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境,柴狐村。
林宗师随后还是向柳氏独自交待了一下红豆的事情。柳氏听完后,方才知道,这事儿张恪自己直到目前,也一样是被蒙在鼓里的。柳氏一直还沉浸在自己升格当了奶奶的喜悦中,虽然这事儿确实有点太“意外”,但终究还是高兴居多的:毕竟凭白多了个可爱又乖巧的宝贝孙女儿,今儿个是真高兴啊。
林宗师随后还主动去瞧了瞧张澜的状况,不过医术精湛的她,最终也表示无能为力。
“依夫人所言,张先生这是毒物侵蚀入脑部了,这种事儿,恐是无法逆转的。林某也爱莫能助。不过,这些年来,得益于夫人的细心照料,张先生的身体状况倒是挺好的。这期间,想必张夫人付出了很多啊!”
虽然有点小失望,不过,张澜这个样子已经好多年了,柳氏也已经慢慢的接受了丈夫有可能这一辈子都醒不过来的现实了。因此并没有过于伤心,而且因为红豆的到来,她如今幸福感满溢,所以也就坦然接受,并郑重的感谢了一番对方。
自渡海而来,进入人朝,除了师傅外,眼前的柳氏无疑便是红豆最亲的人了。虽然,之前遇上的人如高卢氏、张盛对她都甚为疼爱,但与柳氏自然还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这些年来,柳氏移居北境紫狐村,与人朝相隔遥远。自家那个臭小子虽然时有来信,但终究填不满一个母亲对于孩子的牵挂。若是按另一个世界的说法,柳氏这种应该就叫做"留守老人"的。因此,对于红豆的到来,柳氏的欢喜之情,绝非一般人可以想象的。
本来,柳氏以为,张恪的第一个孩子,应该是周薇的,毕竟她才是张恪名正言顺的未婚妻。可是没想到,张恪居然先和别的女人有了个孩子。这件事情,其实还是有些难办的,因为他们不知道若是周家、周薇知道了,会做何反应?不管这是怎么发生的,错肯定是在张恪的,这一点,便是柳氏也是这般认为的。可能也是不知道怎么处理这事儿的,所以三叔张盛才干脆让林宗师带着红豆千里迢迢的来北境见他们。毕竟他们才是张家的族长、主母,更是红豆的爷爷奶奶。
在柳氏的认知里,此事张家自然是对不起周薇的,这可是她自小就认定的儿媳妇。无论周薇对此持何种态度,也都是应该的。但具体到红豆身上,小孩子能有什么错了?这是张恪的孩子,绝无可能不认的。尤其是在知道了红豆的过往,知道她一个小孩子竟然是独自骑着虎鲸远渡重洋来找爹爹的事情后,真令得柳氏后怕、感动、心酸、震惊、骄傲等诸多情绪爬上心头,那真的是无法言喻的感觉。对于红豆,就更加的疼爱进骨子里了。由此,柳氏也在心里面暗自决定:不管怎样,不能委屈了红豆,实在不行,我就把这孩子养在身边。
柳氏倒也明白红豆的存在,对于张恪来说,的确是个难题。对于这一点,想必包括红红、林宗师、张盛等几个知情人,也是心中有数的。也因此,他们一直以来,都有意无意的没有将这事儿宣之于众。只是,这一切对红豆,显然就不公平了。她不过就是想和其他小孩子一样,见见自己的爹爹,却怎么这么难啊?一想到这些,柳氏又是一阵阵的心疼。
然而,最终柳氏还是向林宗师建议:暂时让红豆待在紫狐村。一来,西南地区如今的状况还是没那么好的,而且张恪乃是身负重任的钦差,还是当以公事为重的;二来,新皇帝的登基,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张恪他们此时必须先全力以赴的应对这个局势,不好在这个时候,去干扰他;三来,再过两个月就要过年了,与其让红豆去西南找张恪,不如在这里等等看,或许张恪有时间回来北境陪父母过年了?
林宗师倒是有些明白,柳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提议的,这些理由究根到底,还是有些牵强的。不过,林宗师对此,也只能感叹一声:可怜天下父母心。当然,细想之下,这样的安排,也确实是目下相对而言,最为稳妥的了。林宗师毕竟有着自己的责任,不可能一直带着红豆这样子到处跑,更不可能陪她就这样子待在紫狐村。因此把其托付给柳氏,让她跟爷爷奶奶生活一段时间,其实还是挺好的。而且相比之下,这里显然也要比其它地方更为安全一点的。尤其人朝如今的局势复杂多变,谁也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林宗师虽然对朝堂的事情,一向敬而远之,不予理会,但这并不表示她对这些事情一点概念和判断都没有。对于那些暗流涌动,她还是多少能够感知到的。特别是这段时间,她自青龙城出发,去了晋州城,又来了北境。这一路,数千上万里之遥,途中的所见所闻,以林宗师的慧眼如炬,无疑是深有感触的:真乃多事之秋矣。基于这些理由,在征求了红豆本人的意愿后,林宗师最终还是同意了柳氏的提议。
两天后,林宗师离开了紫狐村,返回青龙城。将爱徒留在这儿,林宗师其实还是有点舍不得的,不过,终归柳氏她们才是红豆的至亲,这一点儿不是什么人可以改变的。临行前,红豆抱着师傅,大哭了起来,令得一代宗师也是眼眶泛红,但还是强忍泪水和千般不舍离开了。
红豆自此便在紫狐村住了下来,成为了"留守儿童"。这里固然没有外面的世界繁华,不过,每天和村子里的小伙伴、小狐狸们在一起玩耍,还是很有趣的。柳氏对于这个孙女,已经不能说疼爱了,而是溺爱了,这更是让小红豆放飞了自我。以前,无论是在红民国还是人朝,无论是跟着娘亲或是师傅,她们都会逼着自己学功课。红豆终究还是处在贪玩的年纪上,不免也会对此不耐烦的。如今可好了,奶奶虽然也会让她做功课、读书,但一般情况下,不会太严厉。即便是有时候拉下脸来了,但只要自己上去撒撒娇,奶奶便又会抱着她,心肝宝贝的叫了。这么一来,红豆也是很快的就融入紫狐村的生活里,乐不思蜀了。
话分两头,却说张恪在西南地区,一方面遥控着京城的“经济封锁”策略,另一方面也在当地努力的推行经济发展战略。随着雨水降下,西南百姓也开始为明年的春耕做准备。终究已经是冬季了,只能将希望放在明年开春后了。不过,这几个月的时间,总不能坐着干等,那也太浪费了。
西南地区虽然地质条件不佳,大部分都是山地、丘陵,土壤类型差别也很大,但气候其实还是不错的。这里的冬季相对温暖,霜冻期较短,这些其实完全可以利用起来,试着在冬季种上一些有经济价值的农作物,试一试效果的。当然,这里面的难点在于:种什么以及怎么种?这些,张恪自然是不懂的,他并没有相关农业知识的储备。但张恪相信“高手在民间”,这些东西一定是有人懂的,哪怕每个人只懂得一点点,但要是十个人、一百人的集体智慧了?只不过,受各方面的影响,没有人去有意识地进行挖掘、记录、传播、总结、推广等等。而张恪这段日子以来,便把工作重点放在这上面了。他要在民众里挖掘出懂得相关知识和技术的人员,然后把他们集中起来,再去做相关的试验种植,并做好记录、整理以及不断的对这些东西进行总结。最终是要把这些知识、技术,系统性的编撰成册。
其实,这事儿放在另一个世界时,就只是极其普遍的农业科学的理念。但在如今的世界,显然没有人有相关的意识去做这些的。好在,张恪虽然不懂农业知识,但他知道怎么把人组织起来,更有效率、更有针对性地做工作。为此,张恪成立了一个部门,专管农业及相关技术知识的搜索、研究、记录、推广等事宜,并取名——农科院。
重农的理念,深入人心,因此周勃对此自是极力支持的。不过,当张恪告诉他,先期便需要五百名工作人员时,还是把他吓了一跳的。这个所谓的“农科院”,甫一开始,便要把摊子铺这么大的吗?安顺城作为西南地区的核心城市,人口上百万,但城主府的在编人员也不过两千人员。当然,真正为城主府办事的人员,远不止这点人数的。这其中,自然有不少非编制内的、临时的、徭役的。若是全部算进来的话,为城主府工作的人员,多的时候,或许可达上万的。
不过,这里面,还真没有哪一个单独的部门(除军队外),拥有这么多工作人员的,而且张恪还要求这些人要能读会写,最好还要懂精算。在听到这些要求后,周勃都有点怀疑,安顺城凑得齐这么多有“文化底子”的人吗?毕竟这里经济上不发达,文风并不兴盛。要知道,这个世道,有机会读书也有资源供得起读书人的人家,还真不算多的。对许多普通百姓来说,光是活着都已经够难了,哪还有闲心读书?大家虽然都认为读书人很了不起,可实在是没有那个条件啊!
对此,张恪倒是做了详细的解释:“其实,这只是因为农科院初创,需要从无到有的对所有的知识、技术进行搜索、记录,而这便需要大量的人员下到各个地方去进行走访,因此开始的时候,才需要这么多人的。等将来,资料整理出来了,便不需要这么多人的。其实,学生本来还想招募更多人的,毕竟……时间不等人啊!”
周勃闻言,点了点头:“好,我明白了。这事儿我尽量去办,争取多给你找些人。希望将来这个农科院,真能如你所言:成为一个能够帮助农民提升种植技术、帮助农民增产创收、培养专门的农业人才、研究出更多、更好、更具价值的农作物新品种的重要部门。”
张恪信心十足的笑道:“老师放心,一定会的。”
林宗师随后还是向柳氏独自交待了一下红豆的事情。柳氏听完后,方才知道,这事儿张恪自己直到目前,也一样是被蒙在鼓里的。柳氏一直还沉浸在自己升格当了奶奶的喜悦中,虽然这事儿确实有点太“意外”,但终究还是高兴居多的:毕竟凭白多了个可爱又乖巧的宝贝孙女儿,今儿个是真高兴啊。
林宗师随后还主动去瞧了瞧张澜的状况,不过医术精湛的她,最终也表示无能为力。
“依夫人所言,张先生这是毒物侵蚀入脑部了,这种事儿,恐是无法逆转的。林某也爱莫能助。不过,这些年来,得益于夫人的细心照料,张先生的身体状况倒是挺好的。这期间,想必张夫人付出了很多啊!”
虽然有点小失望,不过,张澜这个样子已经好多年了,柳氏也已经慢慢的接受了丈夫有可能这一辈子都醒不过来的现实了。因此并没有过于伤心,而且因为红豆的到来,她如今幸福感满溢,所以也就坦然接受,并郑重的感谢了一番对方。
自渡海而来,进入人朝,除了师傅外,眼前的柳氏无疑便是红豆最亲的人了。虽然,之前遇上的人如高卢氏、张盛对她都甚为疼爱,但与柳氏自然还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这些年来,柳氏移居北境紫狐村,与人朝相隔遥远。自家那个臭小子虽然时有来信,但终究填不满一个母亲对于孩子的牵挂。若是按另一个世界的说法,柳氏这种应该就叫做"留守老人"的。因此,对于红豆的到来,柳氏的欢喜之情,绝非一般人可以想象的。
本来,柳氏以为,张恪的第一个孩子,应该是周薇的,毕竟她才是张恪名正言顺的未婚妻。可是没想到,张恪居然先和别的女人有了个孩子。这件事情,其实还是有些难办的,因为他们不知道若是周家、周薇知道了,会做何反应?不管这是怎么发生的,错肯定是在张恪的,这一点,便是柳氏也是这般认为的。可能也是不知道怎么处理这事儿的,所以三叔张盛才干脆让林宗师带着红豆千里迢迢的来北境见他们。毕竟他们才是张家的族长、主母,更是红豆的爷爷奶奶。
在柳氏的认知里,此事张家自然是对不起周薇的,这可是她自小就认定的儿媳妇。无论周薇对此持何种态度,也都是应该的。但具体到红豆身上,小孩子能有什么错了?这是张恪的孩子,绝无可能不认的。尤其是在知道了红豆的过往,知道她一个小孩子竟然是独自骑着虎鲸远渡重洋来找爹爹的事情后,真令得柳氏后怕、感动、心酸、震惊、骄傲等诸多情绪爬上心头,那真的是无法言喻的感觉。对于红豆,就更加的疼爱进骨子里了。由此,柳氏也在心里面暗自决定:不管怎样,不能委屈了红豆,实在不行,我就把这孩子养在身边。
柳氏倒也明白红豆的存在,对于张恪来说,的确是个难题。对于这一点,想必包括红红、林宗师、张盛等几个知情人,也是心中有数的。也因此,他们一直以来,都有意无意的没有将这事儿宣之于众。只是,这一切对红豆,显然就不公平了。她不过就是想和其他小孩子一样,见见自己的爹爹,却怎么这么难啊?一想到这些,柳氏又是一阵阵的心疼。
然而,最终柳氏还是向林宗师建议:暂时让红豆待在紫狐村。一来,西南地区如今的状况还是没那么好的,而且张恪乃是身负重任的钦差,还是当以公事为重的;二来,新皇帝的登基,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张恪他们此时必须先全力以赴的应对这个局势,不好在这个时候,去干扰他;三来,再过两个月就要过年了,与其让红豆去西南找张恪,不如在这里等等看,或许张恪有时间回来北境陪父母过年了?
林宗师倒是有些明白,柳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提议的,这些理由究根到底,还是有些牵强的。不过,林宗师对此,也只能感叹一声:可怜天下父母心。当然,细想之下,这样的安排,也确实是目下相对而言,最为稳妥的了。林宗师毕竟有着自己的责任,不可能一直带着红豆这样子到处跑,更不可能陪她就这样子待在紫狐村。因此把其托付给柳氏,让她跟爷爷奶奶生活一段时间,其实还是挺好的。而且相比之下,这里显然也要比其它地方更为安全一点的。尤其人朝如今的局势复杂多变,谁也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林宗师虽然对朝堂的事情,一向敬而远之,不予理会,但这并不表示她对这些事情一点概念和判断都没有。对于那些暗流涌动,她还是多少能够感知到的。特别是这段时间,她自青龙城出发,去了晋州城,又来了北境。这一路,数千上万里之遥,途中的所见所闻,以林宗师的慧眼如炬,无疑是深有感触的:真乃多事之秋矣。基于这些理由,在征求了红豆本人的意愿后,林宗师最终还是同意了柳氏的提议。
两天后,林宗师离开了紫狐村,返回青龙城。将爱徒留在这儿,林宗师其实还是有点舍不得的,不过,终归柳氏她们才是红豆的至亲,这一点儿不是什么人可以改变的。临行前,红豆抱着师傅,大哭了起来,令得一代宗师也是眼眶泛红,但还是强忍泪水和千般不舍离开了。
红豆自此便在紫狐村住了下来,成为了"留守儿童"。这里固然没有外面的世界繁华,不过,每天和村子里的小伙伴、小狐狸们在一起玩耍,还是很有趣的。柳氏对于这个孙女,已经不能说疼爱了,而是溺爱了,这更是让小红豆放飞了自我。以前,无论是在红民国还是人朝,无论是跟着娘亲或是师傅,她们都会逼着自己学功课。红豆终究还是处在贪玩的年纪上,不免也会对此不耐烦的。如今可好了,奶奶虽然也会让她做功课、读书,但一般情况下,不会太严厉。即便是有时候拉下脸来了,但只要自己上去撒撒娇,奶奶便又会抱着她,心肝宝贝的叫了。这么一来,红豆也是很快的就融入紫狐村的生活里,乐不思蜀了。
话分两头,却说张恪在西南地区,一方面遥控着京城的“经济封锁”策略,另一方面也在当地努力的推行经济发展战略。随着雨水降下,西南百姓也开始为明年的春耕做准备。终究已经是冬季了,只能将希望放在明年开春后了。不过,这几个月的时间,总不能坐着干等,那也太浪费了。
西南地区虽然地质条件不佳,大部分都是山地、丘陵,土壤类型差别也很大,但气候其实还是不错的。这里的冬季相对温暖,霜冻期较短,这些其实完全可以利用起来,试着在冬季种上一些有经济价值的农作物,试一试效果的。当然,这里面的难点在于:种什么以及怎么种?这些,张恪自然是不懂的,他并没有相关农业知识的储备。但张恪相信“高手在民间”,这些东西一定是有人懂的,哪怕每个人只懂得一点点,但要是十个人、一百人的集体智慧了?只不过,受各方面的影响,没有人去有意识地进行挖掘、记录、传播、总结、推广等等。而张恪这段日子以来,便把工作重点放在这上面了。他要在民众里挖掘出懂得相关知识和技术的人员,然后把他们集中起来,再去做相关的试验种植,并做好记录、整理以及不断的对这些东西进行总结。最终是要把这些知识、技术,系统性的编撰成册。
其实,这事儿放在另一个世界时,就只是极其普遍的农业科学的理念。但在如今的世界,显然没有人有相关的意识去做这些的。好在,张恪虽然不懂农业知识,但他知道怎么把人组织起来,更有效率、更有针对性地做工作。为此,张恪成立了一个部门,专管农业及相关技术知识的搜索、研究、记录、推广等事宜,并取名——农科院。
重农的理念,深入人心,因此周勃对此自是极力支持的。不过,当张恪告诉他,先期便需要五百名工作人员时,还是把他吓了一跳的。这个所谓的“农科院”,甫一开始,便要把摊子铺这么大的吗?安顺城作为西南地区的核心城市,人口上百万,但城主府的在编人员也不过两千人员。当然,真正为城主府办事的人员,远不止这点人数的。这其中,自然有不少非编制内的、临时的、徭役的。若是全部算进来的话,为城主府工作的人员,多的时候,或许可达上万的。
不过,这里面,还真没有哪一个单独的部门(除军队外),拥有这么多工作人员的,而且张恪还要求这些人要能读会写,最好还要懂精算。在听到这些要求后,周勃都有点怀疑,安顺城凑得齐这么多有“文化底子”的人吗?毕竟这里经济上不发达,文风并不兴盛。要知道,这个世道,有机会读书也有资源供得起读书人的人家,还真不算多的。对许多普通百姓来说,光是活着都已经够难了,哪还有闲心读书?大家虽然都认为读书人很了不起,可实在是没有那个条件啊!
对此,张恪倒是做了详细的解释:“其实,这只是因为农科院初创,需要从无到有的对所有的知识、技术进行搜索、记录,而这便需要大量的人员下到各个地方去进行走访,因此开始的时候,才需要这么多人的。等将来,资料整理出来了,便不需要这么多人的。其实,学生本来还想招募更多人的,毕竟……时间不等人啊!”
周勃闻言,点了点头:“好,我明白了。这事儿我尽量去办,争取多给你找些人。希望将来这个农科院,真能如你所言:成为一个能够帮助农民提升种植技术、帮助农民增产创收、培养专门的农业人才、研究出更多、更好、更具价值的农作物新品种的重要部门。”
张恪信心十足的笑道:“老师放心,一定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