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7章 此岸,彼岸-《四合院:从港岛混混到爱国大亨》

  《爱的奉献》的歌声,还在南中国的上空回荡。

  “希望工程”的成立,像一场突如其来的甘霖,浇灌了整个华夏大地。其引发的舆论海啸,远远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京城的红色内参,以前所未有的篇幅,连续三天报道了蛇口的这场“慈善风暴”。总设计师的批示,只有一个字。

  “好。”

  一个字,重于千钧。

  它意味着,陈山所走的这条路,不仅被允许,更被肯定。

  粤省和深圳市的电话,几乎要打爆梁文辉的办公室。内容只有一个:全力配合!要钱给钱,要地给地,要政策给政策!

  王虎这几日,走路都带风。他把那份写着报纸揣在怀里,见人就想掏出来显摆一下。

  他妈的,这辈子就没这么舒坦过。

  什么叫排面?这就叫排面!

  山哥一句话,撬动了全球华商。再一句话,定鼎了国家未来十年,甚至几十年的教育大计。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还沉浸在这股狂热的氛围中时,一个不速之客,悄无声息地抵达了蛇口。

  ……

  一艘来自香港的普通客轮,停靠在码头。

  一个穿着一件时髦的喇叭裤,花衬衫的扣子解开了两颗,露着胸口,头发烫成了当时最流行的卷发的年轻人,走下了舷梯。

  他约莫三十出头,眼神桀骜,带着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嚣张气焰。

  这股气质,和之前那些谦逊或精明的南洋华商,格格不入。

  守在码头的和记安保,一眼就看出了不对劲,赶紧报告给了阿明。

  “站住!干什么的?”

  “喂!你们是和记的人吗?陈山呢?”年轻人看到不远处站着的阿明,扯着嗓子喊道,带着一股浓重的闽南腔。

  安保人员对视一眼,皱起了眉。

  直呼“陈山”之名,而不是称“陈老板”或“陈先生”,这本身就是一种冒犯。

  阿明的脸皮抽搐了一下。

  他妈的,这小子管谁叫“喂”呢?

  要不是陈山提前打了招呼,他现在已经让这小子知道香港的规矩是谁定的了。

  ......

  王虎接到消息的时候,正在办公室里翘着二郎腿,跟梁文辉吹牛。

  “宝岛的?”王虎接过名片,愣了一下,随即脸色就变了。

  他一把抓起桌上的对讲机,声音压得极低,却透着一股杀气。

  “把人给我盯死了!一只苍蝇都不准飞出去!”

  “山哥!”王虎冲进陈山的办公室。

  陈山正在看一份关于半导体光刻技术的资料,头也没抬。

  “慌什么。”

  “来了一个宝岛的!指名道姓要见你!”

  梁文辉也跟着走了进来,他推了推眼镜,脸色同样难看。

  “山哥,去年,现在两边还处于军事对峙状态,连正常的信件往来都做不到。现在他就这么大摇大摆地跑过来……这事的性质,太严重了!”

  在这个年代,是一个比美国、苏联更敏感的词。

  梁文辉他扶了扶眼镜,压低了声音:“山哥。我们现在做的所有事,都是在‘爱国华侨’这个框架内。一旦跟那边扯上关系,性质就全变了。袁老那边刚刚安抚好,北京那边刚点了头,这个时候节外生枝……”

  他后面的话没说,但意思很明白。

  一步走错,万劫不复。

  这已经不是商业风险,这是政治上的灭顶之灾。

  陈山终于放下了手里的资料。

  他拿起那张名片,沉默了片刻。

  “让他过来。”

  两个小时后,指挥部的会客室里。

  年轻人大喇喇地坐在沙发上,一条腿架在另一条腿上,不停地抖着,好奇地打量着周围简陋的陈设。

  王虎像一尊铁塔,站在陈山身后。

  “你就是陈山?”年轻人率先开口,语气里带着审视,“看起来,也不怎么样嘛。”

  他说话的语气,不像是在跟一位声震海内外的商界领袖和社团教父说话,更像是在跟一个同龄的街头兄弟聊天。

  王虎的拳头,瞬间捏紧了,骨节发出“咯咯”的响声。

  陈山摆了摆手,示意他稍安勿躁。

  “有事?”陈山的语气很平淡。

  “当然有事!”年轻人坐直了身体,脸上那股玩世不恭瞬间褪去。

  “我看了你的那封《告全球洪门仲昆书》,写得好!够劲!”他一拍大腿,“我虽然不是洪门的人,但我也是中国人!”

  “我这次来,就是要问你一句话。”

  他死死盯着陈山,“我,能不能也来这里,投资建厂?”

  “我们宜兰食品,是做米果的。我要在大陆,建一个亚洲最大的米果工厂!让全中国的娃娃,都吃上我们宝岛产的米果!”

  他说得慷慨激昂,仿佛在描述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

  梁文辉在旁边听得心惊肉跳,差点没忍住上去捂他的嘴。

  我的小祖宗,你知道你在说什么吗?

  陈山没有立刻回答,他只是静静地看着这个年轻人。

  “你知不知道,你会有‘麻烦’?”

  “麻烦?”年轻人笑了,笑得极其嚣张,“我只知道,我是中国人,这里是中国的地盘!我回家,有什么麻烦?”(一个宝岛人说自己是中国人你不让说???)

  “我爹天天跟我说,我们蔡家的根,在福建石狮。他做梦都想回来看看。”

  “你们这边,又是减税,又是给地,政策好得不得了。那些南洋的阿伯能来,我为什么不能来?论血缘,我比他们还近呢!”

  “我带的,是美金!是技术!是生产线!我来这里,给你们交税,解决工人就业,你们把我当瘟神?”

  他这番话,说得又直又冲,像一串鞭炮,在安静的会客室里炸响。

  王虎和梁文辉都听傻了。

  他们见过狂的,没见过这么狂的。

  这小子,是真的不懂,还是在装不懂?

  "我只认一个,我们都是中国人,都姓‘中’!”年轻人梗着脖子,“陈山,你就给句痛快话!”

  会客室里,陷入了死寂。

  陈山看着眼前这个满身棱角,像一头浑身是劲,却不知天高地厚的犟牛一样的年轻人,忽然笑了。

  他看到了二十年后,那个喊出“你区区一个省,在我们中国算什么”的男人,年轻时的影子。(一句怼岛毒的话,你也要审核,你在怕什么?你是什么立场?)

  热血,纯粹,莽撞,又可爱得要命。

  “工厂,可以建。”陈山缓缓开口。

  一句话,让年轻人瞬间狂喜,也让王虎和梁文辉,同时倒吸了一口凉气。

  “但是,”陈山话锋一转,“不是现在。”

  “为什么?!”年轻人猛地站了起来,满脸不解和愤怒。

  “你带来的,不只是钱,还有天大的政治风险。”陈山站起身,走到他面前,目光平静地与他对视,“这个风险,我担得起。但你的身家性命,我不能拿来开玩笑。”

  “在政策没有明朗之前,你不能以‘台商’的身份出现。”

  “那要等到什么时候?!”年轻人急了。

  “等一个机会。”陈山看着他,“等我,帮你创造一个机会。”

  他转头对梁文辉说:“文辉,以和记集团的名义,在香港注册的一家空壳公司。然后,以这家港资公司的名义,与我们签订投资意向书。”

  “你本人,暂时作为和记的‘商业顾问’,留在深圳。”

  梁文辉的脑子飞速运转,瞬间明白了陈山的用意。

  这是在偷天换日!

  用一个合法的“港商”外壳,来掩盖年轻人真实的“台商”身份。

  这是在钻政策的空子,是在悬崖边上走钢丝!

  “山哥……”梁文辉还想说什么。

  “按我说的做。”陈山打断了他。

  “你的工厂,建在大陆。你的品牌,也要有个大陆的名字。”

  “没问题!”蔡衍明一口答应,“我都想好了!我二儿子小名叫旺仔,我的厂,就叫‘旺旺’!两岸一家亲,大家旺,我也旺!”

  陈山看着他,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笑容。

  “好一个‘旺旺’。”

  他转头对梁文辉说:“文辉,帮蔡先生安排一下。最好的酒店,最好的车。”

  “山哥……”梁文辉还想说什么。

  “按我说的做。”陈山打断了他,“另外,去把袁老请过来。就说,我这里有位从宝岛来的‘亲戚’,想见见他。”

  ……

  所有人都以为,这位保守派的旗手,会勃然大怒。

  然而,袁振邦只是走到了那张巨大的中国地图前,看着孤悬海外的那个小岛,看了很久。

  “他……想回来?”袁振邦的声音,沙哑得厉害。

  陈山点了点头。

  “他想回家。”

  袁振邦又沉默了。

  他的眼前,仿佛浮现出几十年来,隔着一湾浅浅的海峡,无尽的思念和对峙。

  他想起了自己那些在战场上兵戎相见,最后却分属两岸的同乡、同学,甚至亲人。

  他看到了一个年轻人,用一种最朴素,甚至有些幼稚的方式,在表达着他对这片土地的好奇和亲近。

  他转过身,看着一脸惶恐的李主任,和同样紧张的陈山、王虎、梁文辉。

  老人佝偻的身体,在这一刻,仿佛重新注入了钢铁般的意志。

  那是一个老革命家,在面对民族大义时,抛却一切个人立场和派别之见的决绝。

  “天塌下来,”袁振邦的声音,一字一顿,掷地有声。

  “我这个老头子,先给你们顶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