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微学院付费社群雏形-《服装品牌主理人》

  队伍拉起来了,枪炮也擦亮了,连打仗的规矩都定下了,可我这心里头,还总觉得差点啥东西。就像一桌好菜,鸡鸭鱼肉都齐了,但总觉得缺一壶能暖身子、也能助兴的好酒。这“酒”是啥?我当时也琢磨不透。

  那段时间,我让刘春宇盯着代理招募的事儿。反馈很快就来了,问题还挺典型。不少有兴趣加入的人,尤其是没啥经验的新手,问的问题都差不多:“汪总,刘总,我这朋友圈人不多,咋加好友啊?”“衣服挺好,可我怎么跟人介绍呢?光说好看也太单薄了。”“客户嫌贵怎么聊?收到货有问题我该咋处理?”

  春宇处理这些事儿倒是耐心,但总这么一个个解答,效率太低,而且不成体系。我听着汇报,脑子里突然闪过一个念头:这哪是招代理啊,这简直像是在开扫盲班!大部分想干微商的人,热情是有的,但基本就是个“商业小白”,不懂产品,不懂营销,更不懂服务。指望着他们自己摸爬滚打,十个里头能成一个就不错了。

  这不行。咱们这套“不压货”的模式,对代理的个人能力要求其实更高。因为他们不靠压货被绑住,要想让他们死心塌地跟着你干,就得让他们能实实在在赚到钱。怎么赚?光给好产品不够,还得教会他们怎么卖!

  有天晚上,我泡了杯浓茶,在办公室里瞎转悠,看到书架上一本落灰的《营销管理》,突然就乐了。我想起以前在银行带新人的时候,也不是一上来就让他们去拉存款放贷款,得先培训,讲制度、讲案例、讲话术。对啊!微商代理,不就是咱的“新员工”吗?为啥不能搞个“岗前培训”?

  这个想法让我兴奋起来。咱SUdU别的不敢说,在服装这个行当里摸爬滚打这么多年,从设计、选料、生产到网批营销,踩过的坑、积攒的经验,那可都是真金白银换来的!这些东西,对小白来说,就是宝贝啊!

  我立马把刘春宇和吴永浪叫过来。吴永浪这小子,肚子里有墨水,脑子活络,是块搞内容的好料。我跟他俩说:“咱们别光埋头拉车了,得抬头看路,还得给后面跟着的人指指路。我琢磨着,搞个群,不卖货,专讲课!就讲咱们最拿手的东西:怎么一眼看出衣服版型好坏?今年流行啥颜色和面料?朋友圈文案怎么写才不像广告像分享?客户砍价怎么应对?咱们定期在群里分享,就当是给代理们做培训了!”

  刘春宇一听,拍手叫好:“这个主意妙!能帮代理提升能力,他们肯定愿意听!”吴永浪也眼睛放光:“汪总,这事我能干!我整理资料,做课件!”

  说干就干。我们给这个群起了个名,叫“微学院·服装生意交流群”。这名儿起得挺唬人,其实就是个微信群。通过现有的代理和感兴趣的人,第一批拉进来将近两百号人。

  第一堂课,是我亲自讲的。我没准备啥高大上的ppt,就用手机打了段长长的文字,主题就是“怎么跟客户聊衣服的‘价值’而不是‘价格’”。我拿咱们一款卫衣举例,从设计灵感讲到面料为啥选这种棉绒混纺(透气不起球),再到工艺上那个刺绣为啥成本高但效果值。讲完以后,群里安静了几秒钟,然后瞬间炸锅了!

  “我的天!原来一件衣服有这么多门道!”

  “汪总,这些细节我们以前根本不知道,就知道说好看!”

  “这下跟客户有的聊了,不能光说便宜了!”

  ……

  那种反响,比我预想的还要热烈。接下来,吴永浪上了几堂课,讲怎么用手机拍出好看的衣服照片,怎么写走心的朋友圈文案。刘春宇分享他怎么加好友、怎么建群维护。周红梅甚至讲了讲怎么处理客户投诉,把坏事变好事。

  这个免费的“微学院”很快就火了。群里的气氛跟别的微商群完全不一样,没那么多炫富和打鸡血,更多的是实实在在的干货分享和答疑解惑。代理们像是找到了组织,不仅自己学,还主动拉身边做微商的朋友进来。一个群很快就满员了,我们又开了二群、三群……

  我像个老农蹲在地头看庄稼一样,天天潜水看群里的讨论。看到代理们活学活用,业绩有了起色,那种成就感,比我自己做成一大单生意还爽!我意识到,这种知识赋能,比单纯给代理折扣、返点,粘性要强得多!你教会他赚钱的本事,他才会真正跟你一条心。

  更重要的是,我看着这群嗷嗷待哺的“学生”,一个更大胆的想法像颗种子一样,在我心里发了芽。

  有一天,我跟南希闲聊,说起这个“微学院”的火爆景象。南希一边翻着账本一边随口说:“汪总,咱们这‘微学院’现在完全是纯投入啊,讲师的时间、永浪做内容的精力,都是成本。要是能有点收入,哪怕覆盖点成本也好啊。”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南希这句话,像是一道闪电,把我心里那个模糊的想法给照亮了!

  对啊!知识是有价的!咱们这些经验,这些干货,对于那些想在服装行业里赚钱的人来说,不就是最需要的东西吗?现在免费分享,是为了聚集人气,培养信任。但如果咱们把内容做得更系统、更深入,变成一套真正的课程,向所有想来学习的人收费呢?

  比如,收个年费,2500块钱一年?这个数,说多不多,对于一个真心想学做生意的人来说,也就是一两件衣服的利润;说少也不少,能筛掉那些只是来凑热闹的人,确保社群的质量。

  如果能有几百个,甚至上千个付费会员,那“微学院”本身,不就能成为一个能自己造血、甚至盈利的业务了吗?这就不再仅仅是支持微商业务的工具,而是一个独立的、有巨大潜力的“知识付费”产品了!

  我把这个想法跟几个核心骨干一说,反应不一。刘春宇担心收费会不会把刚聚起来的人气搞散了;吴永浪则兴奋于可以做更精品的内容;南希最现实,立刻开始算盈亏平衡点。

  但我心里越来越坚定。从卖产品,到教别人怎么卖产品,这看似一小步,其实是商业逻辑上的一大步。这意味着SUdU不再只是一个服装公司,开始有了输出标准、输出方法、输出影响力的能力。

  “微学院”这颗幼苗,在我心里,已经不仅仅是一棵草了,它有可能长成一棵大树。

  企业做到一定份上,竞争的不仅是产品,更是赋能体系。你能帮你的合作伙伴成功,你的生态才能稳固。免费的东西,吸引流量;但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必须付费。付费是一种筛选,也是一种承诺,能保证内容和服务的质量。

  “微学院”的雏形,让我们尝到了知识输出的甜头。它把SUdU过去的经验教训,变成了可以重复销售的“资产”。这不仅是增加了一个盈利点,更是打造行业话语权的开始。当大家都来听你讲课,跟你学方法的时候,你在行业里的地位,就完全不一样了。从“卖货的”变成“教人卖货的”,这是一个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