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声“有辱斯文”,像一块冻硬的砖头,砸在了热火朝天的工作间里。空气瞬间凝固,所有人的动作都僵住了,目光齐刷刷地投向那个拿着萝卜模具的儒袍官员。
高公公依旧面无表情,但眼神里闪过一丝玩味,似乎乐见其成。林凡心里骂了句“穷酸误事”,脸上却瞬间堆起最谦卑的笑容,小步上前,躬身道:“这位先生请息怒。小的们愚钝,只为赶制寿桃,心急之下用了取巧的法子,实在该死。不知先生有何高见,小的们一定改正!”
姿态放得极低,先把“知错就改”的态度摆出来。
那文官冷哼一声,将萝卜模具往案板上一丢,溅起几点面粉:“御前之物,当以诚心敬制,精雕细琢,方显对君上的尊崇。尔等以此等匠气模器,批量生产,与市井作坊何异?岂不闻‘君子不器’乎?此等做法,徒具其形,毫无神韵,非但不能增辉圣宴,反倒显得敷衍塞责!”
一番之乎者也,扣下来的全是“态度问题”和“政治不正确”的大帽子。容嬷嬷等人听得脸色发白,小诚子更是急得想辩解,被林凡用眼神死死按住。
林凡心里清楚,跟这酸儒争论“效率”和“标准化”纯属对牛弹琴,必须用他能理解的语言体系反击。他脑子转得飞快,瞬间有了主意。
他脸上露出恍然大悟又带着几分委屈的表情,恭敬地说:“先生教训的是!是小的们想岔了!只想着万寿圣节将至,需备足寿桃以供遴选,生怕数量不足误了大事,这才……唉,实在是忠心过了头,反而失了分寸。”
先把自己摆在“忠君”的制高点上,把“批量生产”解释成“怕数量不够耽误大事”,堵住对方“敷衍”的指责。
接着,他话锋一转,指向小诚子:“先生有所不知,这模具之法,虽看似取巧,实则是为了给诚哥这样的手艺人多留出些工夫。” 他拉过一脸懵的小诚子,“诚哥,把你后来给寿桃‘点睛’的那套家伙什拿来,给先生瞧瞧。”
小诚子虽然不明白林凡想干嘛,但还是乖乖捧来一个木盒,里面是他用各种小刻刀、竹签自制的工具,用于在寿桃坯子上刻画精细的桃纹、叶脉。
林凡拿起一个已经用模具压好基础形状、尚未经小诚子“精加工”的寿桃坯子,双手捧到文官面前,诚恳地说:“先生您看,这模具只是定了大体,如同建房先立梁柱。真正的功夫,全在后面这‘画龙点睛’上。若无模具省下前期工夫,诚哥纵有巧手,也难在限期内完成这三百枚寿桃的精雕细琢啊。这……这好比匠人雕玉,先以钝器取大形,再以细刃琢纹理,皆是不可或缺的步骤。小的们愚见,最终呈上的寿桃神韵,才是关键。”
他巧妙地把“批量生产”偷换概念成了“工序分解”,把萝卜模具类比成“雕玉的钝器”,是为了给后续的“精雕细琢”(这符合文人的审美)创造条件。同时,再次强调一切都是为了“按期保质”这个硬性要求。
小诚子这时也终于反应过来,立刻进入技术展示状态。他拿起一个寿桃坯子和刻刀,当着文官的面,手腕翻飞,寥寥数刀,一个呆板的坯子瞬间变得线条流畅,桃纹生动,仿佛真的有了灵性。他一边刻,一边还下意识地喃喃解说:“此处下刀需斜切入三分,方能显出桃尖之俏;这叶脉需用刀尖轻划,断续相连,方有自然之趣……”
这纯熟至极的手艺和沉浸其中的专业态度,本身就是最有说服力的语言。那文官本是挑刺而来,但看到小诚子这化腐朽为神奇的技艺,眼中也不由得闪过一丝惊讶和欣赏。他虽是文人,但也懂得欣赏真正的“技近乎道”。
高公公适时地淡淡开口:“王主事,陛下要的是寿桃,是祥瑞,是心意。只要最终呈上的东西好,过程嘛……倒也不必过于拘泥古板。你说呢?”
那王主事脸色变幻了几下,看看一脸“诚恳”的林凡,又看看手艺惊艳的小诚子,再掂量一下高公公的态度,最终哼了一声,拂袖道:“巧言令色!但愿最终成品,真如你所说,能有其‘神韵’!若仍是匠气十足,哼!” 算是勉强找了个台阶下。
一场危机,被林凡一番连消带打,加上小诚子的实力展示,暂时化解了。送走高公公和王主事,工作间里的人都松了口气,对林凡的机智佩服得五体投地。
然而,林凡却高兴不起来。他知道,王主事虽然暂时被说服,但心里肯定记下了一笔。而且,经此一事,他这套“标准化”、“流水线”的管理方法,算是彻底暴露在了司礼监和一些文官面前。欣赏的人会觉得是创新,保守的人则会视为异端。
果然,几天后,当三百枚寿桃如期完工,品相俱佳,正准备交付司礼监最终遴选时,一个关于“尚膳监小凡子滥用奇技淫巧,不尊古法”的流言,开始在宫里某些清流文人圈子里悄悄流传开来。
林凡看着那三百个凝聚了团队心血的寿桃,感觉它们不仅是贡品,更成了射向自己的明枪暗箭。最终的遴选,恐怕不再仅仅是质量的比拼,更是一场关于“规矩”与“创新”的角力。他这只想科学管理的小虾米,已经被卷入了理念之争的漩涡中心。
高公公依旧面无表情,但眼神里闪过一丝玩味,似乎乐见其成。林凡心里骂了句“穷酸误事”,脸上却瞬间堆起最谦卑的笑容,小步上前,躬身道:“这位先生请息怒。小的们愚钝,只为赶制寿桃,心急之下用了取巧的法子,实在该死。不知先生有何高见,小的们一定改正!”
姿态放得极低,先把“知错就改”的态度摆出来。
那文官冷哼一声,将萝卜模具往案板上一丢,溅起几点面粉:“御前之物,当以诚心敬制,精雕细琢,方显对君上的尊崇。尔等以此等匠气模器,批量生产,与市井作坊何异?岂不闻‘君子不器’乎?此等做法,徒具其形,毫无神韵,非但不能增辉圣宴,反倒显得敷衍塞责!”
一番之乎者也,扣下来的全是“态度问题”和“政治不正确”的大帽子。容嬷嬷等人听得脸色发白,小诚子更是急得想辩解,被林凡用眼神死死按住。
林凡心里清楚,跟这酸儒争论“效率”和“标准化”纯属对牛弹琴,必须用他能理解的语言体系反击。他脑子转得飞快,瞬间有了主意。
他脸上露出恍然大悟又带着几分委屈的表情,恭敬地说:“先生教训的是!是小的们想岔了!只想着万寿圣节将至,需备足寿桃以供遴选,生怕数量不足误了大事,这才……唉,实在是忠心过了头,反而失了分寸。”
先把自己摆在“忠君”的制高点上,把“批量生产”解释成“怕数量不够耽误大事”,堵住对方“敷衍”的指责。
接着,他话锋一转,指向小诚子:“先生有所不知,这模具之法,虽看似取巧,实则是为了给诚哥这样的手艺人多留出些工夫。” 他拉过一脸懵的小诚子,“诚哥,把你后来给寿桃‘点睛’的那套家伙什拿来,给先生瞧瞧。”
小诚子虽然不明白林凡想干嘛,但还是乖乖捧来一个木盒,里面是他用各种小刻刀、竹签自制的工具,用于在寿桃坯子上刻画精细的桃纹、叶脉。
林凡拿起一个已经用模具压好基础形状、尚未经小诚子“精加工”的寿桃坯子,双手捧到文官面前,诚恳地说:“先生您看,这模具只是定了大体,如同建房先立梁柱。真正的功夫,全在后面这‘画龙点睛’上。若无模具省下前期工夫,诚哥纵有巧手,也难在限期内完成这三百枚寿桃的精雕细琢啊。这……这好比匠人雕玉,先以钝器取大形,再以细刃琢纹理,皆是不可或缺的步骤。小的们愚见,最终呈上的寿桃神韵,才是关键。”
他巧妙地把“批量生产”偷换概念成了“工序分解”,把萝卜模具类比成“雕玉的钝器”,是为了给后续的“精雕细琢”(这符合文人的审美)创造条件。同时,再次强调一切都是为了“按期保质”这个硬性要求。
小诚子这时也终于反应过来,立刻进入技术展示状态。他拿起一个寿桃坯子和刻刀,当着文官的面,手腕翻飞,寥寥数刀,一个呆板的坯子瞬间变得线条流畅,桃纹生动,仿佛真的有了灵性。他一边刻,一边还下意识地喃喃解说:“此处下刀需斜切入三分,方能显出桃尖之俏;这叶脉需用刀尖轻划,断续相连,方有自然之趣……”
这纯熟至极的手艺和沉浸其中的专业态度,本身就是最有说服力的语言。那文官本是挑刺而来,但看到小诚子这化腐朽为神奇的技艺,眼中也不由得闪过一丝惊讶和欣赏。他虽是文人,但也懂得欣赏真正的“技近乎道”。
高公公适时地淡淡开口:“王主事,陛下要的是寿桃,是祥瑞,是心意。只要最终呈上的东西好,过程嘛……倒也不必过于拘泥古板。你说呢?”
那王主事脸色变幻了几下,看看一脸“诚恳”的林凡,又看看手艺惊艳的小诚子,再掂量一下高公公的态度,最终哼了一声,拂袖道:“巧言令色!但愿最终成品,真如你所说,能有其‘神韵’!若仍是匠气十足,哼!” 算是勉强找了个台阶下。
一场危机,被林凡一番连消带打,加上小诚子的实力展示,暂时化解了。送走高公公和王主事,工作间里的人都松了口气,对林凡的机智佩服得五体投地。
然而,林凡却高兴不起来。他知道,王主事虽然暂时被说服,但心里肯定记下了一笔。而且,经此一事,他这套“标准化”、“流水线”的管理方法,算是彻底暴露在了司礼监和一些文官面前。欣赏的人会觉得是创新,保守的人则会视为异端。
果然,几天后,当三百枚寿桃如期完工,品相俱佳,正准备交付司礼监最终遴选时,一个关于“尚膳监小凡子滥用奇技淫巧,不尊古法”的流言,开始在宫里某些清流文人圈子里悄悄流传开来。
林凡看着那三百个凝聚了团队心血的寿桃,感觉它们不仅是贡品,更成了射向自己的明枪暗箭。最终的遴选,恐怕不再仅仅是质量的比拼,更是一场关于“规矩”与“创新”的角力。他这只想科学管理的小虾米,已经被卷入了理念之争的漩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