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灵魂拷问-《服装品牌主理人》

  人要是老发高烧,脑子是糊涂的,光顾着难受了。只有当烧稍微退下去点,浑身无力地躺在床上的时候,才会静下心来,咂摸出点滋味来:我这是怎么了?病根儿到底在哪儿?

  SUdU折腾到2022年年中,就像个持续高烧不退的病人,经过一阵手忙脚乱的物理降温(裁员、节流、社区团购),体温总算从41度降到了38度5。暂时死不了,但浑身酸痛,虚弱不堪,离“健康”二字还差着十万八千里。

  业务上那种“按下葫芦浮起瓢”的被动应付,团队里那种“强打精神却难掩迷茫”的压抑气氛,都让我心里堵得慌。我知道,光靠“退烧药”不行,得找到“病根”,换换“治法”了。不然,下次高烧再来,可能就直接烧成肺炎,抢救不过来了。

  那段时间,我有个习惯,晚上等大家都下班了,一个人留在空荡荡的办公室里,不开大灯,就留一盏台灯。也不干啥,就是坐着,或者来回踱步,脑子里像过电影一样,把SUdU这十年,尤其是疫情这三年,反复地捋。

  越想,心里越凉;越琢磨,冷汗越多。我发现自己过去引以为傲的那套打法,那套带着SUdU从四季青走向高光时刻的商业模式,在真正的狂风暴雨面前,竟然如此不堪一击。

  我管这套旧模式叫“货-场-人”。这是咱们传统服装生意,乃至很多实体生意的老路子。

  货是第一位的。咱们以前最得意的是啥?是咱的“货”好!林夕的设计牛,云飞供应链抓得严,SUdUhood的衣服,用料扎实,版型正,有调性。我们认为,只要货好,就不愁卖。

  场是第二位的。有了好货,得找个好“场子”卖出去。早先是四季青档口,后来是1688网批平台,再后来是线下体验店、微商小程序。我们花大力气去装修场子、运营场子、给场子(平台)交租金、买流量。觉得场子旺了,货自然能流转。

  人,是最后的。这里的“人”,指的是最终穿我们衣服的用户。在我们旧的思维里,用户是来“场”里买“货”的。我们研究用户画像,做客户分层,本质上是把用户当成流量和数据,是完成销售闭环的最后一环。我们和用户之间,隔着一层“场”。这个“场”,可能是平台,可能是代理,也可能是门店。

  这套逻辑,在风调雨顺的年景,没问题。就像修了一条水渠(场),引来水源(流量),灌溉庄稼(卖货),年年丰收。

  可疫情这场大洪水来了,直接把“水渠”给冲垮了!

  场,失效了。线下店,说关就关;批发市场,说停就停;物流快递,说断就断。我们精心维护的各个“销售场”,在极端情况下,瞬间瘫痪。赖以生存的渠道没了,货再好,也运不出去,卖不掉。

  货,压死了。漂亮的春装压在仓库,像废布一样。供应链断裂,新货出不来。重资产押在库存上,现金流瞬间枯竭。货成了最大的负担,而不是资产。

  人,失联了。最要命的是这个。当“场”失效,我们突然惊恐地发现,我们跟最终穿我们衣服的“人”,失联了!我们不知道他们具体是谁,在哪,真正需要什么。我们只能通过代理、通过平台数据去模糊地感知他们。一旦中间环节断裂,我们就成了瞎子、聋子。

  想通这一点的那一刻,我后背发凉。SUdU这十年的经营,看似枝繁叶茂,但根系并不扎实。我们的根,是扎在“平台”、“渠道”这些不稳定的土壤里的。土壤一变质,树就得倒。

  再看看疫情期间,那些还能勉强喘口气、甚至逆势增长的生意是啥样的?是那些在朋友圈卖特产的水果贩子?是那个在抖音教做菜顺便卖锅的厨师?是那个在快手上天天唠嗑带货的主播?

  他们好像没受太大影响?为什么?

  因为他们走的是另一条路,一条我看着有点“土”、有点“low”,却可能更抗折腾的路——“人-场-货”。

  人是起点,是核心。他们先聚拢一帮信任他、喜欢他的人(粉丝)。不管这个人是真有才还是真有梗,他首先是个活生生的、有温度、有粘性的“人”。

  场是工具,是桥梁。微信、抖音、快手,这些平台对他们来说,不是需要苦心经营的“销售场”,而是他们和“人”(粉丝)随时随地、低成本沟通连接的“工具场”。这个场是活的,是围绕“人”建立的。

  货是结果,是衍生。因为信任你这个“人”,所以相信你推荐的“货”。货是什么,反而不那么重要了,可以是衣服,是锅,是水果。今天是衣服,明天可能是别的。卖什么,取决于“人”(粉丝)需要什么,以及你这个“人”能提供什么价值。

  这个模式的优势,在疫情中被放大到了极致。封控?没关系,人在手机里,场在线上,随时可以见面。物流不畅?没关系,只要信任在,用户愿意等。它极度轻盈,抗风险能力极强。

  这个对比,像一记闷棍,把我打醒了。我意识到,SUdU要想在未来这种高度不确定的环境里活下去,甚至活得更好,必须彻底扭转思路,来一次“基因改造手术”。我们必须:

  从经营“货”和“场”,转向经营“人”。

  我们必须想尽一切办法,绕过所有中间环节,和那些最终穿我们衣服、认可我们价值的用户,建立直接、实时、有温度、高粘性的连接。

  我们要把SUdU,从一个“服装品牌”,变成一个“值得用户信任的穿搭顾问”的人格化形象。让用户因为喜欢、信任我们这个人(或这个团队),而购买我们的产品,而不是反过来。

  这个想法很宏大,但具体怎么做?路在哪儿?我当时心里也没底。只知道,原来的路是死路,必须换方向。可能得全面转向线上,可能得玩短视频,可能得搞直播…… 这些都是工具,是“术”,但背后的“道”,是重建以“人”为核心的关系。

  想通了这一点,我非但没有轻松,反而感到了更大的压力和焦虑。这意味着,我们这帮做了十几年传统服装生意的人,要彻底颠覆自己的思维定式,从零开始,学习一套全新的玩法。这无异于一次二次创业,而且是在公司奄奄一息的情况下。

  但我也感到一种久违的兴奋。就像在黑暗的隧道里爬了很久,终于看到前方透出一丝微光。虽然不知道光的那头是什么,但至少,方向明确了。

  第二天,我召集了核心团队。我没跟他们谈具体的业务指标,而是把我昨晚的思考,原原本本地告诉了他们。我画了那张“货-场-人”和“人-场-货”的对比图。

  我看着他们从疑惑,到沉思,再到眼中慢慢放出光来。

  我知道,思想的扳道岔,已经开始了。接下来的,将是一次更为艰难,但也可能更有希望的,转型之路。

  这章没啥具体案例,全是“务虚”的思考,但我觉得,这是SUdU在那三年里,最重要的一次转变。企业最大的危机,不是业务的危机,而是思维模式的危机。成功经验是最大的路径依赖。不敢否定自己过去的成功,就看不到未来的活路。

  “货-场-人”是工业化思维的产物,讲究标准化、规模化、渠道为王;而“人-场-货”是互联网思维,讲究情感连接、社群运营、用户为王。未来,所有企业都必须是互联网企业,不是说都去做App,而是必须具备互联网的用户思维。

  转型之难,最难的不是技术,不是资金,而是老板和核心团队认知的同步升级。老板想通了,团队不理解,执行会变形。必须花时间、花精力,统一思想,把“为什么这么做”的道理讲透。心往一处想,劲才能往一处使。

  这次“灵魂拷问”,是SUdU在谷底的一次关键“思想转身”。它没有立刻带来业绩,但它为我们后续破釜沉舟、全面转型直播,打下了最重要的思想基础。我们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了,哪怕前途未卜,也要摸着石头过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