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振邦那句“我给你们顶着”,让会议室死寂的空气有了震动。
李主任的腿一软,差点没坐到地上去。
王虎和梁文辉,更是觉得自己的心跳都漏了一拍。
他们看着眼前这个身形佝偻、满脸皱纹的老人,第一次感觉他不是什么保守派的旗手,而是一座山。
一座为这个国家,扛了一辈子风雨的山。
蔡衍明愣愣地看着袁振邦,这个年轻人第一次感觉到了什么叫“分量”。
他那身天不怕地不怕的嚣张气焰,在这个老人的面前,竟显得有些可笑和幼稚。
袁振邦没有理会众人的震惊。
他转过身,径直走到了那部红色的保密电话前。
他拿起话筒,动作沉稳,不带一丝一毫的犹豫,直接拨通了一个号码。
电话接通,他甚至没有多余的寒暄。
“我是袁振邦。”
他看了一眼站在旁边的蔡衍明,对着话筒,用一种不容置疑的、近乎命令的口吻说道:
“有个事情,我向你们通报一下。”
“一位从宝岛来的年轻人,一个爱国的企业家,要回大陆投资建厂。”
“手续,你们尽快办。政策,你们参照给港商的最高标准执行。”
“他在这里的安全,和他的投资,我来负责。”
电话那头,似乎传来了急切的、带着疑问的声音。
袁振邦的眉头皱了起来,声音陡然提高,带着一股金戈铁马的决断力。
“什么性质?这是大势所趋!是人心所向!这是我们自己的同胞,回家!”
“你们要讨论,就去讨论。但我的意见,很明确。”
“这扇门,我们不仅要开,还要大开!”
“出了任何政治问题,我袁振邦,一力承担!”
说完,他“啪”的一声,重重地挂断了电话。
整个办公室,落针可闻。
李主任的额头上,汗如雨下。他知道,袁老这通电话,是打给谁的。他也知道,这通电话的分量,有多重。
这是在用他一生的政治声誉,在做担保。
“后生仔,”袁振邦转过身,浑浊的眼睛看着蔡衍明,眼神复杂,“路,给你铺好了。”
“你就在这里,大胆地干。”
“让所有人都看看,回家的路,到底好不好走。”
……
风波,被以一种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方式,强行压了下去。
蔡衍明被陈山按在了深圳。
他脱下了那身招摇的花衬衫和喇叭裤,换上了和工地技术员一样的蓝色工作服,顶着“和记集团商业顾问”的头衔,每天跟着王虎在热火朝天的工地上转悠。
这个桀骜不驯的年轻人,疯狂吸收着这片土地上的一切。
他看到,一个命令下去,数万工人可以在一夜之间平掉一座山头。
他看到,为了几十块钱的奖金,工人们可以冒着酷暑,在工地上连轴转几十个小时,眼睛里却闪着光。
他看到,梁文辉的团队,用最原始的算盘和纸笔,统筹着一个比宝岛全省预算还要庞大的工程,竟然没有出一丝差错。
他所看到的这一切,都颠覆了他过去三十年的认知。
这个他印象中贫穷、落后、僵化的故土,正在以一种近乎野蛮的生命力,疯狂生长。
深圳的阳光,依旧热烈。
袁振邦站在那片为蔡衍明规划出的厂区空地上,看着不远处一队测绘人员正在打桩拉线。
这个满嘴“我们中国人”的宝岛年轻人,浑身是劲,操着一口嚣张的闽南腔,正对着图纸跟工程师比比划划,唾沫星子横飞。
“袁老。”
陈山不知何时走到了他身后。
“要回香港了?”袁振邦没有回头,声音沙哑。
“嗯。”
“香港那边,怕是快要不平静了。”
袁振邦缓缓转过身,浑浊的眼睛里,是一种看透世事的沧桑,“英国人那个首相,是个铁娘子,刚打赢了仗,气焰正盛。她来北京,不会好好说话的。”
“他们要是在谈判桌上拿不到想要的东西,就一定会在谈判桌下动手。”
老人看着陈山,目光前所未有的凝重。
“深圳这片地,是你一手拉扯起来的。北京都看着。你现在不只是一个香港商人。”袁振邦的声音压得很低,“你更是个风向标。”
“他们动不了北京,就一定会想办法,先把你这个风向标,给折断了。”
“我明白。”陈山点头。
“你明白就好。”袁振邦长长地叹了口气,像是卸下了千斤重担,“放手去做吧。这边,我帮你看着。只要你们还是在为这个国家做好事,天,就塌不下来。”
……
深圳的局势,彻底稳了。
有袁振邦这尊“大神”坐镇,再也没有任何不长眼的人,敢来这里指手画脚。
谢国民的饲料厂,曾华檀的三十条生产线,柯约瑟的造城计划,都在以一种惊人的速度,从图纸变成现实。
“希望工程”的账户里,来自全球的捐款,像滚雪球一样,迅速突破了十亿港币的大关。
一切,都在向着最好的方向发展。
然而,一场真正的风暴,却在所有人都没有察觉的地方,悄然酝酿。
九月中旬的香港,天气依旧炎热。
和记大厦,顶层办公室。
陈山回到香港已经三天了。
他没有理会任何找上门来的拜访者,只是安静地坐在办公室里,看着窗外维多利亚港平静的海面。
梁文辉推门而入,脸色是前所未有的凝重。
他将一份文件,轻轻放在了陈山面前的桌上。
“山哥。”
“英国人,出牌了。”
文件第一页,是一张放大的新闻剪报。
《泰晤士报》的头版。
一张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照片,占据了半个版面。这位刚刚打赢了马岛战争,气势正盛的“铁娘子”,在接受采访时,对着镜头,态度强硬。
照片下的标题,字字诛心。
【首相:大英帝国从不废除有效的国际条约】
矛头直指决定香港命运的那三个,用炮舰和刺刀逼迫一个衰弱帝国签下的,不平等条。
“消息一出来,恒生指数今天开盘,就暴跌了八十点。”
梁文辉的声音干涩,“市面上,开始出现恐慌性抛售港币,兑换美元的风潮。”
“怡和、太古、汇丰这些英资大行,已经开始悄悄收紧对我们华资企业的信贷,有几家小银行,甚至被直接抽走了全部资金,濒临破产。”
王虎在一旁听着,拳头捏得咯咯作响。
“妈的!这帮英国佬,是想在谈判桌上拿不到好处,就直接掀桌子?”
“这不是掀桌子。”
陈山终于开口,他的声音冰冷。
“他们是想在谈判之前,先在我们的钱袋子上,捅一把刀子。”
“他们要让北京看到,他们随时可以让香港的经济崩溃。他们要用香港几百万人的饭碗,来当谈判的筹码。”
梁文辉点了点头,补充道:“汇丰银行刚刚宣布,暂停对所有地产项目的抵押贷款审批。现在整个香港的房地产市场,已经停摆了。”
办公室里,气氛压抑到了极点。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敌人,是掌控了香港经济命脉长达百年的日不落帝国,是整个西方的金融资本。
“山哥,我们怎么办?”王虎看向陈山,“要不要把那些想浑水摸鱼的,先砍了再说?”
“砍人,解决不了问题。”
陈山站起身,走到巨大的落地窗前。
窗外,维多利亚港依旧繁华,但在这份繁华之下,暗流汹涌,杀机四伏。
“谈判桌上的事情,让北京的同志去谈。”
陈山的目光,变得像刀锋一样锐利。
“谈判桌下的事情,我们来做。”
他转过身,看着梁文辉和王虎。
“文辉。”
“在!”
“立刻召开华商银行联盟紧急会议。以联盟的名义,向全港市民承诺,所有成员银行,无限量提供港币兑换服务!市民想换多少,我们就给换多少!必须稳住汇率!”
“是!”梁文辉的眼中,重新燃起了火焰。
“另外,立刻启动最高级别的战备预案。”
陈山看着窗外,那栋代表着英资最高权力的汇丰银行大厦,眼神冰冷。
“把我们在‘硅谷绞索’计划中,套现的所有利润,一分不剩,全部调回香港。”
“大卫那边,让他做好准备。”
陈山的声音很轻,却带着千钧之力,在办公室里回荡。
“英国佬以为,他们还能像一百年前一样,用几艘炮舰,几家银行,就能决定中国的命运。”
“时代,变了。”
“他们想卖,我就敢买。股票、地皮、公司……只要是他们吐出来的,我全都要。”
“我倒要看看,是他们手里的货多,还是我手里的钱多。”
“这一战,不只是保住香港。”
他一字一顿,声音里透着令人不寒而栗的杀意。
“我要把他们这些所谓的‘贵族’,从他们盘踞了一百多年的山顶上,一个个,亲手给拽下来!”
“我要让他们,净身出户!”
就在这时,办公室的门被敲响。
一名助理快步走了进来,神色紧张。
“老板。”
“怡和洋行的大班,约翰·凯瑟克,刚刚打来电话,说想跟您见一面。”
怡和洋行
英资四大行之首。香港实际上的“第二港督府”。
它的历任大班,都被称为“太班”,权力之大,甚至可以影响港督的人选。
“他说……想跟您谈谈,关于香港的未来。”
王虎冷笑一声:“他妈的,一个快滚蛋的洋鬼子,他也配谈香港的未来?”
陈山端着茶杯,沉默不语。
维多利亚港的上空,乌云密布,一场倾盆大雨,眼看就要落下。
陈山将杯中的冷茶,一饮而尽。
陈山的目光,穿透了玻璃,仿佛看到了那个此刻正坐在怡和顶楼,自以为胜券在握的英国人。
“告诉他。”
陈山的声音,比窗外的风雨,还要冷。
“香港的未来,他说的不算。”
李主任的腿一软,差点没坐到地上去。
王虎和梁文辉,更是觉得自己的心跳都漏了一拍。
他们看着眼前这个身形佝偻、满脸皱纹的老人,第一次感觉他不是什么保守派的旗手,而是一座山。
一座为这个国家,扛了一辈子风雨的山。
蔡衍明愣愣地看着袁振邦,这个年轻人第一次感觉到了什么叫“分量”。
他那身天不怕地不怕的嚣张气焰,在这个老人的面前,竟显得有些可笑和幼稚。
袁振邦没有理会众人的震惊。
他转过身,径直走到了那部红色的保密电话前。
他拿起话筒,动作沉稳,不带一丝一毫的犹豫,直接拨通了一个号码。
电话接通,他甚至没有多余的寒暄。
“我是袁振邦。”
他看了一眼站在旁边的蔡衍明,对着话筒,用一种不容置疑的、近乎命令的口吻说道:
“有个事情,我向你们通报一下。”
“一位从宝岛来的年轻人,一个爱国的企业家,要回大陆投资建厂。”
“手续,你们尽快办。政策,你们参照给港商的最高标准执行。”
“他在这里的安全,和他的投资,我来负责。”
电话那头,似乎传来了急切的、带着疑问的声音。
袁振邦的眉头皱了起来,声音陡然提高,带着一股金戈铁马的决断力。
“什么性质?这是大势所趋!是人心所向!这是我们自己的同胞,回家!”
“你们要讨论,就去讨论。但我的意见,很明确。”
“这扇门,我们不仅要开,还要大开!”
“出了任何政治问题,我袁振邦,一力承担!”
说完,他“啪”的一声,重重地挂断了电话。
整个办公室,落针可闻。
李主任的额头上,汗如雨下。他知道,袁老这通电话,是打给谁的。他也知道,这通电话的分量,有多重。
这是在用他一生的政治声誉,在做担保。
“后生仔,”袁振邦转过身,浑浊的眼睛看着蔡衍明,眼神复杂,“路,给你铺好了。”
“你就在这里,大胆地干。”
“让所有人都看看,回家的路,到底好不好走。”
……
风波,被以一种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方式,强行压了下去。
蔡衍明被陈山按在了深圳。
他脱下了那身招摇的花衬衫和喇叭裤,换上了和工地技术员一样的蓝色工作服,顶着“和记集团商业顾问”的头衔,每天跟着王虎在热火朝天的工地上转悠。
这个桀骜不驯的年轻人,疯狂吸收着这片土地上的一切。
他看到,一个命令下去,数万工人可以在一夜之间平掉一座山头。
他看到,为了几十块钱的奖金,工人们可以冒着酷暑,在工地上连轴转几十个小时,眼睛里却闪着光。
他看到,梁文辉的团队,用最原始的算盘和纸笔,统筹着一个比宝岛全省预算还要庞大的工程,竟然没有出一丝差错。
他所看到的这一切,都颠覆了他过去三十年的认知。
这个他印象中贫穷、落后、僵化的故土,正在以一种近乎野蛮的生命力,疯狂生长。
深圳的阳光,依旧热烈。
袁振邦站在那片为蔡衍明规划出的厂区空地上,看着不远处一队测绘人员正在打桩拉线。
这个满嘴“我们中国人”的宝岛年轻人,浑身是劲,操着一口嚣张的闽南腔,正对着图纸跟工程师比比划划,唾沫星子横飞。
“袁老。”
陈山不知何时走到了他身后。
“要回香港了?”袁振邦没有回头,声音沙哑。
“嗯。”
“香港那边,怕是快要不平静了。”
袁振邦缓缓转过身,浑浊的眼睛里,是一种看透世事的沧桑,“英国人那个首相,是个铁娘子,刚打赢了仗,气焰正盛。她来北京,不会好好说话的。”
“他们要是在谈判桌上拿不到想要的东西,就一定会在谈判桌下动手。”
老人看着陈山,目光前所未有的凝重。
“深圳这片地,是你一手拉扯起来的。北京都看着。你现在不只是一个香港商人。”袁振邦的声音压得很低,“你更是个风向标。”
“他们动不了北京,就一定会想办法,先把你这个风向标,给折断了。”
“我明白。”陈山点头。
“你明白就好。”袁振邦长长地叹了口气,像是卸下了千斤重担,“放手去做吧。这边,我帮你看着。只要你们还是在为这个国家做好事,天,就塌不下来。”
……
深圳的局势,彻底稳了。
有袁振邦这尊“大神”坐镇,再也没有任何不长眼的人,敢来这里指手画脚。
谢国民的饲料厂,曾华檀的三十条生产线,柯约瑟的造城计划,都在以一种惊人的速度,从图纸变成现实。
“希望工程”的账户里,来自全球的捐款,像滚雪球一样,迅速突破了十亿港币的大关。
一切,都在向着最好的方向发展。
然而,一场真正的风暴,却在所有人都没有察觉的地方,悄然酝酿。
九月中旬的香港,天气依旧炎热。
和记大厦,顶层办公室。
陈山回到香港已经三天了。
他没有理会任何找上门来的拜访者,只是安静地坐在办公室里,看着窗外维多利亚港平静的海面。
梁文辉推门而入,脸色是前所未有的凝重。
他将一份文件,轻轻放在了陈山面前的桌上。
“山哥。”
“英国人,出牌了。”
文件第一页,是一张放大的新闻剪报。
《泰晤士报》的头版。
一张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照片,占据了半个版面。这位刚刚打赢了马岛战争,气势正盛的“铁娘子”,在接受采访时,对着镜头,态度强硬。
照片下的标题,字字诛心。
【首相:大英帝国从不废除有效的国际条约】
矛头直指决定香港命运的那三个,用炮舰和刺刀逼迫一个衰弱帝国签下的,不平等条。
“消息一出来,恒生指数今天开盘,就暴跌了八十点。”
梁文辉的声音干涩,“市面上,开始出现恐慌性抛售港币,兑换美元的风潮。”
“怡和、太古、汇丰这些英资大行,已经开始悄悄收紧对我们华资企业的信贷,有几家小银行,甚至被直接抽走了全部资金,濒临破产。”
王虎在一旁听着,拳头捏得咯咯作响。
“妈的!这帮英国佬,是想在谈判桌上拿不到好处,就直接掀桌子?”
“这不是掀桌子。”
陈山终于开口,他的声音冰冷。
“他们是想在谈判之前,先在我们的钱袋子上,捅一把刀子。”
“他们要让北京看到,他们随时可以让香港的经济崩溃。他们要用香港几百万人的饭碗,来当谈判的筹码。”
梁文辉点了点头,补充道:“汇丰银行刚刚宣布,暂停对所有地产项目的抵押贷款审批。现在整个香港的房地产市场,已经停摆了。”
办公室里,气氛压抑到了极点。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敌人,是掌控了香港经济命脉长达百年的日不落帝国,是整个西方的金融资本。
“山哥,我们怎么办?”王虎看向陈山,“要不要把那些想浑水摸鱼的,先砍了再说?”
“砍人,解决不了问题。”
陈山站起身,走到巨大的落地窗前。
窗外,维多利亚港依旧繁华,但在这份繁华之下,暗流汹涌,杀机四伏。
“谈判桌上的事情,让北京的同志去谈。”
陈山的目光,变得像刀锋一样锐利。
“谈判桌下的事情,我们来做。”
他转过身,看着梁文辉和王虎。
“文辉。”
“在!”
“立刻召开华商银行联盟紧急会议。以联盟的名义,向全港市民承诺,所有成员银行,无限量提供港币兑换服务!市民想换多少,我们就给换多少!必须稳住汇率!”
“是!”梁文辉的眼中,重新燃起了火焰。
“另外,立刻启动最高级别的战备预案。”
陈山看着窗外,那栋代表着英资最高权力的汇丰银行大厦,眼神冰冷。
“把我们在‘硅谷绞索’计划中,套现的所有利润,一分不剩,全部调回香港。”
“大卫那边,让他做好准备。”
陈山的声音很轻,却带着千钧之力,在办公室里回荡。
“英国佬以为,他们还能像一百年前一样,用几艘炮舰,几家银行,就能决定中国的命运。”
“时代,变了。”
“他们想卖,我就敢买。股票、地皮、公司……只要是他们吐出来的,我全都要。”
“我倒要看看,是他们手里的货多,还是我手里的钱多。”
“这一战,不只是保住香港。”
他一字一顿,声音里透着令人不寒而栗的杀意。
“我要把他们这些所谓的‘贵族’,从他们盘踞了一百多年的山顶上,一个个,亲手给拽下来!”
“我要让他们,净身出户!”
就在这时,办公室的门被敲响。
一名助理快步走了进来,神色紧张。
“老板。”
“怡和洋行的大班,约翰·凯瑟克,刚刚打来电话,说想跟您见一面。”
怡和洋行
英资四大行之首。香港实际上的“第二港督府”。
它的历任大班,都被称为“太班”,权力之大,甚至可以影响港督的人选。
“他说……想跟您谈谈,关于香港的未来。”
王虎冷笑一声:“他妈的,一个快滚蛋的洋鬼子,他也配谈香港的未来?”
陈山端着茶杯,沉默不语。
维多利亚港的上空,乌云密布,一场倾盆大雨,眼看就要落下。
陈山将杯中的冷茶,一饮而尽。
陈山的目光,穿透了玻璃,仿佛看到了那个此刻正坐在怡和顶楼,自以为胜券在握的英国人。
“告诉他。”
陈山的声音,比窗外的风雨,还要冷。
“香港的未来,他说的不算。”