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烽火照京城-《联的江山,全是梗!!!》

  林锋然那封赌上一切的密诏送出去后,紫禁城仿佛陷入了一种诡异的平静。曹吉祥称病不出,他手下的党羽也收敛了不少,但那种无形的控制和监视依然存在,像一张粘稠的蛛网,笼罩着乾清宫的每一个角落。林锋然抱着失而复得的玉玺,度日如年,每一刻都在期盼着德胜门方向的动静,又在恐惧中害怕听到任何坏消息。

  于谦会收到密诏吗?他会相信吗?他敢不敢、能不能在城外策应?曹吉祥和逯杲有没有察觉?这些问题像毒蛇一样啃噬着他的心。他感觉自己就像个坐在火药桶上的赌徒,赌注是整个王朝的命运,而引线却握在别人手里。

  这种令人窒息的平静,在几天后的一个凌晨被骤然打破。

  天色还未亮透,一阵急促如雨点般的马蹄声和嘶哑的呼喊声就由远及近,撕裂了京城的宁静。“八百里加急!边关军情!闪开!快闪开!”凄厉的喊声伴随着马蹄踏碎青石板的脆响,一路从城门冲向皇城。

  乾清宫内,林锋然被这突如其来的喧哗惊醒,心脏猛地一缩。他披衣起身,走到窗边,只见宫墙外火光晃动,人影幢幢,一种不祥的预感瞬间攫住了他。

  没过多久,张永就连滚爬爬地冲了进来,脸色煞白,声音抖得不成样子:“皇……皇爷!兵部……兵部八百里加急!大同……大同总兵王效祖急报!瓦剌太师也先……亲率五万铁骑,绕过宣府,突袭大同外围关隘,攻势凶猛!关隘……关隘危在旦夕!”

  如同一声惊雷在头顶炸响!林锋然眼前一黑,扶住窗棂才勉强站稳。也先!又是也先!这个阴魂不散的老对手,竟然在这个时候,再次大举南下!而且一改往日从宣府方向进攻的路线,出其不意地选择了大同!

  大同!那是范广曾经血战、好不容易才稳住的方向!也先选择这里,是看准了大同守军经过上次苦战,元气未复?还是……他知道了明朝内部的内斗,特意选择这个时机趁火打劫?

  无论是哪种可能,都意味着巨大的灾难!大同若失,山西门户洞开,瓦剌骑兵可以直扑紫禁城!而此刻,北京城内,于谦正与瓦剌主力对峙,自己又深陷与曹吉祥的生死搏斗,哪里还有多余的兵力去救援大同?

  内忧外患,在这一刻以最猛烈的方式,同时爆发了!

  “快!敲景阳钟!召集百官,即刻议事!”林锋然强压下心中的惊涛骇浪,嘶声下令。此刻,什么宫廷阴谋,什么权力斗争,在亡国灭种的危机面前,都显得微不足道。他必须立刻稳住朝局,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边关危机!

  景阳钟急促而沉重的钟声,回荡在黎明前的北京城上空,将无数人从睡梦中惊醒。文武百官们仓促穿戴朝服,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匆匆赶往皇城。所有人都明白,能让皇帝在凌晨敲响景阳钟的,绝不会是小事。

  金銮殿上,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林锋然高坐龙椅,脸色凝重。底下百官分立两旁,不少人脸上还带着睡意和惊惶。当兵部尚书颤声宣读大同总兵王效祖的紧急军报时,整个朝堂瞬间炸开了锅!

  “五万铁骑!也先这是倾巢而出啊!”

  “大同兵力空虚,如何抵挡?”

  “宣府为何毫无预警?难道也先会飞不成?”

  “京师兵力已被于尚书牵制,哪还有兵可调?”

  恐慌、质疑、绝望的情绪如同瘟疫般蔓延。就连一些平日老成持重的大臣,此刻也失了方寸。

  就在这时,一个洪亮却带着几分异样亢奋的声音响起:“陛下!臣有本奏!”

  众人循声望去,出列者竟是许久未曾公开露面的石亨!他穿着一身旧戎装,虽然脸色有些苍白,但腰板挺直,眼神锐利,仿佛又变回了那个叱咤风云的大将军。

  林锋然心中一凛,这老家伙,果然忍不住跳出来了!

  石亨大步走到殿中,声音铿锵:“陛下!也先狡诈,趁我内虚,大举入寇,实乃欺我大明无人!然则,我大明带甲百万,岂容鞑虏猖狂!大同虽危,然王效祖亦是宿将,只要朝廷速发援兵,调集京营精锐,并敕令山西、河南等地兵马火速驰援,必可将来犯之敌聚歼于大同城下!臣虽老迈,愿效仿廉颇,请缨出征,必提也先首级献于阙下!”

  他这番话,说得慷慨激昂,充满了主战的豪情,瞬间吸引了不少武将和部分官员的目光。在人心惶惶之际,这种强硬姿态很容易赢得支持。

  林锋然冷眼旁观,心中冷笑。石亨这是看准了机会,想重新攫取军权!他口口声声要调京营精锐,京营现在由于谦指挥,正在抵挡瓦剌主力,怎么可能抽调?至于山西、河南的兵马,远水难救近火!他这分明是纸上谈兵,其真实目的,恐怕是想借此机会,掌控一支奔赴大同的“援军”,然后……是战是和,就由他说了算了!甚至可能重演“土木堡之变”的旧事!

  绝不能让他得逞!

  然而,没等林锋然开口驳斥,主和派的声音也立刻响了起来。吏部尚书王翱颤巍巍出列,老泪纵横: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陛下!石将军忠勇可嘉,然则……然则国情不同往日啊!京师兵力已捉襟见肘,各地兵马调动需时,大同……大同恐难久守!也先此番势大,若硬拼,恐损兵折将,徒耗国力!老臣……老臣以为,当遣使与也先议和,陈明利害,许以金帛,暂缓其兵锋,换取喘息之机,再从长计议啊!”

  “议和?又是议和!”石亨怒目圆睁,指着王翱骂道,“王尚书!你这是在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也先贪得无厌,岂是金帛所能满足?唯有迎头痛击,方能保国安民!”

  “石将军!岂不闻‘小不忍则乱大谋’?……”

  “王尚书!你这是误国之言!……”

  主战派和主和派立刻在金銮殿上吵成了一团,唾沫横飞,场面几乎失控。其他官员也纷纷站队,或支持石亨,或附和主和,或默不作声,明哲保身。整个朝堂乱成一锅粥,完全没有了应对危机的章法。

  林锋然看着底下这群吵作一团的臣子,心中充满了无力感和愤怒。国家危在旦夕,这些人想的不是同舟共济,而是争权夺利,互相攻讦!石亨想借机掌兵,王翱之流则想苟安妥协!

  他猛地一拍御案,巨大的声响让所有人都安静了下来。

  “够了!”林锋然声音冰冷,目光扫过众人,“敌军压境,尔等不思破敌之策,却在此争吵不休,成何体统!”

  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他知道,此刻绝不能陷入主战或主和的简单选择。石亨的方案冒险激进,王翱的建议屈辱误国,都不可取。他必须拿出一个既能应对危机,又不至于被石亨等人利用的方案。

  凭着对历史走向的模糊记忆(明朝中后期边防的策略)和一些现代战略游戏的经验(比如资源调配、重点防御),一个看似荒唐却可能切中要害的想法,在他脑中逐渐成形。

  “大同急报,军情如火,然敌情未明,不可贸然浪战。”林锋然缓缓开口,声音沉稳,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也先主力究竟在何处?其真实意图是攻大同,还是另有所图?这些,都需查证。”

  他先稳住局面,避免盲目决策。

  “传朕旨意!”林锋然清晰地下令,“第一,命大同总兵王效祖,依托城防,坚守待援,不得轻易出战!第二,命宣府、蓟镇等地,加强戒备,广派侦骑,务必查清也先主力的动向和真实意图!第三,命兵部立即核查京畿附近可用之兵,包括京营轮休部队、班军(轮班入卫京师的边军)、以及周边卫所兵马,统计人数、装备,报朕知晓!”

  他没有立刻答应石亨出征的请求,也没有同意议和,而是采取了稳守反击、查清敌情、集结力量的务实策略。

  石亨脸色顿时难看起来,皇帝这明显是不信任他,要绕过他直接指挥!

  王翱等人则面面相觑,皇帝这既不打也不和,是要干什么?

  林锋然不理会他们的反应,继续道:“至于援兵……朕记得,山西镇还有一支精锐,由副总兵周贤统领,可火速驰援大同。另外……”他目光扫过武将班列,落在了一个站在角落、身材魁梧、面容沉毅的中年将领身上,“彰武伯杨信!”

  那将领愣了一下,显然没想到皇帝会点他的名,连忙出列躬身:“臣在!”

  “朕命你为援剿总兵官,即刻持朕令牌,前往京营,于谦麾下不是有一支刚刚轮换下来休整的骑兵吗?点齐三千骑,一人双马,携带十日干粮,轻装简从,火速驰援大同!你的任务不是与也先决战,而是协助王效祖守城,并伺机骚扰敌军粮道,拖延其攻势!”

  杨信是员宿将,以勇猛和谨慎着称,并非石亨嫡系,值得一试。而派出精锐骑兵快速支援,是现代战争中常见的应急手段,在这个时代也算出奇。

  杨信精神一振,抱拳朗声道:“臣领旨!必不辱命!”

  石亨的脸色更加阴沉了。皇帝不仅不用他,还当众提拔使用杨信这等非嫡系将领,分明是在削弱他的影响力!

  安排完这些,林锋然感到一阵疲惫,但思路却异常清晰。他知道,这只是权宜之计,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也先的威胁,曹吉祥的内患,都像两座大山压在他心头。

  退朝之后,林锋然回到乾清宫,心情丝毫没有轻松。他站在巨大的地图前,目光死死盯着大同的位置,心中充满了忧虑。杨信的三千骑兵,能起到多大作用?周贤的山西兵能否及时赶到?也先的真实目的到底是什么?

  而更让他不安的是,在刚才的朝会上,他注意到曹吉祥的几个党羽,虽然没怎么说话,但眼神交流频繁,似乎在暗中观察和谋划着什么。这场边关危机,会不会成为他们再次兴风作浪的契机?

  就在他沉思之际,舒良悄悄进来,面带忧色地禀报:“陛下,刚刚收到消息……曹吉祥……曹公公病体稍愈,今日一早,就去……就去锦衣卫衙门见逯杲了……”

  林锋然的心猛地一沉。曹吉祥和逯杲,在这个关键时刻又凑到了一起!他们想干什么?

  他感觉自己仿佛站在一个巨大的漩涡边缘,内忧外患如同两道巨大的暗流,正将他拖向不可预知的深渊。

  (第81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