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农科院-《小族长的奋斗》

  安顺城,农科院。

  这个新鲜出炉的单位,虽然名义上挂在城主府下面,但它却并没有设在城内。张恪是在城外,护城河边找了个地方,作为农科院的大本营的。这里原本是个小村庄,但因为之前的灾害及兵祸,变成了无人的荒村。张恪重新对其进行了规划、建设。砌造围墙、修补道路、做了绿化,还立了台水车等等。这其实就是参照另一个世界,一些园区的建设布局依样画葫芦建造的。

  改造好后,张恪自己没觉得有什么特别的。可是,在农科院挂牌当日,包括周勃在内,受邀过来参加揭牌仪式的所有人,却对其充满了好奇,甚至还颇有些惊艳:一个草创的,甚至都谈不上什么正规衙门的,所谓“农科院”,怎么看起来,比城主府还要有“范儿”呢?错落有致的房屋、阡陌交错的道路、点缀着林花相映的数个小花圃。虽然看着有点另类,也说不清楚好坏,不过走在这农科院里,感觉还真的挺美、挺新奇的呢。

  周勃一边走着一边看着,不由自主的想起当年他还在晋州城当城主的时候。记得,那一年,为了躲避战争,朝廷决定要将上百万,原本生活在北方最靠近边境线上的百姓迁移往内地。那个时候,晋州城也被派了接收的任务。时间紧,任务重,周勃一度忧心如焚。后来,是张恪家主动为其分忧,揽下了这个事儿。他们在一个山谷里,迅速、高效的建了一个安置移民的村落,周勃还受邀给其取了个名字——灵源村。

  那个时候,第一次见到灵源村的真容时,那种惊艳、惊喜的感觉倒是和今天参观“农科院”的感觉很相似呢。张恪在此之前,倒是和周勃详细的介绍过“农科院”的情况,但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终究还是亲眼所见,才能更好的理解,这家“农科院”的气象和格局的。

  京城的局势,存在许多不确定性,虽然张恪有了应对计划,但它究竟能达到什么效果,其实周勃也不知道的。因此,他如今还是更多的将精力放在了西南地区,毕竟帮助当地百姓尽快恢复正常生活,同样责任重大。名义上,周勃是安顺城主,品秩为三品;张恪是督抚平南钦差,代表着皇帝,至少在西南这个地方,他的权力最大,但若是论品秩的话,他其实只有五品的。得亏是这两位巨头的关系不一般,若是换做别人的话,这样不明确的关系,只怕是要出乱子的。但在这里,周勃坐领安顺城城主,却几乎管理着整个西南地区的民政。而张恪则从这些繁杂的事务中抽身出来,只专心致志的谋划西南地区的未来发展蓝图。师徒俩,分工明确,各施所长。而上层权力格局的稳定,无疑也让整个地区得以更加快速的从混乱无序中恢复过来,也惠及了所有的百姓。

  不过,西南地区哪怕是在大灾之前,此地的民生,也是相对落后的。周勃、张恪想做的不仅仅是恢复“正常”,而是希望能够尽可能的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奈何此地发展的条件,的确不怎么好,要谋求发展,委实是不容易的。也是在深入到此地之后,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他们才明白,并不是之前的官员不作为,而是真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周勃自己也努力的思考过这个问题,却也一直找不到什么好的出路。因此,当张恪把自己的发展思路提供出来后,周勃尽管不怎么完整领会得了其中深意,但却全力的去支持。一方面是基于他对这个弟子的信心;另一方面也确实是因为想不到其它的方案。对于张恪说要建立“农科院”,名字听着不是太懂,只是感觉仿佛有些高大上,那便上吧!而今日,来此一观后,第一印象还是不错的。只是不知,里面的内容如何?说到底,终究还是要看一看,这里头究竟能干啥的。

  张恪领着周勃走进了一幢房子,周勃看到门口挂着个牌匾,上书:玉米研究所。进去后,里面约有二三十人,都在各自忙碌着,见到有人进来了,大多只是抬头看了一眼,便又低头继做自己的事情了。只有一个人,丢下自己手上的事,迎了上来。那是个看着有四十多岁的中年人,皮肤黝黑,身形瘦削,乍一看像个农夫,但当其开口说话时,却又带着些书卷气,这人显然只认得张恪的,因此直接走向他,拱手施礼道:“拜见张大人。”

  张恪点了点头,道:“刘所长,我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周城主,快来见过。”

  刘所长闻言,立即转向周勃,郑重的躬身一礼:“刘明辉,拜见城主大人。”

  周勃抬手虚扶一下:“刘所长,不必多礼。”说完,便看向张恪,显然对此是一头雾水的。刘所长?这都是……什么呀?

  张恪赶紧道:“刘先生是这个玉米研究所的主事人。这里专司玉米的育种、抗病、栽种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以期提高其产量、适应性、优化种植模式、帮助农户增产增收等等。虽然玉米进入我朝也有数年了,其表现也很优异。但依旧有许多潜力有待发掘。而且农户们在种植玉米时,精细度差异明显,在许多方面都有必要进行更规范的指导,因地制宜的进行技术上、理念上的加强。这些工作还是很多、很杂的。刘所长,你来向周城主以及诸位贵宾介绍一下咱们这个研究所,目前取得的成果吧。”

  刘明辉答应一声,领着众人走向后院,那里有一块大空地,有几个人正围在那里,捣鼓着什么。刘明辉开口道:“咱们玉米研究所除了下到各个地方进行有关玉米种植的各项调查、记录以外,应张大人之请,目前最主要的研究项目,便是‘冬玉米’的选育及栽种技术。”

  “冬天也能种玉米?”

  “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可以。还是有一些要求的,比如:种植的地温要适宜、土壤湿度适中、适时的增肥、及时除虫、防病害等等。只要措施得当,还是能够在冬天种的。诸位请看,这一些就是我们所里,十天前种下的,已经发芽了。不过,毕竟是在冬天,种植要求更高。这一片我们其实都播了种,但目前却只有这几株发芽了。我们每天都在对此进行记录、研究,为的是参透其中的缘由,摸透其中的规律。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冬天绝对是可以种出玉米的。”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农事的重要性,无论将其拔得多高,都不过分的。周勃一边看着,一边听着刘明辉的介绍,倒是逐渐明白了这个“玉米研究所”,究竟是干什么的了。据刘明辉所说,整个玉米研究所的工作人员,超过二百人。整个农科院如今也不过五百人,这几乎便要占了一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如今正奔赴各地,寻觅和采集在这个季节依然能够生长的玉米;另一部分,则带着种子到不同的地方,进行试验性种植;观察和记录玉米在这个季节里,在不同地区的生长情况。而所有的这些记录,都将反馈到这里,进行整理、总结,找出其中的规律。相信经过这一轮强力攻关后,玉米研究所,将会更有效掌握在冬季以及各种地况,进行玉米种植的钥匙,真正的为百姓增产增收做贡献。

  以往的农事,大部分人还是抱着“看天吃饭、赖地穿衣”的固有理念的。虽然也按照天时、节气等进行耕种,但更多的还是依仗个人经验和传承的。却很少有人想过要对其进行系统性的研究,找出并优化其中的规律。朝廷固然一直以来都重视农事,劝课农桑更是各级官员必须重视的任务和政绩。但显然,大部分人都没有从“格物致知”的角度,对农事进行更科学化的总结。官府所谓的“劝课农桑”,更多的还是体现在口头上的鼓励,另外便是帮助农户备种、备耕牛、备农具、修水利等等,然后便只剩下“看天时地利”了。固然这些都很重要,但毕竟还是被动了点。

  而今日,周勃在玉米研究所的所见所闻,让他明白,张恪成立“农科院”的目的,却是要在农事上主动出击,要格物致知。事实上,朝廷在这方面也并非全无建树的。例如设置劝农官、推广新种、改进农具、印发农书等等。之前张恪引进玉米这一新的农作物时,朝廷便运用行政系统,进行了大范围的推广。不过,这些终究还是过于分散了。而农科院则是要集中人手和资源、并凝聚集体智慧,把这些东西进行系统性的总结,去芜存菁,成为一整套知识体系,而且还是可持续发展的。周勃在参观和听取了刘明辉的介绍之后,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个地方,潜藏着的巨大价值了。

  参观完玉米研究所后,周勃一行人又紧接着去看了:花卉研究所、菜蔬研究所、菌菇研究所、蚕桑研究所、药草研究所、茶叶研究所、蜜蜂研究所等等。周勃越看越高兴,没想到张恪把这个农科院都整出花了。难怪他当时一下子就开口要五百人了,如今看来,他还是节制了点的。原本周勃心中对此多少是有些不以为然的,要知道这些人可都是要吃俸禄的,这个臭小子一下子就弄进来这么多人,这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啊!可是,在意识到农科院的巨大价值后,周勃已经完全改变想法了:无论如何,要持续支持农科院的各项工作,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支持其一直发展下去。

  整整一天才参观完了整个农科院,处于兴奋中的周勃却不见一点疲惫。未了,还想起一事,向张恪问道:“对了,薇儿不是说在这里帮忙吗?怎么不见人呢?”

  “哦,薇儿几天前就带着花卉研究所的人去罗东镇种油菜花呢。”

  周勃闻言愣了一下:“呃,薇儿……去种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