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南望荆楚,新政深化-《人类意识永生》

  南望荆楚与新政深化

  大岐立国,气象一新。然而赵战(岐公)并未沉溺于立国的喜悦与周边的恭维之中。他深知,大岐虽连战连捷,声威赫赫,但根基尚浅,北地并未完全整合,南方更有强楚虎视眈眈。

  “星舰,推演整合北地所需时间及可能阻力。”

  “基于现有数据推演:完全整合北地诸部及残余势力,建立有效统治,预计需一年至两年。主要阻力:部分狄戎部落反复无常,少数原周边小邦心存观望,镐京残余影响力尚未彻底清除。”

  一到两年……赵战微微颔首,这个时间在他的预期之内。他必须利用这段相对平稳的时期,尽快消化战果,将大岐打造成一个真正的强国。

  “蒙山。”

  “臣在!”已是大司马的蒙山躬身应道。

  “整军备武不可松懈。以此次大战有功将士为骨干,扩编‘岐山军’至三万,分为前、后、左、右、中五军,由你与王震虎、杨天龙等分领,严格操练新式战法。另,组建‘弩骑营’,专司骑射与机动突袭,由王允虎统领。”

  “臣,领命!”

  “赵庆文。”

  “臣在!”身为内史令的赵庆文出列。

  “新政推行需加快步伐。《大岐律》要尽快完善颁布,审计司权力下放至郡县,严查吏治,清丈田亩,鼓励垦荒。格物院与劝农司要通力合作,将新式农具、良种尽快推广至北地全境。同时,设立‘市舶司’,规范商税,鼓励与齐、吴越等国的贸易。”

  “臣,明白!”

  “马云龙。”

  “臣在!”新任御史中丞的马云龙躬身。

  “你负责监察百官,肃清内部,同时组建‘间军司’,加强对楚、晋、秦等国的情报渗透。尤其是楚国……”赵战目光锐利,“其国力强盛,野心勃勃,乃我大岐未来心腹之患,不可不察!”

  “臣,必不负君上所托!”

  一条条命令有条不紊地发出,整个大岐朝廷如同精密的仪器,高速运转起来。

  赵战深知,武力立国,文治安邦。他一方面加强军备,另一方面则大力推行新政,凝聚民心。

  他亲自参与修订的《大岐律》,废除了许多苛捐杂税和严刑峻法,强调“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确立了相对公平的法治原则和军功授爵制度,极大地激发了平民和士卒的积极性。

  格物院在获得了朝廷的全力支持后,研究成果井喷。除了继续改进军械,在水力利用、农作物改良、甚至初步的医学研究上都取得了进展。一座座利用水力驱动的工坊在岐城周边建立起来,生产效率大增。

  劝农司的官吏带着新式犁铧和精心选育的麦种、粟种,深入北地乡野,指导农事。虽然推广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守旧势力的阻挠,但在官府强制力和实实在在的增产面前,阻力被逐渐瓦解。

  大岐境内,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流民得以安置,荒地得以开垦,商贸逐渐繁荣,民心日益归附。汇聚而来的国运,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愈发厚重磅礴。

  赵战能感觉到,自己的精神力和对“抉择之钥”的掌控,也在这国运滋养下稳步提升。他甚至开始尝试利用钥匙的力量,小范围地引导和梳理地脉灵气(源自祖灵印记和星舰分析),试图改善岐城周边的环境,虽然效果微乎其微,却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

  这一日,马云龙带来了来自南方的紧急情报。

  “君上,楚国令尹昭阳,已于半月前说服楚王,加封其为‘北伐大将军’,总揽北进事宜。楚国正在其北部边境集结重兵,粮草辎重调动频繁。据探子回报,其先锋大将斗椒,已率五万精锐,陈兵于‘方城’一线,距我大岐南部边境,不足四百里!”

  方城!那是楚国北进中原的重要门户,也是昔日抵御北方诸侯的雄关。如今,楚军陈兵于此,其意图不言自明!

  “果然还是来了。”赵战眼中并无意外,只有冰冷的战意,“看来,我们这位南方邻居,是见不得我大岐安稳立国啊。”

  “君上,楚国势大,兵多将广,且其水师冠绝天下,不可小觑。”马云龙提醒道。

  “无妨。”赵战站起身,走到巨大的地图前,手指点在南境,“他昭阳想北伐,我大岐便南征!传令下去,命王震虎率前军一万,杨天龙率左军八千,即刻开赴南部边境‘武关’布防!命王允虎的弩骑营前出游击,侦查敌情,袭扰其粮道!”

  “另,以我的名义,传檄北地尚未完全归附的部族与城邦,令其派兵助战,共御外侮!告诉他们,此战关乎北地存亡,若敢阳奉阴违,战后必清算之!”

  “再,遣使前往齐国,重申盟约,请齐侯在东线施加压力,牵制楚国部分兵力!”

  赵战一条条命令发出,从容不迫。立国之后的大岐,应对危机的能力已然不可同日而语。

  “昭阳……方城……”赵战目光锐利,“便让你这楚国的‘北伐大将军’,成为我大岐立国后,第一块真正的磨刀石吧!”

  南境风云骤起,大战一触即发!新生的“大岐”,迎来了立国后的第一次重大考验!而赵战手中的“抉择之钥”,似乎也感应到了南方那浓郁的战意与……一丝若有若无的、熟悉的阴冷气息?

  难道,楚国的背后,也有“阴影”的影子?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