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化学家-《不同职业,同样精彩》

  林夏的移液管刚将最后一滴显色剂滴入样品溶液,通风橱里突然飘来一缕淡紫色的蒸汽,像极了去年在青海盐湖采集的锂云母矿石,在焰色反应中绽放的微光。他低头看向比色皿——溶液正从透明渐变成温润的琥珀色,而标准曲线图谱上,这条新生成的曲线却在吸光度0.42的位置出现了微小的偏移,像乐谱里突然多出来的半拍音符。

  “林老师,ICP-MS的检测结果出来了!”研究生小宋抱着平板电脑快步走进来,白大褂口袋里露出半截铅笔,“您昨天让复测的盐湖卤水样品,锂含量是2.37g/L,比第一次检测高了0.09g/L,误差超过了允许范围。”

  林夏放下移液管,指尖划过平板上的数据表格,指腹能清晰感受到屏幕边缘的温度。“把样品前处理的步骤再核对一遍,”他指着图谱上的偏移点,“可能是消解时硝酸的用量没控制好——上次我们做高盐样品时,也出现过类似的基体干扰问题。”他转身从试剂柜里取出一瓶优级纯硝酸,标签上还贴着去年盐湖科考时的便签,上面写着“2024.07.15,格尔木盐湖,样品编号QH-012”。

  小宋立刻拿出实验记录本,翻到前处理步骤那一页:“我按照标准方法加了5硝酸,消解温度180℃,时间30分钟……难道是高盐基质里的氯离子和硝酸反应,生成了干扰离子?”

  “很有可能,”林夏将硝酸瓶放回原位,目光落在通风橱里的样品瓶上,“我们用固相萃取柱先去除氯离子,再重新消解。你去准备三根C18固相萃取柱,我来配制洗脱液——记得用超纯水,避免引入新的杂质。”

  小宋点头应下,转身时瞥见林夏桌角的保温杯,杯身上印着“盐湖资源综合利用课题组”的蓝色字样,杯盖旁边压着一张便签,是林夏女儿念念用彩笔写的“爸爸记得喝热水”,末尾还画了个拿着试剂瓶的小人。

  林夏重新调试分光光度计,让仪器预热。等待的间隙,他翻开抽屉里的科考日志,去年在格尔木盐湖的场景突然清晰起来——正午的太阳把盐湖晒得泛着白光,盐结晶在脚下咯吱作响,他和团队成员趴在盐滩上,用塑料勺小心翼翼地采集卤水样品,汗水顺着脸颊流进衣领,却没人舍得停下——那里的锂资源储量占全国的60%以上,而他们要做的,就是找到更高效的提锂技术,打破国外对锂电池核心材料的垄断。

  “林老师,固相萃取柱准备好了!”小宋的声音将他拉回实验室。两人一起处理样品,林夏负责上样,小宋控制流速,透明的卤水缓缓流过萃取柱,原本浑浊的液体变得清澈起来。“您看,去除氯离子后,溶液的颜色都变浅了,”小宋指着收集瓶,“这次应该不会有干扰了。”

  林夏点点头,将处理后的样品送入消解罐:“等消解完成,我们用标准加入法做校准,这样能进一步消除基体效应。做分析化学,最忌讳的就是想当然——有时候多一步验证,就能避免后面的连锁错误。”

  他想起刚进实验室时,导师老陈跟他说的话:“化学试剂不会说谎,数据偏差一定有原因,你要做的就是像侦探一样,找出那个隐藏的‘凶手’。”那时候他还不懂,直到第一次做水质检测,数据反复出现异常,最后才发现是实验用水里的钙镁离子干扰了检测,从那以后,他养成了每次实验前先做空白验证的习惯。

  下午四点多,重新检测的数据终于出来了——锂含量2.28g/L,与第一次检测结果的误差控制在0.02g/L以内,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9998。“太好了!”小宋兴奋地把数据录入报告,“这样我们的提锂工艺实验就能用这个基础数据了。”

  林夏却没立刻松口气,而是拿出另一组样品:“这是昨天用新型吸附剂处理后的卤水,你测一下锂的吸附率,看看能不能达到85%以上。如果效果好,我们下周就可以做动态吸附实验。”

  这款新型吸附剂是林夏团队自主研发的,以石墨烯为载体,负载了钛基化合物,专门针对高盐卤水中的锂离子设计。之前的静态实验显示,它的吸附容量比传统吸附剂高30%,但动态吸附效果还需要验证。

  等待检测结果的间隙,林夏接到了妻子苏薇的电话:“今天是念念的生日,你答应了要陪她吹蜡烛的,可别又加班到太晚。”苏薇的声音里带着笑意,却也藏着一丝无奈。

  林夏心里一紧,抬头看了眼墙上的挂钟——已经五点半了。“我尽快处理完手里的事,争取七点前回家,”他轻声说,“你先带念念去买蛋糕,我回来给她补生日礼物。”

  挂了电话,他加快了实验进度。当检测结果显示锂吸附率达到89.2%时,他终于松了口气,立刻收拾实验台,脱下白大褂往家赶。路过花店时,他特意买了一束向日葵——念念说过,向日葵像小太阳,和爸爸实验室里的黄色试剂一样好看。

  回到家,推开门就闻到了蛋糕的香味。念念穿着粉色的公主裙,看到他立刻扑过来:“爸爸!你终于回来了!我们等你吹蜡烛呢!”

  林夏放下花,抱起女儿,在她脸上亲了一口:“对不起呀宝贝,爸爸回来晚了。这是给你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