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瞻亲率千余人马离开味县,奔赴危机四伏的粮道沿线,使得本就兵力空虚的临时都城更显寂寥与不安。皇宫(原郡守府)内,气氛压抑得如同暴风雨前的死寂。皇帝刘禅的病榻前,仅有几名贴身宦官侍奉,药味混杂着潮湿的霉气,弥漫在简陋的殿宇中。
然而,在这片绝望的阴霾之下,一些细微的变化,如同石缝中挣扎出的嫩芽,悄然发生。当父辈们在前线浴血、在朝堂周旋之际,年轻一代,那些承载着姓氏与血脉的将门虎子、皇室宗亲,开始被迫直面这残酷的国难,并在沉默中逐渐挺直了脊梁。
在行宫一侧僻静的院落里,卫将军夫人、刘禅的长女刘嫣,正对着一盏孤灯,默默缝补着一件旧衣。她年约三旬,面容清秀却带着挥之不去的忧色,昔日成都宫中的华服早已换作寻常布裙。她的身边,坐着两个年幼的孩子:长子诸葛尚,年方十岁,眉宇间已有其父诸葛瞻的沉静,正认真地临摹着一篇《出师表》;次女诸葛怀,年仅六岁,乖巧地在一旁玩耍着几个彩色的线团。
“母亲,”诸葛尚停下笔,抬头望向母亲,小声问道,“父亲何时能回来?外面……还在打仗吗?”
刘嫣手中的针线微微一滞,强挤出一丝温和的笑容:“尚儿乖,你父亲去办要紧的事,办完了就回来。你要好好读书习字,将来像你祖父、父亲一样,为国效力。” 她的话语轻柔,却掩不住眼底深处的焦虑。作为公主,她比寻常妇人更清楚当前局势的危殆,夫君亲赴险地,朝廷风雨飘摇,每一次驿马疾驰的声音都让她心惊肉跳。
与此同时,在城内另一处临时安置官员家眷的居所中,类似的场景也在上演。已故车骑将军张飞之孙、羽林督张遵的遗孀赵氏,正督促着年仅十二岁的儿子张奕练习枪棒基础。张奕虎头虎脑,臂力初显,一招一式虽显稚嫩,却已有几分猛将家风。赵氏眼中含泪,却语气坚定:“奕儿,记住你祖父、父亲的英名!我张氏满门忠烈,你切不可堕了家风!”
在老将廖化略显拥挤的府邸内,其子廖通年已十六,正值血气方刚之年。他听着父亲与部将商议城防时提到的严峻形势,看着城内日益紧张的气氛,再也按捺不住,向父亲请命:“父亲!孩儿愿率家丁,协助巡城,或往前线运送粮秣!国家危难,儿岂能安坐于家中!” 廖化看着儿子坚毅的眼神,既感欣慰又深为忧虑,最终叹道:“我儿有志气!但需谨记,不可莽撞,一切听令行事!”
这些细微的动静,自然逃不过留守主持大局的安南将军霍弋和秘书令郤正的眼睛。这一日,两人在处理完紧急公务后,于霍弋府中密谈。
“卫将军亲赴险地,京城人心浮动,谯周等人虽暂未生事,然其影响犹在。”郤正忧心忡忡,“陛下龙体欠安,若朝廷再无振奋之象,恐生内变啊。”
霍弋沉吟良久,缓缓道:“郤公所言极是。然,如今可用之兵甚少,强征恐激民变。瞻前顾后,绝非良策。” 他目光一闪,看向郤正,“或许,我等可效武侯当年,聚拢人心,尤其是……年轻一辈的血性。”
郤正一怔:“霍将军的意思是?”
“陛下虽在病中,然皇室血脉不止一人。”霍弋压低声音,“北地王刘谌殿下,虽年轻,然素有大志,性情刚毅。此外,卫将军夫人乃陛下长公主,其子诸葛尚,聪慧沉稳,颇具其祖之风。还有张飞将军之孙、赵云将军之子等将门之后,皆是我大汉未来的希望。值此存亡之际,何不请他们出面,以示皇室与勋戚子弟,与国同休戚之心?此举,或可激励士气,稳定人心!”
郤正听罢,眼中一亮:“将军此议甚善!让皇室宗亲与忠良之后站出来,既可彰显朝廷上下一心,亦可让百姓将士看到,汉祚绵延,希望不绝!此事,老夫愿全力促成!”
计议已定,郤正立即以秘书令身份,借探病为由入宫,在刘禅病榻前委婉陈说利害。精神萎靡的刘禅,此刻只求心安,听闻此举或可稳定局面,未加细思便含糊应允。霍弋则亲自拜访了北地王刘谌的住处。
刘谌年约二十,面容酷似其祖刘备,眉宇间自带一股英气。他对于朝廷南迁以来的颓势早已心怀悲愤。听闻霍弋来意,他当即慨然应允:“霍将军!国家至此,我刘氏子孙岂能坐视?谌虽不才,愿效死力!但有所命,万死不辞!”
次日,一场经过精心安排却意义非凡的仪式,在味县城内唯一的校场举行。霍弋、郤正、廖化等留守重臣悉数到场,城中低级官吏、军中将校以及部分闻讯而来的百姓,聚集在场边,好奇而忐忑地观望着。
仪式开始,首先由郤正宣读了一篇由他亲自草拟的《告将士百姓书》,言辞恳切,陈述国难,追念先帝武侯之功业,痛斥国贼,申明抗战到底的决心。接着,在众人瞩目下,一身素服的长公主刘嫣,携子诸葛尚、女诸葛怀,稳步登上临时搭建的木台。刘嫣虽为女子,此刻却展现出皇室风范,她向众人微微颔首,朗声道:“妾身一介女流,亦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陛下抱恙,然汉室血脉犹存!我儿尚虽年幼,亦当时刻不忘国仇家恨!” 她的话不多,却情真意切,令人动容。
紧接着,北地王刘谌一身戎装,腰佩长剑,大步上台。他目光炯炯,扫视全场,声音洪亮而充满力量:“诸位将士!诸位父老!我乃北地王刘谌!今魏寇侵我疆土,毁我家园,此仇不共戴天!谌在此立誓,必与诸君同生共死,卫我社稷!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只要我刘氏一息尚存,则抗魏之大旗,永不倒!” 他的出现和誓言,如同一剂强心针,让在场许多原本沮丧的将士眼中重新燃起了光芒。
随后,年仅十二岁的张奕,在母亲赵氏的陪同下,也走上台前。他努力挺直小小的身躯,用尚带稚气却异常坚定的声音说:“我乃张奕!祖父桓侯、父亲,皆为国捐躯!奕虽年少,亦知忠义!愿效先辈,杀敌报国!” 在他身后,赵云之子、牙门将赵广,以及廖化之子廖通等一批年轻的将门之后和低阶军官,纷纷自发上前,肃然站立,用无声的行动表达了他们的决心。
这场面,虽无千军万马之雄壮,却自有一股悲怆而坚韧的力量在凝聚。它向所有人宣告:蜀汉的希望,并未随着老一代的凋零或困境而熄灭,新的血脉正在危难中觉醒,准备接过父辈的旗帜。
仪式的影响是深远的。城中低迷的士气为之一振。普通士卒看到皇室亲王、公主、以及那些名将之后都与自己同处危城,共担国难,心中的怨气与恐慌消散了不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上下同欲”的悲壮感。就连一些原本持观望态度的官员,见此情景,也暂时收敛了心思。
更重要的是,这次集会催生了一个实质性的结果。在霍弋和郤正的支持下,由北地王刘谌名义上牵头,实际由赵广、廖通等年轻将领具体负责,成立了一支特殊的“翊卫营”。这支营队主要由自愿报名的官员子弟、城中青壮以及部分忠勇的家丁组成,人数虽仅数百,但士气高昂。他们的任务并非直接上前线厮杀,而是负责加强城内夜间巡逻、协助维护治安、护卫粮仓等重要设施,并开始进行基础的军事训练。这支队伍的存在,不仅增强了都城的防御力量,更成为了一个象征,一个传承的象征。
然而,现实的危机并未因此消散。就在“翊卫营”成立后不久,前方传来紧急军报:诸葛瞻在粮道沿线与一股魏军袭击队遭遇,发生激战,虽击退敌军,但自身亦有伤亡,粮道安全仍受严重威胁!同时,牂牁江对岸的邓艾大军,活动频繁,似有大规模调动迹象,新一轮的猛攻随时可能开始。
消息传来,刚刚凝聚起来的一点信心又蒙上了阴影。刘谌、赵广等年轻人摩拳擦掌,纷纷向霍弋请战,要求带兵增援粮道或前线。霍弋老成持重,深知这些年轻人勇则勇矣,但缺乏实战经验,此刻派上前线无异于送死,只能婉言安抚,命他们加紧训练,守好本职。
希望的火种已然播下,但能否在即将到来的狂风暴雨中存活并燃成燎原之势,仍是未知之数。对于年轻的蜀汉第二代、第三代而言,他们的考验,才刚刚开始。而父辈们用鲜血守护的旗帜,正沉重而期待地,等待着他们的肩膀来扛起。
然而,在这片绝望的阴霾之下,一些细微的变化,如同石缝中挣扎出的嫩芽,悄然发生。当父辈们在前线浴血、在朝堂周旋之际,年轻一代,那些承载着姓氏与血脉的将门虎子、皇室宗亲,开始被迫直面这残酷的国难,并在沉默中逐渐挺直了脊梁。
在行宫一侧僻静的院落里,卫将军夫人、刘禅的长女刘嫣,正对着一盏孤灯,默默缝补着一件旧衣。她年约三旬,面容清秀却带着挥之不去的忧色,昔日成都宫中的华服早已换作寻常布裙。她的身边,坐着两个年幼的孩子:长子诸葛尚,年方十岁,眉宇间已有其父诸葛瞻的沉静,正认真地临摹着一篇《出师表》;次女诸葛怀,年仅六岁,乖巧地在一旁玩耍着几个彩色的线团。
“母亲,”诸葛尚停下笔,抬头望向母亲,小声问道,“父亲何时能回来?外面……还在打仗吗?”
刘嫣手中的针线微微一滞,强挤出一丝温和的笑容:“尚儿乖,你父亲去办要紧的事,办完了就回来。你要好好读书习字,将来像你祖父、父亲一样,为国效力。” 她的话语轻柔,却掩不住眼底深处的焦虑。作为公主,她比寻常妇人更清楚当前局势的危殆,夫君亲赴险地,朝廷风雨飘摇,每一次驿马疾驰的声音都让她心惊肉跳。
与此同时,在城内另一处临时安置官员家眷的居所中,类似的场景也在上演。已故车骑将军张飞之孙、羽林督张遵的遗孀赵氏,正督促着年仅十二岁的儿子张奕练习枪棒基础。张奕虎头虎脑,臂力初显,一招一式虽显稚嫩,却已有几分猛将家风。赵氏眼中含泪,却语气坚定:“奕儿,记住你祖父、父亲的英名!我张氏满门忠烈,你切不可堕了家风!”
在老将廖化略显拥挤的府邸内,其子廖通年已十六,正值血气方刚之年。他听着父亲与部将商议城防时提到的严峻形势,看着城内日益紧张的气氛,再也按捺不住,向父亲请命:“父亲!孩儿愿率家丁,协助巡城,或往前线运送粮秣!国家危难,儿岂能安坐于家中!” 廖化看着儿子坚毅的眼神,既感欣慰又深为忧虑,最终叹道:“我儿有志气!但需谨记,不可莽撞,一切听令行事!”
这些细微的动静,自然逃不过留守主持大局的安南将军霍弋和秘书令郤正的眼睛。这一日,两人在处理完紧急公务后,于霍弋府中密谈。
“卫将军亲赴险地,京城人心浮动,谯周等人虽暂未生事,然其影响犹在。”郤正忧心忡忡,“陛下龙体欠安,若朝廷再无振奋之象,恐生内变啊。”
霍弋沉吟良久,缓缓道:“郤公所言极是。然,如今可用之兵甚少,强征恐激民变。瞻前顾后,绝非良策。” 他目光一闪,看向郤正,“或许,我等可效武侯当年,聚拢人心,尤其是……年轻一辈的血性。”
郤正一怔:“霍将军的意思是?”
“陛下虽在病中,然皇室血脉不止一人。”霍弋压低声音,“北地王刘谌殿下,虽年轻,然素有大志,性情刚毅。此外,卫将军夫人乃陛下长公主,其子诸葛尚,聪慧沉稳,颇具其祖之风。还有张飞将军之孙、赵云将军之子等将门之后,皆是我大汉未来的希望。值此存亡之际,何不请他们出面,以示皇室与勋戚子弟,与国同休戚之心?此举,或可激励士气,稳定人心!”
郤正听罢,眼中一亮:“将军此议甚善!让皇室宗亲与忠良之后站出来,既可彰显朝廷上下一心,亦可让百姓将士看到,汉祚绵延,希望不绝!此事,老夫愿全力促成!”
计议已定,郤正立即以秘书令身份,借探病为由入宫,在刘禅病榻前委婉陈说利害。精神萎靡的刘禅,此刻只求心安,听闻此举或可稳定局面,未加细思便含糊应允。霍弋则亲自拜访了北地王刘谌的住处。
刘谌年约二十,面容酷似其祖刘备,眉宇间自带一股英气。他对于朝廷南迁以来的颓势早已心怀悲愤。听闻霍弋来意,他当即慨然应允:“霍将军!国家至此,我刘氏子孙岂能坐视?谌虽不才,愿效死力!但有所命,万死不辞!”
次日,一场经过精心安排却意义非凡的仪式,在味县城内唯一的校场举行。霍弋、郤正、廖化等留守重臣悉数到场,城中低级官吏、军中将校以及部分闻讯而来的百姓,聚集在场边,好奇而忐忑地观望着。
仪式开始,首先由郤正宣读了一篇由他亲自草拟的《告将士百姓书》,言辞恳切,陈述国难,追念先帝武侯之功业,痛斥国贼,申明抗战到底的决心。接着,在众人瞩目下,一身素服的长公主刘嫣,携子诸葛尚、女诸葛怀,稳步登上临时搭建的木台。刘嫣虽为女子,此刻却展现出皇室风范,她向众人微微颔首,朗声道:“妾身一介女流,亦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陛下抱恙,然汉室血脉犹存!我儿尚虽年幼,亦当时刻不忘国仇家恨!” 她的话不多,却情真意切,令人动容。
紧接着,北地王刘谌一身戎装,腰佩长剑,大步上台。他目光炯炯,扫视全场,声音洪亮而充满力量:“诸位将士!诸位父老!我乃北地王刘谌!今魏寇侵我疆土,毁我家园,此仇不共戴天!谌在此立誓,必与诸君同生共死,卫我社稷!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只要我刘氏一息尚存,则抗魏之大旗,永不倒!” 他的出现和誓言,如同一剂强心针,让在场许多原本沮丧的将士眼中重新燃起了光芒。
随后,年仅十二岁的张奕,在母亲赵氏的陪同下,也走上台前。他努力挺直小小的身躯,用尚带稚气却异常坚定的声音说:“我乃张奕!祖父桓侯、父亲,皆为国捐躯!奕虽年少,亦知忠义!愿效先辈,杀敌报国!” 在他身后,赵云之子、牙门将赵广,以及廖化之子廖通等一批年轻的将门之后和低阶军官,纷纷自发上前,肃然站立,用无声的行动表达了他们的决心。
这场面,虽无千军万马之雄壮,却自有一股悲怆而坚韧的力量在凝聚。它向所有人宣告:蜀汉的希望,并未随着老一代的凋零或困境而熄灭,新的血脉正在危难中觉醒,准备接过父辈的旗帜。
仪式的影响是深远的。城中低迷的士气为之一振。普通士卒看到皇室亲王、公主、以及那些名将之后都与自己同处危城,共担国难,心中的怨气与恐慌消散了不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上下同欲”的悲壮感。就连一些原本持观望态度的官员,见此情景,也暂时收敛了心思。
更重要的是,这次集会催生了一个实质性的结果。在霍弋和郤正的支持下,由北地王刘谌名义上牵头,实际由赵广、廖通等年轻将领具体负责,成立了一支特殊的“翊卫营”。这支营队主要由自愿报名的官员子弟、城中青壮以及部分忠勇的家丁组成,人数虽仅数百,但士气高昂。他们的任务并非直接上前线厮杀,而是负责加强城内夜间巡逻、协助维护治安、护卫粮仓等重要设施,并开始进行基础的军事训练。这支队伍的存在,不仅增强了都城的防御力量,更成为了一个象征,一个传承的象征。
然而,现实的危机并未因此消散。就在“翊卫营”成立后不久,前方传来紧急军报:诸葛瞻在粮道沿线与一股魏军袭击队遭遇,发生激战,虽击退敌军,但自身亦有伤亡,粮道安全仍受严重威胁!同时,牂牁江对岸的邓艾大军,活动频繁,似有大规模调动迹象,新一轮的猛攻随时可能开始。
消息传来,刚刚凝聚起来的一点信心又蒙上了阴影。刘谌、赵广等年轻人摩拳擦掌,纷纷向霍弋请战,要求带兵增援粮道或前线。霍弋老成持重,深知这些年轻人勇则勇矣,但缺乏实战经验,此刻派上前线无异于送死,只能婉言安抚,命他们加紧训练,守好本职。
希望的火种已然播下,但能否在即将到来的狂风暴雨中存活并燃成燎原之势,仍是未知之数。对于年轻的蜀汉第二代、第三代而言,他们的考验,才刚刚开始。而父辈们用鲜血守护的旗帜,正沉重而期待地,等待着他们的肩膀来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