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保子夜独往后苑枯井?井底有金石之声?
老太监冒死递来的密报,像一根冰冷的针,刺破了国丧期间表面的哀戚与平静,将慈宁宫深处那令人不安的疑云再次搅动起来。林锋然捏着那张皱巴巴的纸条,指尖冰凉。母后刚去,刘保就如此鬼祟行事?他在埋藏什么?或者说……他在转移什么?那井底的金石碰撞声,是金银?还是……更见不得光的东西?
一股混杂着对母后之死的疑惧、对刘保及其背后“影子”的厌恶、以及一种即将触及真相的紧张感,瞬间攫住了林锋然。他感觉慈宁宫那潭死水之下,暗流汹涌得超乎想象。
“消息……确实吗?”林锋然的声音压得极低,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千真万确!是老奴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昨夜子时三刻,刘保提着一个沉甸甸的包袱,独自一人,鬼鬼祟祟溜到后苑那口早已废弃的枯井边,四下张望良久,才把包袱系下去,还往下扔了几块石头!那声音……绝错不了!”老太监跪在地上,信誓旦旦。
“此事还有谁知?”林锋然眼中寒光一闪。
“再无旁人!老奴怕打草惊蛇,未敢声张。”
“做得好!”林锋然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你继续暗中监视,但绝不可靠近枯井,更不可擅自查探!只需记下刘保每次去的时间、携带何物即可。朕自有安排。”
“老奴明白!”老太监磕头退下。
殿内恢复寂静,林锋然的心却狂跳不止。枯井藏物?刘保想掩盖什么?是母后的隐秘?是“癸卯”的罪证?还是……与惠王、甚至瓦剌勾结的信物?他恨不得立刻派人挖开那口井,看个究竟。但他知道不能。刘保背后定然有人,贸然动手,只会打草惊蛇,甚至可能引发不可预料的后果。必须耐心布网,等待最佳时机。
巨大的秘密近在咫尺,却无法触及,这种煎熬让林锋然坐立难安。他需要冷静分析,需要有人帮他参详这诡异的发现。而此时此刻,他能完全信任、且有能力分析此事的,只有一人。
他看了一眼御案上那几份江雨桐刚刚批注送回、关于漕运吏治的奏章副本,上面清秀的朱批小楷仿佛带着镇定人心的力量。他沉吟片刻,取过一张素笺,用极其隐晦的词句写道:“宫苑深井,夜半有声,似有物沉。守者异动,其意难测。卿素慧心,可有所疑?” 写罢,封入一个普通信函,唤来舒良。
“将此信……混入日常文书之中,送至西暖阁。什么也别说。”林锋然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郑重。这已不再是讨论民生政务,而是在咨询关乎宫闱隐秘、甚至可能动摇国本的核心机要!这是他第一次,将如此高度敏感、充满危险的疑点,主动透露给江雨桐。这是一种试探,更是一种超越寻常信任的托付。
舒良双手接过信函,感受到其中非同寻常的分量,心中一凛,躬身道:“奴婢明白!定当万无一失!”
等待回音的时间格外漫长。林锋然处理政务时都有些心不在焉,不时望向殿外。他既期待江雨桐的见解,又隐隐担忧此举是否会将她卷入过深的漩涡。
傍晚时分,舒良终于带回了一个小小的、密封的锦囊。林锋然迫不及待地打开,里面没有信纸,只有一枚用丝线系着的、温润剔透的白色玉环(韘,射箭时戴在拇指上钩弦用的器具),玉环上刻着两个极小的篆字:“静观”。此外,再无他物。
林锋然拿着这枚玉韘,怔住了。静观?她是在用这枚象征着“引而不发”的玉韘,提醒他此刻要沉住气,静观其变,不要贸然行动吗?这无声的告诫,比千言万语更有力量。她读懂了他的焦躁和试探,并用这种含蓄而聪明的方式,给出了最稳妥的建议。
“静观……静观……”林锋然喃喃自语,摩挲着冰凉的玉韘,焦躁的心渐渐平复下来。对,现在绝不是打草惊蛇的时候。刘保既然开始转移东西,说明他感到了危险,或者有新的图谋。此时一动不如一静,暗中监视,等待他露出更多马脚,才能连根拔起。
“舒良,”林锋然沉声道,“告诉监视慈宁宫的人,继续严密监视刘保及那口枯井,但绝不可轻举妄动。有任何异常,立刻来报。”
“奴婢遵旨。”
玉韘定计,林锋然暂时按下了探查枯井的冲动,将精力放回朝政。国丧期间,百事缠身,北疆虽暂稳,但瓦剌败退后,边境零星冲突不断,军费开支巨大,国库吃紧。加之各地灾荒奏报频传,流民安置、漕运疏通、吏治整顿,千头万绪。
奏章如雪片般飞来,林锋然常常批阅至深夜。在这繁重的工作中,江雨桐的“秘密顾问”角色愈发重要。她批注的奏章副本,成了林锋然案头必不可少的参考。她的视角往往独特而务实。
例如,对一份关于某地疫病流行请求赈济的奏章,她批注:“大灾之后必有大疫,防重于治。赈济银米固需,然更需遣良医,施药石,严令各地清理污秽,掩埋曝尸,禁食死畜。可令地方官绅设棚施粥,隔离病患,此费小效宏之举。”
又如,对一份弹劾某盐政官员贪腐的奏章,她批注:“盐政之弊,盘根错节,恐非一官之过。症结或在引制(盐引制度)僵化,官商勾结。陛下若欲根治,或可渐次更张引法,许商民纳银换引,直达产地购盐,减少中间环节,则贪腐自减。然此事牵涉广,需循序渐进,不可操切。”
这些建议,既有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又有对制度弊病的敏锐洞察,还充分考虑到了改革的可行性和策略,让林锋然在处理具体政务时,思路清晰了许多。他越来越习惯于在做出决策前,先看看她的批注,甚至开始将一些更敏感、但非核心军机的奏章,比如关于宗室禄米改革、边市税制调整等涉及利益重新分配难题的奏本,也悄悄送去西暖阁。
而江雨桐也从未让他失望。她的批注始终保持着冷静、客观和建设性,从不越界干涉朝政,也从不借此打探消息或提出非分要求,始终恪守着“以才学侍君”的本分。这种分寸感,让林锋然在依赖她的同时,也愈发敬重她。
这天,林锋然接到一份密报,关于之前派往辽东的“农技宣抚使”在建州左卫推行农耕的初步成效。奏报称,建州左卫指挥使对中原农耕技术极为重视,划出肥田,挑选聪慧青年跟随农官学习,首批试种的耐寒粟米长势良好,在当地女真人中引起不小反响。但同时,奏报也提到,锡伯部等敌对部落对此冷嘲热讽,甚至有小股骑兵骚扰示范农庄,虽被击退,但隐患犹存。
林锋然看着奏报,喜忧参半。喜的是“文化融合”初见成效,忧的是敌对势力的阻挠。他将奏报副本连同自己的疑虑(是否应加大军事保护力度?如何应对锡伯部的破坏?)让舒良一并送去西暖阁。
次日,江雨桐的批注送回。她在肯定成效的同时,写道:“化俗之始,必遇阻挠。锡伯部之扰,意在恐吓,乱我人心。陛下可明发诏书,嘉奖建州左卫归化之功,赐其首领冠带仪仗,彰其殊荣,以坚其心。对示范农庄,可增派小股精锐,着明军服饰,公开护卫,既显重视,亦示威慑。至于锡伯部,跳梁小丑,不足为虑,待其自毙可也。然需谨防其与瓦剌残部勾结,陛下当密令辽东,严加监控。”
“彰其殊荣”、“公开护卫”、“待其自毙”。寥寥数语,将怀柔、威慑、战略耐心结合得天衣无缝。林锋然看完,心中豁然开朗,立刻朱批照此办理。他越发觉得,有江雨桐在暗中参赞,自己应对这复杂朝局,从容了许多。
然而,就在林锋然逐渐适应并深深依赖这种“君臣相得”、“内外相辅”的理政模式时,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再次将他推到了风口浪尖。
这日朝会,都察院一名素以耿直闻名的御史,出列呈上一份措辞激烈的奏章,并非弹劾某人,而是直指时弊:“……陛下临朝,励精图治,然臣观近日政务,于漕运、盐政、边市诸般改革,所出政令,每每切中要害,另辟蹊径,有……有非庙堂常例可循者。臣斗胆臆测,陛下圣心独运,天纵英明,然……然是否另有高人于幕后参赞?若果有其人,当请其出,共商国是,以正视听;若否,则请陛下明示,以杜天下悠悠之口,免坠小人谗构之彀!”
这番奏对,虽未点名,但矛头直指皇帝近期政令的“非常”之处,隐隐质疑有“幕后之人”操纵朝政!殿内顿时一片死寂,所有目光都聚焦于御座之上的林锋然。
林锋然心中一震,眼中瞬间布满寒霜。终于来了!有人察觉到了吗?是那些因改革利益受损的权贵?还是慈宁宫的“影子”在借机发难?想逼他交出“高人”?还是想试探他的底线?
(第79章 完)
老太监冒死递来的密报,像一根冰冷的针,刺破了国丧期间表面的哀戚与平静,将慈宁宫深处那令人不安的疑云再次搅动起来。林锋然捏着那张皱巴巴的纸条,指尖冰凉。母后刚去,刘保就如此鬼祟行事?他在埋藏什么?或者说……他在转移什么?那井底的金石碰撞声,是金银?还是……更见不得光的东西?
一股混杂着对母后之死的疑惧、对刘保及其背后“影子”的厌恶、以及一种即将触及真相的紧张感,瞬间攫住了林锋然。他感觉慈宁宫那潭死水之下,暗流汹涌得超乎想象。
“消息……确实吗?”林锋然的声音压得极低,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千真万确!是老奴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昨夜子时三刻,刘保提着一个沉甸甸的包袱,独自一人,鬼鬼祟祟溜到后苑那口早已废弃的枯井边,四下张望良久,才把包袱系下去,还往下扔了几块石头!那声音……绝错不了!”老太监跪在地上,信誓旦旦。
“此事还有谁知?”林锋然眼中寒光一闪。
“再无旁人!老奴怕打草惊蛇,未敢声张。”
“做得好!”林锋然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你继续暗中监视,但绝不可靠近枯井,更不可擅自查探!只需记下刘保每次去的时间、携带何物即可。朕自有安排。”
“老奴明白!”老太监磕头退下。
殿内恢复寂静,林锋然的心却狂跳不止。枯井藏物?刘保想掩盖什么?是母后的隐秘?是“癸卯”的罪证?还是……与惠王、甚至瓦剌勾结的信物?他恨不得立刻派人挖开那口井,看个究竟。但他知道不能。刘保背后定然有人,贸然动手,只会打草惊蛇,甚至可能引发不可预料的后果。必须耐心布网,等待最佳时机。
巨大的秘密近在咫尺,却无法触及,这种煎熬让林锋然坐立难安。他需要冷静分析,需要有人帮他参详这诡异的发现。而此时此刻,他能完全信任、且有能力分析此事的,只有一人。
他看了一眼御案上那几份江雨桐刚刚批注送回、关于漕运吏治的奏章副本,上面清秀的朱批小楷仿佛带着镇定人心的力量。他沉吟片刻,取过一张素笺,用极其隐晦的词句写道:“宫苑深井,夜半有声,似有物沉。守者异动,其意难测。卿素慧心,可有所疑?” 写罢,封入一个普通信函,唤来舒良。
“将此信……混入日常文书之中,送至西暖阁。什么也别说。”林锋然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郑重。这已不再是讨论民生政务,而是在咨询关乎宫闱隐秘、甚至可能动摇国本的核心机要!这是他第一次,将如此高度敏感、充满危险的疑点,主动透露给江雨桐。这是一种试探,更是一种超越寻常信任的托付。
舒良双手接过信函,感受到其中非同寻常的分量,心中一凛,躬身道:“奴婢明白!定当万无一失!”
等待回音的时间格外漫长。林锋然处理政务时都有些心不在焉,不时望向殿外。他既期待江雨桐的见解,又隐隐担忧此举是否会将她卷入过深的漩涡。
傍晚时分,舒良终于带回了一个小小的、密封的锦囊。林锋然迫不及待地打开,里面没有信纸,只有一枚用丝线系着的、温润剔透的白色玉环(韘,射箭时戴在拇指上钩弦用的器具),玉环上刻着两个极小的篆字:“静观”。此外,再无他物。
林锋然拿着这枚玉韘,怔住了。静观?她是在用这枚象征着“引而不发”的玉韘,提醒他此刻要沉住气,静观其变,不要贸然行动吗?这无声的告诫,比千言万语更有力量。她读懂了他的焦躁和试探,并用这种含蓄而聪明的方式,给出了最稳妥的建议。
“静观……静观……”林锋然喃喃自语,摩挲着冰凉的玉韘,焦躁的心渐渐平复下来。对,现在绝不是打草惊蛇的时候。刘保既然开始转移东西,说明他感到了危险,或者有新的图谋。此时一动不如一静,暗中监视,等待他露出更多马脚,才能连根拔起。
“舒良,”林锋然沉声道,“告诉监视慈宁宫的人,继续严密监视刘保及那口枯井,但绝不可轻举妄动。有任何异常,立刻来报。”
“奴婢遵旨。”
玉韘定计,林锋然暂时按下了探查枯井的冲动,将精力放回朝政。国丧期间,百事缠身,北疆虽暂稳,但瓦剌败退后,边境零星冲突不断,军费开支巨大,国库吃紧。加之各地灾荒奏报频传,流民安置、漕运疏通、吏治整顿,千头万绪。
奏章如雪片般飞来,林锋然常常批阅至深夜。在这繁重的工作中,江雨桐的“秘密顾问”角色愈发重要。她批注的奏章副本,成了林锋然案头必不可少的参考。她的视角往往独特而务实。
例如,对一份关于某地疫病流行请求赈济的奏章,她批注:“大灾之后必有大疫,防重于治。赈济银米固需,然更需遣良医,施药石,严令各地清理污秽,掩埋曝尸,禁食死畜。可令地方官绅设棚施粥,隔离病患,此费小效宏之举。”
又如,对一份弹劾某盐政官员贪腐的奏章,她批注:“盐政之弊,盘根错节,恐非一官之过。症结或在引制(盐引制度)僵化,官商勾结。陛下若欲根治,或可渐次更张引法,许商民纳银换引,直达产地购盐,减少中间环节,则贪腐自减。然此事牵涉广,需循序渐进,不可操切。”
这些建议,既有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又有对制度弊病的敏锐洞察,还充分考虑到了改革的可行性和策略,让林锋然在处理具体政务时,思路清晰了许多。他越来越习惯于在做出决策前,先看看她的批注,甚至开始将一些更敏感、但非核心军机的奏章,比如关于宗室禄米改革、边市税制调整等涉及利益重新分配难题的奏本,也悄悄送去西暖阁。
而江雨桐也从未让他失望。她的批注始终保持着冷静、客观和建设性,从不越界干涉朝政,也从不借此打探消息或提出非分要求,始终恪守着“以才学侍君”的本分。这种分寸感,让林锋然在依赖她的同时,也愈发敬重她。
这天,林锋然接到一份密报,关于之前派往辽东的“农技宣抚使”在建州左卫推行农耕的初步成效。奏报称,建州左卫指挥使对中原农耕技术极为重视,划出肥田,挑选聪慧青年跟随农官学习,首批试种的耐寒粟米长势良好,在当地女真人中引起不小反响。但同时,奏报也提到,锡伯部等敌对部落对此冷嘲热讽,甚至有小股骑兵骚扰示范农庄,虽被击退,但隐患犹存。
林锋然看着奏报,喜忧参半。喜的是“文化融合”初见成效,忧的是敌对势力的阻挠。他将奏报副本连同自己的疑虑(是否应加大军事保护力度?如何应对锡伯部的破坏?)让舒良一并送去西暖阁。
次日,江雨桐的批注送回。她在肯定成效的同时,写道:“化俗之始,必遇阻挠。锡伯部之扰,意在恐吓,乱我人心。陛下可明发诏书,嘉奖建州左卫归化之功,赐其首领冠带仪仗,彰其殊荣,以坚其心。对示范农庄,可增派小股精锐,着明军服饰,公开护卫,既显重视,亦示威慑。至于锡伯部,跳梁小丑,不足为虑,待其自毙可也。然需谨防其与瓦剌残部勾结,陛下当密令辽东,严加监控。”
“彰其殊荣”、“公开护卫”、“待其自毙”。寥寥数语,将怀柔、威慑、战略耐心结合得天衣无缝。林锋然看完,心中豁然开朗,立刻朱批照此办理。他越发觉得,有江雨桐在暗中参赞,自己应对这复杂朝局,从容了许多。
然而,就在林锋然逐渐适应并深深依赖这种“君臣相得”、“内外相辅”的理政模式时,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再次将他推到了风口浪尖。
这日朝会,都察院一名素以耿直闻名的御史,出列呈上一份措辞激烈的奏章,并非弹劾某人,而是直指时弊:“……陛下临朝,励精图治,然臣观近日政务,于漕运、盐政、边市诸般改革,所出政令,每每切中要害,另辟蹊径,有……有非庙堂常例可循者。臣斗胆臆测,陛下圣心独运,天纵英明,然……然是否另有高人于幕后参赞?若果有其人,当请其出,共商国是,以正视听;若否,则请陛下明示,以杜天下悠悠之口,免坠小人谗构之彀!”
这番奏对,虽未点名,但矛头直指皇帝近期政令的“非常”之处,隐隐质疑有“幕后之人”操纵朝政!殿内顿时一片死寂,所有目光都聚焦于御座之上的林锋然。
林锋然心中一震,眼中瞬间布满寒霜。终于来了!有人察觉到了吗?是那些因改革利益受损的权贵?还是慈宁宫的“影子”在借机发难?想逼他交出“高人”?还是想试探他的底线?
(第79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