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社交电商冲击-《服装品牌主理人》

  人呐,最怕比较。自己关起门来过日子,吃糠咽菜也觉得挺美。可一旦打开门,看见邻居家天天大鱼大肉,心里头那滋味,就跟猫抓似的,不是个味儿。做生意也一样,你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精耕细作,感觉收成不错。可突然旁边杀出几个大户,开着联合收割机,轰隆隆地大片抢收,价格还压得极低,你地里那些精心伺候的庄稼,瞬间就显得有点“不值钱”了。

  2017年开年,我们SUdU的小程序刚上线,内部正为体验提升带来的转化率增长而小小庆祝,还没高兴几天,一股强大的寒流,就顺着移动互联网的毛细血管,无声无息地侵袭了过来。这股寒流,来自两个听起来就带着“颠覆”意味的名字——拼多多和云集。

  它们玩儿的,跟咱们完全不是一套路数。咱们微商,讲究的是“信任”、是“服务”、是“品牌”,是跟客户做朋友,细水长流。它们倒好,直接掀了桌子,玩的是“平台”、是“裂变”、是“低价”,是靠着资本的力量,搞“流量大水漫灌”。

  那段时间,团队里的气氛有点诡异。以前开晨会,大家讨论的是怎么把内容做得更打动人,怎么把服务做得更贴心。可渐渐地,话题开始跑偏了。

  先是客服主管周红梅忧心忡忡地跑来跟我说:“汪总,最近好些老客户咨询的时候,都会顺带提一嘴,‘哎,你们家这个卫衣,拼多多上有个牌子看着差不多,才卖你们一半价钱哦!’

  虽然最后大部分还是买了我们的,但这话听着膈应人。”

  接着,运营的刘春宇在一次复盘会上,语气带着明显的焦虑,扔出了一组数据:“汪总,各位,看这趋势图!咱们三月份的代理增长速度,环比下降了15个百分点!我私下了解了一下,不少潜在代理,特别是低线城市的,觉得咱们这模式‘太重’、‘来钱慢’,转头跑去加入云集、环球捕手那些平台了,说那边‘门槛低、上手快、靠平台流量就能躺赚’!”

  就连设计部的林夕,也带着一丝委屈抱怨:“现在刷朋友圈,经常看到以前买咱们衣服的客户,也在拼命帮人砍价,抢那些九块九包邮的t恤!那面料、那做工,能穿吗?我们的设计,在那种简单粗暴的低价面前,好像一下子没了说服力!”

  这股冲击是实实在在的。感觉就像你辛辛苦苦、用真材实料熬了一锅高汤,旁边突然有人支起个摊子,卖五毛钱一包的浓汤宝,冲出来的味道闻着还挺香,一下子把你的客人都吸引过去瞧热闹了。团队里开始弥漫一种自我怀疑的情绪:咱们这套“产品 内容 服务”的笨办法,是不是过时了?是不是也得赶紧跟上,去平台开店,参与价格战?

  这种迷茫和焦虑,在一次月度经营分析会上,达到了顶点。刘春宇团队的一个90后运营骨干,小伙子血气方刚,直接放了一炮:“汪总!我觉得咱们不能再固守微信这个池塘了!必须出击!我研究过了,拼多多的‘砍一刀’模式裂变速度太恐怖了!咱们也完全可以拿几个基础款上去,降价!冲量!先把知名度和用户量做起来再说!不然市场都被它们抢光了!”

  他这话,像在滚烫的油锅里滴了滴水,会场瞬间炸了。支持者有之,觉得要拥抱变化;反对者更多,认为这是自降身价。

  眼看团队思想要乱,我知道,必须立刻统一认识,把大家从这种“比较”的焦虑中拉出来,看清楚脚下的路和远方的目标。我没有当场驳斥那个年轻人,而是压了压手,让会场安静下来。

  “今天这个会,先不讨论具体战术。”我扫视了一圈,语气平静但有力,“咱们换个议题,来个‘敌我分析会’。别自己吓自己,把对方看明白了,也把自己摸清楚了,仗该怎么打,自然就清楚了。”

  我让钟旭把白板推过来,画了一条线,左边写“平台型社交电商(拼多多\/云集)”,右边写“SUdU微商模式”。

  “来,大家都说说,它们的优势到底是什么?咱们的优势又是什么?别客气,照实说。”我引导大家。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就把白板填满了:

  左边(平台方):

  极致低价:靠补贴和规模化,价格杀伤力极强。

  流量巨大:平台中心化流量分发,容易出爆款,起量快。

  玩法简单:拼团、砍价,规则简单粗暴,容易上手参与。

  资本助推:有钱烧,可以快速教育市场,抢占用户。

  右边(我们):

  品牌信任:多年积累的品质口碑,客户认我们这块牌子。

  深度关系:与代理、客户有情感连接,不是一锤子买卖。

  产品把控:从设计到供应链,全程可控,品质有保障。

  利润空间:不打价格战,有合理的利润支撑研发和服务。

  等大家说完,我指着白板,问了一个关键问题:“那么,它们的劣势是什么?我们的劣势又是什么?”

  会场沉默了一下,然后讨论更深入了:

  左边劣势:

  同质化严重:容易陷入无休止的价格战,商家没品牌,就是卖货机器。

  用户无忠诚度:今天为你砍价,明天就为别人点赞,毫无黏性。

  利润微博:薄利多销,赚辛苦钱,抗风险能力差。

  受制于平台:规则平台定,流量平台给,生杀大权在别人手里。

  右边劣势:

  规模增长慢:靠口碑积累,无法爆炸式增长。

  流量获取难:需要精耕细作,无法靠平台灌水。

  对运营要求高:需要持续输出内容和服务,维护关系。

  分析到这儿,形势已经豁然开朗了。我用力在白板上我们优势的那一栏敲了敲:

  “兄弟们,姐妹们!看明白了吗?它们靠的是‘价’,我们靠的是‘值’!它们打的是‘规模战’,我们打的是‘价值战’!这根本是两条不同的路!”

  我看向那个提议打价格战的年轻运营,语气缓和但坚定:“小王,你的想法很积极,想为公司开拓市场。但你想过没有,如果我们拿一款卫衣,也卖99包邮,去跟人拼价格。拼得过吗?拼不过!因为我们用的是250克的重磅棉,人家可能用的是180克的普通棉。就算一时靠降价卖了点货,我们的老客户会怎么想?‘哦,原来SUdU也这水平?’我们辛苦建立的品牌形象,瞬间崩塌!更重要的是,卖一件亏十块,量越大亏越多,这种生意,能做吗?那是自杀!”

  我转过身,面对全体核心成员,声音提高了几分:

  “我们不能被对方带了节奏!它们有它们的阳关道,我们有我们的独木桥!它们用低价吸引的是价格敏感型客户,我们要用价值留住的是品质认同型客户!我们的核心客户,是因为相信SUdU的品质、喜欢SUdU的设计、认可SUdU的价值观才买单的,而不是单纯因为便宜!”

  “我们要做的,不是跳进红海去拼价格,那是用我们的短板去碰人家的长处,死路一条!我们要做的,是进一步巩固我们的护城河!把我们的长处,发挥到极致!”

  我提出了清晰的“差异化竞争”策略:

  第一,品牌上,要更“硬”。林夕的设计要更有态度,品质把控要更严苛。要让客户觉得,穿SUdUhood,代表的是一种品味和身份,跟穿那些廉价爆款,有本质区别。

  第二,服务上,要更“深”。周红梅的客服团队,要转型为“客户顾问”,提供专业的穿搭建议、售后保障,打造超越期待的体验。让客户感觉到,买SUdU不只是买件衣服,是享受一种服务,加入一个圈子。

  第三,关系上,要更“铁”。刘春宇的运营,要更注重社群互动和情感连接,多搞线下活动,把代理和核心客户变成SUdU的“家人”。让他们有参与感、归属感。

  第四,体验上,要更“爽”。钟旭要继续优化小程序和所有触点,把购买流程、使用体验做到无缝、顺滑。让“值”这个字,贯穿客户与SUdU接触的每一分钟。

  “这次冲击,是坏事,也是好事!”我总结道,“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的优势,也提醒了我们的不足。它逼着我们,不能再有任何侥幸心理,必须死心塌地地把产品做好,把服务做透,把品牌做硬!守住并扩大那群真正认可我们价值的核心用户,就够了!贪多嚼不烂!”

  这次会议,像一次战略层面的“遵义会议”,统一了思想,坚定了方向。会后,团队的氛围明显变了。之前的焦虑和迷茫,被一种更加沉稳、坚定的“练内功”的热情所取代。大家不再盯着别人的热闹,而是专注于打磨自己的产品、优化自己的服务、深化自己的用户关系。

  事实证明,这条路走对了。当拼多多们在一二线城市高歌猛进的同时,SUdU凭借着坚实的品牌基础和深度运营,在追求品质和个性化的年轻消费群体中,影响力不降反升,客单价和客户忠诚度持续走高。我们失去了一部分摇摆不定的价格敏感客户,但沉淀下了更多高价值的“铁杆粉丝”。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最怕的是“战略摇摆”。看到别人用某种打法成功了,就盲目跟风,往往死得最快。一定要想清楚自己的核心优势是什么,守住基本盘,以我为主。

  商业的本质是差异化生存。与其在别人的主场拼得你死我活,不如开辟自己的主场,成为这个领域的王者。SUdU的主场,就是“品牌价值”和“用户关系”。

  要对你的客户群体有清晰的界定。你不可能满足所有人,服务好真正认可你的那一部分人,就够了。贪心,想通吃,往往最后什么也吃不到。这次社交电商平台的冲击,反而让SUdU更加明确了自己要走的路,也算是一种“因祸得福”。

  经过这一役,SUdU这艘船,方向更加清晰,那就是:拒绝流量的诱惑,深耕价值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