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六章、猪队友-《复山河》

  朝会不欢而散,永宁帝却陷入了惶恐中。

  尽管路国恒的弹劾,都是一些无稽之谈,可勋贵集团势大也是现实问题。

  一起坐大的不光勋贵系,还有更令人棘手的辽东系。

  见皇帝失神,留下来的一众阁臣和六部尚书,也暗自叫苦。

  坏人机关算尽,不及蠢人灵机一动。

  挑拨皇帝和勋贵之间的关系可以,但这必须要分时候。

  天下尚未太平,正是需要人家卖命的时候,此时干这种事无疑是自毁长城。

  他们这些文臣代表,整日谋划也不过是想削减勋贵系的权柄,而不是要搞死勋贵系。

  甭管是否愿意承认,勋贵系现在都是大虞朝的支柱,不再是他们口中的酒囊饭袋。

  大家都是既得利益者,可没想着掀翻桌子。

  路国恒的公开弹劾,相当于把矛盾摆在了明面上。

  到了这一步,原本的削权计划,现在只能被迫中止。

  不光不能削弱权柄,还要想办法安抚有功之臣。

  此时采取任何过激措施,都有可能让勋贵系和朝廷离心离德。

  一个独立的辽东系,就让大家抓狂,再把勋贵系逼到对立面,日子就不用过啦。

  “陛下,舞阳侯递交了折子。

  希望辞去两广总督之位,并且举荐汉水侯出任两广总督。”

  吏部尚书岳铭宇上前说道。

  原本这份奏折,应该在朝堂上讨论的。

  可是大朝会上的意外,让事情搁置了下来。

  “准了!”

  永宁帝面无表情的说道。

  这样的人事任命,搁在今天之前,肯定少不了一番龙争虎斗。

  放在现在这种时候,连讨论的必要都没有。

  勋贵系的发展,离不开皇帝的支持。

  皇帝想要坐稳江山,同样离不开勋贵们的支持。

  即便内心深处产生了忌惮,为了政治需要,此时他也必须表现出对勋贵系的信任。

  “拟旨,加封成国公为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傅。

  加封舞阳侯为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

  加封镇远侯为特进光禄大夫、右柱国、太保。

  加封汉水侯为太子少师……”

  一连串的加封,让一众文官眼馋想要流口水。

  三公之位,可是大家的毕生追求。

  别看这些都是虚职,但能够获得册封的官员,在大虞朝无一不是一代名臣。

  正常情况下,数十年都不一定能出一位。

  想要反对,大家也找不到理由。

  被加封的三人,不光在军事上立下了赫赫战功,在处理地方政务上也成绩显著。

  “陛下,英明!”

  群臣勉强的回应道。

  眼红归眼红,人家做出来的成果,确实配得上这份待遇。

  用这份封赏,安抚勋贵系,无疑是当下最好的选择。

  “行了!

  这些废话,朕不想听。

  大家都来议一议,东南八省的税制问题。

  首辅,先说说你的看法。”

  永宁帝摆摆手说道。

  大虞朝一半的矛盾,都在缺钱上。

  好不容易才征收上来的税款,他自然不愿意放弃。

  不过群臣的反对,也是一个棘手问题。

  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后续必然引发更多的问题。

  “陛下,东南八省的新税法,不少地方和大虞律存在抵触。

  考虑到这是特殊情况下,做出的非常选择,倒也没什么大问题。

  下面的官员,好不容易适应了新税法,要是匆忙改回去也容易出现乱子。

  臣认为不妨再试行一段时间,等到时机成熟后,再考虑是否改回去。”

  万俊辉硬着头皮说道。

  税制改革,这是历代大虞皇帝,都没有能够完成的伟业。

  东南八省的成功,完全是一场意外。

  叛军出手重创了士绅集团,把税制改革的阻力,下降到了最低。

  迫于叛军的威胁,无数士绅选择了暂时妥协。

  让他顶着压力,强行推动改革,万俊辉没那勇气。

  可现在造成了既定事实,情况就不一样了。

  朝堂上百官反对,实际上也分情况的。

  北方各省的官员反对,那是反对把东南八省的改革成果,推广向全国。

  如果单独只在这八省执行,不损害他们的利益,大家还是希望朝廷财政改善的。

  即便是东南八省内部,一众官员的立场,也各不相同。

  本次税制改革,损害了士绅的利益,其实也是分情况的。

  不是所有的士绅,都在从事商业贸易,同样不乏传统的耕读世家。

  这些“守旧派”,最是鄙视商人,主张重农抑商。

  对朝廷加征商税,并没有那么抵触。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在之前竞争中失利的士绅,同样乐得看笑话。

  毕竟,勋贵系捣鼓的税制改革,没有对土地动手。

  如果在改革推动前,他们或许会跟着反对,可现在已经成了既定事实。

  新增的税收,主要用在军事和战后重建上,他们也成了受益者。

  看群臣前面的表现就知道,虽然有人叫嚣着裁军,但并未成为主流。

  其中最反对裁军的,还是东南八省的官员。

  亲身经历了战火,方知和平的可贵。

  反对税制改革和反对裁军的,居然成了同一波人,足以证明他们的反对并不激烈。

  洞察了人心,万俊辉决定赌一把。

  朝廷的财政收入大涨,眼下面临的大部分麻烦,都可以迎刃而解。

  局势一旦好转,他这个首辅也可以多干几年,没必要这么早辞官回乡。

  享受到了权力的魅力,非到万不得已,没人想要放弃。

  “陛下,首辅大人言之有理。

  东南八省的情况特殊,短时间内不宜大动干戈。

  为了江山社稷,只能先苦一苦,东南八省的商贾。

  可以三年为限,等到局势稳定下来之后,再讨论这个问题。”

  谷嘉熙跟着附和道。

  皇帝的意思是明牌,肯定是不想到手的钱再溜走。

  甭管税制改革,里面存在多少问题,在每年三千多万两白银面前都不值得一提。

  以永宁帝的性格,纵使群臣反对,估摸着也会硬刚一波。

  毕竟,税制改革是勋贵系捣鼓出来的,他们肯定是支持的。

  东南八省三十多万募兵,是这一制度的最大支持者。

  地方上的反弹,直接武力镇压便是。

  有了这些助力,皇帝就有对抗百官底气。

  知道皇帝手中有筹码,首辅又打了头阵,谷嘉熙当即决定跟上。

  “谷阁老,此言不妥!”

  “东南八省刚遭遇战火,怎么也该削减一些税款,岂能一直横征暴敛!”

  邱瑞阳当即反对道。

  事实上,他也不想做这个恶人。

  税制改革损害了士绅利益,却有利于朝廷。

  能够坐到内阁的位置上,考虑问题已经不局限于一隅之地,还要兼顾天下。

  可作为东南八省出身的官员,在这种时候,他不能背叛自己的阶级。

  复杂的内心,让他在反对的时候,立场并不坚决。

  找出来的反对理由,也是随便糊弄,更像是在完成任务。

  见到这一幕,原本左右摇摆拿不定主意的官员,瞬间做出了选择。

  一场唇枪舌战之后,支持派逐渐占据了上风,正当大家以为大局已定的时候。

  “诸位爱卿,既然都认为东南八省税制改革不错,那么可否向全国推广呢?”

  永宁帝的话,把群臣气了一个半死。

  再怎么想改革,也要分时间啊!

  现在最重要的是保住改革果实,而不是急着向全国推广。

  东南八省能够成功,那是有三十多万大军,在上面压着。

  敢明确反对的士绅,都被物理消除了。

  换成其他地方,纵使朝廷下达改革命令,政令也出不了衙门。

  再好的政策,无人去落实执行,最后都是一地鸡毛。

  除了损害皇帝和朝廷的威望外,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利益。

  “陛下,此事万万不可!”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以关税为例,想要征收起来,先得有海外贸易才行。

  我朝海贸集中在南方,故能够征收巨额的税款。

  换成北方各省,怕是连征税成本都不够,组建衙门都是浪费。

  地方治理,当因地制宜,不可一概而论!”

  万俊辉急忙驳斥道。

  皇帝的灵机一动,实在是太要命了。

  他敢打赌,今天的事情传出去后,朝堂上必然引起轩然大波。

  原本可以拉拢的北方各省官员,也会被推到对立面。

  真若是想改革,悄悄的干就行了,何必要说出来呢!

  别的不说,蜀地现在的情况,就适合推动改革。

  只需给镇远侯一道密旨,人家就能把东南八省的改革成果,直接给复制过去。

  造成既定事实后,朝廷只需默认改革成果即可。

  类似的操作,还可以在山西搞一遍。

  靠文官无法推进改革,但是靠军队可以。

  往后哪个省发生叛乱,就在哪个省推动改革。

  数十年之后,税制改革就可以推广到全国。

  完成了这一伟业,大家都可以功成名就,流芳千古。

  大好的局面,全被永宁地一句话给毁了。

  内心深处,万俊辉气的想刀人。

  没有丝毫犹豫,群臣再一次统一立场,当场把永宁帝怼了回去。

  ……

  廉州港。

  随着船鸣声响起,一众战俘的眼神,渐渐变得湿润起来。

  这一去,有生之年能否再回到故土,都是一个未知数。

  可是没有办法,在广西的生活,虽然比当初在家种地好上一丢丢,可政治地位却低的可怜。

  作为流放的罪犯,走出去都会受人鄙视,连带着家眷都跟着受累。

  除非是必要情况,他们都在自己的劳作区活动,绝不去军户区串门。

  哪怕心里不说,家眷们对一墙之隔的军户区,还是充满了羡慕。

  同样是劳作,人家耕种卫所军田,不光享有高额的收益分成。

  卫所还提供的牲口和种子,灾年卫所甚至负责兜底。

  家中有人入伍服役,还有一份钱粮补助。

  只要不是生的太多,在日常生活中,都能粗粮菜团子管饱。

  逢年过节,改善伙食的时候,还可以吃上一顿肉。

  生活水平比他们原来村中的富户,都要好上几分,同一些小地主差不多。

  他们这些罪囚就惨了,不光伙食标准更低,平常也就勉强七八分饱。

  幸好卫所中大力推广高产蔬菜,他们也跟着受益,不然日子还会更惨。

  想要吃肉,除非是立下功劳,不然就是奢望。

  即便是如此,跟着过来的家眷,也很快接受了现实。

  本来就生活在最底层,流放后生活水平,比之前还好一丢丢,还能奢望啥。

  最关键的是压在身上的债务,现在不用还了。

  如果不是参加叛军,见过了一些市面,估摸着他们也会安于现状。

  可正是因为见过市面,他们反而不甘于现状。

  隔壁的军户,就是他们羡慕的对象。

  不光日常生活水平高,还有向上的希望。

  参军入伍,一旦立了功,整个家庭的命运都会改变。

  现在有了选择,哪怕是去异国他乡搏命,一样有无数人报名。

  谋逆这种重罪,哪怕是皇帝大赦天下,也不会有他们的份儿。

  进入安南搏命,这是他们唯一改变命运的机会。

  “三弟,你怎么也来了?

  不是说好的,你留在家中照顾家小,我出来搏命嘛!”

  看着熟悉的面孔,面带菜色的中年男子当即质问道。

  受宗族观念影响,大家都对香火传承看得非常重。

  就算是搏命,也不会全部压上去。

  “大哥,我瞒着你们报名了。

  爹娘都答应了。

  家中之事,我们出来拼命,卫所会照顾的。”

  青年男子当即回答道。

  这次流放,主要是他们加入叛军惹得祸,连累了不少亲戚。

  惹出了麻烦,总是需要解决的。

  哪怕大家并没有安排在一起,朴素的逻辑,也认为自己惹的祸应该自己兜着。

  哪怕嘴上没说,私底下他不只一次看到爹娘以泪洗面,说无颜面对祖宗。

  机会只有这么一次,他不想放过。

  就算老大出来了,可终归只有一个人,又能拿到多少首级?

  如果无法让大家获得赦免,他们有何脸面回去。

  “哎!”

  “你不该来的!”

  “万一发生意外,家中香火可就断了。”

  老大的感慨,没有获得青年男子的认同。

  “大哥,就我们这种情况,就算留在家中,香火一样会断。

  正经人家的姑娘,谁会考虑我们啊!”

  仿佛是引起了共鸣,船上的一众战俘,纷纷留下泪水。

  穷人,是不配有后代的。

  别说是现在,哪怕是未被流放前,他们同样是一群光棍。

  少数有婚配的,也是加入叛军之后,靠劫掠积累了一笔财富,才完成的娶妻生子。

  正是因为一无所有,大家才敢去搏命。

  “行了,把眼泪都给我收起来。

  这次带着你们出去,不光是为了将功赎罪,也是去博取富贵的。

  朝廷可以许诺了,劫掠的财富,分我们一半。

  担心自家香火的,那就多抢几个女人,回去慢慢给你生。

  安南人都是软脚虾,好欺负的很。

  只要你们肯奋勇杀敌,到时候军功、土地、女人,全部都是会有的!

  ……”

  带队的将领,当即开启了大忽悠模式。

  手段粗暴了点,但效果却是相当不错。

  人到了低谷期,最需要的是希望。

  哪怕通往成功的路,充满了各种风险,大家还是愿意奋力一搏。

  ……

  镇南关。

  京中发生的闹剧,尚未传过去,大家依旧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

  江南战事结束,不仅意味着援兵要来了,还代表着资源倾斜。

  安南战争进行到现在,一直处于防守状态。

  除了战略需要外,同样不乏资源上的考虑。

  仅凭两广的力量,在军事上击败安南人不难,难的是怎么吞并安南。

  “尘埃落地,大家可以放宽心了。

  战事进展,比预想中还要顺利。

  事先筹集的军费,还剩下了一部分。

  除了用于战后重建外,我们也分到了一份。

  一百五十万两白银和八十万石粮草,将在三个月内运抵广西。

  本侯已经协调好了,闽浙总督衙门和江南总督衙门,都答应了给我们协饷。

  具体的协饷数额,秋税征收完成后,就会确定下来。

  接下来我们可以放开手脚,同安南人打一仗了!”

  李牧豪气的向众人说道。

  参加会议的,全是他苦心打造的班底。

  忠心是不缺的,但眼界着实有限。

  没有办法,从小的生活环境,限制了他们的眼界。

  进入军中之后,才开始后天弥补。

  知识水平可以学习,但固有的认知,却没有那么容易改变。

  对经略安南,大多人都持反对意见。

  在大虞待好好的,谁也不愿意去穷乡僻壤的“安南”。

  战略计划,能够推进下来,全靠李牧的坚持。

  哪怕到了现在,大部分人也只是明面上支持,暗地里对经略安南并不抱有希望。

  这是读书惹的祸。

  书本上对安南的描述,不是用穷乡僻壤,就是“瘴气”横行。

  纵使李牧一再保证,安南土地肥沃,大家心里还是没底。

  许多人都担心是下面的探子,传回了假情报,糊弄了自家侯爷。

  万一安南不够富裕,短时间内无法从当地获取税收,那么战争经费就会成为压垮这个团体的重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