牂牁江前线的战事暂时陷入了僵持,邓艾因渡江受挫与奇兵覆没而暂缓了攻势,转而采取围困与寻找新渡口的策略。然而,战争的胜负往往不仅取决于前线的刀光剑影,更系于后方的稳固与人心的向背。对于偏安南中一隅的蜀汉流亡朝廷而言,来自内部的侵蚀,其凶险程度,有时更甚于外部的明枪。
味县,这座临时都城,在表面的戒备森严之下,各种暗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涌动、交汇、激荡。前线传来的每一个消息——无论是姜维成功阻滞魏军的捷报,还是军粮短缺、伤亡加剧的困境——都如同投入静湖的石子,在不同的人群中激起截然不同的涟漪。
最大的波澜,起于光禄大夫谯周及其周围聚集的一批悲观派官员。他们大多出身益州本土士族,家族产业根基在蜀地,对这片远离故土的南中之地本无归属感,对凭借天险抵抗魏国大军的前景更是彻底绝望。牂牁江的血战,在他们看来,不过是延缓了最终败亡的时间,并且徒增伤亡而已。
这一日,谯周以探病为由,邀集了数位志同道合的官员,秘密聚于其临时寓所。室内门窗紧闭,烛光摇曳,映照着几张忧心忡忡的脸。
“诸公,”谯周声音低沉,带着一种近乎绝望的清醒,“前线消息,诸位想必已知。姜伯约虽勇,阻邓艾于牂牁,然我军伤亡颇重,粮草将尽,此乃竭泽而渔啊!能挡得一时,可能挡得一世?”
一位名叫杜琼的官员叹息道:“谯公所言极是。陛下播越于此,我等追随,本望有一线生机。然观如今局势,南中贫瘠,夷心叵测,外有强敌环伺,内无充饥之粮,僵持下去,恐……恐终不免玉石俱焚之祸。”
“听闻邓艾已遣使招降南中诸夷,许以重利。”另一人低声道,“若夷帅倒戈,我军腹背受敌,则万事休矣!届时,只怕想降……亦不可得矣!”
此言一出,满座皆寂,一种冰冷的恐惧在空气中蔓延。他们害怕的不仅是死亡,更是那种毫无尊严、任人宰割的结局。
谯周环视众人,缓缓道:“《周易》有云,‘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当今之势,进则必亡,退或可生。为陛下计,为蜀中百万生灵计,唯有……唯有顺应天命,遣使请和,或可保全宗庙,延续汉祀。” 他再次提出了那个敏感而尖锐的话题,但此次,语气更加沉重,理由似乎也更加“充分”。
“然……卫将军与大将军态度坚决,恐难应允啊。”有人担忧道。
谯周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正因如此,我等更需劝谏陛下,陈说利害。陛下乃万乘之尊,岂能久居此瘴疠之地,受此颠沛流离之苦?只要陛下心意转变,姜维、诸葛瞻虽权柄在握,亦为臣子,安能违逆君父之意?” 他将突破口,明确地指向了意志最为薄弱的刘禅。
类似的密谈,在味县的几个角落悄然进行着。悲观与投降的论调,如同瘟疫般在部分文官中悄然传播,虽未形成公开的浪潮,却已严重侵蚀着流亡朝廷本就脆弱的凝聚力。一些官员开始暗中与家人书信往来,安排后路;甚至有人尝试与当地一些态度暧昧的夷帅秘密接触,为自己寻找可能的庇护。
这些动向,自然未能瞒过诸葛瞻的耳目。秘书令郤正、以及负责城内治安的廖化,都向他汇报了相关迹象。诸葛瞻深感事态严重,内部的分裂比前线的敌人更为致命。
“谯周等人,虽是为私利或畏死,然其言论,极具蛊惑性,尤其易动摇陛下之心。”诸葛瞻对郤正和廖化沉声道,“必须遏制此风!然,不可简单弹压,否则易激生变故。”
他采取了多管齐下的策略:一方面,他让郤正以秘书台的名义,组织忠于朝廷的官员,撰写驳斥投降论调的文章,引经据典,强调忠君爱国、坚守气节的重要性,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舆论引导;另一方面,他请廖化加强城内巡查,对官员之间的异常聚会保持警惕,但暂不采取抓捕行动,以免打草惊蛇。同时,他更加勤勉地入宫陪伴刘禅,以汇报军情、商议政事为名,用前线将士的英勇事迹和“汉室正统”的大义来潜移默化地影响皇帝,竭力稳固其本就不坚的意志。
然而,最让诸葛瞻担忧的,并非仅仅是文官集团的动摇,而是军心可能受到的波及。前线将士在浴血奋战,若后方传来朝廷有意求和的消息,对士气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他特别召见了留守味县的将领廖化,叮嘱道:“廖将军,军中耳目,务必清明。若有流言惑众者,无论官职,立即拿下,严惩不贷!务必确保将士们知道,朝廷与他们同在,绝无二心!”
“末将明白!”廖化慨然应诺,“有敢乱我军心者,老夫第一个砍了他!”
就在诸葛瞻全力稳定内部的同时,另一个潜在的危机也在发酵。安南将军霍弋,镇守南中多年,其麾下郡兵与姜维带来的中央军之间,虽表面和睦,但隔阂与摩擦始终存在。前线物资吃紧,味县有限的资源需要优先保障姜维主力,这自然影响了霍弋部下的供给,引起了一些郡兵将领的不满。加之霍弋本人对于朝廷长期滞留南中可能引发的各种问题心存忧虑,其态度虽依旧忠于汉室,但已不如最初那般积极主动。
这一日,霍弋麾下一名心腹都尉,因军粮分配问题与廖化部下发生争执,言语冲突间,竟说出了“尔等败军之将,来此争食,岂有此理!”的过激之言。虽被及时制止,未酿成斗殴,但此事迅速传开,在两军中都造成了恶劣影响。
诸葛瞻闻讯,心知此事可大可小,处理不当,恐酿成内乱。他立即请来霍弋,屏退左右,开门见山道:“霍将军,日前军中龃龉,瞻已听闻。此乃小人妄言,绝非朝廷与本将之意,更绝非姜大将军之意!将士们远来疲惫,粮秣艰难,分配或有疏漏,瞻在此向将军致歉。当前大敌当前,我等汉臣,更应同舟共济,切不可因些许琐事,自乱阵脚,亲痛仇快啊!”
霍弋见诸葛瞻态度诚恳,且主动承担责任,心中芥蒂稍减,也拱手道:“卫将军言重了。是弋治军不严,致使部下狂言,惊扰朝廷。将军放心,弋必严惩肇事者,以儆效尤。今后粮秣分配,但凭卫将军与朝廷安排,弋及麾下将士,绝无怨言。” 话虽如此,但两人都明白,裂痕一旦产生,便难以完全弥合。
内部的暗流,如同地下水般无声地侵蚀着堤坝。前线的姜维尚在苦苦支撑,而后方的味县,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关乎着这个流亡政权能否坚持下去。诸葛瞻站在行宫的高处,望着阴沉的天空和肃杀的城池,深感肩头担子之重。他必须在这内外交困的绝境中,找到一线生机,守住这汉室最后的微光。而遥远的北方,邓艾的下一波攻势,正在悄然酝酿之中。
味县,这座临时都城,在表面的戒备森严之下,各种暗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涌动、交汇、激荡。前线传来的每一个消息——无论是姜维成功阻滞魏军的捷报,还是军粮短缺、伤亡加剧的困境——都如同投入静湖的石子,在不同的人群中激起截然不同的涟漪。
最大的波澜,起于光禄大夫谯周及其周围聚集的一批悲观派官员。他们大多出身益州本土士族,家族产业根基在蜀地,对这片远离故土的南中之地本无归属感,对凭借天险抵抗魏国大军的前景更是彻底绝望。牂牁江的血战,在他们看来,不过是延缓了最终败亡的时间,并且徒增伤亡而已。
这一日,谯周以探病为由,邀集了数位志同道合的官员,秘密聚于其临时寓所。室内门窗紧闭,烛光摇曳,映照着几张忧心忡忡的脸。
“诸公,”谯周声音低沉,带着一种近乎绝望的清醒,“前线消息,诸位想必已知。姜伯约虽勇,阻邓艾于牂牁,然我军伤亡颇重,粮草将尽,此乃竭泽而渔啊!能挡得一时,可能挡得一世?”
一位名叫杜琼的官员叹息道:“谯公所言极是。陛下播越于此,我等追随,本望有一线生机。然观如今局势,南中贫瘠,夷心叵测,外有强敌环伺,内无充饥之粮,僵持下去,恐……恐终不免玉石俱焚之祸。”
“听闻邓艾已遣使招降南中诸夷,许以重利。”另一人低声道,“若夷帅倒戈,我军腹背受敌,则万事休矣!届时,只怕想降……亦不可得矣!”
此言一出,满座皆寂,一种冰冷的恐惧在空气中蔓延。他们害怕的不仅是死亡,更是那种毫无尊严、任人宰割的结局。
谯周环视众人,缓缓道:“《周易》有云,‘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当今之势,进则必亡,退或可生。为陛下计,为蜀中百万生灵计,唯有……唯有顺应天命,遣使请和,或可保全宗庙,延续汉祀。” 他再次提出了那个敏感而尖锐的话题,但此次,语气更加沉重,理由似乎也更加“充分”。
“然……卫将军与大将军态度坚决,恐难应允啊。”有人担忧道。
谯周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正因如此,我等更需劝谏陛下,陈说利害。陛下乃万乘之尊,岂能久居此瘴疠之地,受此颠沛流离之苦?只要陛下心意转变,姜维、诸葛瞻虽权柄在握,亦为臣子,安能违逆君父之意?” 他将突破口,明确地指向了意志最为薄弱的刘禅。
类似的密谈,在味县的几个角落悄然进行着。悲观与投降的论调,如同瘟疫般在部分文官中悄然传播,虽未形成公开的浪潮,却已严重侵蚀着流亡朝廷本就脆弱的凝聚力。一些官员开始暗中与家人书信往来,安排后路;甚至有人尝试与当地一些态度暧昧的夷帅秘密接触,为自己寻找可能的庇护。
这些动向,自然未能瞒过诸葛瞻的耳目。秘书令郤正、以及负责城内治安的廖化,都向他汇报了相关迹象。诸葛瞻深感事态严重,内部的分裂比前线的敌人更为致命。
“谯周等人,虽是为私利或畏死,然其言论,极具蛊惑性,尤其易动摇陛下之心。”诸葛瞻对郤正和廖化沉声道,“必须遏制此风!然,不可简单弹压,否则易激生变故。”
他采取了多管齐下的策略:一方面,他让郤正以秘书台的名义,组织忠于朝廷的官员,撰写驳斥投降论调的文章,引经据典,强调忠君爱国、坚守气节的重要性,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舆论引导;另一方面,他请廖化加强城内巡查,对官员之间的异常聚会保持警惕,但暂不采取抓捕行动,以免打草惊蛇。同时,他更加勤勉地入宫陪伴刘禅,以汇报军情、商议政事为名,用前线将士的英勇事迹和“汉室正统”的大义来潜移默化地影响皇帝,竭力稳固其本就不坚的意志。
然而,最让诸葛瞻担忧的,并非仅仅是文官集团的动摇,而是军心可能受到的波及。前线将士在浴血奋战,若后方传来朝廷有意求和的消息,对士气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他特别召见了留守味县的将领廖化,叮嘱道:“廖将军,军中耳目,务必清明。若有流言惑众者,无论官职,立即拿下,严惩不贷!务必确保将士们知道,朝廷与他们同在,绝无二心!”
“末将明白!”廖化慨然应诺,“有敢乱我军心者,老夫第一个砍了他!”
就在诸葛瞻全力稳定内部的同时,另一个潜在的危机也在发酵。安南将军霍弋,镇守南中多年,其麾下郡兵与姜维带来的中央军之间,虽表面和睦,但隔阂与摩擦始终存在。前线物资吃紧,味县有限的资源需要优先保障姜维主力,这自然影响了霍弋部下的供给,引起了一些郡兵将领的不满。加之霍弋本人对于朝廷长期滞留南中可能引发的各种问题心存忧虑,其态度虽依旧忠于汉室,但已不如最初那般积极主动。
这一日,霍弋麾下一名心腹都尉,因军粮分配问题与廖化部下发生争执,言语冲突间,竟说出了“尔等败军之将,来此争食,岂有此理!”的过激之言。虽被及时制止,未酿成斗殴,但此事迅速传开,在两军中都造成了恶劣影响。
诸葛瞻闻讯,心知此事可大可小,处理不当,恐酿成内乱。他立即请来霍弋,屏退左右,开门见山道:“霍将军,日前军中龃龉,瞻已听闻。此乃小人妄言,绝非朝廷与本将之意,更绝非姜大将军之意!将士们远来疲惫,粮秣艰难,分配或有疏漏,瞻在此向将军致歉。当前大敌当前,我等汉臣,更应同舟共济,切不可因些许琐事,自乱阵脚,亲痛仇快啊!”
霍弋见诸葛瞻态度诚恳,且主动承担责任,心中芥蒂稍减,也拱手道:“卫将军言重了。是弋治军不严,致使部下狂言,惊扰朝廷。将军放心,弋必严惩肇事者,以儆效尤。今后粮秣分配,但凭卫将军与朝廷安排,弋及麾下将士,绝无怨言。” 话虽如此,但两人都明白,裂痕一旦产生,便难以完全弥合。
内部的暗流,如同地下水般无声地侵蚀着堤坝。前线的姜维尚在苦苦支撑,而后方的味县,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关乎着这个流亡政权能否坚持下去。诸葛瞻站在行宫的高处,望着阴沉的天空和肃杀的城池,深感肩头担子之重。他必须在这内外交困的绝境中,找到一线生机,守住这汉室最后的微光。而遥远的北方,邓艾的下一波攻势,正在悄然酝酿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