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凤阳花鼓-《从现代归来的朱元璋》

  朱元璋循声望去,只见此时的奉天门广场之上,已经和之前大不一样。

  各色彰显皇家威仪,显示大国风范的仪仗还在。

  但那些原本站立在那里恭贺的公卿百官,以及各国使节,和一些百姓们,都分列左右,腾出了位置。

  此时,在他们腾出来位置上,多出了一队穿得花花绿绿的凤阳花鼓队!

  这是洪武朝前期时,必然会出现的一道景观。

  每年正旦大朝会,都会有来自凤阳的老乡亲们,来到京师给自己拜年贺岁。

  而后在大朝会上,给自己来上一段自己最为喜爱的凤阳花鼓。

  听着这喜庆热闹的凤阳花鼓前奏。

  原本还感到揪心的朱元璋,瞬间就放下心来。

  他已经确定了,这个时间点自己妹子还在!

  并没有出事!

  因为正旦大朝会上有凤阳老乡亲们前来贺岁,并表演花鼓,最晚只持续到洪武八年!

  后面再没有过了……

  在朱元璋长松一口气的时候,随着前奏过后,花鼓队已经开始载歌载舞的表演起来。

  “说凤阳,道凤阳,手打花鼓咚咚响。

  凤阳真是个好地方,赤龙升天金凤翔。

  数数天上多少星,点点凤阳多少将!

  说凤阳,道凤阳,手打花鼓咚咚响。

  凤阳真是个好地方,皇恩四季都浩荡。

  不服徭役不纳粮,淮河两岸喜洋洋!”

  这些花鼓队的人,都是精心挑选出来的。

  唱的格外动人心神。

  一段花鼓词唱罢,顿时响起了一片的叫好声。

  最为兴奋,最为喜悦,喊声最大的就是一众淮西勋贵。

  这花鼓词是真好!

  唱到了他们的心坎里。

  但朱元璋却没有喝彩,脸上的笑容也非常耐人寻味。

  因为在现代时,他还听过另外一段花鼓词。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上,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

  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

  初听之时,愤怒之情无以言说。

  后面上网多方搜索查证,说这是后来鞑子占据华夏之后。

  有人为了抹黑自己,专门编出来让人唱的,和原来的花鼓词完全不同。

  不过,自己最为喜欢听的凤阳花鼓,在后来也成为了凤阳那里的人,外出讨饭的一大法宝。

  背着花鼓去讨饭,有点才艺在身上,终究还是要比那些只会拿个破碗的人,讨到的多。

  当年自己要是有这才艺在身上,说不定过的就没有那般凄惨。

  不过这样的心思,在心中升起之后,朱元璋又将之抛出脑海。

  也幸亏自己没有这个才艺。

  不然自己要饭就能活下去,且活的还不错,那也绝对不会脑袋栓到裤腰带上去参加义军。

  如此,世上只会多出一个要饭花子朱重八。

  再不会有洪武皇帝朱元璋!

  哪怕知道自己后来,听的花鼓词不是现在编出来的,但朱元璋此时的心情,还是好不起来。

  因为他想起来了,随后所发生的事。

  也确定了现在的时间——洪武八年正旦大朝会。

  前来演奏的花鼓词每年一变,这正是他记忆之中,洪武八年时的花鼓词。

  对于这一年的花鼓词,他印象非常深刻。

  因为就是从这一开始,他下令再不让凤阳的老乡亲前来贺岁,更不让老乡亲们表演凤阳花鼓了。

  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很快发现,自己被这些老乡亲们欺骗了。

  而且骗得还非常惨……

  为什么自己会让老乡亲们前来贺岁?

  除了不忘乡里之情外,最大的原因是想要通过他们的口,知道一些凤阳老家的情况。

  但结果却是,这些老乡亲们口中,一句实话都没有了。

  自然也失去了让他们前来的意义。

  朱元璋知道,最为根本的原因,出在以李善长为首的这帮老兄弟头上。

  韩国公!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脸上带出了一抹意味难明的笑。

  李善长在之后所做的诸多事情,也随之在脑海中浮现。

  如今的李善长,正在负责营造中都城。

  在李善长等人的劝说之下,自己有意迁都中都。

  为了营造中都,自己这边是勒紧裤腰带支持。

  拨下大批钱粮。

  专门交代,营造中都的百姓,要管饭,每天一顿干的,一顿稀的,稀的也要达到插筷不倒的标准。

  除此之外,每人每天补三个钱。

  要在那里建立住所,不说多好,至少也要能让人遮风避雨,御寒。

  还要设立相应的医药局,专门为营造中都的百姓看病。

  医药钱由朝廷支付。

  民夫每日干活最多不能超过六个时辰,每月休息两日。

  现在是大明了,不是元鞑子统治的时候。

  不能把人当牲口使。

  虽不能做到尽善尽美,兼顾到方方面面,但至少也要尽量去照顾。

  李善长答应的好好的,从凤阳那里送上来的各种报告,也全都非常好。

  完完全全就在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

  自己也被哄的非常开心。

  期待着中都城被修建好,然后迁都中都。

  直到很久后才发现,自己在这件事情上,被欺骗的死死的!

  自己要求的那些,李善长一条都没有做到!

  不仅没有做到,还变本加厉,不知道害死了多少修建中都的百姓,令得多少百姓家破人亡!

  中都城整个就是用众多百姓的血泪,混着无数尸骨垒起来的!

  自己发现之后,震怒之下,直接将快要营建好的中都城停下。

  废除迁都中都的旨意。

  这一举动,彻底的惹恼了李善长。

  认为自己的这个举动,将他韩国公的面皮都给彻底扒了下来。

  让他和自己越走越远……

  不仅仅中都城上的问题,其余问题也非常多。

  众多淮西勋贵们,在凤阳那边,完全按不顾自己下达的严令。

  依旧在疯狂的圈地,霸占百姓产业。

  耕地,湖泊,山林,茶园,芦苇荡……众多东西,就没有这些人不要的!

  就连官营的金银铜场,朝廷设立的军屯,他们都敢下手!

  反抗的百姓,要么抓走暴打充军,要么直接弄死!

  甚至于弄死全家的都有!

  自己设立了登闻鼓,令有冤屈的百姓都可来京师敲响登闻鼓。

  只要登闻鼓响,别管自己在做什么事,都会立刻放下,立刻亲自处理此事。

  结果自从洪武五年登闻鼓响过一次,自己立下了铁榜约束勋贵之后,就再没有被敲响过!

  自己一开始还以为,是自己的约束起了效果。

  后来才发现,他们只是不敢在京师胡作非为了。

  全都转移到了地方。

  不仅如此,还通过种种手段,阻挠人前来敲响登闻鼓。

  包括并不限于在半路上将人劫回去,乃至于直接打杀!

  自己从江南那边,迁移到中都的富户,也被这些人吃的骨头都不剩……

  凤阳来的这些老乡亲,也都被收买了。

  威逼利诱之下,哪个都不会告诉自己真实的情况。

  只会捡好的说,处处维护韩国公等人!

  诸多消息在脑海之中翻涌,朱元璋不自觉就气满胸膛。

  这些人,变得可真快啊!

  当年那样痛恨贪官污吏的人,现在起势了,一个个做的比那些贪官污吏还要过分!

  原来,他们恨得根本不是什么贪官污吏。

  只是恨他们自己不是贪官污吏!

  老天既让自己回到了洪武八年大年初一,并知道了这些消息。

  那自己就必须要管一管!

  必须提前将这事给喊停了!

  好好的杀一杀这股歪风邪气!!!

  ……

  “父皇,您……是不是哪里有些不适?”

  朝会结束,百官散去,一身明黄色衮龙袍的朱标,来到朱元璋面前询问。

  带着关切。

  看着眼前的大儿子,朱元璋心猛地一疼。

  伸手握住了朱标的手,眼睛舍不得离开分毫。

  生怕一转眼,自己家标儿就没有了!

  眼圈已经开始泛红……

  朱标愣住了。

  这……怎么感觉自己父皇,今日这般的不正常?

  到底怎么了?

  父皇看自己的这眼神,怎么像是……失而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