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新团队首次开会,定下“数据驱动”原则-《职场咸鱼的超级逆袭》

  林宇站在会议室门口,看着陆续进来的团队成员,忍不住乐了——赵倩抱着笔记本电脑,眼神里带着点新官上任的紧张;老周背着他那装着各种数据报表的双肩包,进门就找插座插电脑;几个留下来的老员工则互相使着眼色,显然还在琢磨新总监要搞什么新花样。

  等所有人坐定,林宇走到白板前,拿起马克笔“唰”地画了个大大的问号:“今天开会,先跟大家聊聊咱们团队之前的‘老大难’问题——为什么明明大家都在忙,项目却总卡壳?为什么有些创意看着挺花哨,客户却不买账?”

  这话一出,底下立刻有人小声嘀咕。坐在后排的老员工老杨撇了撇嘴:“还能为啥,客户需求变来变去呗,咱们总不能未卜先知。”旁边的小年轻也跟着点头:“有时候创意想出来,领导说不行,又说不出哪儿不行,改来改去就耽误了。”

  林宇没反驳,反而笑了笑:“客户需求变、领导没方向,这些都是问题,但根源在哪?我看是咱们缺了个‘定盘星’——以前做创意,靠经验、靠感觉,说白了就是‘拍脑袋’,拍对了皆大欢喜,拍错了就只能返工。”他转身点开投影仪,屏幕上跳出之前几个失败项目的复盘数据:“你们看,这三个项目,光创意修改就占了总工期的40%,原因都是‘创意不符合用户需求’,可咱们在做之前,没人去查过用户真正想要什么。”

  老周这时推了推眼镜,补充道:“确实,之前我给过几次用户数据,但大家觉得‘数据太枯燥,不如灵感来得直接’,最后都没用上。”

  “所以从今天起,咱们立下第一条规矩——所有创意必须基于数据支撑,拒绝拍脑袋决策。”林宇的语气突然严肃起来,“以后不管是做方案还是想点子,先让老周给大家出份数据报告,看看用户画像、市场趋势,再动手。比如做母婴产品的创意,就得先知道目标用户是宝妈还是外婆,她们更关注安全还是性价比,这些都得用数据说话。”

  这话刚说完,坐在中间的小李就皱起了眉:“林总监,创意这东西讲究的是灵光一现,要是都按数据来,会不会太死板了?万一数据错了,那不就全白费了?”

  “问得好。”林宇赞许地点点头,“第一,数据不是死的,老周会帮大家筛选靠谱的数据源,比如行业报告、用户调研,不是随便找个网页数据就用;第二,数据是基础,不是枷锁,它帮咱们把准方向,至于怎么在这个方向上玩出花样,还是靠大家的创意。就像盖房子,数据是地基,创意是砖瓦,没有地基,砖瓦堆得再高也会塌。”

  他怕大家还是不理解,举了个例子:“上次国际项目,咱们一开始想做个高大上的宣传片,后来看了数据,发现目标用户里80%是年轻人,更喜欢短视频和互动玩法,于是改成了‘线上挑战赛’,最后效果大家也看到了。这就是数据给创意搭了梯子,让咱们少走弯路。”

  这话让底下的人都沉默了,显然觉得有点道理。赵倩低头翻了翻之前的设计稿,小声跟旁边的人说:“上次那个化妆品方案,要是早知道用户更爱‘成分透明’,就不会花那么多时间做那些花里胡哨的包装设计了。”

  见大家态度松动,林宇趁热打铁:“除了数据驱动,咱们再解决第二个问题——信息差。之前总有人说‘不知道别人在做什么’‘等我做完才发现跟别人的部分冲突了’,这次咱们引入‘项目进度可视化看板’。”他指了指墙角刚装好的电子屏,“每个小组每天下班前更新进度,谁负责什么、做到哪一步、卡在哪了,一目了然。要是发现问题,当场就能协调,不用再等到开会才说。”

  “还要每天更新啊?会不会太麻烦了?”有人小声抱怨。

  “麻烦一次,省掉后面无数次‘互相问、互相等’的麻烦。”林宇笑着说,“我给大家算笔账,之前每次开会协调进度要花两小时,一周开三次,就是六小时。现在每天花十分钟更新看板,一周才五十分钟,哪个更划算?”

  大家心里一算,顿时没了脾气。这时老杨举起手:“那要是遇到突发情况,进度跟不上怎么办?总不能让所有人都等着吧?”

  “简单,看板上专门留了‘风险预警’栏,只要发现进度滞后,立刻标红,我和赵倩会第一时间协调资源。比如设计组卡壳了,就从策略组调人帮忙查资料,绝不会让大家单打独斗。”林宇顿了顿,又补充道,“当然,我也不会逼大家,咱们先试一周,要是觉得不好,咱们再调整。”

  散会后,不少人还是半信半疑。老杨跟小李凑在一起:“数据驱动?可视化看板?听着挺玄乎,不知道能不能行。”小李也挠挠头:“试试呗,总比之前瞎改强,再说林总监上次那个国际项目确实做得好,说不定真有门道。”

  接下来的一周,团队里果然掀起了“数据热”。早上一上班,大家先围到老周身边要数据;开会讨论创意时,没人再喊“我觉得”,而是说“数据显示”;电子屏上的进度看板也每天更新得满满当当,哪个小组快了、哪个慢了,一眼就能看出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刚开始确实有不适应的。做了五年创意的老吴,第一次按数据改方案时,憋了一上午没写出一个字,对着用户数据叹气:“以前随便想个梗就行,现在还得琢磨‘这个梗符合25-30岁女性的笑点吗’,太费脑子了。”

  可到了周五,变化就明显了。之前卡了两周的零食品牌项目,这周根据用户数据调整了创意方向,把“高端大气”改成了“接地气的校园梗”,客户一看就拍板通过了;原本要开三小时的进度会,这次只用了二十分钟,因为看板上写得清清楚楚,没人再问“你那部分做完了吗”。

  周五下班前,老吴拿着刚通过的方案,凑到老周身边笑:“行啊老周,你那数据还真管用,这次总算不用熬夜改方案了。”老周推了推眼镜,也笑了:“不是我数据管用,是林总监这‘数据驱动’的法子靠谱。”

  林宇站在办公室门口,看着团队成员们凑在一起讨论数据、更新看板,脸上露出了笑容。他知道,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但至少现在,这个新团队已经朝着正确的方向迈出了第一步。接下来,就是让这股“数据风”刮得更猛些,把之前的懒散和混乱彻底吹散。

  接下来,我可以帮你设计一个“数据驱动创意”的具体工作流程表,明确每个岗位在项目中的数据职责,比如老周负责提供哪些数据、创意岗如何结合数据出方案等,让这个工作原则更具可操作性,需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