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边的树林成了陈则宏和林小花临时的 “驻扎地”。
这片树林紧邻村落的田地,却又被茂密的灌木丛与村落隔开,形成天然的隐蔽屏障。
他们选的土坡地势稍高,顶部覆盖着半人高的蕨类植物,叶片层层叠叠,既能挡住村里人的视线,又能让他们清晰看到不远处村落的一举一动 —— 田地里农夫劳作的身影、村口晾晒的衣物、甚至孩子们追逐的路线,都能一览无余。
土坡下就是潺潺的小溪,取水方便,也不用担心缺水的问题。白天,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两人就躲在灌木丛后,屏住呼吸,像两个谨慎的观察者,贪婪地捕捉着村里人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对话。
农夫们在田地里劳作时,会一边翻土一边交流,偶尔指着某片作物说着什么,语气里带着对收成的期盼;
妇女们则聚集在村口的大榕树下,手里拿着针线活,一边晾晒刚洗好的粗布衣物,一边叽叽喳喳地闲谈,偶尔还会发出爽朗的笑声;
孩子们最是热闹,穿着打补丁的短褂,在田埂上追逐打闹,手里拿着用稻草编的小玩具,嘴里喊着欢快的口号。
这些日常的声响,在陈则宏和林小花听来,却成了最珍贵的语言 “教材”,每一个音节、每一个动作,都可能藏着理解这个世界的线索。
陈则宏手里攥着一根光滑的小树枝,树枝是他特意从溪边捡来的,粗细适中,便于在地上书写。
他蹲在土坡上,目光紧紧盯着田地里的农夫,只要看到对方有明确的动作配合语言,就立刻在地上轻轻记录 —— 看到农夫弯腰指着田地,嘴里清晰地说出 “沃”,他就在地上画一个小小的方框,方框里还画了几道横线代表作物,旁边用树枝尖刻下 “田地” 两个字;
听到妇女从竹篮里拿出一块麦饼递给孩子,嘴里说着 “喏”,他就画一个圆圆的圆圈代表食物,旁边标注 “吃的”。
他的记性向来好,逻辑又清晰,不到半天时间,就在地上整理出十几个简单词汇的对应关系,还按照 “日常用品”“动作”“地点” 分了类,方便记忆。
林小花则坐在一旁,手里拿着几颗早上摘的野果,一边小口啃着补充体力,一边认真模仿村里人的发音。
她的学习能力不算强,加上语言差异太大,常常闹笑话 —— 把表示 “水” 的 “shuǐ” 说成 “suī”,把表示 “树” 的 “shù” 说成 “sù”,发音偏得离谱,自己都忍不住笑出声。
可她没有放弃,每次发音接近正确时,都会兴奋地拉着陈则宏的衣袖,指着自己的嘴,再重复一遍发音,眼里满是期待。
陈则宏总会耐心地听着,偶尔纠正她的声调,看着她认真的样子,心里的焦虑也能缓解几分。
可随着观察时间变长,陈则宏心里的顾虑却越来越重。
他发现这个村落的封闭程度远超想象 —— 村民们的社交圈子很小,大多是邻里间的日常往来,很少有陌生面孔出现。
偶尔有外来的货郎推着小车进村,刚到村口就被几个手持农具的村民围住,你一言我一语地盘问了许久,从货郎的来历问到要去的地方,眼神里满是警惕,直到确认没有危险,才放行。更重要的是,他注意到村里人的家庭关系格外明确,几乎都是以家庭为单位活动 —— 夫妻一起下地劳作,丈夫扛着农具,妻子提着水壶;
父子一同修理栅栏,父亲教儿子使用工具;母女结伴去溪边洗衣,母亲搓衣,女儿晾晒。
从未见过像他和林小花这样,一个气度不凡、穿着与村民格格不入的中年男人,带着一个年轻女孩独自活动的组合,这样的搭配,在封闭的村落里,太扎眼了。
“小花,你看那边。”
一天傍晚,夕阳的余晖给村落镀上了一层金色,陈则宏突然指着村口的方向,那里有一对夫妻正带着孩子回家。
男人肩上扛着一把木犁,犁头还沾着泥土,女人手里提着一个装满野菜的竹篮,篮子边缘挂着几朵小野花,大概是孩子摘来玩的。
那个约莫五六岁的孩子蹦蹦跳跳地跟在身边,手里拿着一根狗尾巴草,时不时跑到父母身边撒娇,一家人的身影在夕阳下显得格外温馨。
“你再想想,我们俩现在的样子,在他们眼里会是什么关系?”
林小花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看着那家人和睦的样子,又低头看了看自己和陈则宏 —— 两人穿着现代的衣服,虽然沾了泥土,却和村民的粗布短褂截然不同;
年龄差距不算小,却既没有夫妻间的亲密,也没有主仆间的尊卑,更没有亲戚间的熟稔。
她想了想,小声说道:“我们…… 我们不像夫妻,您比我大太多了;也不像主仆,您从来没使唤过我;更不像亲戚,我们连话都说不到一起…… 他们会不会觉得我们很奇怪?会不会把我们当成坏人?”
“不是奇怪,是可疑。”
陈则宏的语气瞬间严肃起来,眼神里也没了之前的温和,
“这个村子看起来很封闭,对外人的警惕性很高,他们不允许任何可能威胁到村落安全的因素存在。我们两个身份不明的人突然出现在这里,穿着奇怪的衣服,又无法顺畅沟通,要是被他们误会成逃难的流民,或者别有用心的坏人,后果不堪设想。他们手里有农具,真要起冲突,我们没有任何反抗能力。”
他顿了顿,目光落在林小花紧张的脸上,眼神里带着一丝审慎的考量,
“我们必须给彼此安一个合理的身份,一个能让他们接受、不会引起怀疑的关系,这是目前唯一的办法。”
林小花心里一紧,下意识地攥紧了手里的野果,指尖都泛了白。
她知道陈则宏说的是对的,可他们俩明明是毫无关系的陌生人,怎么可能编造出合理的身份?
她下意识地问道:“什么身份啊?我们…… 我们又不是真的亲戚,编别的关系,会不会更容易被拆穿?”
陈则宏看着远处渐渐暗下来的村落,村口的炊烟已经散去,只有零星的灯火开始亮起,像黑暗中闪烁的星星。
他沉默了几秒,脑子里快速权衡着各种可能的关系 ——
兄妹?年龄差距太大,容易引起怀疑;
师徒?村落里没有学徒制度,解释起来更复杂;
雇佣关系?不符合村落的社交逻辑。
最后,他才缓缓开口,语气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坚定:“在外人面前,我们以父女相称。我是你的父亲,你是我的女儿。”
“父女?”
林小花彻底愣住了,她瞪大了眼睛看着陈则宏,眼前的人穿着浅灰色便装,虽然沾了泥土,却依旧难掩沉稳威严的气质,比自己在地球的父亲还要大上几岁,可他是国家的最高元首,是她从前只能在电视上仰望的存在。
一想到要对着这样的人叫 “父亲”,她就觉得别扭又紧张,甚至有些无措:“可…… 可我们不是真的父女啊…… 这样会不会太假了?万一被他们看出来怎么办?”
“我知道不是真的。”
陈则宏打断她,语气虽然坚定,却也多了几分耐心,尽量解释道,“但这是目前最安全、最容易被接受的身份。你想想,一个中年男人带着女儿,理由很容易编 —— 我们可以说家乡遭遇了战乱,田地被烧毁,家人失散,我作为商人,只能带着女儿逃亡,路上遇到意外,才流落到这里。这样既解释了我们的来历,也说明了我们为什么穿着不同于村民的衣服,还能避开很多不必要的追问。如果说其他关系,要么不合常理,要么需要编造更多细节,以我们现在的语言能力,根本无法应对复杂的盘问,很容易露馅。”
林小花低下头,手指紧紧攥着衣角,布料被她攥出了几道深深的褶皱。
她明白陈则宏的考量,也知道这个决定是为了两人的安全,可心里的别扭感却挥之不去。
她抬起头,看着陈则宏严肃的眼神,又看了看远处村落里亮起的零星灯火,那些灯火虽然微弱,却透着安稳的烟火气,是她和陈则宏目前无法拥有的。
他们就像漂浮在海上的孤舟,没有方向,没有依靠,只有找到一个合理的 “锚点”,才能暂时停靠,避免被风浪吞噬。
“我…… 我明白了。”
她轻轻点头,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像是在给自己打气,
“在外人面前,我叫您…… 叫您爹,您还是叫我小花就好。我们是…… 是遭遇战乱、和家人走散的商人父女,暂时在这里落脚。”
陈则宏看着她勉强接受的样子,心里微微松了口气。
他知道这个要求有些突兀,甚至可能让林小花感到不适,毕竟他的身份和两人的实际关系摆在那里。
但在这个陌生的世界里,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个人感受只能暂时放在一边。
他伸出手,轻轻拍了拍林小花的肩膀,动作轻柔,带着安抚的意味,语气比刚才温和了些:“委屈你了,小花。这只是权宜之计,等我们以后语言熟练了,能和村民顺畅沟通了,或者找到更好的办法了,再重新考虑身份的事,不会一直这样的。”
林小花摇摇头,小声说道:“不委屈,我知道您是为了我们好。只要能安全活下去,能有机会找到回家的路,叫什么、是什么身份,都没关系。”
她说这话时,眼神里带着一丝坚定,不再像之前那样慌乱,仿佛接受了这个身份,就找到了新的支撑。
陈则宏看着她懂事的样子,心里有一丝不易察觉的触动。
他从口袋里拿出之前用树皮临时制作的 “词汇表”—— 树皮被他削得薄薄的,上面用树枝尖刻着简单的符号和对应的中文,方便携带。
他把 “词汇表” 递给林小花:“我们再熟悉一下这些词,尤其是和‘父亲’‘女儿’‘家乡’‘战乱’‘商人’相关的,这些是解释我们身份的关键词汇,万一遇到村民盘问,至少能应对几句。另外,你要记住,不管他们问什么,都不要多说,言多必失,尽量让我来回答,你只需要点头或者简单附和就好,明白吗?”
“明白!”
林小花接过 “词汇表”,借着最后一点夕阳的余晖认真地看了起来。
她的手指轻轻拂过树皮上的刻痕,心里默默记着对应的发音,偶尔不确定的地方,还会小声问陈则宏。
夜色渐渐浓了,双月再次升起,银白色和鹅黄色的光芒洒在树林里,给地面镀上了一层淡淡的光晕。
两人坐在灌木丛后,借着月光小声练习着新的身份对应的词汇,林小花还是会时不时读错发音,每次出错,她都会不好意思地吐吐舌头,陈则宏则耐心地纠正她的声调,偶尔还会举例子,比如 “爹,我渴了”“小花,慢点走”,模拟日常对话场景。
虽然这个 “父女” 身份是编造的,是为了安全临时设定的,却在不知不觉中,让两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些 —— 不再仅仅是身份悬殊、因意外穿越而捆绑在一起的陌生人,更像是在绝境中相互依靠、彼此支撑的 “家人”。
林小花不再像之前那样害怕陈则宏,偶尔还会主动问他问题;
陈则宏也多了几分耐心,不再只是发号施令,还会主动关心她是否饿了、累了。
远处的村落里,传来了隐约的狗叫声,叫声此起彼伏,还有村民们关门的 “吱呀” 声,村落渐渐陷入寂静,只有零星的灯火还亮着。
陈则宏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泥土,警惕地看了看四周,确认没有异常动静后,才对林小花说:“早点休息吧,明天还要继续观察村里人的活动,学习语言。记住,从明天开始,我们就是‘父女’了,在任何人面前,都不能露馅,哪怕是不小心说错话,都可能引来麻烦。”
林小花用力点头,把 “词汇表” 小心地放进衣服口袋里,然后靠在土坡上,闭上眼睛。
可她没有立刻睡着,脑子里反复回响着 “爹” 这个称呼,虽然还是有些别扭,却也渐渐习惯了。
她看着天上的双月,心里忍不住想起远在地球的父母,不知道他们现在怎么样了,会不会因为找不到她而着急,会不会以为她已经不在了。
同时,她也在默默给自己打气,告诉自己一定要好好活下去,学好语言,和陈则宏一起找到回家的路。
而陈则宏则坐在不远处的树干旁,没有闭眼。
他靠着粗糙的树干,眼神里满是对未来的考量 —— 确立身份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要学习更多的语言,了解村落的规则,甚至可能需要想办法为村落做些事,获得村民的信任。
语言的难关依旧横在他们面前,未来还有无数未知的挑战,可看着不远处安静休息的林小花,他心里却多了几分坚定:无论多难,都要带着她活下去,找到回家的路。
这片树林紧邻村落的田地,却又被茂密的灌木丛与村落隔开,形成天然的隐蔽屏障。
他们选的土坡地势稍高,顶部覆盖着半人高的蕨类植物,叶片层层叠叠,既能挡住村里人的视线,又能让他们清晰看到不远处村落的一举一动 —— 田地里农夫劳作的身影、村口晾晒的衣物、甚至孩子们追逐的路线,都能一览无余。
土坡下就是潺潺的小溪,取水方便,也不用担心缺水的问题。白天,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两人就躲在灌木丛后,屏住呼吸,像两个谨慎的观察者,贪婪地捕捉着村里人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对话。
农夫们在田地里劳作时,会一边翻土一边交流,偶尔指着某片作物说着什么,语气里带着对收成的期盼;
妇女们则聚集在村口的大榕树下,手里拿着针线活,一边晾晒刚洗好的粗布衣物,一边叽叽喳喳地闲谈,偶尔还会发出爽朗的笑声;
孩子们最是热闹,穿着打补丁的短褂,在田埂上追逐打闹,手里拿着用稻草编的小玩具,嘴里喊着欢快的口号。
这些日常的声响,在陈则宏和林小花听来,却成了最珍贵的语言 “教材”,每一个音节、每一个动作,都可能藏着理解这个世界的线索。
陈则宏手里攥着一根光滑的小树枝,树枝是他特意从溪边捡来的,粗细适中,便于在地上书写。
他蹲在土坡上,目光紧紧盯着田地里的农夫,只要看到对方有明确的动作配合语言,就立刻在地上轻轻记录 —— 看到农夫弯腰指着田地,嘴里清晰地说出 “沃”,他就在地上画一个小小的方框,方框里还画了几道横线代表作物,旁边用树枝尖刻下 “田地” 两个字;
听到妇女从竹篮里拿出一块麦饼递给孩子,嘴里说着 “喏”,他就画一个圆圆的圆圈代表食物,旁边标注 “吃的”。
他的记性向来好,逻辑又清晰,不到半天时间,就在地上整理出十几个简单词汇的对应关系,还按照 “日常用品”“动作”“地点” 分了类,方便记忆。
林小花则坐在一旁,手里拿着几颗早上摘的野果,一边小口啃着补充体力,一边认真模仿村里人的发音。
她的学习能力不算强,加上语言差异太大,常常闹笑话 —— 把表示 “水” 的 “shuǐ” 说成 “suī”,把表示 “树” 的 “shù” 说成 “sù”,发音偏得离谱,自己都忍不住笑出声。
可她没有放弃,每次发音接近正确时,都会兴奋地拉着陈则宏的衣袖,指着自己的嘴,再重复一遍发音,眼里满是期待。
陈则宏总会耐心地听着,偶尔纠正她的声调,看着她认真的样子,心里的焦虑也能缓解几分。
可随着观察时间变长,陈则宏心里的顾虑却越来越重。
他发现这个村落的封闭程度远超想象 —— 村民们的社交圈子很小,大多是邻里间的日常往来,很少有陌生面孔出现。
偶尔有外来的货郎推着小车进村,刚到村口就被几个手持农具的村民围住,你一言我一语地盘问了许久,从货郎的来历问到要去的地方,眼神里满是警惕,直到确认没有危险,才放行。更重要的是,他注意到村里人的家庭关系格外明确,几乎都是以家庭为单位活动 —— 夫妻一起下地劳作,丈夫扛着农具,妻子提着水壶;
父子一同修理栅栏,父亲教儿子使用工具;母女结伴去溪边洗衣,母亲搓衣,女儿晾晒。
从未见过像他和林小花这样,一个气度不凡、穿着与村民格格不入的中年男人,带着一个年轻女孩独自活动的组合,这样的搭配,在封闭的村落里,太扎眼了。
“小花,你看那边。”
一天傍晚,夕阳的余晖给村落镀上了一层金色,陈则宏突然指着村口的方向,那里有一对夫妻正带着孩子回家。
男人肩上扛着一把木犁,犁头还沾着泥土,女人手里提着一个装满野菜的竹篮,篮子边缘挂着几朵小野花,大概是孩子摘来玩的。
那个约莫五六岁的孩子蹦蹦跳跳地跟在身边,手里拿着一根狗尾巴草,时不时跑到父母身边撒娇,一家人的身影在夕阳下显得格外温馨。
“你再想想,我们俩现在的样子,在他们眼里会是什么关系?”
林小花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看着那家人和睦的样子,又低头看了看自己和陈则宏 —— 两人穿着现代的衣服,虽然沾了泥土,却和村民的粗布短褂截然不同;
年龄差距不算小,却既没有夫妻间的亲密,也没有主仆间的尊卑,更没有亲戚间的熟稔。
她想了想,小声说道:“我们…… 我们不像夫妻,您比我大太多了;也不像主仆,您从来没使唤过我;更不像亲戚,我们连话都说不到一起…… 他们会不会觉得我们很奇怪?会不会把我们当成坏人?”
“不是奇怪,是可疑。”
陈则宏的语气瞬间严肃起来,眼神里也没了之前的温和,
“这个村子看起来很封闭,对外人的警惕性很高,他们不允许任何可能威胁到村落安全的因素存在。我们两个身份不明的人突然出现在这里,穿着奇怪的衣服,又无法顺畅沟通,要是被他们误会成逃难的流民,或者别有用心的坏人,后果不堪设想。他们手里有农具,真要起冲突,我们没有任何反抗能力。”
他顿了顿,目光落在林小花紧张的脸上,眼神里带着一丝审慎的考量,
“我们必须给彼此安一个合理的身份,一个能让他们接受、不会引起怀疑的关系,这是目前唯一的办法。”
林小花心里一紧,下意识地攥紧了手里的野果,指尖都泛了白。
她知道陈则宏说的是对的,可他们俩明明是毫无关系的陌生人,怎么可能编造出合理的身份?
她下意识地问道:“什么身份啊?我们…… 我们又不是真的亲戚,编别的关系,会不会更容易被拆穿?”
陈则宏看着远处渐渐暗下来的村落,村口的炊烟已经散去,只有零星的灯火开始亮起,像黑暗中闪烁的星星。
他沉默了几秒,脑子里快速权衡着各种可能的关系 ——
兄妹?年龄差距太大,容易引起怀疑;
师徒?村落里没有学徒制度,解释起来更复杂;
雇佣关系?不符合村落的社交逻辑。
最后,他才缓缓开口,语气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坚定:“在外人面前,我们以父女相称。我是你的父亲,你是我的女儿。”
“父女?”
林小花彻底愣住了,她瞪大了眼睛看着陈则宏,眼前的人穿着浅灰色便装,虽然沾了泥土,却依旧难掩沉稳威严的气质,比自己在地球的父亲还要大上几岁,可他是国家的最高元首,是她从前只能在电视上仰望的存在。
一想到要对着这样的人叫 “父亲”,她就觉得别扭又紧张,甚至有些无措:“可…… 可我们不是真的父女啊…… 这样会不会太假了?万一被他们看出来怎么办?”
“我知道不是真的。”
陈则宏打断她,语气虽然坚定,却也多了几分耐心,尽量解释道,“但这是目前最安全、最容易被接受的身份。你想想,一个中年男人带着女儿,理由很容易编 —— 我们可以说家乡遭遇了战乱,田地被烧毁,家人失散,我作为商人,只能带着女儿逃亡,路上遇到意外,才流落到这里。这样既解释了我们的来历,也说明了我们为什么穿着不同于村民的衣服,还能避开很多不必要的追问。如果说其他关系,要么不合常理,要么需要编造更多细节,以我们现在的语言能力,根本无法应对复杂的盘问,很容易露馅。”
林小花低下头,手指紧紧攥着衣角,布料被她攥出了几道深深的褶皱。
她明白陈则宏的考量,也知道这个决定是为了两人的安全,可心里的别扭感却挥之不去。
她抬起头,看着陈则宏严肃的眼神,又看了看远处村落里亮起的零星灯火,那些灯火虽然微弱,却透着安稳的烟火气,是她和陈则宏目前无法拥有的。
他们就像漂浮在海上的孤舟,没有方向,没有依靠,只有找到一个合理的 “锚点”,才能暂时停靠,避免被风浪吞噬。
“我…… 我明白了。”
她轻轻点头,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像是在给自己打气,
“在外人面前,我叫您…… 叫您爹,您还是叫我小花就好。我们是…… 是遭遇战乱、和家人走散的商人父女,暂时在这里落脚。”
陈则宏看着她勉强接受的样子,心里微微松了口气。
他知道这个要求有些突兀,甚至可能让林小花感到不适,毕竟他的身份和两人的实际关系摆在那里。
但在这个陌生的世界里,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个人感受只能暂时放在一边。
他伸出手,轻轻拍了拍林小花的肩膀,动作轻柔,带着安抚的意味,语气比刚才温和了些:“委屈你了,小花。这只是权宜之计,等我们以后语言熟练了,能和村民顺畅沟通了,或者找到更好的办法了,再重新考虑身份的事,不会一直这样的。”
林小花摇摇头,小声说道:“不委屈,我知道您是为了我们好。只要能安全活下去,能有机会找到回家的路,叫什么、是什么身份,都没关系。”
她说这话时,眼神里带着一丝坚定,不再像之前那样慌乱,仿佛接受了这个身份,就找到了新的支撑。
陈则宏看着她懂事的样子,心里有一丝不易察觉的触动。
他从口袋里拿出之前用树皮临时制作的 “词汇表”—— 树皮被他削得薄薄的,上面用树枝尖刻着简单的符号和对应的中文,方便携带。
他把 “词汇表” 递给林小花:“我们再熟悉一下这些词,尤其是和‘父亲’‘女儿’‘家乡’‘战乱’‘商人’相关的,这些是解释我们身份的关键词汇,万一遇到村民盘问,至少能应对几句。另外,你要记住,不管他们问什么,都不要多说,言多必失,尽量让我来回答,你只需要点头或者简单附和就好,明白吗?”
“明白!”
林小花接过 “词汇表”,借着最后一点夕阳的余晖认真地看了起来。
她的手指轻轻拂过树皮上的刻痕,心里默默记着对应的发音,偶尔不确定的地方,还会小声问陈则宏。
夜色渐渐浓了,双月再次升起,银白色和鹅黄色的光芒洒在树林里,给地面镀上了一层淡淡的光晕。
两人坐在灌木丛后,借着月光小声练习着新的身份对应的词汇,林小花还是会时不时读错发音,每次出错,她都会不好意思地吐吐舌头,陈则宏则耐心地纠正她的声调,偶尔还会举例子,比如 “爹,我渴了”“小花,慢点走”,模拟日常对话场景。
虽然这个 “父女” 身份是编造的,是为了安全临时设定的,却在不知不觉中,让两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些 —— 不再仅仅是身份悬殊、因意外穿越而捆绑在一起的陌生人,更像是在绝境中相互依靠、彼此支撑的 “家人”。
林小花不再像之前那样害怕陈则宏,偶尔还会主动问他问题;
陈则宏也多了几分耐心,不再只是发号施令,还会主动关心她是否饿了、累了。
远处的村落里,传来了隐约的狗叫声,叫声此起彼伏,还有村民们关门的 “吱呀” 声,村落渐渐陷入寂静,只有零星的灯火还亮着。
陈则宏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泥土,警惕地看了看四周,确认没有异常动静后,才对林小花说:“早点休息吧,明天还要继续观察村里人的活动,学习语言。记住,从明天开始,我们就是‘父女’了,在任何人面前,都不能露馅,哪怕是不小心说错话,都可能引来麻烦。”
林小花用力点头,把 “词汇表” 小心地放进衣服口袋里,然后靠在土坡上,闭上眼睛。
可她没有立刻睡着,脑子里反复回响着 “爹” 这个称呼,虽然还是有些别扭,却也渐渐习惯了。
她看着天上的双月,心里忍不住想起远在地球的父母,不知道他们现在怎么样了,会不会因为找不到她而着急,会不会以为她已经不在了。
同时,她也在默默给自己打气,告诉自己一定要好好活下去,学好语言,和陈则宏一起找到回家的路。
而陈则宏则坐在不远处的树干旁,没有闭眼。
他靠着粗糙的树干,眼神里满是对未来的考量 —— 确立身份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要学习更多的语言,了解村落的规则,甚至可能需要想办法为村落做些事,获得村民的信任。
语言的难关依旧横在他们面前,未来还有无数未知的挑战,可看着不远处安静休息的林小花,他心里却多了几分坚定:无论多难,都要带着她活下去,找到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