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天下第一:海棠别慌我是来帮你的》

  失子之痛外,她还背负着对我的愧疚。

  当年传书曾说,要将我们的骨肉培育成顶天立地的男儿......

  孩子失踪后,二娘给我留下一封诀别信。

  她将所有过错都归咎于自己,没有一句责备我的话。

  二娘执拗地认为是自己弄丢了我的孩子,一次次向我忏悔。

  我只能眼睁睁看着她变成如今这副模样。

  明明心知肚明,却什么都不能说,什么都不敢问。

  二娘的改变全因那个孩子,全是因为我。

  玄慈这人看似勇猛果敢。

  骨子里却总透着优柔寡断!

  最初里的玄慈完全是个懦弱无能之人!

  直到后来才为因不知情酿成悲剧。

  萧远山在前方杀戮,玄慈在后方追查。

  虽然总是慢半拍,总算挽回些许形象。

  但面对叶二娘与婴儿之事,玄慈难辞其咎!

  大师要为这事负八成责任。

  (cgfh)那时叶二娘才十八岁。

  她为你诞下儿子,独自承担一切。

  她体贴你的处境,处处为你考虑。

  你只找了接生婆,还是托别人办的。

  送了点儿银子了事!

  叶二娘从未怨恨,甚至暗自欣喜。

  孩子丢失对母亲的打击无法估量。

  即便如此,她仍不愿打扰你。

  独自踏上漫漫寻子路。

  她疯了,痴了,癫狂了。

  宁可独自承受痛苦,也不向孩子的父亲求助。

  二十四年过去,少女已成恶魔。

  这期间她从未踏足登封城,最近只到过汴京。

  叶二娘确实该死。

  玄慈凝视秦玄,心知再问也是徒然。

  叶二娘既在赎罪,为人父者若继续置身事外,实非丈夫所为!

  “我懂了,此事确是我之过,放任便是大恶。”

  “秦宫主直言无妨,需我如何?”

  玄慈聪慧,秦玄提及此事,他已明了自己入风云会的缘由!

  “令玄澄复原,一为决战,二为少林安定。”

  “玄澄心性不如你沉稳,但瘫痪近四十载,浮躁早已磨平。”

  “其武功远胜于你,即便对阵扫地僧,亦需千招方分高下。”

  “无论你发生何事,少林寺不会生乱。”

  “玄澄、功力将进的玄苦、玄难、玄看、玄寂、玄生,以及必然崛起的虚竹——”

  “少林实力只会更强,而非衰微。”

  “如此,你可明白?”

  玄慈颔首,他当然明白。

  自己注定登上风云会,却也注定无法走下。

  “你、慕容博、丁春秋三人,绝无生路。”

  “鸠摩智尚存变数,但你们三人必死无疑。”

  “若你等罪行可恕,亡者冤屈何以昭雪?”

  “我会为你择一对手,但此刻不会告知。”

  “趁此时日,你可将寺务移交玄澄,令他逐步接手。”

  “而你,需全心修习神足经。”

  “你的大金刚拳本无瑕疵,唯独缺了气势。”

  “金刚怒目,一往无前——你却总使礼敬如来,看似慈悲,实则弱了拳法真意!”

  “记住,你现在已是将死之人,临死前就好好体会一回金刚怒目的真意吧。”

  玄慈神色平静地点点头,秦玄所言句句属实。

  这样的结局,他坦然接受。

  关于自己的归宿,玄慈设想过无数次,如今这般,反倒是最好的安排。

  “既然提到武功,贫僧虽修成般若掌,但施展时总觉滞涩,敢问秦宫主是何缘由?”

  “问题在于行气!”

  “般若分支众多,此套掌法却以六般若为核心。”

  “六般若相融,方成金刚般若!”

  “它之所以是少林最难练的掌法,正是因为一掌需纳六般若,方显金刚之威!”

  “你在观照般若上有所欠缺。”

  “观照般若需心怀众生,彻底放下执念。”

  “可你被两桩心事所困,始终无法全然敞开,自然难以施展真正的观照般若。”

  “如今既已为你定下结局,便再无挂碍。”

  “此刻,再试一次金刚般若!”

  玄慈微微颔首,此掌法初展似分六道,终归一式,六般意境合一,便是至高智慧。

  以智化武,方成那至刚至猛的一掌——金刚般若!

  看似柔和的掌法之名,实则为天下至刚之功!

  玄慈静立原地,抬手出掌。

  一瞬如化六影,定睛却唯见一掌!

  嘭!

  掌风在半空炸开一声爆响。

  “阿弥陀佛,果然如此……”

  这一式金刚般若完美无瑕,症结确在心境。

  玄慈本非刚猛果决之人,若修燃木刀法、降魔掌、拈花指等阴柔武功,成就或更高。

  然而或许为显刚强,他偏偏选择了大金刚拳、袈裟伏魔功与这般若掌法!

  “袈裟伏魔功确实无可挑剔,此功守中有攻,刚柔并济,咫尺之间便能制伏诸般邪祟。

  这套武学与你最为相契。

  若再参研神足经,武学境界还能更上层楼。

  虽你注定难逃一死,但我必让你最后一战绚烂夺目,成为武林传颂的千古绝唱!

  至于我能给予的承诺——

  叶二娘性命无忧,你儿子也会平安。

  他们母子终得团聚,你亦能在最后时刻与之相见。

  纵然你不配享有这天伦之乐,但叶二娘定会欣喜于全家重聚的场面。

  孩子也将知晓生父何人,得以与父亲诉说心声。

  这是他应得的,也算替你弥补了此生遗憾。”

  孩子!

  玄慈目光朦胧,虽是出家之人,闻知骨肉尚存,心境终究难以平静!

  “秦宫主,这孩子...可曾受苦?”

  终是问出了这句话。

  “尚可,不算好也不算差。

  既然叶二娘有心悔过,在她赎罪之初我便已安顿好你们的儿子。

  他会成长为真正的英雄,顶天立地的那种。

  与你不同,他心有磐石之坚。

  虽无你的慈悲相貌,也不及其母机敏。

  但在其他方面堪称完人,得此麟儿,实乃你们夫妇的造化。”

  玄慈唇角微扬,如此便好。

  既已问出口,也不必再压抑这份情愫。

  亲情 ** ,终究未能割舍。

  身为佛门领袖,最后还是败给了尘缘。

  “善哉,玄慈应秦宫主之邀,将赴终南山风云会一战。”

  “竭尽所能,报此恩情!”

  玄慈此刻已然彻悟,此行只为赎罪。

  为自身罪孽,也为叶二娘之过。

  这是必须做出的牺牲!

  “欢迎之至,尚有一言相告。”

  “此子当随母姓叶,而非汝之俗家姓迟。”

  “汝可为父,然真正父母唯叶二娘一人。”

  “故孩儿随叶姓,不承迟姓。”

  “无论汝作何感想,此言必当相告。”

  “可曾料到他竟如此出众。”

  若非萧峰这般耀眼的徒儿,玄苦或为少林玄字辈中最声名不显者。

  四十几位玄字辈高僧,唯玄苦清修不止。

  若无瘫痪的玄澄,玄苦便是最少现世之高僧。

  玄慈诸事未尽善,却为萧峰择得明师!

  换作他人,至多将萧峰教成少林外门**,于山脚设馆授徒。

  甚或做个镖局趟子手,了此一生。

  然玄苦不同,既受嘱托便倾囊相授。

  少林内功心法、自创降魔掌法,乃至最难擒龙功,悉数相传。

  但有所学,绝无。

  世人多低估萧峰内力,因其常与段誉、虚竹相较。

  然能练成擒龙功者,内力当世罕有。

  后兼修丐帮心法,身负两大绝世内力,堪称武林之冠。

  奈何武林中高人层出不穷,萧峰与慕容复的锋芒难免被掩盖。

  扫地僧,逍遥三老,慕容博与萧远山,段誉和虚竹,这些人要么年长功深,要么身怀奇遇。

  若论真才实学成名江湖,萧峰和慕容复当之无愧是当世双骄!

  阿弥陀佛,老衲未曾料到。

  当年奉方丈之命寻访他时,不过是个健壮的孩童。

  但此子武学天赋确实冠绝天下,纵使方丈与之相较也逊色三分。

  玄澄师弟的天资与他不相上下,唯独缺了那份气概。

  虽未想过他在少林武学上能有多大进境,但初见时便知他必成大侠。

  江湖论武,侠义在心。

  武功有强弱之分,却与侠义无关。

  他骨子里那股气度,注定要名扬天下,差别只在声名大小而已。

  秦玄深以为然。

  以萧峰的资质,即便修习如太祖长拳这般寻常武功,也能挫败玄难的袖里乾坤。

  袖里乾坤与袈裟伏魔功同出一脉,只是更显精妙。

  故而萧峰成就侠名,原是命中注定。

  如今他已认祖归宗。

  大师苦心栽培的 ** ,现已是辽国英豪!

  玄苦默然片刻,叹道:是,再非中原人士了。

  乔峰至情至性,既知身世,自然要落叶归根。

  此事当年确是中原武林之过,因果循环,自有天数。

  方丈他们杀害乔峰生母,而乔峰在中原长成豪杰再归辽邦,皆是定数。

  说无遗憾是假,但万事不可强求。

  玄苦亦是赤诚之人,修行佛法与习武本就相悖。

  佛法讲究放下执念,而习武若无执念又难以精进。

  通常情况下只能选择一主一副,这其中分寸的拿捏极为关键。

  玄澄过度追求武学,物极必反,最终导致功力尽失。

  玄专研佛法却失去平衡,在玄字辈中实力最弱,连年纪最小的玄生、玄石、玄灭都远胜于他。

  玄慈、玄寂、玄悲、玄难、玄渡、玄痛与玄苦几人则找到了最佳平衡。

  其中玄苦的境界最为圆满。

  “大师心胸开阔,世间之事本就难尽如人意。”

  “乔三槐夫妇之死,必将成为萧峰永远的悔恨。”

  “萧远山欲暗算大师,他与萧峰容貌相似,若被发现,大师定会以为是萧峰所为。”

  “危急之际,若大师误以为萧峰弑师,不知作何感想?”

  玄苦沉默片刻,若非当日乔峰及时阻止萧远山,自己或许真会认定是乔峰下手。

  “阿弥陀佛,佛言人生七苦。”

  “师尊赐我法号‘苦’,正是盼我能超脱七苦。”

  “说来羞愧,修行一世,仅能勉强自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