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四年,六月十五。日本,相模国,箱根山隘。
梅雨季节刚过,关东平原的暑气开始蒸腾。但在箱根的崇山峻岭之间,气温依然凉爽。这里是通往西国(京都、大阪)的必经之路,也是扼守关东平原的天然锁钥。
此时,在这座象征着日本神圣与险峻的大山脚下,一条巨大的、丑陋的伤疤正在大地上蔓延。
“东海道铁路”。
这不仅是一条路,更是一条用来给日本放血、再给大明输血的血管。
“轰隆——!!!”
一声巨响震彻山谷,惊起无数飞鸟。远处终年积雪的富士山,仿佛也被这声爆炸震得颤抖了一下。
硝烟散去,露出了一个刚刚被炸开的隧道口。
数千名衣衫褴褛、瘦骨嶙峋的日本劳工,在监工的皮鞭和喝骂声中,像蚂蚁一样涌入隧道,用簸箕和背篓将碎石运出来。他们中,有战败的武士,有破产的农民,还有曾经高高在上的僧侣。
现在,他们只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筑路苦力”。
宋应星戴着藤编安全帽,站在路基旁的高地上,手里拿着一张已经被汗水浸透的工程图。
“大人,这箱根山的岩层太硬了。”
一名负责爆破的工兵队长跑过来,满脸黑灰:
“咱们的黑火药威力不够,炸一次只能推进几尺。照这个速度,要想在年底前把铁路铺到静冈(骏府),怕是难啊。”
“难也要修。”
宋应星还没说话,身后传来了一个冷硬的声音。
李苏身穿便服,骑着马,在孙得胜的护卫下走了过来。他看着那个进度缓慢的隧道口,眉头微皱。
“王爷!”宋应星和工兵队长连忙行礼。
“长庚,你知道这条路意味着什么吗?”
李苏指了指身后那座若隐若现的富士山,又指了指前方蜿蜒的山路:
“这就是日本的脊梁骨。”
“以前,德川幕府靠着箱根天险,把关东和关西隔绝开来,让大名们无法串联造反。这山,是他们的屏障。”
“但现在,这山是我们的障碍。”
李苏翻身下马,走到路基边缘,脚下是一根根散发着沥青焦味的枕木:
“只要铁路通了,我的装甲列车早晨在江户吃早饭,晚上就能到京都喝茶。”
“任何一个地方敢造反,我的机枪和火炮一天之内就能架到他的家门口。”
“所以,别跟我说石头硬。”
李苏转过身,看着那些劳工,眼神中闪过一丝冷酷:
“石头硬,那是炸药不够多。炸药不够,那就用人填。”
“传令下去。”
李苏对孙得胜说道:
“去通知江户的‘镇抚司’。最近不是又抓了一批试图复辟幕府的浪人吗?”
“别杀了。浪费子弹。”
“全部送到这儿来。”
“告诉他们,这是‘劳动改造’。谁能把这段路基填平,谁就能活。填不平……”
李苏指了指旁边那条深不见底的山涧:
“那就填到沟里去,当路基。”
……
一个月后。骏河国,大井川。
这里是日本水流最急的河流之一,曾有“箱根八里犹可越,唯有大井不可渡”的说法。往日里,为了防备叛乱,幕府禁止在这里架桥,旅人只能靠“川越人夫”(背人过河的苦力)渡河。
但今天,一座巨大的钢铁怪兽横跨在激流之上。
大井川铁桥。
这是完全由本溪钢铁厂生产的锰钢构件组装而成的桁架桥。红色的防锈漆在阳光下格外刺眼,像是一道红色的锁链,强行锁住了这条桀骜不驯的河流。
桥头。
数万名当地百姓跪在河滩上,看着那一列喷吐着黑烟、发出雷鸣般吼声的蒸汽机车,缓缓驶上大桥。
“呜——!!!”
汽笛长鸣。
对于这些一辈子没出过远门的日本人来说,这一幕无异于神迹。他们恐惧,他们颤抖,他们对着那个钢铁怪物顶礼膜拜。
李苏坐在首节车厢里,透过玻璃窗,看着下面跪拜的人群。
“这就是所谓的‘天险’?”
他轻蔑地笑了笑,对坐在对面的郑芝龙说道:
“一官,你看。”
“当我们的铁路跨过这条河的时候,日本在这个世界上,就再也没有秘密了。”
“他们的险要关隘,成了我们的通途;他们的稻田矿山,成了我们的仓库。”
“这条铁路,就像一根吸管。”
李苏做了一个吸吮的手势:
“它插进了日本的大动脉。”
“以后,不管是京都的丝绸,还是大阪的黄金,甚至是这九州四岛的人力。”
“都会顺着这根管子,流向港口,流向大明,流向……我们要去的那个新世界。”
郑芝龙看着窗外飞速倒退的景色,眼中满是敬畏:
“王爷,您这一手……比直接杀光他们还要狠啊。”
“杀人是下策。”
李苏靠在椅背上,闭上了眼睛,感受着列车有节奏的震动:
“最好的征服,是让他们离不开你。”
“等这条东海道铁路全线贯通,全日本的物价、物流、甚至人口流动,都将由我们说了算。”
“到时候,就算我想走,他们也会跪下来求我别走。”
“因为离了这条路,他们就会退回到茹毛饮血的时代。”
……
车轮滚滚,碾碎了旧时代的最后一点尊严。
随着东海道铁路的不断延伸,大明对日本的控制,从最初的点(港口),连成了线(铁路),最终将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铁网。
梅雨季节刚过,关东平原的暑气开始蒸腾。但在箱根的崇山峻岭之间,气温依然凉爽。这里是通往西国(京都、大阪)的必经之路,也是扼守关东平原的天然锁钥。
此时,在这座象征着日本神圣与险峻的大山脚下,一条巨大的、丑陋的伤疤正在大地上蔓延。
“东海道铁路”。
这不仅是一条路,更是一条用来给日本放血、再给大明输血的血管。
“轰隆——!!!”
一声巨响震彻山谷,惊起无数飞鸟。远处终年积雪的富士山,仿佛也被这声爆炸震得颤抖了一下。
硝烟散去,露出了一个刚刚被炸开的隧道口。
数千名衣衫褴褛、瘦骨嶙峋的日本劳工,在监工的皮鞭和喝骂声中,像蚂蚁一样涌入隧道,用簸箕和背篓将碎石运出来。他们中,有战败的武士,有破产的农民,还有曾经高高在上的僧侣。
现在,他们只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筑路苦力”。
宋应星戴着藤编安全帽,站在路基旁的高地上,手里拿着一张已经被汗水浸透的工程图。
“大人,这箱根山的岩层太硬了。”
一名负责爆破的工兵队长跑过来,满脸黑灰:
“咱们的黑火药威力不够,炸一次只能推进几尺。照这个速度,要想在年底前把铁路铺到静冈(骏府),怕是难啊。”
“难也要修。”
宋应星还没说话,身后传来了一个冷硬的声音。
李苏身穿便服,骑着马,在孙得胜的护卫下走了过来。他看着那个进度缓慢的隧道口,眉头微皱。
“王爷!”宋应星和工兵队长连忙行礼。
“长庚,你知道这条路意味着什么吗?”
李苏指了指身后那座若隐若现的富士山,又指了指前方蜿蜒的山路:
“这就是日本的脊梁骨。”
“以前,德川幕府靠着箱根天险,把关东和关西隔绝开来,让大名们无法串联造反。这山,是他们的屏障。”
“但现在,这山是我们的障碍。”
李苏翻身下马,走到路基边缘,脚下是一根根散发着沥青焦味的枕木:
“只要铁路通了,我的装甲列车早晨在江户吃早饭,晚上就能到京都喝茶。”
“任何一个地方敢造反,我的机枪和火炮一天之内就能架到他的家门口。”
“所以,别跟我说石头硬。”
李苏转过身,看着那些劳工,眼神中闪过一丝冷酷:
“石头硬,那是炸药不够多。炸药不够,那就用人填。”
“传令下去。”
李苏对孙得胜说道:
“去通知江户的‘镇抚司’。最近不是又抓了一批试图复辟幕府的浪人吗?”
“别杀了。浪费子弹。”
“全部送到这儿来。”
“告诉他们,这是‘劳动改造’。谁能把这段路基填平,谁就能活。填不平……”
李苏指了指旁边那条深不见底的山涧:
“那就填到沟里去,当路基。”
……
一个月后。骏河国,大井川。
这里是日本水流最急的河流之一,曾有“箱根八里犹可越,唯有大井不可渡”的说法。往日里,为了防备叛乱,幕府禁止在这里架桥,旅人只能靠“川越人夫”(背人过河的苦力)渡河。
但今天,一座巨大的钢铁怪兽横跨在激流之上。
大井川铁桥。
这是完全由本溪钢铁厂生产的锰钢构件组装而成的桁架桥。红色的防锈漆在阳光下格外刺眼,像是一道红色的锁链,强行锁住了这条桀骜不驯的河流。
桥头。
数万名当地百姓跪在河滩上,看着那一列喷吐着黑烟、发出雷鸣般吼声的蒸汽机车,缓缓驶上大桥。
“呜——!!!”
汽笛长鸣。
对于这些一辈子没出过远门的日本人来说,这一幕无异于神迹。他们恐惧,他们颤抖,他们对着那个钢铁怪物顶礼膜拜。
李苏坐在首节车厢里,透过玻璃窗,看着下面跪拜的人群。
“这就是所谓的‘天险’?”
他轻蔑地笑了笑,对坐在对面的郑芝龙说道:
“一官,你看。”
“当我们的铁路跨过这条河的时候,日本在这个世界上,就再也没有秘密了。”
“他们的险要关隘,成了我们的通途;他们的稻田矿山,成了我们的仓库。”
“这条铁路,就像一根吸管。”
李苏做了一个吸吮的手势:
“它插进了日本的大动脉。”
“以后,不管是京都的丝绸,还是大阪的黄金,甚至是这九州四岛的人力。”
“都会顺着这根管子,流向港口,流向大明,流向……我们要去的那个新世界。”
郑芝龙看着窗外飞速倒退的景色,眼中满是敬畏:
“王爷,您这一手……比直接杀光他们还要狠啊。”
“杀人是下策。”
李苏靠在椅背上,闭上了眼睛,感受着列车有节奏的震动:
“最好的征服,是让他们离不开你。”
“等这条东海道铁路全线贯通,全日本的物价、物流、甚至人口流动,都将由我们说了算。”
“到时候,就算我想走,他们也会跪下来求我别走。”
“因为离了这条路,他们就会退回到茹毛饮血的时代。”
……
车轮滚滚,碾碎了旧时代的最后一点尊严。
随着东海道铁路的不断延伸,大明对日本的控制,从最初的点(港口),连成了线(铁路),最终将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