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城,漕运码头附近,晨雾如纱,裹着江风咸湿的气息,在青石板街上缓缓流淌,仿佛天地初开时未散的混沌。天光初亮,薄曦斜照,将斑驳的墙影拉得细长,映在湿漉漉的石板上,宛如一幅被水浸过的旧画。街角处,“惠民粮铺”四字木匾在微光中静静悬着,漆色未新,却透着一股沉实的诚意,像一位不善言辞却始终守诺的老友。与其他粮行门前喧嚣叫卖、伙计扯嗓拉客的热闹不同,这里竟出奇地安静——只有一块朴素的木牌立于门侧,上书当日米价,墨迹清晰,字如其人,端方不阿,像是一记无声的耳光,扇在那些囤积居奇、哄抬粮价的奸商脸上。
空气里弥漫着谷物特有的清香,混着远处码头传来的潮腥与桐油味,还有新碾稻谷的甜糯气息。几缕炊烟从附近民户的烟囱里袅袅升起,夹杂着煎饼烙锅的焦香、腌菜坛子掀盖的酸爽,以及哪家阿婆在门口熬药的苦涩药味——这便是南城最真实的烟火气。铺子门口,已悄然排起了一列人:有肩扛扁担、裤脚沾泥的脚夫,粗布衣衫被汗水浸出深色痕迹,肩头磨出的茧子厚得能当砖使;有提着竹篮、鬓发霜白的老妪,眼神里透着常年精打细算的谨慎,手里攥着的铜板数了又数;还有抱着婴孩、面有菜色的年轻妇人,目光在米袋与价格牌之间来回游移,仿佛在权衡一家人的命脉,怀中孩子饿得直哭,她只能轻轻拍着,低声哄:“再忍忍,娘给你买新米熬粥。”
铺内,木柜陈旧却擦得锃亮,米袋堆得整整齐齐,麻布缝口扎得一丝不苟。掌柜周大福站在柜台后,双手紧握,指节泛白,像攥着的不是算盘,而是百姓的命脉。他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靛蓝布衫,袖口磨出了毛边,却浆得笔挺,连领口的纽扣都扣得严严实实。阳光斜照在他额角细密的汗珠上,映出几分忐忑与执着。他严格按照那位神秘东家的吩咐行事——秤杆高高翘起,每斗米都多添一把,仿佛那不是粮食,而是百姓活命的希望。遇到衣衫褴褛者,他声音压得极低,带着一丝局促的善意:“家里……可还过得去?若是艰难,今日可先记着,或是去那边买‘济贫米’。”他指向角落的小摊,那里堆着成色稍次却粒粒饱满的陈米,价格低得令人心头一震。有个小乞丐蹲在门口,眼巴巴望着,周大福瞧见了,悄悄抓了把米塞进他手里,还塞了两文钱:“去买个馒头,别饿坏了。”小乞丐愣住,忽然跪下要磕头,周大福一把拽起:“别!这米不是施舍,是你应得的。咱们这铺子,不兴这个。”
粮铺后院,天井里晾着几件浆洗的布衣,竹竿上水珠滴答,落在青石板上,溅起细小的水花。周大福正擦拭着那架老算盘,檀木框子,铜珠发亮,是他爹传下来的,算过三十年的米粮账,从没出过差错。忽听脚步声传来,一个伙计引着个书生模样的年轻人进了屋,青衫磊落,眉眼清朗,手里还提着一包油纸裹的点心。年轻人拱手笑道:“周掌柜,东家遣我来送新一批粮米账簿,顺道带了‘南记糕点’的枣泥糕,您尝尝,说是您最爱吃的。”周大福一愣,接过点心,眼眶竟有些发热——他确有此好,却从未对人提起。
他忙将人引至密室,那是一间藏在粮仓后的暗间,墙上挂着几幅舆图,桌上堆着旧账本。低声问道:“可有何新指示?”书生左右看了看,从袖中取出一封密信,信上字迹遒劲,墨迹未干:“近日漕运稽查趋严,恐有粮商勾结官吏,暗中截留官粮。命你留意往来粮船动向,若有异常,即刻飞鸽传书。”周大福面色凝重,点头应下。窗外,几只麻雀扑棱棱飞过,惊落了檐角的蛛网,也惊动了藏在瓦缝里的暗哨。
不过数日,“惠民粮铺”的名声便如春风过野,在南城底层百姓中口耳相传。
“周掌柜是实心人!”一个光膀子的力夫拍着胸脯说,嗓门洪亮,唾沫星子飞溅,“我昨儿买了五斗米,足足多出半升,秤都不带抖的!我那婆娘说,这米煮饭香得连猫都蹲灶台不走!”
“听说前日码头王老五摔断了腿,他婆娘来赊米,周掌柜二话没说就记了账,还送了包盐,外加一捆柴火。”
“哎,你们发现没?这米不光便宜,还香!煮出来的饭,粒粒分明,嚼着有劲儿,不像某些铺子,掺沙子、混霉谷,吃一口牙碜得想骂娘!”
街巷深处,几个粮行掌柜围坐在茶馆雅间,紫砂壶冒着热气,却没人动一口。面色阴沉,茶烟袅袅,却压不住满屋的火药味。
“这惠民粮铺分明是搅局!价格压得这么低,咱们的米还怎么卖?再这样下去,连伙计的工钱都发不出了!”
“听说背后有江南商帮撑腰,怕是来者不善。”
“哼,商帮又如何?在京城地界,还得看漕帮的面子!我这就去会会张把头,让他在码头给那姓周的使点绊子——比如,让他的粮船‘恰好’被查三天,或者‘不小心’被老鼠啃了半船米……”说话的掌柜冷笑,指尖在桌面上敲出阴毒的节奏。
议论声中,粮铺门前渐渐成了码头苦力们歇脚闲谈的去处。几张粗木长凳摆在檐下,虽简陋,却坐满了人。有人捧着粗瓷碗喝热水,碗底沉淀着几片陈皮;有人低声诉说着工钱被克扣的委屈,拳头攥得咯咯响;还有人讲起老家闹旱、粮价飞涨的愁事,引得一片唏嘘。这些话,像细流汇入河床,悄然渗入角落里一个低头记账的少年耳中——那是“顺子”,实则是碎玉轩暗线,每日将所闻所见,以隐语记于炭纸,由夏荷悄然递入深宫。
顺子伏在账台前,指尖在算珠间灵活跳动,耳畔却捕捉着周遭的闲谈。一个老脚夫啜了口凉茶,抹着汗道:“昨儿运粮时听漕帮兄弟嘀咕,说北边来的粮船在关卡被扣了三天,说是要查‘夹带私货’,可谁不知道那是衙门故意刁难,好收‘通关银’呢?一船米,光‘孝敬’就去了三成!”隔壁桌两个兵卒压低声音:“咱们营里最近操练加紧了,可伙食却减了肉菜,说是上头要‘俭省粮秣’,我看是有人中饱私囊!前日校场跑圈,两个兄弟直接晕倒,就因为没吃饱!”顺子不动声色,将关键话语记在心头,炭笔在账纸边缘留下隐秘符号——一粒米画个圈,代表“漕运异常”;一把秤斜着画,代表“克扣军粮”;一个官帽倒扣,则是“贪墨”。
碎玉轩内,檀香袅袅,铜炉轻烟盘旋如蛇,缠绕在梁柱间,似有灵性。李德全躬身立于案前,声音压得极低,却字字清晰:“殿下,铺子生意已稳,周大福谨守规矩,秤不虚、价不欺,百姓口碑极佳。只是……咱们这定价,几乎贴着成本走,若无后续输血,怕撑不过三月。”案后,赵宸端坐于紫檀木椅上,一袭墨色常服,袖口绣着暗金云纹,宛如夜中潜行的龙影。他指尖轻叩桌面,节奏如更漏,目光落在窗外飘摇的竹影上,声音平静如深潭:“本就不是为盈利。粮,是民之命脉;价,是政之温度。他们压价盘剥,我便以‘仁’字破局。民心所向,胜于千军万马。”
他顿了顿,眸光微转,如寒星掠空:“让你安排的人,进去了吗?”
“回殿下,已入铺三日,以周大福远房侄儿‘顺子’身份帮工,机灵沉稳,已开始收拢街谈巷议,每日以炭纸传讯,由夏荷转呈。”李德全躬身。
话音未落,帘栊轻响,夏荷捧着一卷素纸走入,眉目清冷如秋水,发间银簪微晃,映着烛光:“殿下,顺子今晨传来的消息,用炭笔写在废账纸背面,已按暗语破译。”她将纸铺于案上,指尖轻点,“这是今日新增的:漕帮张把头昨夜收了三口银箱,据线报,是南城兵马司送的‘码头协防费’。”
赵宸接过,展开细看。纸上字迹歪斜却清晰,记录着几条琐碎却锋利的信息:
· 码头张把头抱怨:漕帮兄弟说,今年北上运军粮的船,查验比往年严了三成,卡在关卡动辄耽搁五日,耗损不小,兄弟们怨声载道。
· 两个兵卒在酒肆嘀咕:京营近来每日加训两个时辰,操演阵法,可伙食反倒减了肉腥,有人骂‘上头只知要兵,不给饭吃’。
· 冀州妇人哭诉:同乡来信,新任知府虽清廉,但衙门胥吏换汤不换药,税契依旧要‘润笔费’,百姓称‘清官底下烂泥塘’。
赵宸指尖轻抚纸面,眸色渐深。这些话,看似市井闲谈,实则如针,刺破了太平表象下的溃烂。他缓缓闭目,仿佛看见千里之外的粮道淤塞、军营怨声、州县贪墨——这江山,早已不是表面那般金碧辉煌。忽有暗卫潜入,黑影一闪,呈上一封密报:“殿下,漕帮近日与南城兵马司往来频繁,张把头私宅夜有官吏出入,携银箱数口,属下拍下印记,正是户部库银封条。”
赵宸冷笑:“果然,漕运贪腐已成毒瘤,须得连根拔除。张把头不过是个棋子,背后牵线的,怕是东宫那位。”他睁眼,唇角微扬,“这条线,开始出水了。继续织网,让顺子多听、多记,尤其留意军粮、漕运、税赋相关。凡有异常,即刻上报。另外——”他目光如刀,“让李德全安排,三日后,‘惠民粮铺’推出‘军属特供米’,凭军牌可多领半斗,再送一包腌菜。我要让京营的兵卒,知道谁在心疼他们。”
窗外,骤雨忽至,雨点噼啪砸在琉璃瓦上,似为这暗涌的局势伴奏。雨中,一道黑影悄然掠过屋檐,怀中密信紧贴胸口,如护着一颗滚烫的心。
东宫,朱漆高门,金钉列阵,气势恢宏。殿内熏香浓郁,却是压抑的沉闷,香烟如锁链缠绕梁柱。太子赵骁端坐于紫檀宝座,指节重重敲在案上,震得茶盏轻颤,茶水泼出,浸湿了奏折上的“惠民”二字。他身着赤金蟒袍,冠冕垂旒,却掩不住眉宇间的躁郁。案头堆着各地呈报的粮价奏折,朱批处墨迹淋漓,似要透纸而出,写满“查”“压”“禁”等字。
“惠民粮铺?”他冷笑,声如寒铁,“价格压得如此之低,还搞什么‘济贫米’?这是开粮行,还是开善堂?收买民心,好大的胆子!”
属官低头禀报:“查得表面掌柜周大福,原是江南小商贩,背景干净。但其资金来源不明,铺面契约由一匿名中人代签,极可能与江南商帮有关……且,开铺时间,恰在赵宸回京后第七日。”
“哼!”太子猛然起身,袖袍一拂,案上奏折哗啦散落,如雪片纷飞,“又是他!北境‘宣慰三军’,赚了个仁义美名;如今又在京城脚下,用低价粮收买民心?他赵宸,是想做‘贤王’,还是想做‘民父’?!”他越说越怒,一脚踹翻脚边的锦凳,“给我查!查周大福的每一笔银钱往来,查铺子里每一个伙计的祖宗三代!尤其是那个‘顺子’——来路不明,必有蹊跷!给我挖,挖到他祖坟里有没有埋过反诗!”
属官躬身退下,太子独坐于暗影中,指尖摩挲着腰间玉佩,那是父皇御赐之物,如今却冰凉如死。他望着窗外骤雨,忽地冷笑一声:“赵宸啊赵宸,你自以为得民心便能得天下?本宫倒要看看,你这‘仁义’的壳子,能撑到几时!等百姓吃惯了低价米,我便让漕帮断你粮道,让官府查你‘私贩官粮’,让你这‘惠民’铺子,变成‘害民’的罪证!”
雨声如鼓,敲打着宫墙,也敲打着两颗截然不同的野心。
而南城粮铺中,周大福正笑着给一个老妪多添了一把米,老妪千恩万谢,他摆摆手:“您慢走,明儿还来。”
门外,顺子低头记账,炭笔轻动,写下一行小字:“雨夜,粮香不散,民心已动。”
——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己经开始了。
空气里弥漫着谷物特有的清香,混着远处码头传来的潮腥与桐油味,还有新碾稻谷的甜糯气息。几缕炊烟从附近民户的烟囱里袅袅升起,夹杂着煎饼烙锅的焦香、腌菜坛子掀盖的酸爽,以及哪家阿婆在门口熬药的苦涩药味——这便是南城最真实的烟火气。铺子门口,已悄然排起了一列人:有肩扛扁担、裤脚沾泥的脚夫,粗布衣衫被汗水浸出深色痕迹,肩头磨出的茧子厚得能当砖使;有提着竹篮、鬓发霜白的老妪,眼神里透着常年精打细算的谨慎,手里攥着的铜板数了又数;还有抱着婴孩、面有菜色的年轻妇人,目光在米袋与价格牌之间来回游移,仿佛在权衡一家人的命脉,怀中孩子饿得直哭,她只能轻轻拍着,低声哄:“再忍忍,娘给你买新米熬粥。”
铺内,木柜陈旧却擦得锃亮,米袋堆得整整齐齐,麻布缝口扎得一丝不苟。掌柜周大福站在柜台后,双手紧握,指节泛白,像攥着的不是算盘,而是百姓的命脉。他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靛蓝布衫,袖口磨出了毛边,却浆得笔挺,连领口的纽扣都扣得严严实实。阳光斜照在他额角细密的汗珠上,映出几分忐忑与执着。他严格按照那位神秘东家的吩咐行事——秤杆高高翘起,每斗米都多添一把,仿佛那不是粮食,而是百姓活命的希望。遇到衣衫褴褛者,他声音压得极低,带着一丝局促的善意:“家里……可还过得去?若是艰难,今日可先记着,或是去那边买‘济贫米’。”他指向角落的小摊,那里堆着成色稍次却粒粒饱满的陈米,价格低得令人心头一震。有个小乞丐蹲在门口,眼巴巴望着,周大福瞧见了,悄悄抓了把米塞进他手里,还塞了两文钱:“去买个馒头,别饿坏了。”小乞丐愣住,忽然跪下要磕头,周大福一把拽起:“别!这米不是施舍,是你应得的。咱们这铺子,不兴这个。”
粮铺后院,天井里晾着几件浆洗的布衣,竹竿上水珠滴答,落在青石板上,溅起细小的水花。周大福正擦拭着那架老算盘,檀木框子,铜珠发亮,是他爹传下来的,算过三十年的米粮账,从没出过差错。忽听脚步声传来,一个伙计引着个书生模样的年轻人进了屋,青衫磊落,眉眼清朗,手里还提着一包油纸裹的点心。年轻人拱手笑道:“周掌柜,东家遣我来送新一批粮米账簿,顺道带了‘南记糕点’的枣泥糕,您尝尝,说是您最爱吃的。”周大福一愣,接过点心,眼眶竟有些发热——他确有此好,却从未对人提起。
他忙将人引至密室,那是一间藏在粮仓后的暗间,墙上挂着几幅舆图,桌上堆着旧账本。低声问道:“可有何新指示?”书生左右看了看,从袖中取出一封密信,信上字迹遒劲,墨迹未干:“近日漕运稽查趋严,恐有粮商勾结官吏,暗中截留官粮。命你留意往来粮船动向,若有异常,即刻飞鸽传书。”周大福面色凝重,点头应下。窗外,几只麻雀扑棱棱飞过,惊落了檐角的蛛网,也惊动了藏在瓦缝里的暗哨。
不过数日,“惠民粮铺”的名声便如春风过野,在南城底层百姓中口耳相传。
“周掌柜是实心人!”一个光膀子的力夫拍着胸脯说,嗓门洪亮,唾沫星子飞溅,“我昨儿买了五斗米,足足多出半升,秤都不带抖的!我那婆娘说,这米煮饭香得连猫都蹲灶台不走!”
“听说前日码头王老五摔断了腿,他婆娘来赊米,周掌柜二话没说就记了账,还送了包盐,外加一捆柴火。”
“哎,你们发现没?这米不光便宜,还香!煮出来的饭,粒粒分明,嚼着有劲儿,不像某些铺子,掺沙子、混霉谷,吃一口牙碜得想骂娘!”
街巷深处,几个粮行掌柜围坐在茶馆雅间,紫砂壶冒着热气,却没人动一口。面色阴沉,茶烟袅袅,却压不住满屋的火药味。
“这惠民粮铺分明是搅局!价格压得这么低,咱们的米还怎么卖?再这样下去,连伙计的工钱都发不出了!”
“听说背后有江南商帮撑腰,怕是来者不善。”
“哼,商帮又如何?在京城地界,还得看漕帮的面子!我这就去会会张把头,让他在码头给那姓周的使点绊子——比如,让他的粮船‘恰好’被查三天,或者‘不小心’被老鼠啃了半船米……”说话的掌柜冷笑,指尖在桌面上敲出阴毒的节奏。
议论声中,粮铺门前渐渐成了码头苦力们歇脚闲谈的去处。几张粗木长凳摆在檐下,虽简陋,却坐满了人。有人捧着粗瓷碗喝热水,碗底沉淀着几片陈皮;有人低声诉说着工钱被克扣的委屈,拳头攥得咯咯响;还有人讲起老家闹旱、粮价飞涨的愁事,引得一片唏嘘。这些话,像细流汇入河床,悄然渗入角落里一个低头记账的少年耳中——那是“顺子”,实则是碎玉轩暗线,每日将所闻所见,以隐语记于炭纸,由夏荷悄然递入深宫。
顺子伏在账台前,指尖在算珠间灵活跳动,耳畔却捕捉着周遭的闲谈。一个老脚夫啜了口凉茶,抹着汗道:“昨儿运粮时听漕帮兄弟嘀咕,说北边来的粮船在关卡被扣了三天,说是要查‘夹带私货’,可谁不知道那是衙门故意刁难,好收‘通关银’呢?一船米,光‘孝敬’就去了三成!”隔壁桌两个兵卒压低声音:“咱们营里最近操练加紧了,可伙食却减了肉菜,说是上头要‘俭省粮秣’,我看是有人中饱私囊!前日校场跑圈,两个兄弟直接晕倒,就因为没吃饱!”顺子不动声色,将关键话语记在心头,炭笔在账纸边缘留下隐秘符号——一粒米画个圈,代表“漕运异常”;一把秤斜着画,代表“克扣军粮”;一个官帽倒扣,则是“贪墨”。
碎玉轩内,檀香袅袅,铜炉轻烟盘旋如蛇,缠绕在梁柱间,似有灵性。李德全躬身立于案前,声音压得极低,却字字清晰:“殿下,铺子生意已稳,周大福谨守规矩,秤不虚、价不欺,百姓口碑极佳。只是……咱们这定价,几乎贴着成本走,若无后续输血,怕撑不过三月。”案后,赵宸端坐于紫檀木椅上,一袭墨色常服,袖口绣着暗金云纹,宛如夜中潜行的龙影。他指尖轻叩桌面,节奏如更漏,目光落在窗外飘摇的竹影上,声音平静如深潭:“本就不是为盈利。粮,是民之命脉;价,是政之温度。他们压价盘剥,我便以‘仁’字破局。民心所向,胜于千军万马。”
他顿了顿,眸光微转,如寒星掠空:“让你安排的人,进去了吗?”
“回殿下,已入铺三日,以周大福远房侄儿‘顺子’身份帮工,机灵沉稳,已开始收拢街谈巷议,每日以炭纸传讯,由夏荷转呈。”李德全躬身。
话音未落,帘栊轻响,夏荷捧着一卷素纸走入,眉目清冷如秋水,发间银簪微晃,映着烛光:“殿下,顺子今晨传来的消息,用炭笔写在废账纸背面,已按暗语破译。”她将纸铺于案上,指尖轻点,“这是今日新增的:漕帮张把头昨夜收了三口银箱,据线报,是南城兵马司送的‘码头协防费’。”
赵宸接过,展开细看。纸上字迹歪斜却清晰,记录着几条琐碎却锋利的信息:
· 码头张把头抱怨:漕帮兄弟说,今年北上运军粮的船,查验比往年严了三成,卡在关卡动辄耽搁五日,耗损不小,兄弟们怨声载道。
· 两个兵卒在酒肆嘀咕:京营近来每日加训两个时辰,操演阵法,可伙食反倒减了肉腥,有人骂‘上头只知要兵,不给饭吃’。
· 冀州妇人哭诉:同乡来信,新任知府虽清廉,但衙门胥吏换汤不换药,税契依旧要‘润笔费’,百姓称‘清官底下烂泥塘’。
赵宸指尖轻抚纸面,眸色渐深。这些话,看似市井闲谈,实则如针,刺破了太平表象下的溃烂。他缓缓闭目,仿佛看见千里之外的粮道淤塞、军营怨声、州县贪墨——这江山,早已不是表面那般金碧辉煌。忽有暗卫潜入,黑影一闪,呈上一封密报:“殿下,漕帮近日与南城兵马司往来频繁,张把头私宅夜有官吏出入,携银箱数口,属下拍下印记,正是户部库银封条。”
赵宸冷笑:“果然,漕运贪腐已成毒瘤,须得连根拔除。张把头不过是个棋子,背后牵线的,怕是东宫那位。”他睁眼,唇角微扬,“这条线,开始出水了。继续织网,让顺子多听、多记,尤其留意军粮、漕运、税赋相关。凡有异常,即刻上报。另外——”他目光如刀,“让李德全安排,三日后,‘惠民粮铺’推出‘军属特供米’,凭军牌可多领半斗,再送一包腌菜。我要让京营的兵卒,知道谁在心疼他们。”
窗外,骤雨忽至,雨点噼啪砸在琉璃瓦上,似为这暗涌的局势伴奏。雨中,一道黑影悄然掠过屋檐,怀中密信紧贴胸口,如护着一颗滚烫的心。
东宫,朱漆高门,金钉列阵,气势恢宏。殿内熏香浓郁,却是压抑的沉闷,香烟如锁链缠绕梁柱。太子赵骁端坐于紫檀宝座,指节重重敲在案上,震得茶盏轻颤,茶水泼出,浸湿了奏折上的“惠民”二字。他身着赤金蟒袍,冠冕垂旒,却掩不住眉宇间的躁郁。案头堆着各地呈报的粮价奏折,朱批处墨迹淋漓,似要透纸而出,写满“查”“压”“禁”等字。
“惠民粮铺?”他冷笑,声如寒铁,“价格压得如此之低,还搞什么‘济贫米’?这是开粮行,还是开善堂?收买民心,好大的胆子!”
属官低头禀报:“查得表面掌柜周大福,原是江南小商贩,背景干净。但其资金来源不明,铺面契约由一匿名中人代签,极可能与江南商帮有关……且,开铺时间,恰在赵宸回京后第七日。”
“哼!”太子猛然起身,袖袍一拂,案上奏折哗啦散落,如雪片纷飞,“又是他!北境‘宣慰三军’,赚了个仁义美名;如今又在京城脚下,用低价粮收买民心?他赵宸,是想做‘贤王’,还是想做‘民父’?!”他越说越怒,一脚踹翻脚边的锦凳,“给我查!查周大福的每一笔银钱往来,查铺子里每一个伙计的祖宗三代!尤其是那个‘顺子’——来路不明,必有蹊跷!给我挖,挖到他祖坟里有没有埋过反诗!”
属官躬身退下,太子独坐于暗影中,指尖摩挲着腰间玉佩,那是父皇御赐之物,如今却冰凉如死。他望着窗外骤雨,忽地冷笑一声:“赵宸啊赵宸,你自以为得民心便能得天下?本宫倒要看看,你这‘仁义’的壳子,能撑到几时!等百姓吃惯了低价米,我便让漕帮断你粮道,让官府查你‘私贩官粮’,让你这‘惠民’铺子,变成‘害民’的罪证!”
雨声如鼓,敲打着宫墙,也敲打着两颗截然不同的野心。
而南城粮铺中,周大福正笑着给一个老妪多添了一把米,老妪千恩万谢,他摆摆手:“您慢走,明儿还来。”
门外,顺子低头记账,炭笔轻动,写下一行小字:“雨夜,粮香不散,民心已动。”
——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己经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