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的城墙在晨雾中若隐若现,仿佛一头蛰伏千年的巨兽,青灰色的砖石被初升的朝阳镀上一层薄金,光芒流转间,似有熔铜在铁血边关的轮廓上缓缓流淌,灼灼生辉。晨雾如纱,缠绕城楼,将那巍峨的轮廓勾勒得虚幻而神秘。旌旗在猎猎风中翻卷,旗角如刀,割裂了雾气的朦胧,发出“噼啪”脆响,宛如战鼓催征。朱雀大街两旁的古槐早已褪尽繁华,枯叶如蝶纷飞,被清道的宫人扫作一堆,簌簌声里,夹杂着落叶最后的叹息,也夹杂着老太监的抱怨:“这秋风刮得邪乎,昨儿刚扫净,今儿又落满地,真是‘皇天不负苦命人’——专负咱们这些扫地的!”
车轮碾过青石板路,发出沉闷而规律的“咕噜”声,与宫人扫帚摩擦石板的“沙沙”声交织,像一首低沉的挽歌,诉说着帝都永不停歇的权谋更迭。赵宸的车队缓缓驶入宫门,旌旗低垂,甲胄未卸,车辙在青石上碾出深浅不一的痕迹,如同他此刻心绪——归京非归家,而是踏入更深的局,每一步皆需以命相搏。车帘微掀,赵宸瞥见路边一个卖糖葫芦的小贩正吆喝:“新鲜的冰糖葫芦,甜到心里头,酸到太子愁!”他忍不住勾唇一笑,心想:这市井百姓,倒是比朝臣更懂讽喻。
宫门两侧的禁军肃立如松,冰冷的甲胄在朝阳下泛着寒光,他们的目光如鹰隼般扫过车队,仿佛在审视着这位刚从北境血与火中归来的皇子,是否带着不该有的锋芒。一名小校尉盯着赵宸的战马,低声对同伴道:“瞧那马,蹄子上还沾着北境的黑泥,听说在黑风口踩死过三个鞑子……”话未说完,被上司一记眼刀吓得闭嘴。赵宸在车内轻笑,心道:这宫里,连马蹄泥都能成谈资,可见本王已“名动京华”了。
碎玉轩内,檀木家具泛着冷润的幽光,窗棂雕花繁复,将透进的阳光切割成细碎的光斑,落在地上如散落的棋局,每一枚光点都暗藏玄机。李德全指挥小太监们收拾行囊,动作轻巧如燕,拂尘扫过案几,带起一缕细微的尘烟,在光影中翻腾、消散,一如他此刻心头的忐忑。他一边擦着一只青瓷花瓶,一边嘟囔:“这可是前朝御窑的宝贝,碎了可赔不起——殿下您可别再拿它当靶子练飞镖了!”想起上次赵宸练暗器,一镖钉进花瓶,还笑称“此乃‘破釜沉舟’之兆”,他至今心有余悸。
铜炉中焚着旧日惯用的沉水香,清冷幽远的香气萦绕在鼻尖,却压不住赵宸衣袍上尚未散尽的北境风沙气息——那是铁锈与血渍交织的腥气,是寒雪与硝烟混杂的苦味,是边关将士用命换来的印记,也是他此行最锋利的“罪证”。一名小太监忍不住捂鼻:“殿下,您这味儿……比东厂大牢还冲。”赵宸闻言,挑眉笑道:“这叫‘功勋之息’,你若闻惯了,将来也能封侯。”小太监吐了吐舌头,赶紧退下。
案几上搁着一封未拆的密信,火漆封印上刻着苍鹰图腾,那是北境暗桩传来的最新情报。赵宸却未急着启封,只以指尖轻抚信角,若有所思。窗外寒风掠过树梢,带起枯枝的呜咽声,仿佛远方战场的呜咽,在他耳边久久不散。他忽而一笑,从袖中摸出一包油纸包,打开来,竟是几块干硬的胡饼,咬了一口,边嚼边道:“还是北境的饼子实在,一口下去,能顶三天饿。京里的点心,甜得发腻,吃多了怕是要得‘富贵病’。”李德全在一旁听得直摇头:“殿下,您如今是皇子,不是边军校尉,好歹注意点仪态……”话音未落,赵宸已将一块饼塞进他嘴里:“来,尝尝‘功勋之粮’,吃了才懂什么叫‘生于忧患’。”
赵宸立于铜镜前,指尖轻轻拂过眉角那道新结的浅疤,疤痕如一道淡红色的细线,蜿蜒在白皙的皮肤上。他凝视镜中之人,面容清俊如初,眼底却已染上风霜洗不尽的锐气,像一柄藏于锦匣的利剑,锋芒内敛,却随时可出鞘取人性命。镜中倒映着身后侍立的李德全,老太监垂首而立,双手交叠于拂尘之上,指节因紧张微微泛白。赵宸忽而轻笑一声,笑声轻得几不可闻,却让李德全心头一颤:“李公公,这镜中之人,你可还认得?”
李德全闻言慌忙抬头,目光触及镜中那双深邃的眼眸,喉头一哽,竟一时语塞。赵宸不待他回答,自顾自道:“前世的此刻,这镜中之人早已被削去皇子封号,困于冷宫,连照镜的铜镜都被收走,每日只能对着水盆看自己那副狼狈相。”他语气轻描淡写,却字字如刀,割开了前世的疮疤。李德全扑通一声跪倒在地,额首触地,声音颤抖:“殿下……老奴不敢忘,殿下在北境浴血奋战,老奴在宫中日夜为您祈福,连菩萨前的长明灯都点双份,香油钱都快赶上户部年俸了!”
赵宸抬手止住他,目光重新落回镜中,眼底泛起冷冽:“这一世,再不会重蹈覆辙。”他抬手换下染尘的战袍,月白色绣金线的皇子常服滑落肩头,衣料柔滑如冰,却不及铁甲贴身时的踏实与安心。更衣时,他动作微微一顿,指尖触到内衬暗袋中一枚细小的铜符——那是黑风口一役中,副将秦烈塞给他的信物,可调动北境暗伏的三千死士。他眸色一沉,将铜符重新藏好,心头暗忖:这枚铜符,如今还是烫手山芋,须得寻个时机,不动声色地交还秦烈,以免再添“结党”之嫌。他忽而低笑:“秦烈那莽夫,送礼都像塞炸弹,下次见面,得让他请我喝三天三夜的马奶酒赔罪。”
镜中人影微微晃动,恍惚间,他仿佛看见前世自己身陷囹圄时的狼狈,喉头微动,将那份心悸强压下去,只剩眸底更深的冷意。窗外寒风骤起,吹动檐角铜铃,发出清越的“叮铃”声,似在催促着什么。
“备轿,去乾元殿。”他声音不高,却如玉磬轻击,掷地有声,震得铜镜上的光影微微颤动。
李德全手中拂尘一颤,险些掉落在地,他压低声音,嗓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殿下,您一路颠簸,连水都没喝一口……此刻面圣,龙颜未测,不如先稍作歇息,整理仪容,也好……也好让陛下见您精神抖擞,龙心大悦啊……”他一边说,一边偷偷给赵宸整理衣领,又从袖中摸出一小盒脂膏,“要不,抹点润肤的?您这脸,风吹得都裂口子了,陛下见了,怕要心疼。”
赵宸一把拍开他的手,冷道:“父皇心疼的不是我的脸,是他的江山。”他唇角微扬,笑意却未达眼底,透出几分森冷,“太子的人,怕是早已在御前候着了。我若迟一步,罪名便由他们来定。不如自己先把‘罪’认了——以退为进,方有生机。这宫闱之中,谁先动怒,谁便输了。”他忽而压低声音,凑近李德全耳边,“你且去盯着东宫的动静,尤其是冀州水患的奏报何时抵京,本宫要第一时间知晓。顺便……查查太子最近有没有偷偷请道士做法,本宫记得他最怕雷劈。”
李德全心头一震,后背冷汗涔涔,再不敢劝,连忙躬身退下,传令备轿,同时暗中示意心腹小太监去东宫附近盯梢,还特意叮嘱:“带包瓜子,装作闲人,在太子府外嗑着等消息。”
乾元殿外,汉白玉阶如雪铺就,台阶上凝结的晨露在阳光下泛着微光,似撒了无数碎银。两侧青铜鹤灯高耸入云,灯内残烬未熄,飘出淡淡龙涎香灰气,与殿顶琉璃瓦上蒸腾的湿气交织,弥漫出一种近乎肃杀的庄严。赵宸踏上玉阶,靴底与石面摩擦的声响在空旷殿前格外清晰,每一步都像踏在刀锋之上,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他步履沉稳,却故意让肩头战袍的血渍露得更明显些,又将靴子上的泥故意蹭在玉阶边缘,留下几道不甚体面的印子。
殿门开启,铜环轻响,内侍尖细的通传声在殿中回荡,声如穿云裂石:“八皇子赵宸,求见陛下——”(注:此处按前文应为八皇子)
殿内金砖映日,梁柱蟠龙盘绕,龙鳞栩栩如生,似欲腾空而起。鎏金香炉中青烟袅袅盘旋,如龙蛇游走,将整个空间笼罩在朦胧的烟雾中。御案之后,皇帝端坐龙椅,玄黑龙袍垂落阶前,袖口金线绣的五爪苍龙张牙舞爪,似在昭示皇权的至高无上。他手中朱笔未停,笔尖点在奏折上,发出“嗒、嗒”轻响,像在敲打人心,更像在审判命运。赵宸垂眸,目光扫过御案上堆积如山的奏折,最上方一封赫然是太子亲笔所书的弹劾奏章,墨迹未干,边角还沾着一点墨渍,像是写时太过激动,手都抖了。
“回来了。”皇帝头也不抬,声音低沉如远雷滚过天际,震得殿内烛火微微晃动。
赵宸膝行而前,双膝触地,发出沉闷的声响,额首低垂,动作一丝不苟,衣袍展开如羽翼伏地,似在向皇权俯首称臣,又似在蛰伏等待时机:“儿臣赵宸,叩见父皇。恭请父皇圣安。”他声音微颤,似有疲惫,又似有惶恐,仿佛一个在生死边缘走了一遭的稚子,此刻终于卸下重担。
龙椅上的皇帝依旧未抬眼,只继续批阅奏折,朱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在书写着整个帝国的命脉。赵宸膝行至御案前,额角触地,感受到金砖的冰冷刺骨,如同前世冷宫地砖的寒意,他强压下心绪,声音愈发低沉:“儿臣……是来向父皇请罪的!”
“哦?”皇帝笔尖一顿,墨点坠于纸上,晕开如血,在奏折上绽开一朵妖冶的花。殿内瞬间死寂,连香炉中飘出的烟丝都仿佛凝滞。
赵宸深吸一口气,脊背挺直,字字如钉,钉入这死寂的殿宇:“其一,儿臣奉旨宣慰,本分在‘宣’不在‘战’。然黑风口危局当前,儿臣年少气盛,竟越俎代庖,插手军令,虽侥幸得胜,实乃僭越之罪!此罪当诛,儿臣甘领!”他额前抵地,声音低沉却坚定,“其二,儿臣与秦烈等边将往来密切,虽出于安抚将士之心,然未避嫌忌,言语之间或有失当。若因此惹朝臣非议,乃至令父皇心生疑虑……此乃儿臣思虑不周,辜负圣恩!此罪当罚,儿臣无怨!”他顿了顿,喉头微动,似有千言万语,最终只化作一句:“儿臣知罪,甘受责罚。只求父皇明察,儿臣绝无结党营私之心,更无觊觎兵权之意。若有半分虚言,天诛地灭!儿臣愿以命相证!”
话音落下,殿内寂静如渊。阳光透过雕花窗格,在他身上投下一道道明暗交错的光影,仿佛命运正在将他切割、审视。
良久,皇帝轻叹一声,语气竟有几分缓和:“你能想到这一层,可见……是真长大了。”他微微坐直身躯,“黑风口一役,若无你临危决断,三万将士恐已埋骨荒原。功,朕记着。至于‘越权’……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情有可原。”
他忽而抬眼,目光如刀:“但你须明白,皇子之权,只在朕一念之间。今日朕饶你,他日若再行差踏错……”他指尖轻点御案,龙威骤现,“莫怪朕不念父子之情!”
赵宸心头一凛,额首更深地抵地:“儿臣万死不敢!儿臣此行,唯求将功折罪,绝不敢存半分侥幸!”他忽而抬头,眼中泛起水光,似是动容,又似是难以置信:“儿臣有罪,岂敢受赏?这……这非但无功,反应自省……”
“朕说你有功,你便有功。”皇帝语气一沉,不容置喙,“退下吧。明日早朝,朕要听你亲述北境军情。对了,你府中那批北境良驹,挑两匹送至东宫,太子素来喜好骑射,当与兄长相赠,以全手足之谊。”
赵宸瞳孔猛地一缩,心头警铃大作。这看似寻常的旨意,实则暗藏玄机——若太子收下良驹,便是默认他“结党”之嫌;若拒收,便是抗旨不尊。他强压下心绪,躬身应诺:“儿臣遵旨。”
步出乾元殿,寒风吹来,赵宸抬手按住胸口,指尖冰凉,心跳却如擂鼓。他忽而低笑一声,对暗处道:“传令下去,那两匹马,挑最烈的送,最好让太子摔个屁股开花。”暗卫忍笑领命而去。
夜幕渐垂,宫中灯火次第亮起,如星河坠入人间。乾元殿内,皇帝独坐,面前两封密报并列:一封是北境暗桩奏报赵宸如何以智取胜,另一封是东厂密探呈上的太子与工部侍郎深夜密谈详情。他指尖轻抚,目光幽深:“这棋局,倒是愈发精彩了。”
风暴将至,而他,已不再是任人摆布的棋子。
这一世,他要执棋,而非为棋。
车轮碾过青石板路,发出沉闷而规律的“咕噜”声,与宫人扫帚摩擦石板的“沙沙”声交织,像一首低沉的挽歌,诉说着帝都永不停歇的权谋更迭。赵宸的车队缓缓驶入宫门,旌旗低垂,甲胄未卸,车辙在青石上碾出深浅不一的痕迹,如同他此刻心绪——归京非归家,而是踏入更深的局,每一步皆需以命相搏。车帘微掀,赵宸瞥见路边一个卖糖葫芦的小贩正吆喝:“新鲜的冰糖葫芦,甜到心里头,酸到太子愁!”他忍不住勾唇一笑,心想:这市井百姓,倒是比朝臣更懂讽喻。
宫门两侧的禁军肃立如松,冰冷的甲胄在朝阳下泛着寒光,他们的目光如鹰隼般扫过车队,仿佛在审视着这位刚从北境血与火中归来的皇子,是否带着不该有的锋芒。一名小校尉盯着赵宸的战马,低声对同伴道:“瞧那马,蹄子上还沾着北境的黑泥,听说在黑风口踩死过三个鞑子……”话未说完,被上司一记眼刀吓得闭嘴。赵宸在车内轻笑,心道:这宫里,连马蹄泥都能成谈资,可见本王已“名动京华”了。
碎玉轩内,檀木家具泛着冷润的幽光,窗棂雕花繁复,将透进的阳光切割成细碎的光斑,落在地上如散落的棋局,每一枚光点都暗藏玄机。李德全指挥小太监们收拾行囊,动作轻巧如燕,拂尘扫过案几,带起一缕细微的尘烟,在光影中翻腾、消散,一如他此刻心头的忐忑。他一边擦着一只青瓷花瓶,一边嘟囔:“这可是前朝御窑的宝贝,碎了可赔不起——殿下您可别再拿它当靶子练飞镖了!”想起上次赵宸练暗器,一镖钉进花瓶,还笑称“此乃‘破釜沉舟’之兆”,他至今心有余悸。
铜炉中焚着旧日惯用的沉水香,清冷幽远的香气萦绕在鼻尖,却压不住赵宸衣袍上尚未散尽的北境风沙气息——那是铁锈与血渍交织的腥气,是寒雪与硝烟混杂的苦味,是边关将士用命换来的印记,也是他此行最锋利的“罪证”。一名小太监忍不住捂鼻:“殿下,您这味儿……比东厂大牢还冲。”赵宸闻言,挑眉笑道:“这叫‘功勋之息’,你若闻惯了,将来也能封侯。”小太监吐了吐舌头,赶紧退下。
案几上搁着一封未拆的密信,火漆封印上刻着苍鹰图腾,那是北境暗桩传来的最新情报。赵宸却未急着启封,只以指尖轻抚信角,若有所思。窗外寒风掠过树梢,带起枯枝的呜咽声,仿佛远方战场的呜咽,在他耳边久久不散。他忽而一笑,从袖中摸出一包油纸包,打开来,竟是几块干硬的胡饼,咬了一口,边嚼边道:“还是北境的饼子实在,一口下去,能顶三天饿。京里的点心,甜得发腻,吃多了怕是要得‘富贵病’。”李德全在一旁听得直摇头:“殿下,您如今是皇子,不是边军校尉,好歹注意点仪态……”话音未落,赵宸已将一块饼塞进他嘴里:“来,尝尝‘功勋之粮’,吃了才懂什么叫‘生于忧患’。”
赵宸立于铜镜前,指尖轻轻拂过眉角那道新结的浅疤,疤痕如一道淡红色的细线,蜿蜒在白皙的皮肤上。他凝视镜中之人,面容清俊如初,眼底却已染上风霜洗不尽的锐气,像一柄藏于锦匣的利剑,锋芒内敛,却随时可出鞘取人性命。镜中倒映着身后侍立的李德全,老太监垂首而立,双手交叠于拂尘之上,指节因紧张微微泛白。赵宸忽而轻笑一声,笑声轻得几不可闻,却让李德全心头一颤:“李公公,这镜中之人,你可还认得?”
李德全闻言慌忙抬头,目光触及镜中那双深邃的眼眸,喉头一哽,竟一时语塞。赵宸不待他回答,自顾自道:“前世的此刻,这镜中之人早已被削去皇子封号,困于冷宫,连照镜的铜镜都被收走,每日只能对着水盆看自己那副狼狈相。”他语气轻描淡写,却字字如刀,割开了前世的疮疤。李德全扑通一声跪倒在地,额首触地,声音颤抖:“殿下……老奴不敢忘,殿下在北境浴血奋战,老奴在宫中日夜为您祈福,连菩萨前的长明灯都点双份,香油钱都快赶上户部年俸了!”
赵宸抬手止住他,目光重新落回镜中,眼底泛起冷冽:“这一世,再不会重蹈覆辙。”他抬手换下染尘的战袍,月白色绣金线的皇子常服滑落肩头,衣料柔滑如冰,却不及铁甲贴身时的踏实与安心。更衣时,他动作微微一顿,指尖触到内衬暗袋中一枚细小的铜符——那是黑风口一役中,副将秦烈塞给他的信物,可调动北境暗伏的三千死士。他眸色一沉,将铜符重新藏好,心头暗忖:这枚铜符,如今还是烫手山芋,须得寻个时机,不动声色地交还秦烈,以免再添“结党”之嫌。他忽而低笑:“秦烈那莽夫,送礼都像塞炸弹,下次见面,得让他请我喝三天三夜的马奶酒赔罪。”
镜中人影微微晃动,恍惚间,他仿佛看见前世自己身陷囹圄时的狼狈,喉头微动,将那份心悸强压下去,只剩眸底更深的冷意。窗外寒风骤起,吹动檐角铜铃,发出清越的“叮铃”声,似在催促着什么。
“备轿,去乾元殿。”他声音不高,却如玉磬轻击,掷地有声,震得铜镜上的光影微微颤动。
李德全手中拂尘一颤,险些掉落在地,他压低声音,嗓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殿下,您一路颠簸,连水都没喝一口……此刻面圣,龙颜未测,不如先稍作歇息,整理仪容,也好……也好让陛下见您精神抖擞,龙心大悦啊……”他一边说,一边偷偷给赵宸整理衣领,又从袖中摸出一小盒脂膏,“要不,抹点润肤的?您这脸,风吹得都裂口子了,陛下见了,怕要心疼。”
赵宸一把拍开他的手,冷道:“父皇心疼的不是我的脸,是他的江山。”他唇角微扬,笑意却未达眼底,透出几分森冷,“太子的人,怕是早已在御前候着了。我若迟一步,罪名便由他们来定。不如自己先把‘罪’认了——以退为进,方有生机。这宫闱之中,谁先动怒,谁便输了。”他忽而压低声音,凑近李德全耳边,“你且去盯着东宫的动静,尤其是冀州水患的奏报何时抵京,本宫要第一时间知晓。顺便……查查太子最近有没有偷偷请道士做法,本宫记得他最怕雷劈。”
李德全心头一震,后背冷汗涔涔,再不敢劝,连忙躬身退下,传令备轿,同时暗中示意心腹小太监去东宫附近盯梢,还特意叮嘱:“带包瓜子,装作闲人,在太子府外嗑着等消息。”
乾元殿外,汉白玉阶如雪铺就,台阶上凝结的晨露在阳光下泛着微光,似撒了无数碎银。两侧青铜鹤灯高耸入云,灯内残烬未熄,飘出淡淡龙涎香灰气,与殿顶琉璃瓦上蒸腾的湿气交织,弥漫出一种近乎肃杀的庄严。赵宸踏上玉阶,靴底与石面摩擦的声响在空旷殿前格外清晰,每一步都像踏在刀锋之上,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他步履沉稳,却故意让肩头战袍的血渍露得更明显些,又将靴子上的泥故意蹭在玉阶边缘,留下几道不甚体面的印子。
殿门开启,铜环轻响,内侍尖细的通传声在殿中回荡,声如穿云裂石:“八皇子赵宸,求见陛下——”(注:此处按前文应为八皇子)
殿内金砖映日,梁柱蟠龙盘绕,龙鳞栩栩如生,似欲腾空而起。鎏金香炉中青烟袅袅盘旋,如龙蛇游走,将整个空间笼罩在朦胧的烟雾中。御案之后,皇帝端坐龙椅,玄黑龙袍垂落阶前,袖口金线绣的五爪苍龙张牙舞爪,似在昭示皇权的至高无上。他手中朱笔未停,笔尖点在奏折上,发出“嗒、嗒”轻响,像在敲打人心,更像在审判命运。赵宸垂眸,目光扫过御案上堆积如山的奏折,最上方一封赫然是太子亲笔所书的弹劾奏章,墨迹未干,边角还沾着一点墨渍,像是写时太过激动,手都抖了。
“回来了。”皇帝头也不抬,声音低沉如远雷滚过天际,震得殿内烛火微微晃动。
赵宸膝行而前,双膝触地,发出沉闷的声响,额首低垂,动作一丝不苟,衣袍展开如羽翼伏地,似在向皇权俯首称臣,又似在蛰伏等待时机:“儿臣赵宸,叩见父皇。恭请父皇圣安。”他声音微颤,似有疲惫,又似有惶恐,仿佛一个在生死边缘走了一遭的稚子,此刻终于卸下重担。
龙椅上的皇帝依旧未抬眼,只继续批阅奏折,朱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在书写着整个帝国的命脉。赵宸膝行至御案前,额角触地,感受到金砖的冰冷刺骨,如同前世冷宫地砖的寒意,他强压下心绪,声音愈发低沉:“儿臣……是来向父皇请罪的!”
“哦?”皇帝笔尖一顿,墨点坠于纸上,晕开如血,在奏折上绽开一朵妖冶的花。殿内瞬间死寂,连香炉中飘出的烟丝都仿佛凝滞。
赵宸深吸一口气,脊背挺直,字字如钉,钉入这死寂的殿宇:“其一,儿臣奉旨宣慰,本分在‘宣’不在‘战’。然黑风口危局当前,儿臣年少气盛,竟越俎代庖,插手军令,虽侥幸得胜,实乃僭越之罪!此罪当诛,儿臣甘领!”他额前抵地,声音低沉却坚定,“其二,儿臣与秦烈等边将往来密切,虽出于安抚将士之心,然未避嫌忌,言语之间或有失当。若因此惹朝臣非议,乃至令父皇心生疑虑……此乃儿臣思虑不周,辜负圣恩!此罪当罚,儿臣无怨!”他顿了顿,喉头微动,似有千言万语,最终只化作一句:“儿臣知罪,甘受责罚。只求父皇明察,儿臣绝无结党营私之心,更无觊觎兵权之意。若有半分虚言,天诛地灭!儿臣愿以命相证!”
话音落下,殿内寂静如渊。阳光透过雕花窗格,在他身上投下一道道明暗交错的光影,仿佛命运正在将他切割、审视。
良久,皇帝轻叹一声,语气竟有几分缓和:“你能想到这一层,可见……是真长大了。”他微微坐直身躯,“黑风口一役,若无你临危决断,三万将士恐已埋骨荒原。功,朕记着。至于‘越权’……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情有可原。”
他忽而抬眼,目光如刀:“但你须明白,皇子之权,只在朕一念之间。今日朕饶你,他日若再行差踏错……”他指尖轻点御案,龙威骤现,“莫怪朕不念父子之情!”
赵宸心头一凛,额首更深地抵地:“儿臣万死不敢!儿臣此行,唯求将功折罪,绝不敢存半分侥幸!”他忽而抬头,眼中泛起水光,似是动容,又似是难以置信:“儿臣有罪,岂敢受赏?这……这非但无功,反应自省……”
“朕说你有功,你便有功。”皇帝语气一沉,不容置喙,“退下吧。明日早朝,朕要听你亲述北境军情。对了,你府中那批北境良驹,挑两匹送至东宫,太子素来喜好骑射,当与兄长相赠,以全手足之谊。”
赵宸瞳孔猛地一缩,心头警铃大作。这看似寻常的旨意,实则暗藏玄机——若太子收下良驹,便是默认他“结党”之嫌;若拒收,便是抗旨不尊。他强压下心绪,躬身应诺:“儿臣遵旨。”
步出乾元殿,寒风吹来,赵宸抬手按住胸口,指尖冰凉,心跳却如擂鼓。他忽而低笑一声,对暗处道:“传令下去,那两匹马,挑最烈的送,最好让太子摔个屁股开花。”暗卫忍笑领命而去。
夜幕渐垂,宫中灯火次第亮起,如星河坠入人间。乾元殿内,皇帝独坐,面前两封密报并列:一封是北境暗桩奏报赵宸如何以智取胜,另一封是东厂密探呈上的太子与工部侍郎深夜密谈详情。他指尖轻抚,目光幽深:“这棋局,倒是愈发精彩了。”
风暴将至,而他,已不再是任人摆布的棋子。
这一世,他要执棋,而非为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