栎阳的深秋已带了刺骨的寒意。连日来彤云密布,铅灰色的天空低低地压在宫墙之上,将整座都城都笼罩在一片沉闷的氛围中。唯有城东的工坊区依旧人声鼎沸,铁锤敲打铁器的叮当声、工匠们的吆喝声此起彼伏,与宫墙内的死寂形成鲜明对比 —— 那是新法推行十余年后,秦国勃发的生机在寒风中倔强地跳动。
东宫偏殿内,烛火摇曳,映得墙壁上的青铜剑影忽明忽暗。太子驷身着玄色常服,正烦躁地踱步。他今年刚满二十,眉眼间已有了几分秦人的刚毅,只是眉宇间总锁着一丝难以舒展的郁结。案上摊着一卷兵法竹简,却许久未动,目光频频望向殿外,似在等待什么人。
“殿下,甘龙大人和杜挚大人到了。” 内侍轻声禀报。
太子驷停下脚步,脸上掠过一丝复杂的神色,最终还是沉声道:“让他们进来。”
脚步声由远及近,甘龙拄着藜杖,杜挚紧随其后,两人都穿着正式的朝服,神色肃穆。刚进殿门,甘龙便作势要跪,被太子连忙扶住。
“甘龙大人不必多礼,快请坐。” 太子的语气带着几分少年人的客气,却少了几分亲近。自年少时因太傅触法被牵连流放,他对这些朝堂老臣总存着几分戒备。
甘龙顺势坐下,咳嗽两声,目光在太子脸上转了一圈,长叹道:“老臣今日前来,实在是忧心忡忡。听闻殿下这几日都在研读兵法?只是如今国势动荡,怕不是埋首书简的时候啊。”
太子眉头微蹙:“甘龙大人何出此言?商君代掌国政,朝中诸事井然,何来动荡之说?” 他虽对商鞅心存芥蒂,却也不得不承认,秦国这几年确实愈发强盛。
杜挚在一旁接口道:“殿下有所不知。君上病重至今,商君独揽大权,朝中大小事务皆由他一人决断。前日他更是以‘防备外敌’为名,调动了京城卫戍部队,将宫城团团围住,说是保护君上,谁知道他安的是什么心?”
太子心中一动。他昨日确实听说了调兵之事,本以为是正常防务,经杜挚一提醒,顿时觉得有些不妥。
甘龙见太子神色变化,趁热打铁道:“殿下有所不知啊。老臣近日收到密报,说商君在商於封地私造兵器,囤积粮草,甚至还与魏国使者暗中往来。” 他从袖中取出一卷绢帛,双手奉上,“这是老臣费尽心力弄到的密信,殿下请看。”
太子接过绢帛,展开一看,上面是几行潦草的字迹,大意是 “商君与魏相约,待秦君百年之后,共分秦地,魏愿助商君称王于西”。字迹模仿得有几分像商鞅的笔锋,末尾还盖着一个模糊的 “商” 字印章。
“这…… 这是真的?” 太子脸色瞬间变得苍白,握着绢帛的手指微微颤抖。他虽年少,却也知道私通敌国是何等大罪。
“老臣岂敢欺瞒殿下!” 甘龙捶着胸口,痛心疾首道,“商君本是卫国人,在魏国相国公叔痤门下做过中庶子,与魏国渊源极深。如今他权倾朝野,君上又病重,若真有异心,秦国百年基业怕是要毁于一旦啊!”
杜挚在一旁附和:“当年商君变法,严惩宗室,剥夺旧族封地,多少公族子弟流离失所。如今他手握重兵,又有商於之地作为根基,若真要谋反,谁能制得住他?殿下您当年因新法受罚,流放数年,这笔账他怕是还记在心里啊。”
这些话像一根根毒刺,扎进太子心里。他想起年少时,因太傅公孙贾触犯新法,自己被牵连流放陇西,那三年在民间尝尽的冷暖苦楚,至今记忆犹新。虽然后来被召回,但那份屈辱感从未消失。甘龙、杜挚的话,恰好勾起了他心底的芥蒂。
“可…… 可商君变法确实让秦国强盛了。” 太子犹豫道,“河西之战大败魏军,收复失地,百姓也比从前富足了……”
“殿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啊。” 甘龙抚着长须,语气沉重,“秦国是强盛了,但好处都被那些军功地主和外来士子占去了!宗室子弟空有爵位却无实权,旧贵族土地被剥夺,百姓看似富足,实则被连坐之法束缚得喘不过气。商君这是在涸泽而渔,表面强盛,实则根基已空!”
他凑近太子,压低声音:“君上之所以病重,就是因为商君变法太急太猛,耗尽了秦国的元气啊!太后临终前曾对老臣说,商君锋芒太露,恐非秦之福泽,可惜老臣当时未能领会……”
这番话半真半假,却精准地戳中了太子的疑虑。他望着窗外灰蒙蒙的天空,想起父亲病榻上苍白的脸,想起商鞅在朝堂上雷厉风行的模样,心中的猜忌像野草般疯长。
“那…… 那孤该怎么办?” 太子的声音带着几分茫然。
甘龙眼中闪过一丝得意,却故作恳切道:“殿下是秦国储君,当以社稷为重。当务之急,是收回兵权,将宫禁守卫掌握在自己人手中。再联合宗室元老,向商君施压,让他交出玉玺,退回商於封地。只要他离开栎阳,秦国自然安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杜挚补充道:“殿下可先以探望君上为名,入宫查看情形,再联络军中忠于宗室的将领,以防不测。”
太子沉默良久,最终点了点头:“此事容孤再想想。你们先退下吧。”
甘龙、杜挚相视一眼,躬身行礼后悄然退去。走出东宫,杜挚忍不住问道:“大人,太子会照我们说的做吗?”
甘龙冷笑一声:“少年人最是多疑,又记仇。商鞅当年让他受了那么大委屈,如今我们稍加挑拨,他岂能无动于衷?等着吧,用不了多久,他就会主动来找我们。” 他抬头望向商鞅府邸的方向,眼中闪过一丝阴狠,“商鞅啊商鞅,你风光了这么多年,也该尝尝树倒猢狲散的滋味了!”
与此同时,商鞅府邸的书房内,灯火通明。商鞅正伏案批阅竹简,案上堆满了各地送来的文书,有农桑报告、军器打造清单、郡县吏治考评,每一卷都标注着详细的批复。
“商君,这是新都咸阳的工程进度报告。” 景监走进来,将一卷竹简放在案上,“匠人已经勘测完毕,城郭、宫室的图纸都已画好,只等君上点头,便可破土动工了。”
商鞅放下笔,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拿起竹简仔细查看。上面详细绘制了咸阳的布局:渭水之北建宫城,渭水之南设坊市,东西两侧各建一座军大营,城外开凿水渠连接泾渭,既能灌溉又能运输。
“景监,你辛苦了。” 商鞅眼中露出一丝欣慰,“咸阳的选址极佳,左据崤函之险,右拥陇蜀之饶,前有渭水,后有九嵕,比栎阳更适合作为都城。”
景监笑道:“这都是商君您高瞻远瞩。栎阳毕竟是旧都,规模有限,且靠近魏国,不利于向东发展。迁都咸阳,既能摆脱旧贵族的掣肘,又能彰显秦国变法图强的决心。”
商鞅点头:“当年我与君上商议迁都时,君上曾问为何定名‘咸阳’。我说‘咸’者,皆也;‘阳’者,明也。愿我大秦一统天下,四海皆明,故定名咸阳。” 他想起与孝公并肩规划的日子,眼中闪过一丝温情,“可惜君上如今病重,怕是看不到新都建成了。”
景监叹了口气:“君上吉人天相,定会好起来的。对了,新都的宫室营造,您打算让谁具体负责?”
“蒙骜如何?” 商鞅沉吟道,“他虽是齐人,但在秦国多年,主持过河西要塞的修建,经验丰富,且忠心新法。让他担任将作少府,总领新都营造之事,孤放心。”
“蒙骜确是合适人选。” 景监赞同道,“他昨日还来请示,说想从商於调一批擅长烧制砖瓦的工匠,加快进度。”
“准了。” 商鞅果断道,“告诉蒙骜,要钱给钱,要人给人,务必三年之内完成迁都事宜。”
正说着,侍卫长进来禀报:“商君,新军大营司马错求见,说有要事禀报。”
“快请他进来。” 商鞅眼中闪过一丝期待。司马错是他亲自提拔的年轻将领,出身军旅世家,精通兵法,尤其擅长山地作战,是秦军新锐将领的代表。
片刻后,一个身着黑色甲胄的年轻将领大步走进来,身姿挺拔,面容刚毅,正是司马错。他躬身行礼:“末将司马错,参见商君!”
“不必多礼,快坐。” 商鞅示意他坐下,“新军训练得如何了?”
司马错眼中闪过一丝兴奋:“托商君新法之福,新军已练成三万锐士!末将按商君所授之法,每日演练阵法,打磨军械,如今战力已远超旧军。前日与河西守军演练对战,以一当十,大胜而归!”
商鞅抚掌笑道:“好!我秦军锐士,当有此气势!魏武卒曾横行天下,如今我秦锐士要让天下知道,秦军才是天下第一强军!”
“末将正是此意!” 司马错激动道,“魏武卒虽强,却依赖重甲长矛,机动性不足。我秦锐士轻甲快马,配备强弩,阵法多变,山地、平原皆能作战。末将敢立军令状,若魏军再犯河西,末将定将其尽数歼灭!”
商鞅点头:“孤信你有这个能力。新法推行十余年,秦国府库充盈,粮秣充足,军器工坊每月能造出五千张强弩、三万支箭簇,这都是你们的底气。” 他起身走到墙边的舆图前,指着函谷关的位置,“魏国人不会甘心河西之败,必然会伺机报复。你要加紧训练,尤其是骑兵,务必做到来去如风,能快速支援边境。”
“末将遵命!” 司马错沉声应道。
“对了,军中可有什么异动?” 商鞅话锋一转,目光锐利地看着他,“比如有人散播谣言,或拉拢将领?”
司马错一愣,随即正色道:“末将未曾察觉。不过前日有宗室将领嬴虔之子嬴华,来大营探望旧部,言语间似有不满新法之意,说商君独揽兵权,恐对太子不利。末将当即斥责了他,他便悻悻而去。”
商鞅心中一沉,果然来了。他不动声色道:“知道了。你只需管好新军,任何人的拉拢都不必理会。记住,你们效忠的是秦国,是新法,不是任何个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末将明白!” 司马错坚定地说,“末将能有今日,全赖商君提拔,定当誓死效忠新法!”
商鞅满意地点点头:“你去吧,继续加紧训练。”
司马错行礼告退。景监看着他的背影,担忧道:“商君,宗室开始拉拢军中将领了,这可不是好兆头。”
“孤知道。” 商鞅走到窗前,望着远处的新军大营方向,“旧贵族不甘失败,定会从军政两方面下手。但新军是新法的产物,将士多是平民出身,靠军功晋升,他们比谁都清楚新法的好处,不会轻易被拉拢。”
他转身拿起一卷农桑报告:“你看,关中各地粮仓都已堆满,今年秋收比去年增产三成,百姓家中有粮,心中不慌,这才是我们最大的底气。”
景监看着竹简上的数字,粮粟三百万石、布帛五十万匹、新垦荒地万顷…… 这些实打实的成果,让他心中安定了不少。
“商君说的是。” 景监笑道,“百姓日子好了,自然拥护新法。那些旧贵族的谗言,不过是跳梁小丑的叫嚣罢了。”
商鞅却没那么乐观:“百姓拥护是根本,但朝堂动荡若不及时平息,也会动摇根基。太子那边…… 怕是已经被甘龙等人说动了。”
“那商君要不要先下手为强?” 景监眼中闪过一丝厉色。
商鞅摇头:“君上病重,不宜再生事端。孤只需做好分内之事,稳定朝局,他们便无机可乘。” 他看向窗外,夜色已深,“你也早些回去休息吧,明日还要处理迁都的事。”
景监离去后,书房内只剩下商鞅一人。他看着案上的玉玺,又拿起那封司马错送来的新军训练报告,心中思绪万千。秦国的强盛已如燎原之火,无人能挡,可权力的漩涡却从未停歇。他知道,甘龙等人不会善罢甘休,太子的猜忌一旦生根,迟早会爆发冲突。
但他别无选择。新法是他的信念,秦国是他的责任,哪怕前方是刀山火海,他也要一步步走下去。
栎阳城外,一道青影如流星般掠过夜空,落在一处隐蔽的山林中。白雪收起飞剑,望着远处灯火通明的都城,秀眉微蹙。她刚从灵虚谷突破归来,金丹初成,灵力感知远超从前,一靠近栎阳,就感觉到一股压抑的气息笼罩着都城,其中夹杂着猜忌、敌意和隐隐的杀气。
“守心佩竟在发烫……” 白雪握住腰间的玉佩,玉佩散发着淡淡的暖意,却无法驱散她心中的不安。她能感觉到,这股敌意的源头,正是栎阳宫的方向。
“商鞅哥哥……” 白雪轻声呢喃,心中涌起强烈的担忧。玄机子长老在水镜中说秦国将有大事发生,秦孝公身体堪忧,如今看来,局势比她想象的还要严峻。
她运转灵力,隐去身形,悄然靠近都城。城门口的守卫比往日多了一倍,盘查森严,不少身着旧贵族服饰的人在城门附近徘徊,神色警惕。
“看来栎阳确实出事了。” 白雪心中一紧,没有贸然进城。她知道自己刚突破金丹,灵力大增,但若直接闯入,反而可能打草惊蛇。她需要先弄清楚城内的局势,再寻找机会联系商鞅。
她找到一处靠近城墙的密林,隐藏在树冠中,运转灵力仔细倾听城内的动静。隐约能听到街道上百姓的议论声,有的说君上病重,有的说商君要谋反,还有的说宗室要夺回大权…… 各种流言蜚语交织在一起,让人心烦意乱。
“这些流言一定是有人故意散播的。” 白雪眼神一冷,她了解商鞅的为人,知道他绝不可能谋反。这背后一定是旧贵族在搞鬼,想趁机夺权。
就在这时,她看到一队禁军从宫城方向驶来,为首的将领神色紧张,直奔东门而去。白雪心中一动,悄悄跟了上去。禁军在东门停留片刻,与守城将领低声交谈了几句,随后便加强了城门守卫,严禁任何可疑人员出入。
“他们在防备什么?” 白雪心中疑惑,忽然想起玄真子说的 “秦孝公身体……”,难道孝公的病情已经危急到需要封锁城门了?
她不敢再耽搁,决定冒险入城。趁着夜色,她运转金丹灵力,化作一道青影,悄无声息地越过城墙,落在一条僻静的巷子里。刚站稳身形,就听到巷口传来脚步声,她连忙隐入阴影中。
两个巡逻的士兵走过,低声交谈着:“听说了吗?太子殿下刚才入宫了,好像是要收回宫禁的兵权。”
“真的假的?商君不是代掌国政吗?太子怎么敢……”
“嘘!小声点!听说甘龙大人在太子面前说了商君不少坏话,太子对商君早就不满了……”
脚步声渐渐远去,白雪却心头一震。太子要收回兵权?这分明是冲着商鞅来的!她再也顾不得隐藏,化作一道青烟,朝着商鞅府邸的方向疾驰而去。
次日清晨,朝堂之上气氛凝重。文武百官分列两侧,神色各异。商鞅身着紫袍,手持玉玺,端坐于主位(因孝公病重,暂代理政),目光平静地扫视全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诸位大人,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商鞅沉声道。
话音刚落,甘龙便出列奏道:“启禀商君,近日都城流言四起,说商君私通魏国,意图不轨。老臣恳请商君公开辟谣,以安民心。”
杜挚立刻附和:“甘龙大人所言极是!商君手握重兵,又掌玉玺,若不澄清流言,恐动摇国本啊!”
其他几位宗室元老也纷纷出声,要求商鞅交出兵权,退回封地。
商鞅目光冷冽地看着他们,心中冷笑。这是要逼宫了。他刚要开口驳斥,却见太子驷从殿外走进来,神色严肃。
“儿臣参见商君。” 太子驷的行礼不情不愿,语气带着几分疏离。
“太子殿下不必多礼,不知殿下今日前来,有何要事?” 商鞅不动声色地问道。
太子驷走到殿中,目光直视商鞅:“商君,儿臣听闻你昨日调动京城卫戍部队,包围宫城,不知是何用意?”
此言一出,满堂皆惊。百官们纷纷看向商鞅,神色紧张。
商鞅平静道:“回殿下,近日城中流言四起,恐有奸人趁机作乱,危及君上安全。调动卫戍部队,是为了加强宫禁守卫,保护君上安危,并无他意。”
“是吗?” 太子驷步步紧逼,“可儿臣听说,商君是为了防备宗室,巩固自己的权势?”
商鞅眉头微蹙:“殿下何出此言?新法推行十余年,秦国强盛,百姓富足,这都是有目共睹的。孤所作所为,皆是为了秦国,何来巩固权势之说?”
“为了秦国?” 太子驷提高了声音,“那商君为何私通魏国?为何囤积兵器粮草?为何迟迟不将玉玺交还?”
一连串的质问让气氛瞬间凝固。甘龙、杜挚等人暗自窃喜,等着看商鞅如何应对。
商鞅站起身,目光锐利如剑:“殿下!私通魏国纯属谣言,孤可与造谣者对质!囤积兵器粮草,是为了防备外敌入侵,有军器库记录可查!玉玺是君上亲赐,暂代国政,待君上痊愈,自会交还!殿下身为储君,岂能听信谗言,质疑为国操劳之臣?”
他的声音铿锵有力,带着凛然正气,让太子一时语塞。
商鞅继续道:“殿下若不信,可即刻派人核查军器库、粮仓,核查孤与魏国的往来文书!若查出孤有半点不轨之心,孤甘愿受国法处置!但若查无实据,还请殿下严惩造谣者,以正视听!”
太子被他问得哑口无言,脸色一阵红一阵白。他本就没有确凿证据,只是被甘龙等人挑唆,此刻被商鞅义正辞严地驳斥,顿时有些手足无措。
甘龙见状,连忙打圆场:“殿下也是关心则乱,商君不必动怒。既然商君愿意自证清白,那便是最好不过。不如就请太子殿下亲自带人核查,也好打消众人疑虑。”
杜挚也道:“如此甚好,既显商君坦荡,也让殿下安心。”
商鞅冷冷地看着他们,知道这是缓兵之计,但也只能应下:“可。但核查期间,若有人趁机作乱,休怪孤依法严惩!”
太子驷如蒙大赦,连忙道:“好!儿臣这就带人去核查!” 说罢便匆匆带着几名宗室官员离去。
朝堂之上,气氛依旧紧张。商鞅看着甘龙等人嘴角掩饰不住的笑意,心中清楚,这只是开始。太子的猜忌已生,裂痕已现,旧贵族绝不会就此罢手。
他深吸一口气,目光扫过在场的新法派官员,景监、蒙骜、司马错等人都神色坚定地看着他,眼中充满信任。
“诸位大人,” 商鞅沉声道,“新法推行不易,秦国强盛更难。如今风雨欲来,正是我等坚守信念之时。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勿要被流言动摇。只要我们同心同德,任何阴谋诡计都无法撼动新法根基!”
“我等谨遵商君号令!” 新法派官员齐声应道,声音洪亮,压过了旧贵族的窃窃私语。
商鞅点点头,宣布退朝。走出朝堂,寒风扑面而来,他抬头望向宫城的方向,那里是孝公的寝殿,也是秦国的心脏。他知道,接下来的日子,将会更加艰难。
而在朝堂之外,白雪悄然隐在街角,将刚才的一切尽收眼底。她看着商鞅挺拔的背影,看着甘龙等人阴狠的眼神,心中的担忧愈发强烈。她知道,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栎阳上空悄然凝聚。
(第二十三章完)
下章预告:
第二十四章:灵虚谷中历幻境,白雪斩魔悟本心
白雪潜入栎阳,欲向商鞅示警,却被旧贵族眼线发现,陷入重围。危急时刻,她运转金丹灵力,御使飞剑杀出重围,却意外闯入甘龙布下的 “锁灵阵”。阵法引动她心中执念,幻境再起:她看到商鞅被车裂而死,新法废止,秦国重回贫弱,现代世界的父母在博物馆前呼唤她…… 生死关头,白雪想起玄机子 “守心即守道” 的教诲,以清心莲灵力斩断心魔,悟透 “大道在己不在天” 的真谛,灵力暴涨,破阵而出。而此时,商鞅正面临太子与旧贵族的联合施压,迁都咸阳的计划受阻,一场关乎新法存续的对决,已箭在弦上。
东宫偏殿内,烛火摇曳,映得墙壁上的青铜剑影忽明忽暗。太子驷身着玄色常服,正烦躁地踱步。他今年刚满二十,眉眼间已有了几分秦人的刚毅,只是眉宇间总锁着一丝难以舒展的郁结。案上摊着一卷兵法竹简,却许久未动,目光频频望向殿外,似在等待什么人。
“殿下,甘龙大人和杜挚大人到了。” 内侍轻声禀报。
太子驷停下脚步,脸上掠过一丝复杂的神色,最终还是沉声道:“让他们进来。”
脚步声由远及近,甘龙拄着藜杖,杜挚紧随其后,两人都穿着正式的朝服,神色肃穆。刚进殿门,甘龙便作势要跪,被太子连忙扶住。
“甘龙大人不必多礼,快请坐。” 太子的语气带着几分少年人的客气,却少了几分亲近。自年少时因太傅触法被牵连流放,他对这些朝堂老臣总存着几分戒备。
甘龙顺势坐下,咳嗽两声,目光在太子脸上转了一圈,长叹道:“老臣今日前来,实在是忧心忡忡。听闻殿下这几日都在研读兵法?只是如今国势动荡,怕不是埋首书简的时候啊。”
太子眉头微蹙:“甘龙大人何出此言?商君代掌国政,朝中诸事井然,何来动荡之说?” 他虽对商鞅心存芥蒂,却也不得不承认,秦国这几年确实愈发强盛。
杜挚在一旁接口道:“殿下有所不知。君上病重至今,商君独揽大权,朝中大小事务皆由他一人决断。前日他更是以‘防备外敌’为名,调动了京城卫戍部队,将宫城团团围住,说是保护君上,谁知道他安的是什么心?”
太子心中一动。他昨日确实听说了调兵之事,本以为是正常防务,经杜挚一提醒,顿时觉得有些不妥。
甘龙见太子神色变化,趁热打铁道:“殿下有所不知啊。老臣近日收到密报,说商君在商於封地私造兵器,囤积粮草,甚至还与魏国使者暗中往来。” 他从袖中取出一卷绢帛,双手奉上,“这是老臣费尽心力弄到的密信,殿下请看。”
太子接过绢帛,展开一看,上面是几行潦草的字迹,大意是 “商君与魏相约,待秦君百年之后,共分秦地,魏愿助商君称王于西”。字迹模仿得有几分像商鞅的笔锋,末尾还盖着一个模糊的 “商” 字印章。
“这…… 这是真的?” 太子脸色瞬间变得苍白,握着绢帛的手指微微颤抖。他虽年少,却也知道私通敌国是何等大罪。
“老臣岂敢欺瞒殿下!” 甘龙捶着胸口,痛心疾首道,“商君本是卫国人,在魏国相国公叔痤门下做过中庶子,与魏国渊源极深。如今他权倾朝野,君上又病重,若真有异心,秦国百年基业怕是要毁于一旦啊!”
杜挚在一旁附和:“当年商君变法,严惩宗室,剥夺旧族封地,多少公族子弟流离失所。如今他手握重兵,又有商於之地作为根基,若真要谋反,谁能制得住他?殿下您当年因新法受罚,流放数年,这笔账他怕是还记在心里啊。”
这些话像一根根毒刺,扎进太子心里。他想起年少时,因太傅公孙贾触犯新法,自己被牵连流放陇西,那三年在民间尝尽的冷暖苦楚,至今记忆犹新。虽然后来被召回,但那份屈辱感从未消失。甘龙、杜挚的话,恰好勾起了他心底的芥蒂。
“可…… 可商君变法确实让秦国强盛了。” 太子犹豫道,“河西之战大败魏军,收复失地,百姓也比从前富足了……”
“殿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啊。” 甘龙抚着长须,语气沉重,“秦国是强盛了,但好处都被那些军功地主和外来士子占去了!宗室子弟空有爵位却无实权,旧贵族土地被剥夺,百姓看似富足,实则被连坐之法束缚得喘不过气。商君这是在涸泽而渔,表面强盛,实则根基已空!”
他凑近太子,压低声音:“君上之所以病重,就是因为商君变法太急太猛,耗尽了秦国的元气啊!太后临终前曾对老臣说,商君锋芒太露,恐非秦之福泽,可惜老臣当时未能领会……”
这番话半真半假,却精准地戳中了太子的疑虑。他望着窗外灰蒙蒙的天空,想起父亲病榻上苍白的脸,想起商鞅在朝堂上雷厉风行的模样,心中的猜忌像野草般疯长。
“那…… 那孤该怎么办?” 太子的声音带着几分茫然。
甘龙眼中闪过一丝得意,却故作恳切道:“殿下是秦国储君,当以社稷为重。当务之急,是收回兵权,将宫禁守卫掌握在自己人手中。再联合宗室元老,向商君施压,让他交出玉玺,退回商於封地。只要他离开栎阳,秦国自然安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杜挚补充道:“殿下可先以探望君上为名,入宫查看情形,再联络军中忠于宗室的将领,以防不测。”
太子沉默良久,最终点了点头:“此事容孤再想想。你们先退下吧。”
甘龙、杜挚相视一眼,躬身行礼后悄然退去。走出东宫,杜挚忍不住问道:“大人,太子会照我们说的做吗?”
甘龙冷笑一声:“少年人最是多疑,又记仇。商鞅当年让他受了那么大委屈,如今我们稍加挑拨,他岂能无动于衷?等着吧,用不了多久,他就会主动来找我们。” 他抬头望向商鞅府邸的方向,眼中闪过一丝阴狠,“商鞅啊商鞅,你风光了这么多年,也该尝尝树倒猢狲散的滋味了!”
与此同时,商鞅府邸的书房内,灯火通明。商鞅正伏案批阅竹简,案上堆满了各地送来的文书,有农桑报告、军器打造清单、郡县吏治考评,每一卷都标注着详细的批复。
“商君,这是新都咸阳的工程进度报告。” 景监走进来,将一卷竹简放在案上,“匠人已经勘测完毕,城郭、宫室的图纸都已画好,只等君上点头,便可破土动工了。”
商鞅放下笔,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拿起竹简仔细查看。上面详细绘制了咸阳的布局:渭水之北建宫城,渭水之南设坊市,东西两侧各建一座军大营,城外开凿水渠连接泾渭,既能灌溉又能运输。
“景监,你辛苦了。” 商鞅眼中露出一丝欣慰,“咸阳的选址极佳,左据崤函之险,右拥陇蜀之饶,前有渭水,后有九嵕,比栎阳更适合作为都城。”
景监笑道:“这都是商君您高瞻远瞩。栎阳毕竟是旧都,规模有限,且靠近魏国,不利于向东发展。迁都咸阳,既能摆脱旧贵族的掣肘,又能彰显秦国变法图强的决心。”
商鞅点头:“当年我与君上商议迁都时,君上曾问为何定名‘咸阳’。我说‘咸’者,皆也;‘阳’者,明也。愿我大秦一统天下,四海皆明,故定名咸阳。” 他想起与孝公并肩规划的日子,眼中闪过一丝温情,“可惜君上如今病重,怕是看不到新都建成了。”
景监叹了口气:“君上吉人天相,定会好起来的。对了,新都的宫室营造,您打算让谁具体负责?”
“蒙骜如何?” 商鞅沉吟道,“他虽是齐人,但在秦国多年,主持过河西要塞的修建,经验丰富,且忠心新法。让他担任将作少府,总领新都营造之事,孤放心。”
“蒙骜确是合适人选。” 景监赞同道,“他昨日还来请示,说想从商於调一批擅长烧制砖瓦的工匠,加快进度。”
“准了。” 商鞅果断道,“告诉蒙骜,要钱给钱,要人给人,务必三年之内完成迁都事宜。”
正说着,侍卫长进来禀报:“商君,新军大营司马错求见,说有要事禀报。”
“快请他进来。” 商鞅眼中闪过一丝期待。司马错是他亲自提拔的年轻将领,出身军旅世家,精通兵法,尤其擅长山地作战,是秦军新锐将领的代表。
片刻后,一个身着黑色甲胄的年轻将领大步走进来,身姿挺拔,面容刚毅,正是司马错。他躬身行礼:“末将司马错,参见商君!”
“不必多礼,快坐。” 商鞅示意他坐下,“新军训练得如何了?”
司马错眼中闪过一丝兴奋:“托商君新法之福,新军已练成三万锐士!末将按商君所授之法,每日演练阵法,打磨军械,如今战力已远超旧军。前日与河西守军演练对战,以一当十,大胜而归!”
商鞅抚掌笑道:“好!我秦军锐士,当有此气势!魏武卒曾横行天下,如今我秦锐士要让天下知道,秦军才是天下第一强军!”
“末将正是此意!” 司马错激动道,“魏武卒虽强,却依赖重甲长矛,机动性不足。我秦锐士轻甲快马,配备强弩,阵法多变,山地、平原皆能作战。末将敢立军令状,若魏军再犯河西,末将定将其尽数歼灭!”
商鞅点头:“孤信你有这个能力。新法推行十余年,秦国府库充盈,粮秣充足,军器工坊每月能造出五千张强弩、三万支箭簇,这都是你们的底气。” 他起身走到墙边的舆图前,指着函谷关的位置,“魏国人不会甘心河西之败,必然会伺机报复。你要加紧训练,尤其是骑兵,务必做到来去如风,能快速支援边境。”
“末将遵命!” 司马错沉声应道。
“对了,军中可有什么异动?” 商鞅话锋一转,目光锐利地看着他,“比如有人散播谣言,或拉拢将领?”
司马错一愣,随即正色道:“末将未曾察觉。不过前日有宗室将领嬴虔之子嬴华,来大营探望旧部,言语间似有不满新法之意,说商君独揽兵权,恐对太子不利。末将当即斥责了他,他便悻悻而去。”
商鞅心中一沉,果然来了。他不动声色道:“知道了。你只需管好新军,任何人的拉拢都不必理会。记住,你们效忠的是秦国,是新法,不是任何个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末将明白!” 司马错坚定地说,“末将能有今日,全赖商君提拔,定当誓死效忠新法!”
商鞅满意地点点头:“你去吧,继续加紧训练。”
司马错行礼告退。景监看着他的背影,担忧道:“商君,宗室开始拉拢军中将领了,这可不是好兆头。”
“孤知道。” 商鞅走到窗前,望着远处的新军大营方向,“旧贵族不甘失败,定会从军政两方面下手。但新军是新法的产物,将士多是平民出身,靠军功晋升,他们比谁都清楚新法的好处,不会轻易被拉拢。”
他转身拿起一卷农桑报告:“你看,关中各地粮仓都已堆满,今年秋收比去年增产三成,百姓家中有粮,心中不慌,这才是我们最大的底气。”
景监看着竹简上的数字,粮粟三百万石、布帛五十万匹、新垦荒地万顷…… 这些实打实的成果,让他心中安定了不少。
“商君说的是。” 景监笑道,“百姓日子好了,自然拥护新法。那些旧贵族的谗言,不过是跳梁小丑的叫嚣罢了。”
商鞅却没那么乐观:“百姓拥护是根本,但朝堂动荡若不及时平息,也会动摇根基。太子那边…… 怕是已经被甘龙等人说动了。”
“那商君要不要先下手为强?” 景监眼中闪过一丝厉色。
商鞅摇头:“君上病重,不宜再生事端。孤只需做好分内之事,稳定朝局,他们便无机可乘。” 他看向窗外,夜色已深,“你也早些回去休息吧,明日还要处理迁都的事。”
景监离去后,书房内只剩下商鞅一人。他看着案上的玉玺,又拿起那封司马错送来的新军训练报告,心中思绪万千。秦国的强盛已如燎原之火,无人能挡,可权力的漩涡却从未停歇。他知道,甘龙等人不会善罢甘休,太子的猜忌一旦生根,迟早会爆发冲突。
但他别无选择。新法是他的信念,秦国是他的责任,哪怕前方是刀山火海,他也要一步步走下去。
栎阳城外,一道青影如流星般掠过夜空,落在一处隐蔽的山林中。白雪收起飞剑,望着远处灯火通明的都城,秀眉微蹙。她刚从灵虚谷突破归来,金丹初成,灵力感知远超从前,一靠近栎阳,就感觉到一股压抑的气息笼罩着都城,其中夹杂着猜忌、敌意和隐隐的杀气。
“守心佩竟在发烫……” 白雪握住腰间的玉佩,玉佩散发着淡淡的暖意,却无法驱散她心中的不安。她能感觉到,这股敌意的源头,正是栎阳宫的方向。
“商鞅哥哥……” 白雪轻声呢喃,心中涌起强烈的担忧。玄机子长老在水镜中说秦国将有大事发生,秦孝公身体堪忧,如今看来,局势比她想象的还要严峻。
她运转灵力,隐去身形,悄然靠近都城。城门口的守卫比往日多了一倍,盘查森严,不少身着旧贵族服饰的人在城门附近徘徊,神色警惕。
“看来栎阳确实出事了。” 白雪心中一紧,没有贸然进城。她知道自己刚突破金丹,灵力大增,但若直接闯入,反而可能打草惊蛇。她需要先弄清楚城内的局势,再寻找机会联系商鞅。
她找到一处靠近城墙的密林,隐藏在树冠中,运转灵力仔细倾听城内的动静。隐约能听到街道上百姓的议论声,有的说君上病重,有的说商君要谋反,还有的说宗室要夺回大权…… 各种流言蜚语交织在一起,让人心烦意乱。
“这些流言一定是有人故意散播的。” 白雪眼神一冷,她了解商鞅的为人,知道他绝不可能谋反。这背后一定是旧贵族在搞鬼,想趁机夺权。
就在这时,她看到一队禁军从宫城方向驶来,为首的将领神色紧张,直奔东门而去。白雪心中一动,悄悄跟了上去。禁军在东门停留片刻,与守城将领低声交谈了几句,随后便加强了城门守卫,严禁任何可疑人员出入。
“他们在防备什么?” 白雪心中疑惑,忽然想起玄真子说的 “秦孝公身体……”,难道孝公的病情已经危急到需要封锁城门了?
她不敢再耽搁,决定冒险入城。趁着夜色,她运转金丹灵力,化作一道青影,悄无声息地越过城墙,落在一条僻静的巷子里。刚站稳身形,就听到巷口传来脚步声,她连忙隐入阴影中。
两个巡逻的士兵走过,低声交谈着:“听说了吗?太子殿下刚才入宫了,好像是要收回宫禁的兵权。”
“真的假的?商君不是代掌国政吗?太子怎么敢……”
“嘘!小声点!听说甘龙大人在太子面前说了商君不少坏话,太子对商君早就不满了……”
脚步声渐渐远去,白雪却心头一震。太子要收回兵权?这分明是冲着商鞅来的!她再也顾不得隐藏,化作一道青烟,朝着商鞅府邸的方向疾驰而去。
次日清晨,朝堂之上气氛凝重。文武百官分列两侧,神色各异。商鞅身着紫袍,手持玉玺,端坐于主位(因孝公病重,暂代理政),目光平静地扫视全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诸位大人,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商鞅沉声道。
话音刚落,甘龙便出列奏道:“启禀商君,近日都城流言四起,说商君私通魏国,意图不轨。老臣恳请商君公开辟谣,以安民心。”
杜挚立刻附和:“甘龙大人所言极是!商君手握重兵,又掌玉玺,若不澄清流言,恐动摇国本啊!”
其他几位宗室元老也纷纷出声,要求商鞅交出兵权,退回封地。
商鞅目光冷冽地看着他们,心中冷笑。这是要逼宫了。他刚要开口驳斥,却见太子驷从殿外走进来,神色严肃。
“儿臣参见商君。” 太子驷的行礼不情不愿,语气带着几分疏离。
“太子殿下不必多礼,不知殿下今日前来,有何要事?” 商鞅不动声色地问道。
太子驷走到殿中,目光直视商鞅:“商君,儿臣听闻你昨日调动京城卫戍部队,包围宫城,不知是何用意?”
此言一出,满堂皆惊。百官们纷纷看向商鞅,神色紧张。
商鞅平静道:“回殿下,近日城中流言四起,恐有奸人趁机作乱,危及君上安全。调动卫戍部队,是为了加强宫禁守卫,保护君上安危,并无他意。”
“是吗?” 太子驷步步紧逼,“可儿臣听说,商君是为了防备宗室,巩固自己的权势?”
商鞅眉头微蹙:“殿下何出此言?新法推行十余年,秦国强盛,百姓富足,这都是有目共睹的。孤所作所为,皆是为了秦国,何来巩固权势之说?”
“为了秦国?” 太子驷提高了声音,“那商君为何私通魏国?为何囤积兵器粮草?为何迟迟不将玉玺交还?”
一连串的质问让气氛瞬间凝固。甘龙、杜挚等人暗自窃喜,等着看商鞅如何应对。
商鞅站起身,目光锐利如剑:“殿下!私通魏国纯属谣言,孤可与造谣者对质!囤积兵器粮草,是为了防备外敌入侵,有军器库记录可查!玉玺是君上亲赐,暂代国政,待君上痊愈,自会交还!殿下身为储君,岂能听信谗言,质疑为国操劳之臣?”
他的声音铿锵有力,带着凛然正气,让太子一时语塞。
商鞅继续道:“殿下若不信,可即刻派人核查军器库、粮仓,核查孤与魏国的往来文书!若查出孤有半点不轨之心,孤甘愿受国法处置!但若查无实据,还请殿下严惩造谣者,以正视听!”
太子被他问得哑口无言,脸色一阵红一阵白。他本就没有确凿证据,只是被甘龙等人挑唆,此刻被商鞅义正辞严地驳斥,顿时有些手足无措。
甘龙见状,连忙打圆场:“殿下也是关心则乱,商君不必动怒。既然商君愿意自证清白,那便是最好不过。不如就请太子殿下亲自带人核查,也好打消众人疑虑。”
杜挚也道:“如此甚好,既显商君坦荡,也让殿下安心。”
商鞅冷冷地看着他们,知道这是缓兵之计,但也只能应下:“可。但核查期间,若有人趁机作乱,休怪孤依法严惩!”
太子驷如蒙大赦,连忙道:“好!儿臣这就带人去核查!” 说罢便匆匆带着几名宗室官员离去。
朝堂之上,气氛依旧紧张。商鞅看着甘龙等人嘴角掩饰不住的笑意,心中清楚,这只是开始。太子的猜忌已生,裂痕已现,旧贵族绝不会就此罢手。
他深吸一口气,目光扫过在场的新法派官员,景监、蒙骜、司马错等人都神色坚定地看着他,眼中充满信任。
“诸位大人,” 商鞅沉声道,“新法推行不易,秦国强盛更难。如今风雨欲来,正是我等坚守信念之时。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勿要被流言动摇。只要我们同心同德,任何阴谋诡计都无法撼动新法根基!”
“我等谨遵商君号令!” 新法派官员齐声应道,声音洪亮,压过了旧贵族的窃窃私语。
商鞅点点头,宣布退朝。走出朝堂,寒风扑面而来,他抬头望向宫城的方向,那里是孝公的寝殿,也是秦国的心脏。他知道,接下来的日子,将会更加艰难。
而在朝堂之外,白雪悄然隐在街角,将刚才的一切尽收眼底。她看着商鞅挺拔的背影,看着甘龙等人阴狠的眼神,心中的担忧愈发强烈。她知道,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栎阳上空悄然凝聚。
(第二十三章完)
下章预告:
第二十四章:灵虚谷中历幻境,白雪斩魔悟本心
白雪潜入栎阳,欲向商鞅示警,却被旧贵族眼线发现,陷入重围。危急时刻,她运转金丹灵力,御使飞剑杀出重围,却意外闯入甘龙布下的 “锁灵阵”。阵法引动她心中执念,幻境再起:她看到商鞅被车裂而死,新法废止,秦国重回贫弱,现代世界的父母在博物馆前呼唤她…… 生死关头,白雪想起玄机子 “守心即守道” 的教诲,以清心莲灵力斩断心魔,悟透 “大道在己不在天” 的真谛,灵力暴涨,破阵而出。而此时,商鞅正面临太子与旧贵族的联合施压,迁都咸阳的计划受阻,一场关乎新法存续的对决,已箭在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