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陆奥的冻土与最后的骑铁-《大明巨匠》

  崇祯四年,八月十五。日本,陆奥国,白河关。

  北国的秋风比关东平原来得更早,也更凛冽。这里是通往东北奥羽地区的咽喉要道,自古便有“白河以北山百重”的说法。对于习惯了温暖气候的关西人来说,这里已是蛮荒的苦寒之地。

  但今日,这片寂静了千年的冻土,被一阵沉闷而富有节奏的机械轰鸣声唤醒。

  大明驻东瀛总督府直属——第一装甲旅,正在以一种不可阻挡的姿态,碾过白河关残破的关隘。

  打头阵的,是那十辆经过改装、加装了防滑齿的**“赑屃”二型蒸汽战车**。它们喷吐着浓烈的黑烟,像是一群闯入羊圈的黑色犀牛,履带卷起冻硬的泥土和碎石,发出令人牙酸的摩擦声。

  在战车后方,是两万名身穿深灰色棉大衣、头戴钢盔的神机新军。他们背着行囊,步伐整齐,每个人的脸上都戴着防尘的面罩,眼神冷漠得如同这北国的霜雪。

  而在队伍的最后,是一列列满载着弹药、煤炭和压缩饼干的四轮马车(因为铁路尚未修通至此,只能靠高强度的公路运输)。这些马车并未用牲畜牵引,而是由几辆粗笨的蒸汽拖拉机拖拽着,在泥泞的山道上留下了深深的车辙。

  这就是工业化军队的恐怖之处——它不再依赖当地的补给,它自带粮草,自带能源,像是一个自给自足的毁灭生态系统。

  ……

  白河关北侧,小峰城。

  这里是伊达家的前哨站。城楼上,一面画着“竹雀纹”的战旗在寒风中猎猎作响,却透着一股子穷途末路的凄凉。

  伊达政宗站在城头,仅存的一只右眼里,倒映着远处那条不断逼近的黑色长龙。

  他老了。真的老了。

  六十五岁的“独眼龙”,曾经那个即便晚生了二十年也要争夺天下的野心家,此刻却佝偻着背,手里拄着拐杖。他的华丽阵羽织下,是一副瘦骨嶙峋的身躯。

  “主公,撤吧。”

  家老片仓重纲跪在一旁,声音哽咽:

  “白河关守不住的。明军的那个铁车……刀枪不入,火炮不侵。咱们的铁炮(火绳枪)打在上面,连个印子都留不下。”

  “撤?往哪撤?”

  伊达政宗惨笑一声,指了指身后的群山:

  “后面就是仙台。再退,就是虾夷(北海道)。那是野人住的地方。”

  “我伊达政宗,纵横一生,哪怕是面对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我也从未低过头。如今,难道要被一个汉人逼得像狗一样逃进冰天雪地里去吃草根吗?”

  他猛地挺直了腰杆,浑浊的眼里爆发出最后的一丝精光:

  “不撤!”

  “这里是陆奥!是我的地盘!”

  “明军的铁车虽然厉害,但这里山路崎岖,他们的行动必定迟缓。”

  伊达政宗拔出腰间的名刀“烛台切光忠”,刀锋直指山下的明军先锋:

  “传令!”

  “出动**‘骑铁队’**!”

  “既然正面冲不动,那就利用山林地形,打游击!打埋伏!”

  “我要让李苏知道,这陆奥的冻土,不是那么好踩的。每一寸土下面,都埋着我伊达家武士的魂!”

  ……

  山道狭窄,两侧密林丛生。

  “轰隆隆——”

  第一辆“赑屃”战车艰难地爬上一个陡坡,锅炉因为过载而发出刺耳的啸叫。驾驶员满头大汗,死死把住操纵杆。

  就在这时。

  “砰!砰!砰!”

  两侧的密林中,突然爆发出密集的枪声。

  伊达家的骑铁队(Dragon),是日本战国时代最精锐的兵种之一。他们骑马机动,下马射击,装备着大口径的重型火绳枪,可以在百步之内击穿具足。

  数百枚铅弹呼啸而来,打在战车的装甲上,发出“叮叮当当”的脆响,溅起无数火星。

  虽然无法击穿主装甲,但子弹打坏了外挂的油桶和探照灯,甚至有一颗流弹通过观察缝钻了进去,擦伤了驾驶员的脸颊。

  “敌袭!两点钟方向!”

  战车顶部的机枪手迅速反应过来,转动枪塔。

  “滋——哒哒哒哒——”

  水冷加特林喷出火舌,子弹如暴雨般扫向密林。

  树木被拦腰打断,木屑横飞。

  但这支骑铁队显然训练有素。他们并没有恋战,打完一轮后,立刻翻身上马,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在机枪扫过来之前,钻进了更深的山林里。

  只留下一地的弹壳和几具来不及带走的尸体。

  ……

  明军中军指挥车。

  李苏手里端着一杯热咖啡,听着前方的战报,眉头微微皱起。

  “游击战?”

  他放下杯子,看着地图上那片复杂的山地地形。

  “伊达政宗不愧是老狐狸。”

  李苏淡淡评价道:

  “他知道硬拼不过,就想用这种‘放血’的战术,拖慢我们的行军速度,消耗我们的弹药和士气。”

  “若是换了以前的明军,或者是德川幕府的军队,恐怕真会被他拖死在这大山里。”

  “可惜……”

  李苏站起身,走到车窗前,看着窗外那片苍茫的林海,眼中闪过一丝残酷的冷光:

  “他面对的是工业。”

  “孙得胜。”

  “在!”

  “告诉前锋部队,停止追击。”

  “既然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