韵律,仿佛并非在背诵文章,而是在阐述自身所处的真实境界。
太上老君闻言,抚须而笑,那笑容中带着难以言喻的赞许与欣慰。他并未以言语回应那篇文章,而是缓步上前,直至庄周面前丈许之处,同样盘膝坐下,与这年轻的后辈道家先贤相对。他开口,声音温和,却直指大道根源:
“子之梦蝶与?蝶之梦子与?周与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老君引用的,正是庄周那着名的“梦蝶”之典,并点出了“物化”的核心。这并非考较,而是同道之间的印证与交流。
庄周眼中的光芒更盛,仿佛遇到了真正的知音。他抬手,一只最为灵动的蓝色灵蝶虚影轻盈地落在他指尖,他注视着那蝴蝶,又看向老君,问道:“既知物化,可知我耶?可知蝶耶?可知使我与蝶相化者耶?”
这一问题,已深入到了认知论与本体论的层面,直指“道”之本源。
太上老君笑容不变,伸出一指,指尖并无光华,却仿佛凝聚了天地至理,轻轻点向庄周指尖那只灵蝶。那灵蝶并未躲闪,反而翅膀微颤,仿佛欢欣鼓舞。
“不知周之梦为蝶与,蝶之梦为周与?亦不知使周梦为蝶者,使蝶梦为周者。”老君缓缓道,“唯知其化,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此谓之道纪,吾何以知之?”
他承认了“不知”,但这“不知”并非无知,而是对大道无穷、认知有限的一种超然体认,是“知止其所不知”的至高智慧。同时,他也点出,这变幻莫测的“物化”现象本身,就是大道运行的规律(道纪)。
庄周闻言,先是一怔,随即放声大笑,笑声清越畅快,毫无拘束,引得周身灵蝶纷飞乱舞,河湾的灵气也随之雀跃。“善哉!善哉!知‘不知’,是为真知!吾囿于梦蝶之辨久矣,今日方知,囿于辨,亦是一执!哈哈哈哈哈!”
他在大笑中,周身气韵似乎又发生了一丝微妙的变化,更加圆融,更加通透,那“逍遥”之意,仿佛挣脱了最后一丝无形的枷锁,真正达到了无拘无束的境界。他看向太上老君的目光,充满了纯粹的敬佩与亲近。
观音菩萨在一旁静观,见此情景,微微颔首,唇边含笑。她并未介入那玄之又玄的道家机锋,只是对谢珩轻声道:“谢使君,你看此间灵气,因庄周先生之悟而愈发盎然。忘川汇聚星辉,亦能滋养这等超脱之灵,反之,此灵之悟,亦能反哺忘川灵韵,使其更为活泼生动。阴阳循环,互为增益,实乃妙不可言。”
谢珩亦有所感,点头称是。他作为忘川使君,能清晰地感觉到,随着庄周与老君的这番对话,尤其是庄周那豁然开朗的大笑,这片河湾乃至更广阔区域的忘川本源,都似乎变得更加灵动而富有生机,那种承载历史星辉的沉凝之中,注入了一股活泼泼的、充满无限可能的“生”之气。
太上老君见庄周已然明悟,眼中欣慰之色更浓。他并未再多言深奥道理,只是如同寻常长辈关怀晚辈般,温言问道:“于此地,可还习惯?”
庄周笑吟吟地点头,指了指身边的青石、流水、翠竹、灵蝶:“此间甚好,无拘无束,无是无非,可谓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足以逍遥。”他顿了顿,看向老君,语气带着一丝难得的认真,“多谢前辈点化。”
老君微微颔首,不再多言,身形缓缓站起。他知道,此行的目的已然达到。庄周于此地,非但无碍,反而如鱼得水,其道境更有精进,这便足够了。
观音菩萨见状,知时机已至,便对谢珩道:“谢使君,既然庄周先生已然安顿,不知可否引贫僧往他处走走?贫僧对此地汇聚的千古风华,亦是心向往之。”
谢珩自然应允:“菩萨请。”
太上老君亦道:“贫道随行一观便可。”
于是,谢珩便引着二位尊者,离开了这片灵气盎然的河湾。临行前,庄周再次闭上了双眼,唇角带笑,周身灵蝶环绕,重新回到了他那物我两忘的逍遥之境中,仿佛方才那场触及大道的对话,亦是他一场美妙的梦境。
三位身影消失后,河湾重归静谧,唯有流水潺潺,蝶影翩跹,以及那年轻道人身上愈发深邃灵动的道韵,证明着方才圣踪的降临与那场玄妙对话的真实不虚。而远处的奈何桥头,孟婆依旧在递着她的汤,对这一切,浑然不觉,亦不关心。
谢珩心知,接下来,便是陪同二位尊者游览忘川,这看似简单的任务,实则需万分谨慎,毕竟这二位,一位是道家始祖,一位是佛门菩萨,其所见所感,或许会对忘川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他,作为此地的守护者,需得把握好其中的分寸。
大殿之内,景象非凡。酆都帝君高踞墨玉宝座,十二旒冕低垂,玄奥符文在袍服上若隐若现,气息渊深似海。其左下首,太上老君安然跌坐于一团氤氲清气之上,不见蒲团,却仿佛自然契合大道,面容古拙,眼神温润,周身不见丝毫烟火气,唯有道法自然之意流转。右下首,观音菩萨白衣胜雪,宝相慈悲,手持净瓶杨柳,周身散发着清净柔和的智慧光晕,与殿中冥气非但不冲,反而奇异地交融,化去几分森严,添了几分祥和。三位大能并未言语,仅静坐于此,便已让这裁决阴阳之地,平添了几分玄妙道韵与无边威德。
谢珩行至殿中,对着上首三位躬身一礼,声音清越沉稳:“臣谢珩,参见帝君、老君、菩萨。”
酆都帝君微微颔首,旒冕轻动,恢弘之音回荡:“平身。老君与菩萨此番前来,皆言欲往汝之忘川一观。”
谢珩心下明了,必是庄周之事。他面色不变,恭敬应道:“忘川能得老君、菩萨垂青,实乃幸事。只是忘川乃清寂之地,汇聚皆是千古魂灵,恐有招待不周之处。”
太上老君此时缓缓开口,声音平和,却仿佛带着天地初开的道韵,直接响在神魂深处:“谢小友不必过谦。贫道此来,非为观景,乃是感应故人气机流转,特来一见。烦请小友引路,往那新至之‘梦蝶人’居处一行。”他言语淡然,却点明了目标正是庄周,且用的是“故人”之称,分量极重。
观音菩萨亦含笑接口,声音清越祥和:“贫僧前番于五庄观便言,欲往忘川领略千古星辉汇聚之奇。今日恰逢其会,正好随老君与使君同往,望能使君允准。”她语带笑意,既全了礼数,也表明了并非临时起意。
帝君闻言,朗声道:“既然如此,谢珩,你便引老君、菩萨前往。忘川事务,暂且交由麾下仙吏打理便是。”
“臣,遵旨。”谢珩躬身领命。他知道,这不仅是引路,更意味着他需在场,确保这场跨越时空的会面平稳进行。
不再多言,谢珩施礼告退,于前引路。太上老君与观音菩萨亦向帝君微一颔首,随即起身。老君一步踏出,脚下自然生云,清气环绕;菩萨则足下浮现莲台虚影,祥光隐隐。三位仙神并未施展惊天动地的神通,只是随着谢珩,如同融入虚空般,悄无声息地离开了酆都大殿,直往那忘川之境而去。
……
忘川河畔,那处翠竹掩映、流水潺潺的僻静河湾。
年轻的庄周并未入住那间为他准备的茅屋。他依旧随意地坐在那块光滑的青石上,双目轻阖,呼吸绵长,仿佛与周遭的流水声、竹叶沙沙声融为了一体。与之前不同的是,他周身萦绕的淡彩灵蝶虚影愈发凝实、活跃,数量也似乎多了些。这些灵蝶并非杂乱飞舞,而是循着某种奇妙的轨迹,在他周身丈许之内翩跹流转,时而聚拢,时而散开,仿佛在演绎着某种难以言喻的至理。河湾处的灵机,也因此变得格外活泼而充满生机,几株岸边的彼岸花,竟无风自动,摇曳生姿,花瓣上的色泽似乎也鲜亮了几分。
幽砚早已回到桃源居,心中虽惦记着那位行为奇特的庄周先生,却也不敢贸然再去打扰,只按谢珩吩咐,处理着日常文书。
而此刻,在奈何桥头,负责接引普通亡魂、递予汤水的孟婆,依旧如亘古以来那般,沉默地履行着她的职责。她身形佝偻,面容笼罩在朦胧的雾气中,看不真切,只专注于眼前川流不息的寻常魂灵,递上一碗碗能忘却前尘的汤水。对于远处河湾那异乎寻常的道韵波动,以及即将降临的几位大能,她恍若未觉,亦不会主动去探究或接触。忘川名士与寻常魂灵,在她的职责中,本就是两条互不干涉的河流。
谢珩引着太上老君与观音菩萨,直接出现在了这片河湾之外,并未惊动远处奈何桥的秩序。他停下脚步,低声道:“老君,菩萨,前方那青石之上的,便是新降临的庄周先生。”
太上老君目光越过竹林,落在那闭目坐忘的年轻身影以及他周身流转的灵蝶之上,古井无波的脸上,竟浮现出一丝极淡极淡的,仿佛忆起遥远过往的慨然。他并未立刻上前,只是静静看着。
观音菩萨亦凝目望去,慧眼之中流转着慈悲与洞察的光芒,轻声道:“好纯粹的‘逍遥’意,浑然天成,不染尘埃。此子灵性,竟能与这忘川本源隐隐相合,生出这般异象,善哉。”
就在这时,那青石上的庄周,仿佛感应到了什么,长长的睫毛微颤,缓缓睁开了双眼。他的眼眸依旧清澈如孩童,却比之前更添了几分深邃,仿佛映入了星河流转。他并未看向谢珩,也未首先注意到菩萨,目光直接越过了空间,落在了那位清气环绕的老者身上。
没有惶恐,没有惊讶,庄周的脸上反而露出了一种奇异的、仿佛见到阔别已久亦师亦友之人的欣喜与了然。他并未起身行礼,只是就那样坐着,对着太上老君的方向,唇角弯起一个纯净的弧度,开口吟道: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他吟诵的,正是那篇传世的《逍遥游》开篇,声音空灵,带着梦呓般的韵律,仿佛并非在背诵文章,而是在阐述自身所处的真实境界。
太上老君闻言,抚须而笑,那笑容中带着难以言喻的赞许与欣慰。他并未以言语回应那篇文章,而是缓步上前,直至庄周面前丈许之处,同样盘膝坐下,与这年轻的后辈道家先贤相对。他开口,声音温和,却直指大道根源:
“子之梦蝶与?蝶之梦子与?周与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老君引用的,正是庄周那着名的“梦蝶”之典,并点出了“物化”的核心。这并非考较,而是同道之间的印证与交流。
庄周眼中的光芒更盛,仿佛遇到了真正的知音。他抬手,一只最为灵动的蓝色灵蝶虚影轻盈地落在他指尖,他注视着那蝴蝶,又看向老君,问道:“既知物化,可知我耶?可知蝶耶?可知使我与蝶相化者耶?”
这一问题,已深入到了认知论与本体论的层面,直指“道”之本源。
太上老君笑容不变,伸出一指,指尖并无光华,却仿佛凝聚了天地至理,轻轻点向庄周指尖那只灵蝶。那灵蝶并未躲闪,反而翅膀微颤,仿佛欢欣鼓舞。
“不知周之梦为蝶与,蝶之梦为周与?亦不知使周梦为蝶者,使蝶梦为周者。”老君缓缓道,“唯知其化,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此谓之道纪,吾何以知之?”
他承认了“不知”,但这“不知”并非无知,而是对大道无穷、认知有限的一种超然体认,是“知止其所不知”的至高智慧。同时,他也点出,这变幻莫测的“物化”现象本身,就是大道运行的规律(道纪)。
庄周闻言,先是一怔,随即放声大笑,笑声清越畅快,毫无拘束,引得周身灵蝶纷飞乱舞,河湾的灵气也随之雀跃。“善哉!善哉!知‘不知’,是为真知!吾囿于梦蝶之辨久矣,今日方知,囿于辨,亦是一执!哈哈哈哈哈!”
他在大笑中,周身气韵似乎又发生了一丝微妙的变化,更加圆融,更加通透,那“逍遥”之意,仿佛挣脱了最后一丝无形的枷锁,真正达到了无拘无束的境界。他看向太上老君的目光,充满了纯粹的敬佩与亲近。
观音菩萨在一旁静观,见此情景,微微颔首,唇边含笑。她并未介入那玄之又玄的道家机锋,只是对谢珩轻声道:“谢使君,你看此间灵气,因庄周先生之悟而愈发盎然。忘川汇聚星辉,亦能滋养这等超脱之灵,反之,此灵之悟,亦能反哺忘川灵韵,使其更为活泼生动。阴阳循环,互为增益,实乃妙不可言。”
谢珩亦有所感,点头称是。他作为忘川使君,能清晰地感觉到,随着庄周与老君的这番对话,尤其是庄周那豁然开朗的大笑,这片河湾乃至更广阔区域的忘川本源,都似乎变得更加灵动而富有生机,那种承载历史星辉的沉凝之中,注入了一股活泼泼的、充满无限可能的“生”之气。
太上老君见庄周已然明悟,眼中欣慰之色更浓。他并未再多言深奥道理,只是如同寻常长辈关怀晚辈般,温言问道:“于此地,可还习惯?”
庄周笑吟吟地点头,指了指身边的青石、流水、翠竹、灵蝶:“此间甚好,无拘无束,无是无非,可谓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足以逍遥。”他顿了顿,看向老君,语气带着一丝难得的认真,“多谢前辈点化。”
老君微微颔首,不再多言,身形缓缓站起。他知道,此行的目的已然达到。庄周于此地,非但无碍,反而如鱼得水,其道境更有精进,这便足够了。
观音菩萨见状,知时机已至,便对谢珩道:“谢使君,既然庄周先生已然安顿,不知可否引贫僧往他处走走?贫僧对此地汇聚的千古风华,亦是心向往之。”
谢珩自然应允:“菩萨请。”
太上老君亦道:“贫道随行一观便可。”
于是,谢珩便引着二位尊者,离开了这片灵气盎然的河湾。临行前,庄周再次闭上了双眼,唇角带笑,周身灵蝶环绕,重新回到了他那物我两忘的逍遥之境中,仿佛方才那场触及大道的对话,亦是他一场美妙的梦境。
三位身影消失后,河湾重归静谧,唯有流水潺潺,蝶影翩跹,以及那年轻道人身上愈发深邃灵动的道韵,证明着方才圣踪的降临与那场玄妙对话的真实不虚。而远处的奈何桥头,孟婆依旧在递着她的汤,对这一切,浑然不觉,亦不关心。
谢珩心知,接下来,便是陪同二位尊者游览忘川,这看似简单的任务,实则需万分谨慎,毕竟这二位,一位是道家始祖,一位是佛门菩萨,其所见所感,或许会对忘川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他,作为此地的守护者,需得把握好其中的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