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迁都许昌,天下归心!大楚第一次科-《三国:季汉兵仙从奇袭襄阳开始》

  刘备遂留霍峻,率一万精锐镇守陈留,自率主力大军回师许都。

  同时,大批骑兵被派出,直奔济水沿线诸郡。

  数以百计的战船,也自泗水北上转入济水,奔赴兖州南部各郡。

  一切如萧和所料。

  几天后,消息传回许都,东郡,山阴,济北等诸郡济水,尽数被魏军掘开了南岸。

  一时间,兖州以南大片郡县,皆被淹成一片泥泽。

  数不清的良田房舍,尽数被曹操无情的淹毁。

  因事发仓促,这一次曹操来不及迁移各郡百姓,连事先示警都没有。

  故沿河十几万百姓,在毫无示警的情况下,便被大水所淹。

  所幸的则是,刘备派出救援的船只,随后便及时赶到。

  虽有数万百姓,不幸葬身于洪水之中,绝大多数的百姓,还是及时为楚军所救,幸免于难。

  一时间,兖州士民为之大震。

  没有被淹的伪魏士民,深为曹操的心狠手辣而寒心。

  被楚军救下的百姓,对刘备的仁义之举,自然是万分感恩,对曹操则是痛恨之极。

  曹操这一系列操作下来,虽是暂时延缓了楚军北进兖州,争得了一线喘息之机,却是失尽了兖州人心。

  刘备则用萧和之策,南归许都,一面休整士卒,一面安抚人心,同时将救下的灾民妥善安置。

  而为将来就近北伐,刘备在萧和庞统等提议下,正式下诏将楚王都迁于许昌。

  至此,天子继续留于应天,刘备的楚王宫则北迁至了许昌。

  鉴于许昌与荆州毗邻,刘备这个楚王能就近直接指挥荆州府兵,故关羽这个大将军,则改镇下邳,都督青徐二州军事。

  身为骠骑将军的张飞,则还镇寿春,都督淮南军事。

  江东方面,诸葛亮依旧以楚相国,汉尚书令的身份,留镇应天代刘备处置朝政,并都督江东诸郡军事。

  其余徐庶,法正,鲁肃,陆逊等人,或留于许都听用,或出任各州刺史。

  甘宁,魏延,文聘等诸将,也皆镇守各处要害。

  楚都迁于许昌三日后,刘备便下诏,于新收复的豫州,以及兖州南部诸郡,全面推行均田制,府兵制,以及科举制。

  豫州地处中原,原本也是士家豪族兴旺之州。

  譬如汝南一郡,就曾出了四世三公的袁氏。

  而颍川更是顶级士族遍布,什么钟氏,荀氏,杜氏,高氏…数不胜数。

  原本在这种顶级豪族众多之地,推行三制,尤其是均田制必定阻力不少。

  现在情况却不同了。

  曹操的九品中正制加私兵制,使得颍川大族们皆挺身而出,出钱出人,倾家荡产为曹魏而战。

  结果几场仗下来,陈群,杜袭,董昭等颍川魏臣死了一大半,颍川籍魏国私兵也几乎全军覆没。

  如此一来,颍川乃至豫州豪族,随之遭受重创,已是元气大伤。

  这种局面下,刘备以雷霆之威推行均田制,这些遭受重创的豪族们,便几乎就有任何反抗的能力,只能乖乖的默许。

  他们不但不敢反对,还得老老实实的归还先前兼吞的无主之地给官府,用以赐给登记在册的自耕农。

  短短三个月内,豫州便顺利的完成了均田制推行。

  与此同时,分到了田地的青壮百姓,尽皆踊跃的应召进入鹰扬府,成为大楚一名府兵。

  短短时间内,豫州一役所俘获的魏军降卒,便尽皆通过府兵制轻松消化吸收,无缝衔接的转化为了大楚府兵。

  均田制和府兵制,皆顺利推行,接下来就是科举制了。

  此制的阻力更是可忽略不计。

  无论是寒门庶子,还是士家豪姓,皆是翘首以盼。

  没办法,豫州归入楚国已成定局,士族豪姓们就算心下再不情愿,也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

  而在楚魏之战中元气大伤的他们,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在楚国生存下去。

  均田制的推行,扼杀了他们兼并土地,只管埋头搞钱这条路,惟一的出路就是出仕为官,为大楚效力,为自己和家族谋一个前程。

  所幸楚王宽宏大度,不计前嫌,明诏无论你曾经效忠于谁,无论你是寒门还是士族,皆可参加科举,凭真才实学争一个出仕为官的资格。

  这等于刘备公开表态:

  以前的事,咱们就翻篇了,现在你们是我刘备的臣民,我自然一视同仁,给你们为我效忠的机会。

  不过这个机会,要靠你们自己争取,要你们自己去卷科举考试。

  你有真才实学,你卷赢了我才用你。

  于是这明诏一发,颍川乃至豫州兖州的士家豪姓们,无不是跃跃欲试,争相盼着通过科举争一个为大楚效力的机会。

  萧和遂向刘备进言,借着这个势头,趁势诏告天下,于今秋举行大楚第一次科举,正式开科取士。

  其实早在豫州一役前,萧和便已进献科举制,老刘也已诏告天下。

  只是适逢曹操大举挥师南下,老刘不得不将精力用于北伐之上,科举制虽已颁布,却一直未有机会举行。

  现下豫州已收复,伪魏也被打残,曹操只能躲在济水洪泽之后舔食伤口,再无主动南侵的能力和胆量。

  这种情况下,开科取士正当其时。

  刘备自是欣然采纳了萧和所奏,当即宣布,于楚国诸州开科取士。

  诏令传下,诸州沸腾。

  各州的寒门才俊,士家贤能,皆是跃跃欲试,迫不及待想要一展所学,博一个晋身之阶。

  于是在春末之时,大楚首次科举的乡试,于各州正式举行。

  青州,徐州,荆州,豫州,扬州,交州…

  大楚所控制的六州,各县各郡的才子们,从四面八方赶往州治,积极的参加首次科考。

  各州乡试进阶者,可得举人之名。

  秋收之后,各地的乡试胜出者,从四面八方抵达了楚王都许昌,参加会试,竞争名额更少的贡士资格。

  会试之后,其中佼佼者,便可入王宫,参加由刘备这位楚王,亲自主持的殿试,以争进士之名…

  是日,王宫明德殿内。

  刘备召集了萧和,庞统等在京重臣,共同审阅贡士们的试卷。

  现下并非天下一统,太平时节,正是魏楚争雄之际,战争无可争议的是排在万事之首。

  故在萧和的提议下,刘备将此次殿试的题目,定为写一道伐魏的策论。

  刘备与众臣们一篇篇翻阅,方略倒也不少。

  有主张派水军再入济水,封堵各处决口,使兖南诸郡的泥泽干涸,尔后大军北上收复兖州。

  也有主张将进攻的重点放在青州,大军沿黄河水陆并进,从东面收攻取兖州。

  多数的策论,虽然有理有据,却并没有什么让人眼前一亮之处。

  “伯温,士元,这一篇策论,与其他人大不一样,你们快看看。”

  刘备忽然眼眸一亮,指着一张试卷说道。

  萧和与庞统等众人,齐齐围了上来共观。

  这一篇策略,主张将北伐的重点,放在洛阳,而非兖州。

  其一,洛阳乃大汉旧都,其政治意义远胜于许都。

  其二,伪帝身在洛阳,若能夺取洛阳,诛杀伪帝,便能彻底击碎曹魏的合法性。

  其三,伪魏以济水为屏障,其防御的重点,自然会放在荥阳,定陶,巨野等济水北岸重镇,洛阳方面的防御相对要松懈几分。

  进攻洛阳,既能避开兖南泥泽,又能避开魏军的防御重点。

  其四,夺取洛阳,便能截断伪魏兖司二州联系,断绝关陇魏军东出潼关驰援兖州,并与青州方向的楚军,形成东西对进,夹击兖州的态势…

  这位考生,洋洋洒洒千余字,从天时地利人和,从政治军事后期补给等等多个方面,详细论述了先攻洛阳的优势。

  “这个毌丘…毌丘俭,确实是见识不凡,与先前萧太尉提出的先攻洛阳方略,可谓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庞统啧啧赞许,顺口点出了这篇大作的作者。

  当看到毌丘俭三个字时,刘备及众臣皆是一脸陌生,对这个名字显然知之甚少。

  萧和却是笑了。

  这位可是一个猛人啊。

  当年历史中,此人可是率曹魏之兵,发动了中原王朝对东北地区,有史以来最远的一次征讨,一举荡平盘踞于辽东以北的高句丽,为华夏拓地数千里。

  合肥一战,更是击破了诸葛恪举全国之力,兴二十万吴军,对淮南所发动的规模最大的一次进攻。

  这个毌丘俭,可称得上是与邓艾,郭淮,以及陈泰并列的曹魏四大名将。

  与那三位不同,这毌丘俭除了武略非凡之外,还博闻多才,精于诗文,有多篇传世佳作。

  这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奇才!

  也难怪他能写出这么一道既文采赏心阅目,又深得用兵之道的伐魏策论。

  “孤若没记错的话,此子应该是毌丘兴之子,孤记得当年这毌丘兴原本是曹将,应该是寿春一役为我军所俘,归顺于孤。”

  “没想到,毌丘兴膝下,竟有这么一个厉害的儿子!”

  刘备想起了毌丘俭的家世,不禁啧啧慨叹。

  这时。

  萧和思绪从回忆中收回,当即一拱手,欣然道:

  “大王,臣以为就凭这篇伐魏策论,大王便可钦点这毌丘俭为我大楚第一位状元!”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