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见黑娃跟在老蔡的后面,缩着头。
肩膀上扛根枣木棍,棍梢上挑着两只野兔,背上斜挎个装了几件衣服的包袱。
走起路来步子虽有些踉跄,脚下却稳得很,活像个跟班的小厮。
俩人都做了点乔装,老蔡变化不大,就在嘴角弄了个烂口子。
黑娃可下了功夫,做了“年轻化”处理,瞧着就像个十四五岁的愣头小子。
一路走着,老蔡时不时扭头对黑娃叨咕几句,外人瞅着,活像当爹的在教训自家孩子。
刚到寨门口,守门的护院刚要扯着嗓子喝问。
老蔡咧嘴嘿嘿一笑,露出几颗大黄牙,顺手把腰间大刀“哐当”往地上一磕,哑着嗓子道:
“是我老黄,带我家小子回来了!”
嘿,老蔡也机灵,报了个“老黄”的假名儿。
护院定睛一瞧,哦,是前两天出去的老黄啊,便道:
“得嘞,老黄,你候着,我这就去禀报杨院头。”说完转身就往里跑。
护院一走,老蔡不动声色地给黑娃递了个眼色。
黑娃趁机抬头打量这土寨墙,足有四米来高!
寨门是个蓝砖砌的拱形窑洞门,两扇厚重的木门敞开着。
门洞上头架着两门黑乎乎的铸铁土炮,旁边放着条长凳,俩护院正坐在那儿抽旱烟聊天呢,一个抱着火铳,一个拎着大刀。
黑娃扫了几眼,赶紧低下头,一副老实巴交的模样。
他把野兔从棍子上卸下来,棍子夹在胳肢窝底下,两手紧紧攥着兔腿,缩着脖子,假装冻得够呛。
不一会儿,杨院头靸着棉鞋出来了,眼神狐疑地在两人身上扫来扫去。
老蔡赶紧拱手:“杨头,我把家里小子带来了,还得劳烦您给熬膏房那边通个气儿,让他跟着灶上打打杂,混口饭吃。”
杨院头想起老黄走时塞给自己的两块银元,鼻子里哼了一声:
“手脚倒挺快,正好熬膏灶上缺人手。”
老蔡赔着笑:“谢杨头!自家孩子嘛,总得替他寻条活路。”
说完,抬脚就重重踹了黑娃屁股一下。
黑娃“哎哟”一声,扑通跪倒在地,哆哆嗦嗦磕了个响头,嘴里含含糊糊道:“谢……谢杨爷收留!”
说完,又忙不迭举起那两只野兔,“孝……孝敬爷……给爷下酒。”
杨院头盯着黑娃上下打量了几眼,见他像个实诚的傻小子,便挥挥手:“起来吧。”
又冲老蔡喊:“老黄!今儿准你爷俩歇着,找老七给你俩安排个窝。明儿一早带这小子去熬膏房报到!记着,别给老子惹事儿!”
老蔡连连哈腰应着,拽着黑娃就往里走。
黑娃低着头,亦步亦趋跟在老蔡身后,眼角却滴溜溜地左右扫视。
这寨门洞子宽有六七米,深也差不多六七米,门洞靠墙根的地上横着两根粗大的木杠,一看就是用来顶门的。
进了寨门就是个四合院,地上铺了层河沙,扫得干干净净,东西南三面都修着十几间瓦房,院子里有人来回走动的忙事情。
寨门旁边有个小屋,坐着几个人闲聊着烤火,杨院头进来也走了进去,黑娃瞥见那几人脚边靠墙倚着几把火铳,赶紧收回了眼光。
看来这个房间类似后世的警卫值班室。
西边那排又隔了个小院,几棵大树十分茂密,院里铺着青砖,看着挺上档次,院里传出说话的声音。
老蔡压低声音:
“瞧见没?这院子东边是各位头家和护院住的,正对南面那一排是库房。徐老五在西边小院,待客、结账、还有银库都在西边。”
黑娃像个头回进城的傻小子,“嗯嗯”应着,左右瞟了一眼,又扭头去看那寨墙。
嘿,寨门里面东侧有条台阶直通墙顶,看来也就寨门上面那一块儿有六七米宽,别处的巡逻道儿顶多三米宽。
老蔡直奔东边靠南的一间屋子,在门外就喊开了:“老七!老七!”
门吱呀一声开了条缝,探出个五十多岁汉子的脑袋,睡眼惺忪。
老蔡陪着笑:“吵着您了!杨头让找您,给安排个落脚的地儿。”
老七“唔”了一声,打着哈欠伸了个懒腰,回屋抓了件破棉袄披上,冲他俩一努嘴,示意跟着。
他领着两人穿过库房那排屋子旁边的一个豁口,进了后院。
后院这条件可差远了!
院子倒是挺大,地面坑坑洼洼,好些小水坑映着灰蒙蒙的天。
一排排麦草蒙顶的泥坯房就是苦力们歇息的工棚,看着乱糟糟的。
靠近河边的几间屋子冒着缕缕青烟,隐隐约约传来咳嗽声,八成就是熬膏作坊了。
老七指着西边靠角一间低矮的小草屋:“就这儿了,凑合凑合吧。”
黑娃跟着老蔡钻进老七指着的工棚,屋里又潮又暗,墙皮都翘起来了,窗户挂着破破烂烂的草帘子。
一张大土炕占了小半间屋,炕上铺着黑乎乎的草席,一溜排着十来床颜色发暗的棉被,胡乱堆在通铺上。
墙角一张破木桌上,乱七八糟堆着十几个粗瓷大碗。
老七指着靠窗户的两个铺位:
“你们来晚了,只能睡窗根儿了。还好你俩有件皮袄,晚上压脚底,多少能暖和点。把东西放下,自个儿去厨房找灶上的,对付口吃的。”
说完扭头就直接走了,老蔡连声答应着,和黑娃默默铺好被褥,谁也没吭声。
两人去厨房要了两个冷窝头,一边啃着一边往后面走,也没人搭理。
一排排住人的工棚,有的传出沉沉的鼾声,有的传出说话声,夹杂着咳嗽——估计是夜里轮班的人,有的睡死了,有的已经醒了。
再往后走,就是三大排麦草顶的土坯房,窗户都大敞着。
黑娃往里一瞄,好家伙,十来个人在里面忙活:倒生膏的、使劲搅拌的、刮泡沫的、呼哧呼哧拉风箱烧火的……屋里烟气腾腾。
时不时传来说话声、熬膏师傅的吆喝声,烟气裹着浓烈的药味儿飘出房子。
黑娃站在门口,火光映着一张张麻木的脸,刺鼻的膏味儿呛得他赶紧捂住了口鼻。
这就是熬膏作坊了!
熬膏的火日夜不熄,人换班,火不停。
肩膀上扛根枣木棍,棍梢上挑着两只野兔,背上斜挎个装了几件衣服的包袱。
走起路来步子虽有些踉跄,脚下却稳得很,活像个跟班的小厮。
俩人都做了点乔装,老蔡变化不大,就在嘴角弄了个烂口子。
黑娃可下了功夫,做了“年轻化”处理,瞧着就像个十四五岁的愣头小子。
一路走着,老蔡时不时扭头对黑娃叨咕几句,外人瞅着,活像当爹的在教训自家孩子。
刚到寨门口,守门的护院刚要扯着嗓子喝问。
老蔡咧嘴嘿嘿一笑,露出几颗大黄牙,顺手把腰间大刀“哐当”往地上一磕,哑着嗓子道:
“是我老黄,带我家小子回来了!”
嘿,老蔡也机灵,报了个“老黄”的假名儿。
护院定睛一瞧,哦,是前两天出去的老黄啊,便道:
“得嘞,老黄,你候着,我这就去禀报杨院头。”说完转身就往里跑。
护院一走,老蔡不动声色地给黑娃递了个眼色。
黑娃趁机抬头打量这土寨墙,足有四米来高!
寨门是个蓝砖砌的拱形窑洞门,两扇厚重的木门敞开着。
门洞上头架着两门黑乎乎的铸铁土炮,旁边放着条长凳,俩护院正坐在那儿抽旱烟聊天呢,一个抱着火铳,一个拎着大刀。
黑娃扫了几眼,赶紧低下头,一副老实巴交的模样。
他把野兔从棍子上卸下来,棍子夹在胳肢窝底下,两手紧紧攥着兔腿,缩着脖子,假装冻得够呛。
不一会儿,杨院头靸着棉鞋出来了,眼神狐疑地在两人身上扫来扫去。
老蔡赶紧拱手:“杨头,我把家里小子带来了,还得劳烦您给熬膏房那边通个气儿,让他跟着灶上打打杂,混口饭吃。”
杨院头想起老黄走时塞给自己的两块银元,鼻子里哼了一声:
“手脚倒挺快,正好熬膏灶上缺人手。”
老蔡赔着笑:“谢杨头!自家孩子嘛,总得替他寻条活路。”
说完,抬脚就重重踹了黑娃屁股一下。
黑娃“哎哟”一声,扑通跪倒在地,哆哆嗦嗦磕了个响头,嘴里含含糊糊道:“谢……谢杨爷收留!”
说完,又忙不迭举起那两只野兔,“孝……孝敬爷……给爷下酒。”
杨院头盯着黑娃上下打量了几眼,见他像个实诚的傻小子,便挥挥手:“起来吧。”
又冲老蔡喊:“老黄!今儿准你爷俩歇着,找老七给你俩安排个窝。明儿一早带这小子去熬膏房报到!记着,别给老子惹事儿!”
老蔡连连哈腰应着,拽着黑娃就往里走。
黑娃低着头,亦步亦趋跟在老蔡身后,眼角却滴溜溜地左右扫视。
这寨门洞子宽有六七米,深也差不多六七米,门洞靠墙根的地上横着两根粗大的木杠,一看就是用来顶门的。
进了寨门就是个四合院,地上铺了层河沙,扫得干干净净,东西南三面都修着十几间瓦房,院子里有人来回走动的忙事情。
寨门旁边有个小屋,坐着几个人闲聊着烤火,杨院头进来也走了进去,黑娃瞥见那几人脚边靠墙倚着几把火铳,赶紧收回了眼光。
看来这个房间类似后世的警卫值班室。
西边那排又隔了个小院,几棵大树十分茂密,院里铺着青砖,看着挺上档次,院里传出说话的声音。
老蔡压低声音:
“瞧见没?这院子东边是各位头家和护院住的,正对南面那一排是库房。徐老五在西边小院,待客、结账、还有银库都在西边。”
黑娃像个头回进城的傻小子,“嗯嗯”应着,左右瞟了一眼,又扭头去看那寨墙。
嘿,寨门里面东侧有条台阶直通墙顶,看来也就寨门上面那一块儿有六七米宽,别处的巡逻道儿顶多三米宽。
老蔡直奔东边靠南的一间屋子,在门外就喊开了:“老七!老七!”
门吱呀一声开了条缝,探出个五十多岁汉子的脑袋,睡眼惺忪。
老蔡陪着笑:“吵着您了!杨头让找您,给安排个落脚的地儿。”
老七“唔”了一声,打着哈欠伸了个懒腰,回屋抓了件破棉袄披上,冲他俩一努嘴,示意跟着。
他领着两人穿过库房那排屋子旁边的一个豁口,进了后院。
后院这条件可差远了!
院子倒是挺大,地面坑坑洼洼,好些小水坑映着灰蒙蒙的天。
一排排麦草蒙顶的泥坯房就是苦力们歇息的工棚,看着乱糟糟的。
靠近河边的几间屋子冒着缕缕青烟,隐隐约约传来咳嗽声,八成就是熬膏作坊了。
老七指着西边靠角一间低矮的小草屋:“就这儿了,凑合凑合吧。”
黑娃跟着老蔡钻进老七指着的工棚,屋里又潮又暗,墙皮都翘起来了,窗户挂着破破烂烂的草帘子。
一张大土炕占了小半间屋,炕上铺着黑乎乎的草席,一溜排着十来床颜色发暗的棉被,胡乱堆在通铺上。
墙角一张破木桌上,乱七八糟堆着十几个粗瓷大碗。
老七指着靠窗户的两个铺位:
“你们来晚了,只能睡窗根儿了。还好你俩有件皮袄,晚上压脚底,多少能暖和点。把东西放下,自个儿去厨房找灶上的,对付口吃的。”
说完扭头就直接走了,老蔡连声答应着,和黑娃默默铺好被褥,谁也没吭声。
两人去厨房要了两个冷窝头,一边啃着一边往后面走,也没人搭理。
一排排住人的工棚,有的传出沉沉的鼾声,有的传出说话声,夹杂着咳嗽——估计是夜里轮班的人,有的睡死了,有的已经醒了。
再往后走,就是三大排麦草顶的土坯房,窗户都大敞着。
黑娃往里一瞄,好家伙,十来个人在里面忙活:倒生膏的、使劲搅拌的、刮泡沫的、呼哧呼哧拉风箱烧火的……屋里烟气腾腾。
时不时传来说话声、熬膏师傅的吆喝声,烟气裹着浓烈的药味儿飘出房子。
黑娃站在门口,火光映着一张张麻木的脸,刺鼻的膏味儿呛得他赶紧捂住了口鼻。
这就是熬膏作坊了!
熬膏的火日夜不熄,人换班,火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