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60章 同窗之谊-《直上青云:从高考落榜开始》

  富时目光平静地扫过顾常青和王正则,越过周恒祥,最后落在组织部长袁学民身上,语气依旧平稳,可话却极有分量。

  “对于这样一位能力突出、且受到上面高度重视的年轻干部,如果我们只是给一个普通的常委职位,是不是有些……不够放手?”

  “上面领导会怎么看我们汉南省委的用人导向?”

  “是不是可以考虑,更加大胆一些。”

  “我建议把李仕山同志放到常务副市长位置上,让他能更快地发挥更大作用?”

  此言一出,顾常青的眼皮猛地一跳。

  他万万没想到,这位新来的富时竟然在为李仕山谋取更高的位置。

  听到这话,似乎和李仕山关系匪浅。

  富时话音刚落,周恒祥立刻接口表示赞同:“富时书记的意见很有道理,我们应该给优秀的年轻干部更大的舞台。”

  紧接着,袁学民也顺势说道:“从培养干部和推动安江经济发展的角度考虑,李仕山同志担任常务副市长,确实更能人尽其才。”

  此时的形势发生一下发生逆转,顾常青心中也是警铃大作。

  现在的情况是,三人明确表态支持,理由也很充分。

  如果自己强行否决,不仅会显得自己是在故意针对李仕山,而且黄老此刻正在下面考察。

  如果自己坚持反对的消息传出去,谁知道黄老回去后会不会给自己上“眼药”。

  电光火石之间,顾常青已经权衡清楚了利弊。

  他脸上迅速恢复平静,露出一抹从善如流的笑容,目光看向王正则:“正则书记,你的意见呢?”

  这件事对于王正则来说没有任何利益关系,自然不会反对。

  他面无表情,只是淡淡地说:“我尊重组织意见。”

  “好。”顾常青点了点头,“既然几位同志都认为应该给年轻干部加担子,那我们就统一一下意见。李仕山同志,任安江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他说得干脆,心里却堵得要死。

  今天这个书记会,让他有点失去掌控的意思。

  一股强烈的危机感,首次涌上他的心头。

  在原本的格局中,自己和王正则目前属于合作同盟,袁学民本属于墙头草,周恒祥一向势单力薄,自己的地位非常稳固。

  可如今,富时的突然介入,竟然隐隐有与周恒祥、袁学民形成联合趋势的苗头!

  在他还没完全摸清新纪委书记底细的情况下,就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倾斜。

  书记办公会结束,顾常青坐在办公室里,却感觉如坐针毡。

  富时在会上那突如其来的一击,打的自己措手不及。

  富时到任以来,也就第一天见面,自己和富时有一段时间不长的单独交流,当时富时表现的很低调。

  本以为富时会先熟悉汉南的情况,不会这么如此之快干涉到人事工作中来。

  可偏偏第一次书记办公会,富时就介入了李仕山的人事任命。

  现在自己必须要重新审视富时的态度了。

  他现在到底站在哪一边,非常关键。

  他需要弄清楚富时的态度,富时到底站在哪一边。

  “请富时书记过来一趟。”顾常青对秘书马淮远吩咐道,声音不自觉的带着一丝急促。

  “是, 书记。”马淮远立马应声而去,不敢有任何耽搁。

  这也是他第一次感觉到书记变得如此被动。

  而且他很清楚,这件事要是处理不好,会带来一系列对书记不利的连锁反应。

  十几分钟后,富时走进了办公室。

  “富时书记,快请坐。”顾常青起身,脸上挤出热情的笑容,引他到会客区的沙发落座。

  这个位置意味着这次谈话定下来基调,属于交流交心。

  “怎么样,来汉南这几天,还习惯吗?生活上、工作上有什么困难,尽管提出来。”顾常青开始了闲聊模式。

  “谢谢顾书记关心、”富时微微颔首,显得不卑不亢,语气平和,“生活上都安排得很好,工作上同志们也很支持。”

  “就好,那就好。”顾常青亲手给富时倒了杯热茶,递了过去,“纪委工作千头万绪,压力大,责任重,尤其是刚到一个新环境,更需要时间熟悉。”

  富时双手接过茶杯,道了声谢,这才说道:“工作是得一步步来。不过,有些情况确实需要尽早掌握。比如……洪剑锋同志遇袭的案子。”

  这句让顾常青端茶的手几不可察地顿了一下,心跳有些加速。

  这个富时突然提到这个案子,意欲何为。

  顾常青不动声色地放下茶杯,语气尽量保持平稳:“哦?这个案子,是贾毅同志亲自抓的,我也看过。富时书记是觉得……有什么不妥的地方吗?”

  这个时候就必须要强调立场,来试探富时的反应。

  富时这个时候微微一笑,眼神有些意味深长。

  “贾毅书记确实办得很仔细,卷宗清晰,程序完备。暂时看来,没有什么问题。”

  “暂时”这两个字就有些刺耳了,就像是扎在了顾常青的神经上。

  他可以“没有”问题,也可以在需要时,“有”问题。

  这其中的弹性,可全在富时一念之间。

  顾常青知道,这个话题不能再深入了。

  他立刻借着喝茶的动作掩饰住情绪的波动,顺势转换了话题。

  “刚才在会上,听富时书记说对仕山同志和你了解,你们之前认识?”

  这可是顾常青最关心的问题,

  富时对此早有预料,回答得十分坦然:“确实认识。我和是仕山同志是燕京大学研究生的同学。”

  “同学?”顾常青心中一下了然。

  民间有“人生大三铁”之说。

  一起同过窗、一起扛过枪、一起......

  这三种经历因涉及纯真友谊、生死信任或隐秘共享,被视为人际关系中最牢固的纽带。

  在官场同样适用,不过最后一项要换成,“一起分过zang”。

  尤其是同学和战友的情谊分量极重,两人只要不是理念根本对立,哪怕分属不同阵营,一样不影响两人的关系。

  可是这件事也太巧合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