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北静郡王-《红楼:贾政从教坊司救人》

  北静郡王府的书房内,檀香袅袅。

  水溶端坐在紫檀木椅上,手中摩挲着一枚玉佩,听着小厮躬身汇报神京城内的最新消息。

  “王爷,今早朝会的消息已经传开了。”

  小厮低着头,声音恭敬,

  “说是国库缺口近四百万两,最后还是陛下从内库拨了一百余万两,才勉强把亏空填上。”

  “现在京里都在议论,国库空了,往后要是再有事,可就难办了。”

  水溶闻言,脸上依旧没什么表情,指尖却微微一顿。

  他抬眼看向窗外,庭院里的梧桐叶已染上秋霜,正如大隋此刻的境况,看似平静,实则暗藏危机。

  “陛下内库……也经不起这么填。”

  他轻声自语,语气听不出喜怒。

  小厮又道:

  “还有人说,这次粮价暴涨、军需采买价格虚高,都是南方那些富商在背后捣鬼。”

  “他们好像算准了国库急需物资,故意把价格抬得老高,光粮食和兵器这两项,就比平时多赚了上百万两。”

  “算准了?”

  水溶嘴角勾起一抹冷意,放下手中的玉佩,

  “不是算准,是他们早就摸透了朝廷的软肋。”

  “这些年,江南富商借着漕运、盐铁生意积累了巨富,却从不肯为国分忧。”

  “每逢战事或灾荒,就趁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把国库当成了他们的摇钱树。”

  他起身走到案前,拿起一张摊开的舆图,手指落在江南的位置:

  “你以为他们只是赚些差价?他们是在一点点挖空大隋的国本。”

  “国库空了,朝廷无力赈灾、无法强军,最后受苦的是百姓,动摇的是江山根基。”

  “而他们,却能躲在江南的温柔乡里,坐看风云变幻。”

  小厮听得心惊,忍不住问道:

  “那朝廷就不管管吗?任由他们这么下去,迟早会出大事。”

  “管?怎么管?”

  水溶摇头,语气带着一丝无奈,

  “江南是赋税重地,那些富商与地方官员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

  “陛下若是强硬打压,恐会引发江南动荡,到时候赋税锐减,国库只会更难。”

  “这些年,朝廷对他们,也只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再加上太上皇的存在!”

  他顿了顿,目光重新变得锐利:

  “不过,这次他们做得太过分了。国库空虚的消息传开,不仅百姓恐慌,怕是连边境的女真、内部的反贼,都会蠢蠢欲动。”

  水溶走到窗边,望着远处的宫城方向,心中已有了计较。

  “你去查一下,这次粮价暴涨背后,领头的是哪几家富商。”

  他吩咐道,

  “另外,把京中勋贵对国库空虚的议论,也一并整理出来,给我看看。”

  “是,王爷。”

  小厮躬身应下,转身快步离去。

  书房内恢复了寂静,水溶的目光落在舆图上,久久未动。

  他知道,国库空虚只是表象,真正的危机,藏在那些逐利的富商、腐败的官员,以及朝廷对地方日渐失控的掌控力里。

  而这一切,若不及时解决,迟早会酿成大祸。

  小厮躬身离去后,书房内的檀香似乎更浓了些。

  水溶对着空无一人的身后,低唤了一声:

  “出来。”

  话音刚落,书柜后的阴影里便走出一道黑衣人,身形挺拔,气息隐匿,显然是常年执行秘密差事的好手。

  “王爷有何吩咐?”黑衣人单膝跪地,声音低沉。

  “传我口信给陶家。”

  水溶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让他们尽快扫清此次粮价波动中的所有痕迹,尤其是与军需采买相关的账目和人脉,务必在三日内处理干净。”

  “朝廷很快就会派人调查此事,绝不能留下任何把柄。”

  “属下明白。”

  黑衣人领命,又问,

  “若是陶家那边出了纰漏,是否需要……”

  “不必。”

  水溶抬手打断,

  “只需提醒他们,此次事关重大,若被朝廷抓住把柄,不仅陶家保不住,连带着与他们牵扯的人,也会一同遭殃。他们自会知道该怎么做。”

  黑衣人不再多言,躬身一礼后,如鬼魅般退回书柜后,转瞬消失不见。

  书房内再次恢复寂静,只剩下水溶一人,站在窗前,望着庭院中飘落的梧桐叶,思绪渐渐飘远。

  他忽然想起了贾政——那个出身荣国府,此前在朝堂上看似只懂文墨、循规蹈矩的官员。

  谁也没料到,此次大同危机,竟是贾政的几条计策,硬生生将一场可能拖上半年的战事,在半月内就画上了句号。

  “原以为这场仗,至少要耗到今年秋天。”

  水溶轻声自语,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窗棂,

  “若真拖上半年,粮草、军饷、抚恤的开销翻上几番,国库亏空就不是百万两,怕是千万两都打不住,到时候朝廷就算砸锅卖铁,也填不上这个窟窿。”

  他不得不承认,贾政提出的各项策略,每一步都踩在了要害上,既减少了伤亡,又缩短了战事,间接为朝廷省下了巨额开销。

  同时整个边境没有糜烂。

  若没有这些计策,大隋的国库恐怕早已被这场战事掏空,后续面对女真的反扑或江南的隐忧,只会更加被动。

  “贾家……这是又要起来了。”

  水溶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

  贾代善在世时,贾家在军中的势力曾让皇室忌惮,如今贾政凭借政略崭露头角,虽未染指兵权,却已在朝堂上站稳了脚跟。

  再加上其莫测的修为和工部、都察院的实权,荣国府的地位,已非往日可比。

  他转过身,走到案前,拿起一本关于大同战事的奏报,上面详细记载了贾政的献策过程。

  水溶翻看着,心中暗忖:

  往后朝堂之上,怕是要多关注这位荣国府的二老爷了。

  毕竟,能在短时间内扭转危局、还懂得收敛锋芒的人,绝非池中之物。

  水溶处理完密事,便转身往后院走去。

  穿过抄手游廊,远远就见王妃正坐在廊下的石凳上,手里拿着针线,身旁的丫鬟正为她剥着石榴,阳光洒在她身上,透着几分温婉娴静。

  王妃见他走来,连忙放下针线起身行礼:“王爷回来了。”

  “坐吧,不必多礼。”

  水溶在她身旁坐下,接过丫鬟递来的茶,指尖触到温热的杯壁,才觉周身的紧绷稍稍舒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