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国庆假期1--兄弟重逢-《内卷娱乐圈》

  时光那可真是如白驹过隙一般,匆匆忙忙就过去了。

  当那些个学生党们还在那儿抱怨时间过得忒慢的时候,殊不知啊,转眼间,就迎来了 2002年的国庆假期。

  在现在这个年头,可不像后世,没有那神通广大的智能手机,也没有随时能刷出各种热门话题的热搜、新闻、短视频等等媒体资讯。

  这时候的日子啊,过得相对简单纯粹。

  信息的传递可不像后世那般是迅速,眨眼间就能传遍大江南北。

  这时候啊,一封信得在路上走好些天,人们要想知道点儿远处的事儿,那可得费些周折。

  不过呢,对那些年轻人来说,跟上潮流的脚步可从来没停歇过。

  杨皓为了不被同龄人甩在后头,到时候跟人家聊天都插不上话。

  为了能在小伙伴们中间有谈资,他就开始重新拾起了多年都未曾问津的电视遥控器,还有那收音机这种老古董。

  说起收音机,现在的年轻人可能觉得那是老掉牙的玩意儿。

  可在这个年代,它可是个宝贝。每天清晨,打开收音机,那滋滋啦啦的声音传来,仿佛是在跟这个世界打招呼。

  杨皓会一边洗漱,一边听着收音机里的早间新闻,了解一下国内外发生的大事小情。

  那感觉,就像是在跟世界同步前进。

  而那电视呢,更是家里的一个重要宝贝。

  那时候的电视机,不像现在的液晶大屏那么轻薄时尚,而是那种大大的显像管彩电。

  杨皓家的那台 42英寸的显像管彩电,在当时那可算是个大家伙了。

  杨皓为了不落后于同龄人的话题与谈资,他开始重新拾起了多年未曾问津的电视遥控器以及收音机这种老古董。

  网络还没盛行起来呢,电视机、报纸、收音机那可成了获取信息的主要窗口。

  不管是打开新闻频道,了解了解国内外的重大新闻;

  还是切换到娱乐台,追踪追踪最新的电影资讯、流行的音乐旋律;

  抑或是关注那些热播的电视剧、精彩的体育赛事,还有娱乐圈里的那些个八卦轶事。

  这些个内容对于杨皓来说,都算有些用的资讯资源,是他跟人交流的时候不可或缺的共同语言。

  于是,杨皓每天都会花上一些时间,坐在沙发上,观看着那42英寸的显像管彩电,了解一些可能成为话题的信息。

  就这样,杨皓用电视机这个看似陈旧但充满魅力的“桥梁”,连接着自己和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

  而杨皓,也在这个年代里,用自己的方式,与世界保持着联系,重新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故事。

  每天写作业时,收音机必须打开,不管是听歌还是新闻,都要有点动静。

  虽然时代在变迁,信息传播方式日新月异,但信息依然是信息,只是传播方式不同罢了,其实他在国外差不多也是这么收集信息的。

  而杨皓,也在那个年代里,用自己的方式,与世界保持着联系,书写着属于自己的青春故事。

  最后一节自习课,在学校里总是特别难熬。

  窗外的阳光懒洋洋地洒进教室,照在同学们的脸上,好像也在催着时间赶紧走。

  班主任站在讲台上,一遍遍念叨着国庆小长假的安全注意事项,还有那些布置下来的作业。

  “都记着啊,假期里要按时写作业,别整天就知道打游戏、贪玩。”她的声音在教室里飘来飘去,但好多同学的心早就不知道飞哪儿去了。

  班主任老师的话音渐渐被学生们心中的憧憬所淹没,他们的眼神不时飘向窗外,那是对未来几天自由时光的渴望。

  随着老师最后一句“好了,放学吧”落下,教室里顿时像炸开了锅,轻松愉快的喧嚣声此起彼伏。

  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收拾书包,互相告别,脸上洋溢着对即将到来的国庆小长假的无限憧憬。

  他们的脚步轻快,笑声清脆,整个校园都被这份即将释放的喜悦所笼罩。

  “放假我们去爬山吧!”

  “我想去看电影。”

  “要不我们去游乐场吧?”

  同学们兴奋地讨论着假期的计划,你一言我一语,好不热闹。

  而杨皓早就决定好了,他要在国庆假期,把北京城好好逛逛,重温一下现在的北京城。

  没办法,北京变化太大、太快了,就好像一眨眼的功夫,杨皓对北京都有点陌生了,没留下一点儿时的记忆。

  在这个国庆前夕的躁动中,每个学生的心都在盘算着去哪里玩,玩什么。

  他们的计划各不相同,但他们的心情却是如此相似——充满期待。

  也许这就是学生时代,这就是青春的样子。

  当杨皓轻轻推开家门,他感到自己一天的疲惫一扫而空。

  他习惯性地脱下鞋,准备进自己的房间,却发现眼前景象让他顿时愣住。

  他的哥表赵磊,那个在国外忙碌打拼的表哥,正悠闲地坐在客厅的沙发上,和父母聊天儿。

  “哥,你回来了?”杨皓带着惊讶和兴奋的语气喊道。

  他急忙放下沉重的书包,脚步变得轻快起来,边走边喊:“爸、妈,我回来了。”

  爸爸抬头,微笑着向儿子点头致意,“回来啦,快来洗洗手,准备去吃饭了。”妈妈的声音紧随其后。

  杨皓向父母打了招呼,然后转向赵磊,眼神中充满了好奇和激动。

  “你怎么这么早回来?不是说要等到国庆假期吗?”他迫不及待地询问。

  赵磊看着弟弟不解的神情,嘴角露出淡淡的笑意。

  “工作提前处理完了,就想给你个惊喜。”赵磊语气轻松。

  他调皮地眨了眨眼,“怎么样,惊不惊喜?”

  听到这,杨皓的脸上绽放出了更灿烂的笑容,两人相视而笑,久别重逢的喜悦让整个客厅都洋溢着温暖。

  “来,坐过来,告诉我最近都发生了什么新鲜事?”赵磊拍了拍旁边的沙发,示意杨皓坐下。

  杨皓走过去坐下,两人开始畅谈近况,气氛轻松愉快。

  晚饭后,父母在院里子遛弯儿去了,俩哥们则回客厅歇着。

  杨皓安静地坐在茶桌前准备泡茶,他小心翼翼打开茶叶罐,用小茶勺儿取出适量的茶叶轻轻铺在茶盘上。

  动作温柔又专注,显露出他对泡茶的熟练和对茶文化的理解。

  随后,他缓缓将茶叶倒进茶壶里,水线细得跟丝似的洒在茶叶上,掌握得正合适。

  泡好了,他把茶汤倒进公道杯中,仔细瞅着茶色,掐着时间。

  最后,把茶汤均匀分到每一杯里,每一滴都金贵得很。

  杨皓这泡茶的过程流畅、有仪式感,细节上展现的是技艺和对茶文化的深入理解。

  赵磊看得目瞪口呆,心里头明白,这不单单是泡个茶的事儿,更是一场文化与艺术的盛宴。

  茶道传情达意,讲究的是个宁静与和谐。

  赵磊在杨皓的带领下,体验了一把品茶的乐趣。

  闭上眼睛那一刹那,他能感觉到大自然的美,那份温暖和安宁仿佛直抵心扉。

  茶,不仅仅是解渴的玩意儿,更是情感的寄托,心灵的慰藉。

  俩兄弟静静地坐着,享受着这茶香四溢的家的感觉,感受着茶道带来的那份静谧和美好。

  他们意识到,生活不只是追求那些身外之物,更需要的是内心的那份平静和满足。

  赵磊轻轻抿了一口茶,好奇地问:“你怎么年纪轻轻就学会了这些?

  感觉你跟我爷爷似的,他退休后闲得无聊才学这个来打发时间。你是怎么开始学的呢?”

  杨皓微微一笑,轻轻地放下手中的茶壶回应道:“我也是因为空闲才学的。回国之后,除了上学之外,

  我真不知道还能做什么。与父母在一起时,实际上也没有什么活动可做。”

  他品了一口茶,无奈地继续说:“在国外的时候,我就意识到自己的心态有些浮躁,而且有钱之后情绪也变得不稳定了。

  学习茶艺让我学会了如何静下心来,欣赏生活中的美好。”说完,他再次为两人倒满了茶。

  赵磊听着,点了点头,对杨皓的解释感到满意。

  他又喝了一口茶,细细品味着。

  “嗯,这茶确实好喝。不过,我还是觉得你学这个有点儿奇怪。”赵磊说。

  杨皓笑了笑,没觉得生气,他知道赵磊并无恶意。

  他解释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不是吗?

  而且,通过学习茶艺,我不仅能够学到礼仪和文化知识,还能改善自己的心态。”

  赵磊沉思地看着杨皓,似乎在消化他所说的话。

  过了一会儿,赵磊说:“你说的有道理。不过,我还是认为这种活动比较适合像我爷爷那种退休后的人。”

  两人相视而笑,气氛变得更加轻松愉快。

  兄弟间的微妙距离感瞬间消融。

  赵磊抿了一口茶,略带不悦地说:“这茶杯实在太小,几乎一口就没了,真是麻烦。”

  杨皓听后,带着微笑解释道:“起初我也觉得这样喝茶挺不方便的。其实这种泡茶方式源于福建,

  我曾向专家学习过,了解到这样的茶具并非用来解渴,而是让人慢慢享受品茶的过程,称之为品茗。”

  说着,他起身走到沙发后面的柜子前,轻轻打开柜门,

  指着里面整齐排列的各种茶具说:“每种茶具都有它的独特用途,适合不同类型的茶叶和泡法。

  选择茶具时,应根据个人喜好和需求来定。”

  他指着玻璃和白瓷的茶具继续道:“比如这两套,玻璃的透明和白瓷的简洁最适合泡绿茶和白茶。

  绿茶的美在于色泽和形态,透明的玻璃让我们能清楚地欣赏;

  而白茶的清澈汤色在白瓷中显得更加纯净,同时也能保持茶香。”

  随后,他又指向瓷器和紫砂的茶具:“瓷质和紫砂茶具则是泡红茶和乌龙茶的好选择。

  红茶鲜艳的汤色在瓷质茶具中更为醒目,紫砂的质地则能锁住茶香。

  浓郁的乌龙茶在瓷质茶具中更能保留其香味,在紫砂茶具中则能更好地释放深沉的香气。”

  最后,他指向陶质茶具:“黑茶因其沉稳的汤色,更适合用紫砂或陶质的茶具来品尝,

  这些茶具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观察汤色,也有利于茶香的持久。”

  在介绍完事儿后,杨皓慢悠悠地坐回椅子上。

  端起茶杯小口一啄,接着说:“泡茶的道行可不止挑啥样的茶具那么简单,形状大小都能影响到咱泡出来的味道。

  比方说,大嘴儿的茶壶能让茶叶的香气更散得开,而小嘴儿的呢,就能让你更准确地掌握放茶叶的量,微调那口感。

  选茶具时,还得看你自个儿喜好和风格。”

  赵磊坐在对面沙发上,眼睛追随着杨皓熟练的泡茶动作,不由得夸他:“你简直是个泡茶高手!”

  屋里飘着淡淡的茶香,杨皓微微笑了笑,有点不好意思地摇了摇头。

  他手底下不含糊地转着紫砂壶,精确地把清亮的茶水倒进品茗杯里,水面上起了层层涟漪。

  “我这才哪到哪儿啊,”杨皓低声说,“喝茶可是个大学问,得懂得茶的性子、品质、香气,还有那些复杂的味觉层次——苦的、涩的到最后回甘,这些都得慢慢体会才行。

  每种茶都有它的独到之处,想要真正懂它,不容易。”

  他顿了顿,接着说:“这就像抽旱烟喝酒似的,都是得花时间才能体会到里头的门道。

  尼古丁给人的那点儿刺激,酒带来的那点晕乎,跟品茶有那么点相似。都得细细品,才能尝出味儿来。”

  杨皓放下手中的茶具,递给赵磊一杯刚泡好的茶:“我这算是新手,真正的泡茶艺术那得靠年月累积和不断练习。

  喝茶,其实更是一种修养,一种让人心静的修炼过程。我现在追求的就是这个。”

  赵磊接过茶杯,从手指间感受到那温暖的茶水,深深吸了一口气,闭上眼慢慢品味。

  茶香在嘴里逐渐展开,苦后的甜让他似乎明白了杨皓的意思,每一步都值得细细体味。

  睁开眼时,赵磊笑着说:“我开始懂了,茶不仅仅是饮料,它更是一种文化,一门生活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