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朝会,金銮殿上。
天光初破云层,斜斜地穿过重重飞檐,洒在太和殿前那片青石铺就的丹陛之上,泛起一层冷冽的银灰。殿内香炉高燃,龙涎香与沉水香交织成缕缕青烟,袅袅盘旋于梁柱之间,氤氲出一片庄严肃穆的假象。然而,这香气之下,却藏着一股无形的硝烟——权谋的气味,比任何毒雾都更令人窒息。
文武百官分列两班,朝服如海,玉带叮当。太子赵骁立于左首前列,蟒袍绣金,冠冕垂旒,看似端肃,指尖却微微颤动,藏在宽大袖袍中的手已攥成铁拳。他身旁几位心腹大臣交换眼神,皆是胸有成竹之色——今日,便是他们将“骁果营”安插进使团护卫的绝佳时机。
就在此时,钟鼓齐鸣,三声净鞭响彻宫阙,皇帝驾临。
龙袍加身的帝王缓步登临御座,目光如古井深潭,扫过殿中每一个人。礼官高唱“有事启奏”,太子党中一名兵部侍郎正欲出列,唇角微扬,似已看见赵宸命丧西途的结局。
然而,一道玄色身影抢先一步踏出班列。
“臣,八皇子赵宸,有本奏。”
声不高,却如寒泉滴落深潭,瞬间压下所有杂音。他身着亲王常服,玄底金纹,腰束玉带,发束紫金冠,身形挺拔如松。步履沉稳,每一步都似踏在人心之上。他双手捧奏疏,躬身呈上,动作不疾不徐,却自带一股不容忽视的气度。
那封奏疏,如一枚投入静湖的石子,激起千层暗浪。
皇帝接过,展开细览。殿内一时寂静无声,只余香炉中银炭轻爆的“噼啪”声,以及远处宫人蹑足而过的窸窣。阳光透过雕花窗棂,在赵宸脸上投下斑驳光影,半明半暗,宛如命运的博弈正在无声展开。
奏疏内容字字珠玑,无一句攻讦,却句句致命——以国事为名,以使命为盾,将“换兵”之事,化为一场“优化部署”的国家决策。
皇帝阅毕,面色不动,将奏疏交由内侍传阅群臣。
“诸卿以为如何?”
话音未落,王晏已大步出班,银白长须微动,声如洪钟:“陛下!八殿下所奏,深合兵法要义。边军久戍,熟谙地利,更通夷情。使团远行,非炫耀军容,而在安边定邦。用朔风营,实乃因地制宜,万全之策!”
他言罢,数名清流官员纷纷附议。一人道:“京营虽壮,然如温室之花,未历风霜。边军则如野松,经雪压而不折,护使团更妥。”
太子党顿时慌了阵脚。那兵部侍郎急忙争辩:“京营乃天子亲军,甲胄鲜明,军容鼎盛,方显我天朝威仪!边军粗鄙,衣甲不整,恐辱国体!”
“哦?”赵宸忽而开口,语气平静,却带着一丝讥诮,“不知大人可曾亲历西境?可识羌语?可知赤水滩几月结冰?可晓黑风峪有多少险隘?若皆不知,何以断言‘粗鄙’?”
一语如刀,直刺要害。那官员顿时语塞,额角渗出冷汗。
赵宸不紧不慢,再进一步:“使团使命,在‘安’不在‘威’。若因虚名而置实患于不顾,才是真正的辱国!”
殿内一片肃然。连几位原本中立的老臣都微微颔首。
二皇子赵桓立于右班,手中玉笏轻转,唇角勾起一抹冷笑。 他并未出声,反而乐见其成——太子吃瘪,赵宸得势,他正可坐收渔利,待日后寻机再动手脚。
龙椅之上,皇帝静静望着这一切,指尖轻叩龙椅扶手,发出沉闷的“咚、咚”声,如更漏计时,又似心秤权衡。他目光在赵宸身上停留良久,心中暗叹:这孩子,已学会用“大义”作刀,以“公理”为盾了。
他自然明白,这背后是太子的杀机,是赵宸的自救。但赵宸的手段,高明在——他不揭破,不哭诉,反而献上一个“更好”的方案,让皇帝不得不选。
“准奏。”皇帝终是开口,声音不高,却如雷贯耳,“即从北境朔风营中,遴选五百精锐,充任使团护卫。着枢密院行文,命朔风营都尉韩青,妥善安排,确保使团安危。”
圣旨既下,群臣跪拜:“陛下圣明!”
赵宸俯身下拜,额触冰凉金砖,心中却如烈火燃烧。他知道,这一局,他赢了——不是靠蛮力,而是靠智谋、人心、与对规则的极致运用。
退朝钟声响起,百官鱼贯而出。
太子赵骁立于殿门阴影处,脸色铁青如墨,冠冕垂旒微微晃动,映出他扭曲的面容。他死死盯着赵宸的背影,眼中杀意如刀,几乎要穿透那玄色王袍。
“好一个‘以正合奇’……”他咬牙低语,声音从齿缝中挤出,“赵宸,你今日夺我利刃,来日,我必让你血债血偿!”
风起,卷起殿前残叶,如枯蝶纷飞。
赵宸走出太和殿,迎面一缕晨光破云而出,洒在他肩头,暖意微生。他并未回头,只是轻轻闭眼,深吸一口清冷空气——空气中,仍有香炉余烬的微苦,也有胜利后的淡淡铁锈味,那是权斗的腥气,也是他穿越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在这吃人的宫墙之内,以智破局,以势压敌。
碎玉轩中,他独坐亭内。
亭外一池秋水,残荷败叶浮于水面,偶有寒风吹过,荡起层层涟漪。桂子已落尽,唯余枝干萧瑟。他轻轻舒了一口气,气息在冷空气中凝成白雾,转瞬即散。
“这一关,总算有惊无险地过了。”他低语,指尖轻抚茶盏,温热透过瓷壁渗入掌心,是此刻唯一的慰藉。
他不仅粉碎了太子的阴谋,更将五百护卫之权,牢牢握在了自己人手中。韩青的回信虽未至,但他已能想象,那朔州大营中,一支铁血之军正整装待发,只待他一声令下。
以正合,以奇胜。
他此番借力打力,以国家公义为旗帜,行自我保护之实,正是深得权谋三昧。
然而他也清楚,太子接连受挫,必已红眼。使团出发在即,前路山高水远,真正的杀局,或许才刚刚开始。
他抬眸望向天际,云层裂开一道缝隙,阳光如剑,直刺苍穹。
但他无惧。
因为他已布下暗棋,握有奇兵。心中无狂喜,唯有愈发谨慎的冷静——那是一种穿越者独有的清醒:在这权谋的棋局中,活到最后的,从来不是最狠的,而是最懂规则、最会借势的人。
天光初破云层,斜斜地穿过重重飞檐,洒在太和殿前那片青石铺就的丹陛之上,泛起一层冷冽的银灰。殿内香炉高燃,龙涎香与沉水香交织成缕缕青烟,袅袅盘旋于梁柱之间,氤氲出一片庄严肃穆的假象。然而,这香气之下,却藏着一股无形的硝烟——权谋的气味,比任何毒雾都更令人窒息。
文武百官分列两班,朝服如海,玉带叮当。太子赵骁立于左首前列,蟒袍绣金,冠冕垂旒,看似端肃,指尖却微微颤动,藏在宽大袖袍中的手已攥成铁拳。他身旁几位心腹大臣交换眼神,皆是胸有成竹之色——今日,便是他们将“骁果营”安插进使团护卫的绝佳时机。
就在此时,钟鼓齐鸣,三声净鞭响彻宫阙,皇帝驾临。
龙袍加身的帝王缓步登临御座,目光如古井深潭,扫过殿中每一个人。礼官高唱“有事启奏”,太子党中一名兵部侍郎正欲出列,唇角微扬,似已看见赵宸命丧西途的结局。
然而,一道玄色身影抢先一步踏出班列。
“臣,八皇子赵宸,有本奏。”
声不高,却如寒泉滴落深潭,瞬间压下所有杂音。他身着亲王常服,玄底金纹,腰束玉带,发束紫金冠,身形挺拔如松。步履沉稳,每一步都似踏在人心之上。他双手捧奏疏,躬身呈上,动作不疾不徐,却自带一股不容忽视的气度。
那封奏疏,如一枚投入静湖的石子,激起千层暗浪。
皇帝接过,展开细览。殿内一时寂静无声,只余香炉中银炭轻爆的“噼啪”声,以及远处宫人蹑足而过的窸窣。阳光透过雕花窗棂,在赵宸脸上投下斑驳光影,半明半暗,宛如命运的博弈正在无声展开。
奏疏内容字字珠玑,无一句攻讦,却句句致命——以国事为名,以使命为盾,将“换兵”之事,化为一场“优化部署”的国家决策。
皇帝阅毕,面色不动,将奏疏交由内侍传阅群臣。
“诸卿以为如何?”
话音未落,王晏已大步出班,银白长须微动,声如洪钟:“陛下!八殿下所奏,深合兵法要义。边军久戍,熟谙地利,更通夷情。使团远行,非炫耀军容,而在安边定邦。用朔风营,实乃因地制宜,万全之策!”
他言罢,数名清流官员纷纷附议。一人道:“京营虽壮,然如温室之花,未历风霜。边军则如野松,经雪压而不折,护使团更妥。”
太子党顿时慌了阵脚。那兵部侍郎急忙争辩:“京营乃天子亲军,甲胄鲜明,军容鼎盛,方显我天朝威仪!边军粗鄙,衣甲不整,恐辱国体!”
“哦?”赵宸忽而开口,语气平静,却带着一丝讥诮,“不知大人可曾亲历西境?可识羌语?可知赤水滩几月结冰?可晓黑风峪有多少险隘?若皆不知,何以断言‘粗鄙’?”
一语如刀,直刺要害。那官员顿时语塞,额角渗出冷汗。
赵宸不紧不慢,再进一步:“使团使命,在‘安’不在‘威’。若因虚名而置实患于不顾,才是真正的辱国!”
殿内一片肃然。连几位原本中立的老臣都微微颔首。
二皇子赵桓立于右班,手中玉笏轻转,唇角勾起一抹冷笑。 他并未出声,反而乐见其成——太子吃瘪,赵宸得势,他正可坐收渔利,待日后寻机再动手脚。
龙椅之上,皇帝静静望着这一切,指尖轻叩龙椅扶手,发出沉闷的“咚、咚”声,如更漏计时,又似心秤权衡。他目光在赵宸身上停留良久,心中暗叹:这孩子,已学会用“大义”作刀,以“公理”为盾了。
他自然明白,这背后是太子的杀机,是赵宸的自救。但赵宸的手段,高明在——他不揭破,不哭诉,反而献上一个“更好”的方案,让皇帝不得不选。
“准奏。”皇帝终是开口,声音不高,却如雷贯耳,“即从北境朔风营中,遴选五百精锐,充任使团护卫。着枢密院行文,命朔风营都尉韩青,妥善安排,确保使团安危。”
圣旨既下,群臣跪拜:“陛下圣明!”
赵宸俯身下拜,额触冰凉金砖,心中却如烈火燃烧。他知道,这一局,他赢了——不是靠蛮力,而是靠智谋、人心、与对规则的极致运用。
退朝钟声响起,百官鱼贯而出。
太子赵骁立于殿门阴影处,脸色铁青如墨,冠冕垂旒微微晃动,映出他扭曲的面容。他死死盯着赵宸的背影,眼中杀意如刀,几乎要穿透那玄色王袍。
“好一个‘以正合奇’……”他咬牙低语,声音从齿缝中挤出,“赵宸,你今日夺我利刃,来日,我必让你血债血偿!”
风起,卷起殿前残叶,如枯蝶纷飞。
赵宸走出太和殿,迎面一缕晨光破云而出,洒在他肩头,暖意微生。他并未回头,只是轻轻闭眼,深吸一口清冷空气——空气中,仍有香炉余烬的微苦,也有胜利后的淡淡铁锈味,那是权斗的腥气,也是他穿越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在这吃人的宫墙之内,以智破局,以势压敌。
碎玉轩中,他独坐亭内。
亭外一池秋水,残荷败叶浮于水面,偶有寒风吹过,荡起层层涟漪。桂子已落尽,唯余枝干萧瑟。他轻轻舒了一口气,气息在冷空气中凝成白雾,转瞬即散。
“这一关,总算有惊无险地过了。”他低语,指尖轻抚茶盏,温热透过瓷壁渗入掌心,是此刻唯一的慰藉。
他不仅粉碎了太子的阴谋,更将五百护卫之权,牢牢握在了自己人手中。韩青的回信虽未至,但他已能想象,那朔州大营中,一支铁血之军正整装待发,只待他一声令下。
以正合,以奇胜。
他此番借力打力,以国家公义为旗帜,行自我保护之实,正是深得权谋三昧。
然而他也清楚,太子接连受挫,必已红眼。使团出发在即,前路山高水远,真正的杀局,或许才刚刚开始。
他抬眸望向天际,云层裂开一道缝隙,阳光如剑,直刺苍穹。
但他无惧。
因为他已布下暗棋,握有奇兵。心中无狂喜,唯有愈发谨慎的冷静——那是一种穿越者独有的清醒:在这权谋的棋局中,活到最后的,从来不是最狠的,而是最懂规则、最会借势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