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旨既下,如同在沉寂的死湖中投下万钧巨石,轰然炸开,涟漪如怒潮般席卷宫廷每一个幽深角落。那明黄的绢帛,尚带着御前朱砂的余温,墨迹未干,却已如惊雷滚过六宫檐角,炸得妃嫔失箸、太监变色。各宫各殿的烛火彻夜未熄,低语如蛛丝密布——八皇子赵宸,这个曾被遗忘在碎玉轩角落、连宫女都敢克扣月例的“病弱庶子”,竟以一道血书请缨北境,字字泣血,声动金殿!消息传开,有人嗤笑:“怕是活腻了,想死得体面些。”可更多人却在暗中揣度:这柄蒙尘已久的利剑,怎的突然出鞘?寒光乍现,竟似要割裂这沉沉宫帷!
碎玉轩内,灯火通明,烛火在穿堂而过的寒风中剧烈摇曳,灯芯“噼啪”爆响,映得墙壁上的人影如鬼魅狂舞。空气里弥漫着松脂的焦香与淡淡的药气——那是赵宸多年“病弱”之躯留下的痕迹,药炉日夜不熄,熬着“养心安神”的苦汤,药渣倒进后院,连野猫都绕道走。如今这药香,却成了他最好的伪装。外人只道他体虚气弱,岂知那药汤里早被李德全偷偷换了方子,加了提神醒脑的北境雪参,喝下去,人虽清瘦,眼神却亮得吓人。
此刻的碎玉轩,早已不是往日那副破败颓唐的光景。廊下晾着几件洗得发白的青布衣裳,随风轻摆,看似寻常,实则每一件都暗藏玄机——衣襟夹层缝着密信,裤脚铜扣里藏着微型地图。院角那口老井,井绳磨得发亮,井底却通着地道,直连宫外一家“李记药铺”——那铺子掌柜是个独眼老头,每日吆喝着“祖传跌打损伤膏”,实则是赵宸在宫外的第一道耳目。
赵宸端坐于那张粗糙的木桌前,指尖轻叩桌面,发出沉稳的笃笃声,如更鼓,如战鼓。他神色冷静,眼神锐利如鹰,哪里还有半分在朝堂上的病弱与激动?那双眸子里,映着跳动的烛火,也映着北境的风雪与烽烟。他面前摊开着一幅北境简陋地图,山川河流以朱砂勾勒,几处要隘被重重圈出,连蛮族牧民迁徙的季节路线都用细线标注;旁边是一张泛黄的人员名单,墨迹深浅不一,记录着他在暗中布下的棋子与可倚重之人。名单末尾,还用极小的字写着:“小禄子——善偷听,赏银三两\/月;夏荷——会绣花,也懂唇语,可信。”
“李伴,”他声音低沉而清晰,如寒泉滴石,字字入耳,“此次北行,归期未卜,或一年,或三载,甚或……永不归来。宫内之事,需做万全安排,不容有失。”
“老奴但凭殿下吩咐!”李德全躬身应道,花白的鬓角在烛光下微微颤动,神情肃穆如铁。他手中还攥着一把铜钥匙——那是开启井下密道的信物,钥匙柄上刻着“活人井”三字,是赵宸亲笔所题。他跟随赵宸十余年,从皇子府到碎玉轩,从荣华到冷落,早已将生死系于一人之身。他甚至在腰间藏了包毒药,准备万一事败,便吞药自尽,绝不拖累主子。
“第一,春桃。”赵宸指尖重重点在名单上那个名字,语气冰冷如霜,“此女,是颗毒瘤,亦是鱼饵。她入碎玉轩三年,表面温顺,每日端茶送药,还亲手为我缝过冬袜,实则早被二皇子收买。前日她趁我‘昏睡’,偷偷翻动我枕下的密信,以为我没看见?她指尖沾的墨迹,和周平常用的‘青砚膏’一模一样。”
他略一沉吟,眸光微闪,似有寒星掠过:“出发前夜,你找个由头,让她‘意外’得知,我因忧心北境战事,启程前夜突发高烧,咳血不止,太医诊断乃‘忧惧过度,旧疾复发’,脉象已现散乱之象,北行恐生不测。让她把这个消息递出去。”
李德全眼睛一亮,低声道:“殿下英明!如此一来,二皇子他们只会以为您不堪重负,心神俱溃,路上或许就……便会更加轻视,放松警惕!甚至提前动手,露出破绽!”
“正是。”赵宸唇角微扬,却无半分笑意,倒像一柄藏在鞘中的刀,“但要盯紧她,确保消息只传到周平那里,不得扩散。我们离京后,你暗中掌控碎玉轩,若她有任何异动,或试图与外界有更多联系……”他眼中寒光一闪,如刀出鞘,“你知道该怎么做。”
“老奴明白!”李德全心中一凛,知道这是给了春桃最后一次机会,也是最后的警告——若她执迷不悟,便是死路一条。他甚至已经想好,若她真敢通风报信,就让她“意外”跌入井中,淹死在那条自己亲手挖的密道里,神不知鬼不觉。
“第二,夏荷与小禄子。”赵宸语气稍缓,却依旧沉稳,“此二人,是我们留在京中的眼睛和耳朵。夏荷稳重,心细如发,可负责与你单向联系,接收北境可能传回的非官方消息。小禄子机灵,耳聪目明,让他继续留意朝堂动向、各宫闲语,尤其是二皇子府和东宫的异常。每月固定由你通过可靠渠道,给他们发放赏银,稳住其心,也稳住这条线。赏银不必多,三两足矣,但要准时——人心,往往就坏在‘拖欠’二字上。”
“是,殿下。老奴会安排妥当,绝不会让任何人察觉。”李德全点头,心中却暗叹:殿下连赏银都算得如此精细,真是……抠门得可怕。可也正因这份精细,才活得下来。
“第三,韩师傅。”赵宸指尖轻抚地图边缘,目光微凝,“我离京后,骑射训练暂停。你私下寻他,赠他五十两银子,就说感谢他数月教导,让他暂避风头,勿要与碎玉轩过从太密,以免引人注意,牵连于他。若他问起,只说本王已无力再习武,安心养病便是。”
“殿下仁厚,老奴记下了。”李德全低声应道,心中却知,这并非仁厚,而是权谋中的温柔回护——韩师傅是赵宸暗中习武的引路人,每日三更便在后院教他练刀,刀风割裂晨雾,声如裂帛。若被牵连,便是断其一臂。那五十两银子,是谢礼,也是封口费。
安排完内部事宜,赵宸缓缓起身,踱至窗前。他将窗棂当作“画框”,目光透过这方狭小的天地,投向窗外沉沉的夜色。夜如墨染,宫檐飞角切割着天幕,月光如霜,洒在青瓦之上,泛着冷冽的银光。远处宫灯点点,如萤火般微弱,映照出宫墙的森严与孤寂。风中传来远处更鼓声,三更天,寒露重,连巡夜的禁军都缩着脖子,呵着白气。
他知道,宫外还有一人,需要做最后的“沟通”。
王晏府邸,书房。
王晏同样未眠。他立于窗前,一袭青衫在夜风中轻扬,手中握着一卷《战国策》,却久久未翻动一页。他站在窗前,回味着今日朝堂上那惊人的一幕——八皇子赵宸,那个被世人视为病弱无能的皇子,竟以一道血书请缨北境,言辞恳切,气势如虹,连皇帝都为之动容。此举,胆魄、心性、时机把握,皆堪称绝妙!他几乎可以预见,北境之行,必将因这位宣慰使的到来,再起波澜,甚至……改写乾坤。
一名心腹悄然入内,脚步轻如落叶,低声道:“老爷,碎玉轩李德全公公派人暗中递来一句话,以灯语传信,字字隐秘。”
“讲。”
“‘殿下言:京中诸事,劳烦侍郎照看一二。北境风云,皆在陛下心中。’”
王晏闻言,先是默然,随即嘴角泛起一丝了然的笑意,如春风拂过冰面。他缓缓转身,望向窗外那轮冷月,轻叹一声:“好一个‘皆在陛下心中’……”
这句话,看似客气请托,实则信息量巨大。
“京中诸事,劳烦照看”——是请他关照碎玉轩留守之人,维持这条脆弱的联系通道,更是请他暗中制衡东宫与二皇子,为赵宸争取时间;甚至暗示:若春桃出事,需他暗中压下风声。
“北境风云,皆在陛下心中”——则是提醒他,也是向他保证,北境无论发生什么,最终裁决权在皇帝,让他不必过于担心自己会因推荐之策或与八皇子的关联而受太大牵连;同时,也在彰显赵宸的自信——他此去北境,不是送死,而是布局,是夺权的第一步。
这是一种默契的联盟宣告,也是一种沉稳的安抚。
“回复来人,”王晏淡淡道,声音如古井无波,“‘请殿下放心北行,京中自有分寸。望殿下保重贵体,早传捷报。’”
他执笔蘸墨,在一张素笺上写下这十六字,吹干后封入密函。他相信,赵宸会懂——这不仅是支持,更是承诺:你在前方冲锋,我在后方守阵。他甚至在信封角画了一只小小的乌鸦——那是“黑鸦军”的暗号,也是他们之间无需言明的信物。
二皇子府。
“什么?那个病痨鬼真的要去了?”赵钰听着周平的汇报,先是一愣,随即爆发出一阵讥讽的大笑,声震梁尘,“哈哈哈!真是自寻死路!北境风雪如刀,他那副骨头,怕是还没到边关就散了!也好,省得脏了本王的手!”
他端起案上金杯,饮尽一杯烈酒,酒液顺着嘴角流下,染红了胸前锦缎。他眼中闪过狠厉之色:“传话给北边,‘好好招待’我们这位八皇子殿下,让他‘感受’一下北境的‘风光’!若他死于敌手,那是天意;若他侥幸未死……也让他尝尝,什么叫生不如死!”
他将酒杯重重摔在地上,碎瓷四溅,如同他此刻的杀意。杯中残酒泼洒在地毯上,竟如血般刺目。他一脚踩在碎瓷上,冷笑:“去,把本王那幅‘雪夜猎虎图’取来,我要亲自题字——‘赠八弟,愿你如虎,死于风雪’。”
东宫。
太子赵桓对此反应平淡,只在烛下批阅奏折时,淡淡对近臣说了一句:“不自量力。一个久病缠身的庶出皇子,竟敢请缨边关?且看他如何收场。”便不再关注。他手中朱笔一勾,划掉一个边军将领的名字,轻描淡写:“此人生性桀骜,恐难统驭,调往死地可也。”
在他眼中,赵宸不过是棋盘上一枚即将被弃的废子。可他没注意到,那奏折的边角,已被他无意识地捏出一道裂痕——像极了命运的裂口。
夜色渐深,寒风更冽。
碎玉轩内,一切安排妥当。
赵宸独自一人,站在庭院中,仰望着被宫墙切割的星空。寒风如刀,拂过他日渐结实的身体,吹动他玄色的衣袍,猎猎作响。那风中带着宫外枯叶的腐味与远处御河的湿气,却吹不散他眼中炽热的火焰。他深吸一口气,鼻腔里是药香、是尘土、是即将到来的离别气息。
李德全默默地将一个青布包袱递给他,里面是几件换洗衣物、一包伤药、一册夹藏着半枚虎符的《漱玉集》——那半枚虎符,是先帝遗物,铜质斑驳,边缘锋利如刃,握在手中,仿佛能听见千军万马的嘶吼。
“殿下,一切小心。老奴……等您回来。”老人的声音带着哽咽,眼眶微红,却强忍着未让泪水落下。他甚至偷偷往包袱里塞了包“老陈皮”,附字条:“路上嚼着,防晕车。”
赵宸接过包袱,入手微沉,他将其紧缚于肩,随即用力拍了拍李德全的肩膀,掌心温热,传递着无声的信念。
“李伴,守住家。等我回来之时,这碎玉轩,将不再是囚笼,而是……龙庭。”
他的目光越过重重宫阙,投向北方。
那里,有烽火连天,有铁马冰河,有忠诚的部下在寒风中等待他的归来;更有……无限的可能,如星辰般在黑暗中闪烁。
风起云涌,大幕将启。
而他,已踏上征途——不是赴死,而是夺命,夺回本该属于他的江山与尊严。
碎玉轩内,灯火通明,烛火在穿堂而过的寒风中剧烈摇曳,灯芯“噼啪”爆响,映得墙壁上的人影如鬼魅狂舞。空气里弥漫着松脂的焦香与淡淡的药气——那是赵宸多年“病弱”之躯留下的痕迹,药炉日夜不熄,熬着“养心安神”的苦汤,药渣倒进后院,连野猫都绕道走。如今这药香,却成了他最好的伪装。外人只道他体虚气弱,岂知那药汤里早被李德全偷偷换了方子,加了提神醒脑的北境雪参,喝下去,人虽清瘦,眼神却亮得吓人。
此刻的碎玉轩,早已不是往日那副破败颓唐的光景。廊下晾着几件洗得发白的青布衣裳,随风轻摆,看似寻常,实则每一件都暗藏玄机——衣襟夹层缝着密信,裤脚铜扣里藏着微型地图。院角那口老井,井绳磨得发亮,井底却通着地道,直连宫外一家“李记药铺”——那铺子掌柜是个独眼老头,每日吆喝着“祖传跌打损伤膏”,实则是赵宸在宫外的第一道耳目。
赵宸端坐于那张粗糙的木桌前,指尖轻叩桌面,发出沉稳的笃笃声,如更鼓,如战鼓。他神色冷静,眼神锐利如鹰,哪里还有半分在朝堂上的病弱与激动?那双眸子里,映着跳动的烛火,也映着北境的风雪与烽烟。他面前摊开着一幅北境简陋地图,山川河流以朱砂勾勒,几处要隘被重重圈出,连蛮族牧民迁徙的季节路线都用细线标注;旁边是一张泛黄的人员名单,墨迹深浅不一,记录着他在暗中布下的棋子与可倚重之人。名单末尾,还用极小的字写着:“小禄子——善偷听,赏银三两\/月;夏荷——会绣花,也懂唇语,可信。”
“李伴,”他声音低沉而清晰,如寒泉滴石,字字入耳,“此次北行,归期未卜,或一年,或三载,甚或……永不归来。宫内之事,需做万全安排,不容有失。”
“老奴但凭殿下吩咐!”李德全躬身应道,花白的鬓角在烛光下微微颤动,神情肃穆如铁。他手中还攥着一把铜钥匙——那是开启井下密道的信物,钥匙柄上刻着“活人井”三字,是赵宸亲笔所题。他跟随赵宸十余年,从皇子府到碎玉轩,从荣华到冷落,早已将生死系于一人之身。他甚至在腰间藏了包毒药,准备万一事败,便吞药自尽,绝不拖累主子。
“第一,春桃。”赵宸指尖重重点在名单上那个名字,语气冰冷如霜,“此女,是颗毒瘤,亦是鱼饵。她入碎玉轩三年,表面温顺,每日端茶送药,还亲手为我缝过冬袜,实则早被二皇子收买。前日她趁我‘昏睡’,偷偷翻动我枕下的密信,以为我没看见?她指尖沾的墨迹,和周平常用的‘青砚膏’一模一样。”
他略一沉吟,眸光微闪,似有寒星掠过:“出发前夜,你找个由头,让她‘意外’得知,我因忧心北境战事,启程前夜突发高烧,咳血不止,太医诊断乃‘忧惧过度,旧疾复发’,脉象已现散乱之象,北行恐生不测。让她把这个消息递出去。”
李德全眼睛一亮,低声道:“殿下英明!如此一来,二皇子他们只会以为您不堪重负,心神俱溃,路上或许就……便会更加轻视,放松警惕!甚至提前动手,露出破绽!”
“正是。”赵宸唇角微扬,却无半分笑意,倒像一柄藏在鞘中的刀,“但要盯紧她,确保消息只传到周平那里,不得扩散。我们离京后,你暗中掌控碎玉轩,若她有任何异动,或试图与外界有更多联系……”他眼中寒光一闪,如刀出鞘,“你知道该怎么做。”
“老奴明白!”李德全心中一凛,知道这是给了春桃最后一次机会,也是最后的警告——若她执迷不悟,便是死路一条。他甚至已经想好,若她真敢通风报信,就让她“意外”跌入井中,淹死在那条自己亲手挖的密道里,神不知鬼不觉。
“第二,夏荷与小禄子。”赵宸语气稍缓,却依旧沉稳,“此二人,是我们留在京中的眼睛和耳朵。夏荷稳重,心细如发,可负责与你单向联系,接收北境可能传回的非官方消息。小禄子机灵,耳聪目明,让他继续留意朝堂动向、各宫闲语,尤其是二皇子府和东宫的异常。每月固定由你通过可靠渠道,给他们发放赏银,稳住其心,也稳住这条线。赏银不必多,三两足矣,但要准时——人心,往往就坏在‘拖欠’二字上。”
“是,殿下。老奴会安排妥当,绝不会让任何人察觉。”李德全点头,心中却暗叹:殿下连赏银都算得如此精细,真是……抠门得可怕。可也正因这份精细,才活得下来。
“第三,韩师傅。”赵宸指尖轻抚地图边缘,目光微凝,“我离京后,骑射训练暂停。你私下寻他,赠他五十两银子,就说感谢他数月教导,让他暂避风头,勿要与碎玉轩过从太密,以免引人注意,牵连于他。若他问起,只说本王已无力再习武,安心养病便是。”
“殿下仁厚,老奴记下了。”李德全低声应道,心中却知,这并非仁厚,而是权谋中的温柔回护——韩师傅是赵宸暗中习武的引路人,每日三更便在后院教他练刀,刀风割裂晨雾,声如裂帛。若被牵连,便是断其一臂。那五十两银子,是谢礼,也是封口费。
安排完内部事宜,赵宸缓缓起身,踱至窗前。他将窗棂当作“画框”,目光透过这方狭小的天地,投向窗外沉沉的夜色。夜如墨染,宫檐飞角切割着天幕,月光如霜,洒在青瓦之上,泛着冷冽的银光。远处宫灯点点,如萤火般微弱,映照出宫墙的森严与孤寂。风中传来远处更鼓声,三更天,寒露重,连巡夜的禁军都缩着脖子,呵着白气。
他知道,宫外还有一人,需要做最后的“沟通”。
王晏府邸,书房。
王晏同样未眠。他立于窗前,一袭青衫在夜风中轻扬,手中握着一卷《战国策》,却久久未翻动一页。他站在窗前,回味着今日朝堂上那惊人的一幕——八皇子赵宸,那个被世人视为病弱无能的皇子,竟以一道血书请缨北境,言辞恳切,气势如虹,连皇帝都为之动容。此举,胆魄、心性、时机把握,皆堪称绝妙!他几乎可以预见,北境之行,必将因这位宣慰使的到来,再起波澜,甚至……改写乾坤。
一名心腹悄然入内,脚步轻如落叶,低声道:“老爷,碎玉轩李德全公公派人暗中递来一句话,以灯语传信,字字隐秘。”
“讲。”
“‘殿下言:京中诸事,劳烦侍郎照看一二。北境风云,皆在陛下心中。’”
王晏闻言,先是默然,随即嘴角泛起一丝了然的笑意,如春风拂过冰面。他缓缓转身,望向窗外那轮冷月,轻叹一声:“好一个‘皆在陛下心中’……”
这句话,看似客气请托,实则信息量巨大。
“京中诸事,劳烦照看”——是请他关照碎玉轩留守之人,维持这条脆弱的联系通道,更是请他暗中制衡东宫与二皇子,为赵宸争取时间;甚至暗示:若春桃出事,需他暗中压下风声。
“北境风云,皆在陛下心中”——则是提醒他,也是向他保证,北境无论发生什么,最终裁决权在皇帝,让他不必过于担心自己会因推荐之策或与八皇子的关联而受太大牵连;同时,也在彰显赵宸的自信——他此去北境,不是送死,而是布局,是夺权的第一步。
这是一种默契的联盟宣告,也是一种沉稳的安抚。
“回复来人,”王晏淡淡道,声音如古井无波,“‘请殿下放心北行,京中自有分寸。望殿下保重贵体,早传捷报。’”
他执笔蘸墨,在一张素笺上写下这十六字,吹干后封入密函。他相信,赵宸会懂——这不仅是支持,更是承诺:你在前方冲锋,我在后方守阵。他甚至在信封角画了一只小小的乌鸦——那是“黑鸦军”的暗号,也是他们之间无需言明的信物。
二皇子府。
“什么?那个病痨鬼真的要去了?”赵钰听着周平的汇报,先是一愣,随即爆发出一阵讥讽的大笑,声震梁尘,“哈哈哈!真是自寻死路!北境风雪如刀,他那副骨头,怕是还没到边关就散了!也好,省得脏了本王的手!”
他端起案上金杯,饮尽一杯烈酒,酒液顺着嘴角流下,染红了胸前锦缎。他眼中闪过狠厉之色:“传话给北边,‘好好招待’我们这位八皇子殿下,让他‘感受’一下北境的‘风光’!若他死于敌手,那是天意;若他侥幸未死……也让他尝尝,什么叫生不如死!”
他将酒杯重重摔在地上,碎瓷四溅,如同他此刻的杀意。杯中残酒泼洒在地毯上,竟如血般刺目。他一脚踩在碎瓷上,冷笑:“去,把本王那幅‘雪夜猎虎图’取来,我要亲自题字——‘赠八弟,愿你如虎,死于风雪’。”
东宫。
太子赵桓对此反应平淡,只在烛下批阅奏折时,淡淡对近臣说了一句:“不自量力。一个久病缠身的庶出皇子,竟敢请缨边关?且看他如何收场。”便不再关注。他手中朱笔一勾,划掉一个边军将领的名字,轻描淡写:“此人生性桀骜,恐难统驭,调往死地可也。”
在他眼中,赵宸不过是棋盘上一枚即将被弃的废子。可他没注意到,那奏折的边角,已被他无意识地捏出一道裂痕——像极了命运的裂口。
夜色渐深,寒风更冽。
碎玉轩内,一切安排妥当。
赵宸独自一人,站在庭院中,仰望着被宫墙切割的星空。寒风如刀,拂过他日渐结实的身体,吹动他玄色的衣袍,猎猎作响。那风中带着宫外枯叶的腐味与远处御河的湿气,却吹不散他眼中炽热的火焰。他深吸一口气,鼻腔里是药香、是尘土、是即将到来的离别气息。
李德全默默地将一个青布包袱递给他,里面是几件换洗衣物、一包伤药、一册夹藏着半枚虎符的《漱玉集》——那半枚虎符,是先帝遗物,铜质斑驳,边缘锋利如刃,握在手中,仿佛能听见千军万马的嘶吼。
“殿下,一切小心。老奴……等您回来。”老人的声音带着哽咽,眼眶微红,却强忍着未让泪水落下。他甚至偷偷往包袱里塞了包“老陈皮”,附字条:“路上嚼着,防晕车。”
赵宸接过包袱,入手微沉,他将其紧缚于肩,随即用力拍了拍李德全的肩膀,掌心温热,传递着无声的信念。
“李伴,守住家。等我回来之时,这碎玉轩,将不再是囚笼,而是……龙庭。”
他的目光越过重重宫阙,投向北方。
那里,有烽火连天,有铁马冰河,有忠诚的部下在寒风中等待他的归来;更有……无限的可能,如星辰般在黑暗中闪烁。
风起云涌,大幕将启。
而他,已踏上征途——不是赴死,而是夺命,夺回本该属于他的江山与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