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4章 藏书阁-《真福宝挥手粮满仓,全家悔断肠》

  她的话还没说完,旁边的齐大人就慢悠悠接了话:“青峰书院?我记得我有几个门生在那里当夫子。”

  邵大人也跟着点头,语气里带着几分无奈:“可不是嘛!有一个当年还跟在我门下学过两年策论,有空我也去会会他们。”

  这话一出,夫人们的脸彻底没了血色,方才炫耀青峰书院的底气,瞬间荡然无存。

  有几位夫人直接走了过来道:“白大人,我想把我孩子送过来,您看什么时候送过来更合适啊?”

  “我家娃今年12岁,能不能送过来的呀?”

  “我……我也报名,我一会儿回去就把他送过来,随便打随便骂。”

  “对对对,我也是……”

  白晚晚笑眯眯道:

  “家人们,咱们先不要着急,这只是冰山一角。

  我继续带着你们去转转,咱们还有好些地方没有看过。”

  白晚晚没再多说,直接领着一群神色发懵的夫人往藏书阁走。

  一推开阁门,众人瞬间被眼前的景象惊住。

  这座藏书阁足足有五层楼高,飞檐翘角透着雅致,往里望去,一册册书籍整齐排列在书架上。

  白晚晚先带她们到了一楼,这里是孩童专属的阅读区。

  书架设计得偏低,方便孩子取放,不少绘本、启蒙读物都敞开着摆放,旁边的书桌前坐满了年纪不大的孩子。

  奇怪的是,这么多孩子聚在一起,却没半点喧闹,个个捧着书看得认真,连翻页都轻手轻脚。

  “一楼的书都是给小孩子看的,全是开放式摆放,他们想读哪本随便拿,坐着看、蹲着看都可以。”

  白晚晚指了指角落的茶桶,“那边的温水全天免费供应,渴了就能自己倒。”

  顺着楼梯上到二楼,氛围明显沉了些。

  这里的书架更高,书籍也厚了不少,多是经史子集、算术策论之类,适合10到20岁的学生阅读。

  书架间留出宽敞的过道,摆着长桌和靠椅,不少少年正伏案看书,有的还拿着纸笔轻声讨论,声音压得极低。

  “二楼就像个大书房,书的种类比一楼全,学生们能在这里查资料、做课业,怎么舒服怎么来。”

  到了三楼,书籍的门类更专更深,有讲天文历法的、有论农田水利的。

  还有不少标注着孤本、手抄本的古籍,甚至能看到几本手绘的舆图。

  “三楼的书适合30岁以上、有一定学识基础的人读,要么是钻研专业学问的。

  要么是想拓展深层知识的,比如前朝的典章制度、各地的风土志,这里都能找到。”

  四楼的书籍则显得杂了许多,有教酿酒、制瓷的手艺书。

  有记录江湖传闻、奇闻异事的话本,甚至还有讲医理养生、莳花弄草的小册子。

  “四楼是杂学层,什么类型的书都有,不局限于科举学问。

  学生要是对种田、手艺、讲故事感兴趣,都能来这儿翻,算是给大家留个放松和长见识的地方。”

  最后到了五楼,楼梯口挂着块木牌,写着“教师专属,学生止步”。

  白晚晚解释道:

  “五楼的书最金贵,都是给先生们备课、做研究用的。

  比如齐大人他们当年的朝堂笔记、帝师先生的授课心得,一般不让学生随便进,怕损坏了珍贵的典籍。

  咱们今天也就不进去参观了。”

  夫人们语气里满是激动:

  “我的天!咱们家每年请个普通先生,都得花几百两银子,还未必能教出什么名堂。

  这儿倒好,十两学费就能跟着状元、丞相学本事,这简直是捡着天大的便宜了!”

  有人伸手轻轻摸了摸书架上的书,眼神发亮:

  “哪有书院把这么多书敞开了给人看的?

  别说白天随便翻,晚上想查东西都能来,这环境比家里的书房还舒服!

  这样的地方,孩子哪会不爱读书?”

  白晚晚转头看向一旁眼馋的小姐们,笑着提议:

  “对了,咱们学院不只有男学,还有个女院。

  既然都看了藏书阁,要不要我带你们去女院逛逛?”

  这话刚落,小姐们眼睛瞬间亮了,齐刷刷点头,连站在后面的夫人都动了心。

  有位夫人拉过自家女儿,语气又盼又叮嘱:

  “你这皮猴,平时让你认个字都磨磨蹭蹭!要是真能进这儿的女院,可得收收性子好好学。

  你看这藏书、这先生,多少人求都求不来的机会,可别错过了!”

  旁边的夫人也跟着附和,看向白晚晚的眼神满是热切:

  “是啊是啊,快带我们去女院瞧瞧!

  要是女院也这么好,咱们今儿个就算没白来!”

  夫人们热情这么高,白晚晚自然不会拒绝,当即领着众人往女院走。

  这女院和男院就隔了一堵墙,墙修得足有两人高,白晚晚笑着指了指:“这墙看着高,其实是为了让两边都能安心读书,倒不是怕谁翻进来。”

  进了女院,氛围比男院更显雅致,只是管理明显更严,门口有嬷嬷守着,进出都要登记。

  “女院的规矩是多些,但待遇一点不比男院差。”

  白晚晚边走边说:“就是目前女学生还少,暂时只有一百多个,不像男院都有上千人了。”

  有位夫人惊得拔高了声:“上千人?才半年多就收了这么多学生?”

  白晚晚笑了笑没多解释,这上千人里,有不少是从山寨转移来的孩子,他们没法用真实身份,只能悄悄安置在这儿。

  还有大半是县里挑来的好苗子,底子都扎实。

  逛到女院的小田地时,只见几个女学生正蹲在地里忙活,种的不是男院那样的大田作物,而是一片药材和几畦蔬菜。

  “女院也要求种地,但不用像男孩子那样干重活,就种些药材、蔬菜,既能认作物,也不算累。”

  白晚晚指向不远处的学堂,里面传来轻轻的读书声:

  “咱们女院的学生,大多也是饱读诗书的,教她们的女先生也都是有真本事的。

  琴棋书画样样教,连规矩课都不落下。”

  她特意提了一嘴:

  “教规矩的嬷嬷都是从宫里出来的,当年在宫里就是教公主、格格规矩的。

  教出来的姑娘,言行举止都透着得体。”

  夫人们听着,眼睛越睁越亮,有几位忍不住拉着自家女儿小声说:

  “你看这地方,既能读书又能学本事,连规矩都是宫里嬷嬷教的。

  要是能来这儿,可比在家请先生强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